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从《重阳立教十五论》看全真道的超凡次第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高丽杨

北宋以来,金与南宋长期对立,战火燃烧在大江南北,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思想混乱,社会心理痛苦不堪,社会迫切寻找心理出口。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新生的宗教势力。当时影响最大的是黄河以北出现的萧抱真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和王嚞创立的全真道。但经历辉煌之后,只有全真道流传下来。这与全真道立教精神的简便性、随俗性和通透性有根本的关系。

《重阳立教十五论》是王嚞布道的基本思想,一千多字的文字中将全真道入道的修炼逻辑,表述详尽。从中可以窥出全真精神的基本脉络,从而便于把握全真精神的修炼次第。其中心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核心。

一、收心

收心之术是中国古代教化的一个基本命题,《孟子》就讲“求其放心”,要把在外游荡的心收回来。收心也是宗教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从一定的意义说,收心的方法和收心的归宿就是一个教门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标志。王嚞在自己立教的时候,要求信众向他皈依,也是从收心开始的。从《立教十五论》看,收心就是对修炼条件的选择。全真道没有推行严格的戒律学方法,而是采取讨论如何对待外在条件的方式约束信众的。


美丽的心境,那美好的向往,前进的路上

首先是要“住庵”。王嚞认为,修道者要在庵观以为起居之所,这样“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有了“安心”,才能“守常安分”,反对流浪式求道。但是,对于起居住所要求简朴。《盖造》条说:“苟或雕梁俊宇,亦非上士之所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因为全真教的精神是内修而来的,外在的只是凭借而已,否则就是“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因为“身外朱楼,看看塌倒”,故而当“早觅身中宝殿”。

全真道对于成真,是在对于世事博观约取的基础上实现的,并不是简单的遗世独立。他将就游历和阅读。其《游历》条将世之游历分为“虚游历”和“真游历”两种,认为“虚游历”是“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信众应该追求“真游历”:“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崄巇之高山,访名师之不倦,度喧哄之远水,问道无倦。若有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做全真之丈夫。”

对于读书,也是全真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书》条,王嚞提出“采趣”的说法:“学道之书,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牧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相反,如果则是“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这种求“趣”的精神,在南宋末理学时代的背景下,显然具有一定的潮流之反拨作用。

传统的道教是讲究吃药的,以医传教也是道教的重要的传播方式。王嚞提出了一个要通但不能执著的原则:“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

全真道不追求离群索居,这是全真道与传统道教最为突出的区别,但是,全真道对于郊游是有明确的规定的。这个原则的核心精神是以慕道为旨归,而不是以合群为目的:“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 ”全真道提出“三合、三不合”的原则:“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着外境,无智能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

二、 炼养

关于炼养,《立教十五论》既谈了起手的功夫,也谈了炼养的最高境界。 其起手的法门也是从惯常的打坐开始的,但是,王嚞提出了“真坐”与“假坐”的观念。 假坐谈的是“形体端然,瞑目合眼”,王嚞认为这是打坐的皮毛。 真正的打坐则是一种全方位、 全时段的收心:“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之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 收心之法就是斩断受想行识与外界的联系,保持心的独立不受干扰,所谓“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使外景入内”。 这样就达到了“身内圣贤”的境界。

收心要达到“定”的境界,才算成功:“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杳杳冥冥。 ”这个思想显然就是《道德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翻版。 这样一颗“湛然”之心是成熟的道心,不用再加降服。而那追逐外物,源于“闻见知觉”、“随境而生” 的“乱心”,则是修道的大碍,必须要降服。

如果说对于受想行识的降服主要是对感性认识功能的条理化,那么,对于理性认识功能的锻造,则是“炼性”的主要任务。 炼性实际是对于一个信众先天气质的改造。 如何向着仙道的方向改造自己的先天精神气质,《十五论》提出了两个比喻:一个是调琴,一个是铸剑。 调琴讲应该不紧不慢,铸剑讲抽添得度。

炼养之道,处处有学问

三、 入圣

全真道的入圣功夫可以分为丹道和圣道两部分。关于丹道,提出性命是修炼的根本的观点,认为“性”和“命”二者的关系就如同飞鸟和空气的关系,相互依存。 《十五论》以调和五气、锻炼性命为丹道的基本内容,主张性命双修,其门径延续钟吕内丹的基本路数,并无多少创造。其关于圣道的描述,则是全真道精神的精髓。这些内容集中在第十二条到第十五条中。 《十五论》讲明,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仙得道,只有那些高明之士,经过苦志积行,才有可能得道。 这就为信众树立了一个高尚的理想,引导他们自觉的约束自己。

然后,讲法身是修炼的对象:“法身者,无形之象也。不空不有,无前无后,非短非长。 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混默无迹。 若得此道,可正养之。 ”沿着这个逻辑,《十五论》继续指出,全真道脱凡入圣的实体不是肉身。 在《离凡世》一条中,更明确的指出,这个法身实际就是“心地”,从而破除了传统道教希求肉体长存的观念:“离凡世者, 非身离也, 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这个思想有着十分浓重的儒家大学思想中“止于至善”的影子。

超凡入圣,恰似仙境,超凡脱俗,清静淡泊

而对于圣境的描述,则几乎完全袭用了佛家的观念和术语:“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 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即神居仙圣之乡,性居玉清之境矣。”

参考文献:

1 ]《重阳立教十五论》明《道藏》本。

2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1989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