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远乎哉,眼所不见,圣人体之,独见晓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谋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大音希声,耳所不闻,圣人洞之,独闻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难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无形,难可搏触。圣人玄悟,了达虚无。故言微。微者,机也,无也。动而应物,机也。妙绝有名,无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无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则无三,一不成一则无一○无一无三,自叶忘言之理,执三执一,翻滞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皦,明也。昧,暗也。乘乘,犹泛泛也。乘物以游,而无系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暗名;非色非声,不可以视听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群有,故曰归无。无,无所有,何所归,复须知无物,无物亦无。此则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超有物而归无物,无物亦无色,视听而契希夷,希夷还寂,恐迷涂之未悟,但执无形,示失路之有归。更开有象无状之状,此乃从体起用,无物之象,斯为息应还真。息应还真,摄迹归本也。从体起用,自寂之动也。自寂之动,语其无也,俄然而有。摄迹归本,言其有也,忽尔而无。忽尔而无,无非定无,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无怳惚,无能名焉。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有也,有前可接。无也,无后可追。迎之不见,非有,随之不见,非无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无为正也,今道有为邪也。圣人持无为之道,以正有为,息浇薄之风,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玄古之道难知,无为之风罕悟。上御下以正,下从上以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6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荣《道德真经注》十三
下一篇: 李荣《道德真经注》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