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言语才合乎自然。所以狂风不会持续吹整个早晨,暴雨不会持续下一整天。谁能造成这种现象?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呢?所以求“道”的人,就要与“道”相同;修“德”的人,就要与“德”相同。失去“道”和“德”的人,他的行为、结果也会失常。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帮助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失败也乐于跟随他。如果诚信不足,那么别人必然不信任他。
“希言自然。”少言寡语才是合乎自然的,也就是说喋喋不休并不是正常的常态,现实中我们就会讨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是一种什么风?就是疾风、旋风,龙卷风一类的风。“飘风”、“骤雨”是一幅多么形象的画面!看起来真是汹涌、猛烈,可是却不可能长久。越凶猛的东西寿命越短,越柔静的东西反而寿命越长。我们的人生也莫不如此,我们会有成功辉煌的时刻,但那是不长久的,最后还是要返璞归真,回归宁静。
“孰为此者?天地。”这是怎么造成的呢?老子认为这是天地之道造成的,天地之道是公平的,万物生长的规律是公平的,早熟必定早衰。所以暴风骤雨来得越猛去得越快。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而前面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啊,那么天地到底能不能长久呢?这要看跟谁来比,跟人比起来天地肯定是长久的,但跟“道”比起来天地仍然是短暂的。你看这里有三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天地,一个是飘风骤雨。飘风骤雨实际上是天地的一种现象,天地本身也是不能长久的,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说,日月星辰也有毁灭的一天,所以飘风骤雨这些东西更不可能长久。人也一样,个人寿命最长也不过一百多岁,人类到目前也不过几百万年,还能不能延续几百万年还是个问题,这与几十亿年的地球生命相比,无非是过眼云烟。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里有三个“同于”。如果是求道的人,那么你要和“道”混同,我们现在总是隔着一层。庄子和惠施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都隔了一层,实际上庄子是同于大道的。“庄周梦蝶”就告诉我们,他梦到了蝴蝶,最后醒来不知道是蝴蝶梦到他,还是他梦到蝴蝶。庄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说,两者在道里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不分彼此。所以达到这种境界,你就彻底融合了。所以求道的人,就要与道融合成一体,那么他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道的体现;从事道德修养的人,就要与德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想要失去道与德的人,就会与道和德相分离,那么他的所有行为就会不符合道和德的要求。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如果你愿意去跟道相同,那么道也会乐于感化你。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如果你愿意去跟德相同,那么德也会乐意帮助你。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同样如果你愿意失去道和德,那么无道和无德之人也会乐意得到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做学问、求知识的人,每日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东西,增长自己的知识。但求道之人却与之相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减少包括求知在内的欲望,减少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最朴素自然的状态,就是道的状态。所以为道之人,不要做加法,要做减法,在减法当中你会得到减法的快乐。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没有诚信,老百姓就不信任你。
这一章老子说天地当然是为了说人。《老子》当时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是君王南面之术。这里的“飘风”、“骤雨”比喻暴政。老子给当政者提出一个警示,如果用暴政——用苛捐杂税剥削人民,用严酷政令束缚人民,那么必然不会长久。能逞凶于一时,不能逞凶于一世。
我们再结合第十七章,老子给统治者划分的四个层次,显然暴政者是最后一个层次,人民必定“侮之”,并推翻他的统治。
老子反复强调了一个铁的规则——因果报应的规则,如果某一位统治者遵循的是清静无为的“道”,表现的是符合自然无为的“德”,那么人民必定会回报你清静、柔顺的“道”与“德”;你以诚信对待人民,人民必然也回报你诚信,你的统治才能长久。这种统治者就是第一个层次:“民不知有之。”这个因果律,佛家说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即就报”,儒家说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是规律之道。这一点对我们各级管理者都是警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