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阮籍的道缘与养神疗法

网络 2023-09-20 18:03:26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属今 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 子的哲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诗多五言,对当时黑暗现 实多所讥刺,辞语隐约。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傲然独得, 任性不羁,与司马氏多所牴牾。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 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殽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 十年(公元249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 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 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 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 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 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 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 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 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一、阮籍的道缘

阮籍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人物,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 论文《通老论》、《达庄论》。阮籍是封建时代里相当一大部分文人的代表。他的《咏 怀诗》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在五言诗的领域里作了新的开拓,并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广泛重视。文学史上有不少诗人都仿效作《咏怀诗》。陶渊 明、庾信、陈子昂、李白等优秀诗人,都从阮籍的诗歌作品中汲取养料,从而丰富了 他们的诗歌风格。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他的赋都是短篇小赋, 或咏物,或述志,内容不一。《清思赋》中说“清虚廖廓,则神物来集;飘遥恍惚, 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写出了超凡绝尘的 “清思”境界。《首阳山赋》颂赞了伯夷、叔齐重视名节、清虚自守的精神,赋末说 “托言于夷、齐,其思长,其旨远”,显示了作者与古人冥合的意思。《鸩赋》以鸠被 犬所害为题材,寄寓了作者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惧祸心情。《猕猴赋》则以猕猴作为 鹄的,批判了社会上的势利小人,此赋明显带有讽刺“礼法之士”的意味。以上两 篇咏物赋,篇帙短小,语言简洁明练,而且全篇用托喻写法,意象生动,现实针对性 又强,是阮籍赋中的佳作。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 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 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 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 应,论证逐层深人,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今存最长的作品,4000余字。据《晋书·阮籍传》载,这 篇作品作于阮籍游苏门山见仙人孙登之后。所谓“大人”即仙人,用司马相如《大 人赋》意。文体与他的论说文近似,也采取辩难的方式展开,不过主人公已不是 “阮先生”,而是改为“与自然齐光”、“变化神微”的“大人先生” 了。文章一方面 阐发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对世俗庸人作了讥讽,特别是在第一段与 “君子”的对话中,其思想锋芒之锐利,是阮籍著作中仅见的。从艺术上看,此文也 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特别是“虱处挥中”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寓理深刻, 显然是受了《庄子》文风的影响。在这段故事之末,作者写道:“汝君子之处区之 内,亦何异夫虱之处挥之中乎!”强烈表达了对“礼法君子”的憎恶。在语言运用 上,此文音节整齐,而且基本都用韵,时见对偶文句,有的地方铺排较多,接近于赋 的风格。

二、阮籍的养神疗法

1.以醉避世法。《晋书·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 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嗜 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 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 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 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2.闭户视书法。《晋书·阮籍传》:“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 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 己,由是咸共称异。”

3.以哭尽哀法。《晋书·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 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4.青白眼观世法。《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 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 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5.自嘲斥世法。“讥刺时事”,是阮籍诗中相当“隐避”因而颇难坐实的内容。 前人曾在这方面下过很多勾稽考索的功夫,所说纷纭而大部分还难作定论。只有少部 分篇章,能够体味出确有涉于时事,或者蕴含着对某种事实的看法。如第31首“驾 言发魏都”,是写战国时梁惠王耽乐而军败身亡事的,陈沆以为此“借古以寓今也。 明帝末路,歌舞荒淫,而不求贤讲武,……不亡于敌国,则亡于权女子,岂非百世殷 鉴哉”(《诗比兴笺》)!其说近是。不过诗篇所暴露的,恐不止是明帝末年,还应包 括整个魏末时期。又如第67首“洪生资制度”,是写“洪生”即鸿儒的,诗中说他 们凭借着礼乐制度和次序纪纲,摆出道貌岸然姿态,但他们的言论行为都是虚伪的。 末二句说“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表示了诗人对这些“礼法之士”的批判态 度。《大人先生传》:“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 行欲为目前检,IT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独不见群虱之处挥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 出挥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挥中而不能出也。君子 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挥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6.大隐人世法。从古至今,阮籍咏怀诗的研究者大多认为,阮诗隐晦难懂,这 是一大缺陷。其实,这正如有人说《左传》“富而艳”是“浮夸”。“隐晦难懂”正 如“富而艳” 一样,是一种艺术至境,而非阮诗的缺点。正由于阮诗“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卷二十三),才鞭策着越来越多的诗评者和 诗作家去解读和借鉴阮诗的精华,这正是阮诗充满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7.以咏舒怀法。阮诗产生于人命危贱的乱世,充满苦闷、孤独之情绪,迫于司 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 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抒情意味极 浓,各篇都有感而发。《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 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其它诗篇或写时 光飞逝,人生无常(其十八、三十二),或写树木花草的凋蔽(其三、十二、五十), 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象征意象,特别是春 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更成其为诗人反复吟咏的对象(其十四、二十四、七十一), 或写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其四、五、六十五),或写功名富贵之难保(其十三、五 十三、五十九),无不让其从自然到人事都深发慨叹,心中那难以排遣的苦闷不得不 寄托于诗,面对污浊的社会、短暂的人生,诗人“立象以尽意”,让其象征手法来表 达感情、寄托怀抱,不愧为诗中的神来之笔,故其情槺慨激昂,如雷贯耳,达到了震 摄人心的艺术效果。

《咏怀》其十:“焉见王子乔,乘云游邓林”,《咏怀》其二十二: “夏后乘灵舆, 夸父为邓林”。《咏怀》其五十四:“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西北登不周,东南望 邓林。”《咏怀》其十,全诗主旨盖反世俗之纵欲,而主淡泊以养生,这里之“游邓 林”,无疑与人生理想有关。《咏怀》其二十二,用“邓林”典,谓沧海桑田,人生 短促,一切终会逝去,只有王子晋登仙之事,为历代不少骚人墨客所追慕。《咏怀》 其五十四,诗人感喟茫茫宇宙,人生短暂,用“邓林”典,直承首两句:世俗污浊, 令人愤懑,夸谈只能暂缓苦闷心情,如果要彻底摆脱痛苦,只有遗世远游,此处 “望邓林”,应指向往超脱尘世之境界。“邓林”典在诗人心中,是其理想的人生境界 的寄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