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伏羲和伏羲文化初探_大地湾的启示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马志荣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生活在距我们十分遥远的远古。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纪念与彰示他的功绩,流传下来了许多有关他的传说与神话,为我们后代人了解这个伟人提供了十分可贵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其内容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地域性的差异和误传,甚至打上了神秘的印记,对我们研究伏羲的历史面貌增添了困难。司马迁在写黄帝本纪时感叹,“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只能“择其尤雅者”,更何况早于黄帝的伏羲乎在司马迁看来,伏羲的“纪”更加难做,于是乎放弃了对其做“纪”。《史记》离开了“三皇”,直接从“五帝”开篇,也是无奈之举。后来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也只能依据民间传说甚至神话作“纪”。付小凡、杜明富两先生在《神话溯源》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反驳,这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贞说,伏羲“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于成纪”的说法,显然是神话,谁都知道“履大人迹”是不能生伏羲的。然而,我们也明白,对远古文化、远古人物的研究,离不开传说甚至神话。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文字,更没有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传世的信史。口头文化在传承中会产生差异,对英雄人物的神化,是先民们认识水平的反映。但这些传说、神话也不是空穴来风,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尽管如此,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伏羲的研究仍然囿于传说甚至神话,有些作者甚至于将传说、神话与信史划等号。

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对此也深感困惑,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试图从追溯“神话的源头”来接近历史的真象。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总算为研究伏羲和伏羲文化提供了历史的真实依据。正如陈炳应先生在《彩陶》的“绪论”中所言:“秦安大地湾遗址长达3000年的历史积淀,为伏羲、女娲诞生于甘肃成纪之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研究伏羲,需要解开许多谜团。在历来的研究中,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伏羲的研究众说纷纭。例如,伏羲生活的年代的说法就有三种之多,最早的说是距今7000年,最晚的说是距今5000年,时差2000年。有人说伏羲的称号从始用到终结沿用了15代,也有人说是13代。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伏羲故事纯属神话,伏羲本人也不曾存在。即使是如此,也不碍于事。正如大地湾遗址发掘者朗树德先生在《彩陶》一书中所言:“天水秦安系‘羲里娲乡’,是华夏文化的起源地,这与今天的考古发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吻合的。 伏羲“虽然我们至今无法证实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不妨碍把他们作为远古部落的首领或代表人物看待”。因此,不影响对伏羲与伏羲文化的研究。

大地湾遗址地处秦安五营乡,遗址总面积114万多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积14752平方米,占总面积的是百分之一强。已发掘的遗址包括5个文化期,延续时间3000多年,最早的距今7800年,涵盖了整个伏羲文化期,是研究伏羲及伏羲文化的重要依据。

  1. “华胥”即“娲羲”

    华胥氏“履大人迹”生伏羲,大家是不相信的。那么华胥氏怎么又与伏羲联系起来了呢大地湾的遗存告诉我们,“华胥”即“娲羲”,是女娲氏和伏羲氏部落联盟的称谓。大地湾遗址地处古成纪腹地,从它已面世的遗存来看,就是伏羲氏的文化特征,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予以论述,本文亦将进一步探讨。距大地湾遗址南去15公里,便是女娲氏出生地——风沟,这里有著名的女娲洞,有以“风”姓命名的“风台”、“风茔”等历史遗址和有关女娲“抟土造人”的“龙泉”以及丰富的女娲传说。所有信息告诉我们,大地湾是女娲伏羲联盟的重要根据地。

  1. 大地湾“龙虎兽”

    大地湾遗存中有一件陶壶,上面绘有四只动物,现时人称其为“四犬争鱼图”或“斗犬图”。本人认为这是一幅原始的“龙虎兽图”。

  2. 1

    这四个动物分为两类,一类鳞身、鸟嘴、双足、虎尾,姑且不去究其何物;另一类从形态看应是兽类,其特征是蛇头、双角也有人认为是双耳、环眼、鳞身、虎尾、四足。这一类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一个多种动物肢体组成的类似龙的动物。这种动物应该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象征物。从其文化特征看,应是女娲氏和伏羲氏文化的结合。蛇是女娲氏和伏羲氏共同的文化物象,也是男根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女娲、伏羲结合性质的表现;“双角”是一种示意,说明其凶猛的特征;其身躯是一条头尾倒置的鱼,胫瘦而臀肥,鱼是女阴的象征,鱼身就是女娲氏的象征,身上有鳞,可以视为多子,是对女性的期盼;“虎尾”是伏羲的独有特征。近年来,有些学者继闻一多先生的思路,对一些少数民族历史遗存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伏羲氏早期是以虎为图腾的,有些学者就直接认为伏羲本人就生在虎像虎鼻山准,太暤之“暤”也是虎的意思。从大地湾“龙虎兽”的特征看,似乎也为此观点提供了支持。大地湾“龙虎兽”的发现,一是说明女娲、伏羲的融合事实,二是让我们对龙有了新的认识。

    “龙”文化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龙以蛇为母本、多种动物肢体组合的说法已成定论,但对组合本身的文化内涵探讨不够。大地湾“龙虎兽”的发现是对龙文化内涵的极大丰富。传统认为龙躯为蛇身,大地湾“龙虎兽”则是“鳞身”鱼身,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龙”以“蛇躯”为身的说法源于何时,不得而知,我们现能看到的是女娲伏羲人头蛇身的交尾图,是不是以此为据,断定女娲伏羲是“人头蛇身”本人认为,女娲伏羲人头蛇身交尾图应该出现在女娲伏羲兄妹成亲故事之后,只是为了说明交尾而诠为蛇身的,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

    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建于西汉公元前154-127的鲁灵光殿墙壁画中“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则应是一幅较早期的壁画,说明伏羲早期本来不是“蛇躯”,而是“鳞身”。所谓“鳞身”,应是指“鱼”,“鳞”字也从“鱼”。这也符合女娲伏羲时代社会特征的。伏羲时代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阶段,据有些专家考证,这个时期是充满母权和父权之间的激烈斗争的,父权取得主导地位是经过了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大地湾“龙虎兽”以鱼为躯,就是这个斗争的妥协,或者是过渡的自然反映。这也符合当时人的直观思维的特点。把多种动物结合起来,应该是有对照物的。当时人们对长足动物的认识首先是兽类,虫子是不能长足的大地湾地区称蛇为长虫传统文化中不见蛇长足的说法,相反把“画蛇添足”作为对某些人的讥讽,但给鱼添足者则不少。《山海经》应是我国成书较早的文献,它记载了许多长足的鱼。由此可见,给鱼长足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那么,龙是怎么成为长身躯的呢这可能仍然与鱼有关。鱼越大越凶猛,长也是大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地湾遗存中就有长躯体鱼的图案。

  3. 2

    另外,大地湾“龙虎兽”的虎尾应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也是对鱼躯的延长,将其与鱼躯完全融合时,就成了有力量的长身躯。《山海经》中还有“飞鱼”,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大量存活着,“鱼跃龙门”而成龙的故事,所有这些都与龙的品格相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大地湾“龙虎兽”就是中华龙的原型

  4. 女娲文化在大地湾的独特表现

    学界共识,女娲的基本品格是“抟土造人”,对于“娲”训作“蛙”、“蜗”,也没有异议。这个女娲的基本品格在大地湾遗址中留有突出的表现。众所周知的大地湾“人头彩陶瓶”,有人认为是女娲的形象。这一点很有意思。远古人崇敬自己的英雄,不是塑成像,将其供奉起来焚香礼拜,而是造成英雄形象的器物,实用于生活之中,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英雄的功德贡献,祐佐人们丰衣足食。这种独特的崇敬方式还反映在建筑物中。大地湾早期屋房遗址已发掘四座,均为“圆形半地穴窝棚”建筑,面积6-7平方米。意义在于其圆形状的不一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圆边线开口门口的一端内收,另一端外伸,是一个很形象的蜗牛的平面图形3。使人很自然地就会与女娲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地湾先民对“抟土造人”圣人的纪念方式,也是对英雄的一种期望,希望继续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中,得到庇护。

  5. 3 蜗形半地穴窝棚示意图

    这种朴素的习俗至今在天水秦安一带民间存在着。农民在庄稼、瓜果成熟季节,就会在田头地边搭建临时工棚,酷似大地湾窝棚,人们仍称其为“窝棚”、“窝铺儿”。民间将空间窄小的房子喻为“窝铺儿”,有些地方将“家”俗称为“窝”。这些都是大地湾遗风。这种遗风在一些地方还以另种方式表现着。天水卦台山上的卦台堡俗称“蜗牛堡”。有专家认为“蜗牛堡”就是“娲女堡”的转音,这说明通过地名、建筑物纪念女娲的习俗比较普遍,也说明了女娲与伏羲之间不可否认的重要关系,还说明了大地湾遗风的深远影响。“窝”字系何人所造,不得而知,但它是大地湾“半地穴蜗牛形窝棚”的形象符号,则一看就明。

  6. “华胥”即“娲羲”

    通过上面的分析,娲羲联盟的客观存在已成事实。有了这个事实,华胥即娲羲之解也就在其中了。在远古,人们交流主要是靠语言进行的。由于地域关系,人们的发音是有差异的秦安一带方言至今十里不同音,“华胥”与“娲羲”的发音略有不同,这是有了文字之后文人们对民间语言的标音式记录。这种记录也是因地方而异、因人而异这种同字不同音的现象至今大量存在。其他不说,仅象人们对伏羲的写法就有“伏羲”、“伏栖”、“赫胥”、“包羲”、“庖羲”、“虙栖”等等,都是在标音记录时的差异。这些写法在普通话中有不同读音,但在一些方言中的读音应是差不多的。因此,“华胥”、“娲羲”只是在读音方面的差别。有些文献不也将“华胥”写作“赫胥”吗在上述“伏羲”的写法中也有“赫胥”的写法。这个称谓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告诉我们伏羲的籍贯是“娲羲”;二是告诉我们也有可能这个联盟的代表人物以联盟之名而名,称作伏羲。如果是这样,又开了中国传统中以地名、官名为人名的先河。

  1. 娲羲联盟孕育了伏羲文化

    前面已经论述,大地湾是娲羲联盟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伏羲的出生地。当然,伏羲文化也就离不开这片热土的孕育。同时,我们也知道,文化现象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伏羲文化也就离不开大地湾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基础而凭空产生。下面我们再看看大地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1.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思维能力

  1. 农业生产技术

    大地湾遗址惊现了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黍”的碳化物,被证明是距今8000年前的“黍种”,说明在大地湾农业发展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出土了骨耒、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先进农业的生产工具。诸多考古学者认为,大地湾是黍种植的故乡,是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农业生产是受自然力影响最为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赖于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适应,也就是说农业生产要求娲羲联盟的代表人物——伏羲不断提升部落对自然的适应力。这就是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动力。

    2.最早的彩陶技术

    朗树德先生在《彩陶》一书中指出,“大地湾彩陶与世界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争论多年的中国彩陶起源问题终有了答案,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大地湾是中国彩陶的故乡”。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制陶的技术。陶器是水土火综合使用的产物,彩陶的制作技术代表着当时人们对水、火、土性能及相互之间作用反应的自觉利用水平。可见大地湾先民们用水、用土、用火的技术在当时也是非常高超的,这对伏羲文化的核心——八卦的形成不会不产生重要的影响。

    3.高超的房屋建造技术

    房屋建造是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大地湾F901宫殿式大屋遗址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早期宫殿。

    F901大屋建造在视野开阔、日照充足的半山腰,坐北朝南,是个结构复杂的组合式建筑,总面积420平方米,由前厅、主室、后室、左右侧室及前棚廊等六部组成,被专家称为“原始人民大会堂”。F901大屋的建造充分展示了大地湾先民们对多项技术的掌握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这里就与本文论题有关几个技术进行简单的探讨。

    1先进的地理方舆知识和测日技术F901大屋的地理方位很讲究,整个建筑面南偏西30度,正好是古人十分推崇的“昃”字位置,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综合考察,当时的大地湾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方舆之类的知识,并有了自觉运用的意识,也说明当时的大地湾人已掌握了相当高超的测日技术。

    2先进的计算技术。这么宏大复杂的大屋,其结构安排十分合理,没有相应的计算技术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尚不能知道大地湾先民们运用什么样的计算办法,但从几件遗物中使我们略见一斑。在F901大屋遗址中发现了一个“条形盘”、一个“铲形抄”、一个“箕形抄”。这几件遗物给我们惊人的启示:“条形盘”的测试容积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测试容积为2650.7立方厘米,正好是“条形盘”的十倍;“箕形抄”的测试容积为5288.4立方厘米,正好是“铲形抄”的两倍。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说明大地湾的先民们已经发现并在使用“十进位”、“二进位”和“倍数”的概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3建筑力学在远古运用的活标本。在远古肯定没有力学的概念,但大地湾的先民在本能地运用力学的原理。F901大屋遗址总面积420平方米,主室面积就有200平方米见方,房高6-7米,大屋顶构件,仅靠室中心偏后的两根顶梁柱和四周的墙壁就支撑了这么大的屋顶,没有力学方面的经验是不可能的。F901是大地湾晚期的遗址,即是其早期7800年前的“半地穴蜗形窝棚”式建筑,已经在朦胧地运用力的原理,“半地穴蜗形窝棚”地上部分为攒顶结构,在与地面接触部位,是以蜗形半地穴边沿内收一端的一根较粗的柱子为起点,其他较小的椽子沿蜗形半地穴边线旋转成圆形,顶部攒在一起3。这样既扩大了棚内的实用面积,其外伸一端又形同屋檐,将门遮挡起来以避风雨。这是大地湾人的又一亮点。

    4先进的工匠技术F901大屋高6-7平方米,屋顶面积200平方米,他的支撑体除了两个顶梁柱外,就是四边墙壁。这个墙壁也是高技术产物。墙体是以142根内柱为骨架,以小枝条为筋,编织成类似篱笆的“筋骨架”,层层涂上泥巴形成墙体,既有较强的承压能力,又能起到有效的防火作用。这种建筑方式与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墙体何其相似。更使人惊叹的是其地面用料与技术,大屋地面十分平整,也十分坚硬,据压力测试,相当于100号水泥的强度,这样的技术出现在5000多年前,可谓是奇迹。

    5先进的用火技术和防火技术。大地湾人对火的运用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早期的“半地穴蜗形窝棚”的门口就有一个火坑,除了生活用火外,将火坑置在门口有利于冬天防寒,也有效地防御野兽在夜间袭击。使人意外的是,在火坑内壁上有一个小洞,据说是用作保存火种的设施。其办法是将火种放于小洞之中,洞口用炉灰封起来,减缓火种的燃烧,从而使火种保留下来。与现代人炉灰封炉火的办法一致。这项技术出现在远古,真是又奇又妙!在防火技术方面,大地湾F901大屋的柱子、树条墙壁都是用泥糊起来。此外,在大屋还有两个大陶器,如同北京故宫消防用的大水缸,可见大地湾先民们消防意识之强。

  1. 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太阳崇拜是远古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据专家考证,中国远古依然存在过太阳崇拜,在大地湾遗址中也有明显的发现。大地湾出土的早期陶器、陶片上有“+”符号,据说这正是太阳的符号。这种符号,凡是在出现过太阳崇拜的地方均频繁出现。已故丁山先生认为这个“+”符号是太阳神的象征,这个结论已得到学界的认同。这就说明了在大地湾的远古存在过太阳崇拜的事实。有些专家还对此作了更深入的论证,认为古籍称伏羲为太昊的“昊”,就是太阳。付小凡、杜明富先生在《神话溯源》中更明确地论证了伏羲就是中国远古的太阳神。因此,在伏羲出生地大地湾先民们不仅崇拜太阳,而且对太阳有着更加深邃的认识。太阳符号“+”出现在大地湾早期遗存陶器口的宽带上(图4),就意味着天空有了太阳,不正是“一画天开”吗不正是后世人对伏羲功德的概括吗?

    4

    1.阴阳意识的早期形态

    远古人对阴阳的认识过程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逐渐对自然有了认识,另一方面在不断地提高认识自然界的自觉性。人们整天生活在太阳下面,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太阳。有了太阳,就有了阴阳。太阳照到的地方的就光明,照不到的地方就阴暗,有太阳的天就亮,没太阳的天就暗。《说文》中有“阳,高明也”。高的地方太阳光易照得到,就明。《汉语大字典》说:“阳,山之南,水之北也。”也就是太阳照得到的地方;《说文》中有“阴,闇(an)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闇,暗也。就是“阳”的背面。

    太阳在大地上的基本特征就是阴阳。人们又经过了多少年的观察,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形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太阳光照时间长短与光照的方向对农作物会有不同的作用;太阳的强弱与天气的冷暖又产生联系……而这些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道理来说明。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从直观向理性发展,终于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

    2.太阳启发先民认识了运动

    大地湾先民们对运动的认识也是来自对太阳的观察。远古时期,在自然界可以动的,除飞禽走兽等动物外,天空中会动的就是太阳了。先民们对太阳运动的认识也是表象的、直观的,甚至认为是一只大鸟驮着太阳走,因而就有了将太阳比作鸟的说法。古籍中也有和鸟结合起来表示太阳运动的形态(5)。大地湾遗存中也发现了太阳和鸟结合的图案(6),与古字“”字的形态很是形似。这可能就是太阳的原始形象。

    5 河南出土的汉代负阳鸟纹画图像砖

    太阳是怎么运动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民们了解了太阳会运动,并从中悟出了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进而把圆和运动联系起来,有了旋转运动的概念。大地湾早期遗存中就有圆形的“石纺轮”,仰韶文化期的彩陶器上有了表现旋转的图饰(7)。这对伏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

    数学计算技术是抽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我们前面已经谈过大地湾人的计算技术,说明这里的先民们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可以从F901大屋的建造结构中,看到大地湾人在计算技术基础上还在使用对等平衡的技术F901大屋的主室有东西二个侧室,前后墙的内柱各八根,前后对称,特别是二根顶梁柱的位置可以说是匠心独到!它在主室东西对等距离的中心,而又偏近后墙,这样使主室视线更加开阔,又兼作后室的立柱,使得主室、后室、侧室在结构上的形成整体,使用方便,也增加整个建筑群的稳固程度。此外,大地湾彩陶的彩绘也大量出现既规则、又整齐,还不失特征的鱼类抽象图案。图案设计和绘画技巧也达到了相当高度。

    图6

    4.娲羲联盟的王者之风

    我们说伏羲氏的王气,有些证据不足,但与《易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的说法倒相吻合。大地湾遗存中也发现了有关王者的遗物。F901大屋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的确有“天子临轩”的气概。就在这里还有一件遗物——“四足鼎”,系红砂陶器,虽然体积不大,但有“国之重器”的风格。此鼎圆形四个直足(8),如同四根天柱撑起了圆形的天,与娲羲对天地的认识完全吻合。应是娲羲联盟的祭祀礼器。


    此外还有一件大理石做成的太阳形状的“权杖头”(图9)。如果他们的主人手持权杖,不正是王者 如此看来,这时的娲羲联盟已有了“称制”的苗头。与此相适应的是先进文明的工具,文字也开始出现。在大地湾遗存中已发现类似文字的符号16个之多,视作太阳符号的“+”就在其中。

    图9 权杖头

  1. 伏羲文化核心——八卦的形成和发展路线

    有了前面的了解,对伏羲八卦的形成就不难理解了。伏羲文化就是对娲羲联盟文化的总结。

    《易经·系辞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易经·说卦传》又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八卦。”这里说“仰则观象于天”,在观什么?在远古,不像现在观的东西很多,专门有天文学。远古观天象,就是观太阳,观察太阳运动与变化。所谓“俯则观法与地”,“法”就是规律,观法就是通过观察找到太阳照射到大地上,大地与万物自身变化与相互之间变化的规律性现象。“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就是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在太阳光下及不同生态环境下变化的情况,尤如“变色龙”之类的鸟兽更是观察的重点对象。

    所有这些就是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这些东西中间的规律找到了,“八卦”也就形成了。即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八卦”。至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以人自身为主体,把身边的万物纳入人的感受中,通过类比分析,感悟其间异同,实现认识的升华。远古人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极其有限的,与对自然的认识一样存在着神秘感,许多认识是通过类比而获得的。“立八卦”的主体是人,便体现着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能力。“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是伏羲氏认识自然的窗口,也是“立八卦”的基础。

    (一)阴阳现象符号的形成

    大地在太阳的照射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每个人天天都在接触或感受着。要将这种现象在更大范围内运用,就需要将其符号化,如同太阳符号“+”一样。现在我们来看“”与“--”的形成。很简单,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就光明,用“”表示,就是阳;地势低凹的地方,太阳光不能照射得到,就没有光明(阳光),就暗。换言之“暗”即“阴”也,以“”表示,这是个示意符号,平行的二个小平线,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凹”下去的地方,太阳照射不到,就“暗”,就是阴,“--”是“”符号的省略书写。这就是告诉我们“”“--”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这个抽象过程对人们的启示也是深远的。后来人们用古钱币占卜,就运用了这个原理。三个古钱币抛出去,一个正面朝上者为阳,以“”表示;二个正面朝上者为阴,以“--”表示。这与阴阳符号生成何其相似。如果将“--”分开看,不就是二个“”吗,也不正是古钱币的两个正面吗?

    (二)从阴阳符号到爻的变化

    ”“--”独立成体,为阴,为阳;置于卦中则为爻。《易经说卦传》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刚柔以生爻。”这里的阴阳当指广义的阴阳变化规律,是立卦的原理。伏羲八卦是自然界八种物质(物体)和自然现象。这八种物质(物体)与自然现象与人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人对其的感受也最深刻。它们的发生、变化,都与太阳(阴阳)的变化有关。也就是阴阳变化的结果。这是卦的本质。爻是卦的基本单位,它的属性是“刚”、“柔”。这个“刚”、“柔”也是源于阴阳的本质,是“观法于地”的产物。“”“--”符号的发生地是黄土地。黄土是颗粒状湿陷性的土质,易于下陷的地方,也就是生“阴”的地方,土质就疏松,当地称作“软”,即“柔”;不易下陷的地方,土质就硬,即“刚”。就是说“”“--”在卦中的本质属性同样源于对自然物性的认识与总结。

  1. 阴阳运动的图式化表现——太极图

    有人说太极图是宋代形成的,这显然是不对的,在大地湾遗存中发现了极似太极图的图案(图10),这就有理由说,太极图的图案出现是比较早的,并且与阴阳消长规律相联系。

    10

    我们已经知道,大地湾先民们在观察太阳时,发现了阳面多了,阴面就少了;阴面多了,阳面就少了的现象,久而久之,就有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概念。要将这种规律用最简单的办法(形式)表示出来,并一目了然,人们就想到用图示表示的方式。我们在大地湾遗存中发现了这样的图式。就是一条直线将一个长方形图从对角分开,一边为阳(白色)一边为阴(黑色),将一个直线垂直置于其上,左右平行移动,就会表现阴阳消长的变化形态。为了说明几种变化情况,大地湾人将四个不同形式的上述图式组成四方阵式(图11)。

    11

    这种表示方式较笨,不能有效地反映阴阳在运动中发化的性质,于是从大地湾发现较早的伏羲八卦图中得知,这时的太极图中心是有孔的(图12)。这与我们的分析不谋而合。

    12 汉代早期八卦图

    (四)伏羲文化发展的路线

    伏羲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环境与路线。女娲在大地湾——伏羲部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同样伏羲在女娲出生的风沟也留下足迹,这里有伏羲八卦坡,略阳古城就是依照八卦建筑的“八卦城”,说明伏羲在这里也曾活动过。

    据实地考察,伏羲文化从发生到成熟是走了一条渐次南进的路线,并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地湾所在的略阳川水是葫芦河的支流,伏羲从这里沿河而下,来到是略阳川水注入葫芦河后第一个沿河小盆地——小坑川。小坑川位于显亲川北二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圆形小盆地,因与显亲川相连,又小于显亲川,故曰小坑川。这个小盆地山清水秀,充满灵气,葫芦河从中间由东向西穿过,将小盆地分为南北两半。这里的山远近高低层次分明,据当地农民介绍,这里的山都有“苍龙”、“华胥沟”之类的名称,北斗星在不同的月份(农历)指向山(沟)的不同位点,还真有些天然观象台的味道。人们在此,发远古之情思,浮想联翩这里又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古今交通都很方便,是筑城置县的好位置。据考察,从陇城(古略阳)到这里,曾经建过九座城池。这里就是汉成纪县的旧址。

    《水经注》讲的女娲庙,就在这里的庙嘴上。据传说,伏羲在这里也曾摆(演)过八卦。这真是“天意”。看来伏羲很可能在这里既吸收了营养,也得到启发“天外有天”。于是沿河南下,就来到葫芦河入渭的三阳川,见到了更大的河、更大的川,卦台山吸引了他在这里驻足,继续演绎八卦,伏羲从这里走向成熟,传遍中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