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陶弘景的道医成就

网络 2023-09-20 18:23:51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继葛洪之后中国外丹黄白术史上又一个 著名的金丹家。道医茅山宗开山祖师。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 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陶弘 景自幼勤奋好学,一生中“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据《南史•陶弘景 传》,十岁时潜研葛洪《神仙传》,受到熏陶,便对神仙养生之术发生了浓厚兴趣。 陶弘景早年曾在齐朝任过诸王侍读之类的闲官,由于宦途颇不遂意,37岁那年便弃 官入道,曾师从孙游岳受上清经法与符图,后来便长期隐居句曲山(茅山)潜心修 炼。在此期间,梁武帝屡次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梁武帝仍辄就咨询,书问不绝,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于永明(公元483 ~493年)初,曾师事孙游岳。受上清经法、符图;后 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归隐茅山四十余年, 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陶弘景隐居茅山期间,撰写了大量道 经,弘扬了上清经法,并在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多领域也都 有著述,惜多散失。留传下来的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经 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合丹药诸法节 度》、《太清诸丹集要》、《补阙肘后百一方》、《华阳陶隐居集》、《古今刀剑录》等 等。

一、山中宰相

旧时,茅山元符万宁宫有一幅楹联“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神仙”是指 秦代李明及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宰相”,则指梁代陶弘景和唐代王远知。

陶弘景只是一位医药学家,并未任过宰相一职,为何被称为“宰相”呢?原来 陶弘景也有“医国经历”。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人南朝齐为官,任诸王侍读兼总记室,迁拜 左卫殿中将军,后被皇帝调任“奉朝请”的职务,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 弘景向朝廷辞官,得到齐武帝下诏允许后,在句容茅山开始隐居的生活,他把自己住的馆舍命名为“华阳陶隐居”。

后来,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伐齐。陶弘景与萧衍有旧谊,派弟子前去协助。萧衍建 立政权后,与隐居山中的陶弘景时常有书信往来;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 山中咨询,时人因而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二、道医养生集大成者

陶弘景在医药养生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其丰富的医药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 《养性延命录》一书中。《养性延命录》为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 的基础上,撰集编写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陶弘景采摭“上自农黄以来,下及 魏晋之际”诸家养生精华,经过“删弃繁芜,类聚篇题”而成《养性延命录》上下 两卷。全书共六篇,分别冠以“教诫篇第一”、“食诫篇第二”、“杂诫忌禳祈害篇第 三”、“服气疗病篇第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损益篇第六”等篇名。《养性 延命录》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 堪称魏晋之际道医养生集大成著作。其中所收集、征引的魏晋以前养生著作多达三十 多种,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辑录了一些早已散佚的早期养生学著作,如晋代著 名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使其精华部分得以留存至今,泽被后世,弥足珍贵。 《养性延命录》不但具有版本学、文献学方面的价值,而且具有医学养生学方面的重 要意义。其中所总结、阐发的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在道教医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 极作用。

(一)提出“养生即是修道”的道医养生理论

陶弘景认为养生即是修道。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引经据典,从贵人重生的道 教生命哲学观出发,反复论述了养生在修道中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 一的,即所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巳失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 第18册,第475页)必须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养性延命录》卷上, 《道藏》第18册,第475页)。这种将养生与修道视为一体的思想对道教影响甚深, 为道医确立“生道合一”的基本教理奠定了基础。

是书收人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题为华阳陶隐居集。卷首有序一则, 对此书编撰的缘起作了说明:

“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 则竭,形大劳则毙。……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养生要集》。其集乃钱彦、张 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 规,或得采彭铿、老君长龄之术。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及招 损于后患。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卷有 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养性延命录序》,《道藏》第18册,第474页)。

陶弘景还较早地提出形神兼养的养生主张,认为对疾病的预防要从身心两个方面 入手,综合地采用存神服气、导引按摩、服饵、食疗、房中等手段。卷上“教诫篇 第一”还引张湛养生著作,将养生法则归纳为十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 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 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7页)。 陶弘景所提炼出的这一整套养生理法,具有养神与炼形并重,形神兼养的特点,是对 以往道教养生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为道教最终形成性命双修、动静结合、合修 众术的医学养生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石。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就将上述养生大要收载于 其不朽医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成为医道两家奉行的养生要则。

(二)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突出强调了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 思想。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 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 册,第477页)。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逸无 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养性延命录》卷 上,《道藏》第18册,第476页)

陶弘景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学大旗,认为人之夭寿、寿命长 短操之在我。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注重生活禁忌,善于运用各种手 段、方法进行调整,就能使身心处于健康状态,防止疾患萌生。关于具体的预防疾病 措施,陶弘景总结道:

“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 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养性延命录•序》,《道藏》第18册,第474页)。

(三)食养文化先驱

陶弘景指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 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 第477页)。合理调配饮食有益身心健康,而暴饮暴食则损人年命。陶弘景在《养性 延命录》中特立“食诫篇”来阐述饮食卫生之道,如云“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 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强调食 毕当行中庭,以助消化;“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 渴而饮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指出不得暴饮暴 食;“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 18册,第478页)。表明饮食要注意冷暖适中,“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肤, 冷物痛齿”(《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故饮食须冷暖适 宜。“食诫篇”还指出饮食卫生要做到勿食生冷不洁之物,谨和酸、咸、甘、苦、辛 五味等,注意“饱食勿大语”、“饱食勿沐发”、“酒后勿当风”等等饮食禁忌。

(四)“养生以不伤为本”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中曾谈到伤身的十种行为,如喜怒过 差、汲汲所欲、寝息失时、久谈言笑等。陶弘景继承了这一养生思想,认为之所以会 伤生害体,主要是不知宜禁,过用而伤生。他在《杂诫忌禳害祈善篇》中对日常生 活起居养生禁忌作了较全面阐述,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凡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怒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 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养性延命录》 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9页)。

陶弘景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避众伤之事”,众伤之事包括大乐、大愁、多视、 多睡、贪美食、夫妇同沐、大汗忽脱衣、新沐当风、久忍小便、夜卧覆头等衣食住行 各个方面。对这些伤生害体之事的认知和规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日常养生禁忌。 《养性延命录》中所总结的养生禁忌多是摄生、护生的经验之谈,值得重视和借鉴。

(五)“道者,气也”

服气,也称食气、行气,是道医常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在道医人体观看来, 气对人体十分重要,“气者,体之充也。”(《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 第481页)。气是生命之本,人体所内蕴的生命之道也与气密切相关。“道者,气也。 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人 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是贯通的,如果能通过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呼出体内浊气,吸纳 天地自然之清气,便可获得补益,健生益寿。“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养性延 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所以“食生吐死可以长存”(《养性延 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这就是道教之所以热衷“服气”锻炼的 缘由。道教在继承古代服气吐纳术的基础上,创制出许多内炼行气功法。道教认为, 行气功法不但在人体无病时可用于养生保健,而且在人体生病还可用于攻治众病。这 种服气疗病的思想首次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到系统阐述。陶弘景在“服气疗病篇” 中认为,人体生命质量的高低不仅与体内元气是否充沛有关,而且与体内气机是否调 畅有直接关系。如果体内气机不畅,“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发疮”(《养性延命 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气机逆乱则会导致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 行,“气不行则生病”(《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所以服 气内炼中可以配合闭息运气来疏淤通滞,调畅气机,达到愈病效果。《养性延命录• 服气疗病篇》云:“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 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 头面、九窍、五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 末,则澄和真神,不须计药灸刺。”

服气治病术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要领:

“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 (疑为气,笔者注)至时便自淌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辄周身则解矣”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I8册,第481页)。

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病灶,行气攻之。道教在 长期的服气内炼实践活动中还总结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字气治病法,这一简易有 效的治病功法首载于《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其具体方法是:“凡行气,以 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 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稲,皆出气也。……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 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稲以解极……心藏病

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 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痛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服气内炼过程中常常要配合以导引、按摩,故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又别 立“导引按摩篇”。陶弘景肯定了导引按摩所具有的自然医疗特色,云:“又有法。 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导引诸脉,胜如汤药”(《养性延命录》 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3页)。陶弘景指出导引按摩能调利筋骨,流通营卫, 宣导气血,扶正祛邪,故可消未起之患,灭未病之疾。《养性延命录》卷下还首次完 整记载了汉代方士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导引功,并指出五禽戏可以“消谷气,益气力, 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养性延命录》所载五禽戏套路是目前社会上广 为流传的五禽戏养生功的最初蓝本,意义非同一般。

三、房中大师

性行为是人类的基本本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与人类健康关系甚 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反对强行禁欲和过度的纵欲,主张通过适度的房事生活 来养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中就从损与益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 房事生活与养生健体的关系,其中蕴涵了丰富的道教性医学思想。

(一)意动神劳损寿

陶弘景认为男女两性性生活符合天地阴阳和合之道,故不可强行禁欲、绝欲。 云:“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有强郁闭之,难持 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 484页)。陶弘景指出强行禁欲不仅违背自然之理,有悖人性,而且从医学和养生学 角度来看,强行禁欲会造成漏精尿浊,轻者伤身生疾,重者早夭病亡。

(二)放纵无度不寿

陶弘景指出男女和合又不可放纵无度,要“节宣其道”,做到节欲保精以养生。 “凡养生要在于爱精,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岁二十四气施精,皆得寿百二十岁”(《养 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似4页)。房事生活要有利于养生健体,贵在 有“节”,无节制的纵欲会耗费人体内的元精即肾精,伤人元气,伐人年命。因为人 之元精是生命三大要素之一,“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养性延命 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3页)。“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 可不慎”(《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4页)。所以陶弘景从保精养 生的角度又主张房事生活要有节制,这种节欲养生的思想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三)用意俗猥不寿

“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直由用意俗猥,精动欲泄,务副彼 心,竭力无厌,不以相生,反以相害,或惊狂消渴,或癫疔恶疮,为失精之故”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4页)。这里反复论述养生要在于爱 精,并说明奸淫的害处会造成伤身害体,使人不寿。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用宗 教医学惯长用的鬼神致病观来说明其原因,而是特别指出其原因“非是鬼神所为 也”。

(四)违犯禁忌不寿

陶弘景明确提出房事养生的关键在于兴利除弊,故要注重性卫生之道,讲求房中 禁忌和方法n陶弘景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 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5页)。健康的 性生活,不但为人类所必须,而且只要处理得当,还能有利于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 但如果没有掌捤一定的性卫生和性心理,不懂得房中宜忌,图一时之快,鲁莽行事, 往往会造成人为损伤。陶弘景在《御女损益篇》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房中宜禁和方 法,例如指出:“交接尤禁醉饱,大忌,损人FT倍”(《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 第18册,第485页)。“欲小便忍之以交接,令人得淋病或小便难,茎中痛,小腹 强”(《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I8册,485页)。“大恚怒后交接,令人发痈 疽”(《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5页)。书中还指出房事生活要避 开大寒、大热、大风等气候异常变化之日(天忌),不要在人的情绪沮丧、低落、恐 惧之时进行(人忌),要选择环境优雅的场所(地忌),并讲求一定的房中技巧。

四、外丹大师

在南北朝时期众多的道教金丹家屮,对外丹黄白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则要数 南朝的陶弘景。

作为一名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直接从事炼丹活动长达二十年之久,曾数次营合 “九转神丹”,最终获得成功,炼成了著名的飞丹:“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 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 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得其书,烧香虔受”(《南史》卷七十六《陶弘 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册,第1899页)。

陶弘景在外丹黄丨'1术方面著有《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集金丹黄白方》一 卷,《太清诸丹集要》四卷,《炼化杂术》一卷等著作。可惜这些金丹著作已全部散 佚,这就给后人全面评价陶弘景在道教金丹术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留下了巨大的困 难。关于陶弘景从事金丹活动的事迹和具体的炼丹成就,目前我们只能从他传世下来 的一些著作,以及引用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资料的历代本草学著作中窥见一二。

陶弘景在长期炼丹实践中认识到金、银两种金属能和水银化合成汞齐。他指出: 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四“水银 条”)。在这里,陶弘景一方面清楚地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的 现象,这比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金镀银的用途首次 做了说明。

陶弘景在长期炼丹过程中,对一些炼丹原料的性质、制法、产地都较明确认识。 如陶弘景明确说明胡粉(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是“化铅而作”,黄丹(化学成分 是四氧化三铅)是“熬铅所作”,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陶弘景在炼丹实践中还掌握了鉴别钾盐和钠盐的思想方法。他指出,消石(即 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就是真硝石;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就不会产生这 种颜色的烟《甫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三“硝石条”:“陶隐居云;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硝石也。”。而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 方法是相同的,由此也可窥见陶弘景科学思想的水平。

隋唐以降,道教外丹黄白术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在唐朝和北宋时期达 .到了高峰,进人了鼎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丹黄白术理论日趋完善、系统,形成了以阴阳五行说为统摄,以万物自 然嬗变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长生不老为目标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陈国符先生认 为:“东晋葛洪《抱朴子》述金丹,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 词,亦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陶弘景又炼九转神丹。其所纂修《真诰》、 《登真隐诀》亦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亦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亦不援引《参 同契》、《龙虎经》。”(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册,中华书局,1963,第390页)。 而到了隋唐时期,一些金丹著作“多言阴阳八卦四象五行,铅汞龙虎,多援引《参 同契》。”(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册,中华书局,1963,第390页)。陈国符先生 这一评价很能说明问题,表明隋唐道教外丹理论更趋系统化。

第二,从事外丹黄白术烧炼活动的道士人数剧增,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外丹黄白 术的道经大量涌现。据《新唐书•薛颐传》记载,唐高宗曾召道士百余人“化黄金 治丹”。另据《太平广记》,唐太宗也曾招炼金术士成弼,授以五品官,勒令以铜造 黄金,凡数万斤,这种人造黄金(药金)也称大唐金。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炼丹、 炼金活动的盛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道教炼丹家,如孙思邈、陈少微、金陵 子、张果、楚泽先生、程了一等等。

五、药学大成

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对本草学做 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名医别录编中挑选出了三百六十五种新品种附人 《神农本草经》,使原书只有三百六十五种的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种,并一一予以订 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 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道医讲义的图书目录

第一部 道医概论
第一章 道医的定义
第一节 大道家园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大道家园研究之缘起
二、大道家园的专题研究与纵深发展
(一)道教与道教医学的比较研究
(二)“道医”一词的出现
(三)《道教医学》开大道家园研究之先河
(四)关于道教医学的研究
第二节 道医的定义
一、“大道家园”定义的提出
二、与“道医”相关的定义
(一)“终极者”的概念
(二)“迷信”的概念
(三)“神治”的概念
三、“道”的回归
(一)孙思邈说“大医”
(二)鲁迅:从立志救治肉体的疾病到专以改变人们的精神为使命
(三)孙中山: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第二章 大道家园的基本特色
……
第三章 大道家园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大道家园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
第五章 大道家园的学术原则与方法
第二部 道医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
第一章 先民的神学思想
第二章 老子道德经》的神学思想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道德经》思想
第四章 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神治体系的发展
第六章 神治体系在当代的价值
第三部 道医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章 动物本能时代
第二章 羲黄时代
第三章 方士医学
第四章 《道德经》指导道医的形成
第五章 《道德经》指导道医的发展
第四部 道医代表人物
第一章 扁鹊
第二章 华佗
第三章 董奉
第四章 葛洪
第五章 陶弘景
第六章 孙思邈
第五部 道医基本流派
第一章 黄老学派
第二章 庄子学派
第三章 符箓方术派
第四章 服食派
第五章 房中派
第六章 丹鼎派
参考文献
……

道家敝谷要用什么方法?或者去哪做.

1、服气辟谷法
“咽津纳气是人行”。一般辟谷都以此法为基础,而闭息法是最主要的方法。《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载:“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陡登山,提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又时时引弓而略不言语,言语又不肯大声。问之,云:断谷亡精费气,最大忌也。”东汉张衡,吐纳不食。再如北魏寇谦之弟子李皎,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岁而有童颜。唐中书舍人谢良弼妻王氏师事吴筠修炼,绝粒咽气,神和体轻,时有奇香异云,临映居第。唐李泌绝粒咽气,身轻,能自屏风上引指使气,吹烛可灭。郭休“有运气绝粒之术”。褚伯玉“炼气餐霞,积年绝粒”。北宋王鼎,能辟谷饮气,人不见其饮食。

2、丹药辟谷法
丹药,一种是普通丹药,人人可配制;一种是地元神丹,只有真人才能炼成,得之一粒,大者可以立即成真,转化色身,在气化色身方面有不可思议的神效。当然,外丹也有层次,有的外丹服之仅能辟谷,不能气化肉身。《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晋代尹虔子隐居华山,得仙人管成子蒸丹饵术法,服之辟谷,体骨轻健,色如童子。魏晋道士张重华,服胡麻(黑芝麻)玄丹,久久不复饮食,身体轻强,反易故形(脱胎换骨易旧容)。金代吉志通“不火食,但饵黄精、苍术,精神清彻,行步如飞(《陕西通志》)。

3、祈愿辟谷法
祈愿法,就是发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辟谷。不过是心念专一于祈愿上,一念诚信,即可通感,内可感通自己的元神而自然辟谷,外可感通成道真人而得到加持。1994年,我想外出打工、修炼,为了减去饮食上的顾虑,在家先修习辟谷法,祈愿老师加持。不管老师是否加持,信号是否沟通,你一定要有诚信而不生疑,这样,你自己的元神信号首先就启动了。若疑信交攻于心,则心不定,气不聚,辟谷难成就。就好比拜佛,你恭恭敬敬地拜佛也是拜你自己——训练了你的恭敬心,虔诚心,并不是说你给佛多拜就多得福,而是“自拜佛性”。所以,我一下子就进入辟谷状态了。再如,我写《辟谷道论》时,发了一个愿望,全书要在辟谷状态中完成,自然而然地就不吃了。愿力的作用与自己神的信号、功能分不开,祈愿也是炼神之一法,有的修道人老渴望遇到真人,这也是祈愿,结果遇见了。

“现代中华道家辟谷减肥养生法”,集特殊的呼吸、点穴、封穴、循经指压等技法于一体,结合秘制通络贴,不服用任何药物,在24小时之内,便有显著效果。
此疗法运用道医经络原理,通过疏通任督二脉,并通过对相关经络、穴位的刺激,使人体进入不饥不渴的生理状态。在这种特殊的生理状态下,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得到了强力、持久的调治,在脏腑功能得到有效调治的同时,机体快速分解转化体内多余的脂肪,使体重迅速下降,使食物摄入量与消耗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可在养生中减肥,在减肥中祛病。在此过程中人体精力充沛,无痛苦,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符合国际性组织对减肥方式的基本要求。在这种特殊的状态下,由于机体脏腑得到强力而持久的调治,不但可以达到瘦身的目的,又可以起到排毒、养颜、保健、祛病、养生的神奇妙效!
“现代中华道家辟谷减肥养生法”,为纯绿色疗法,无任何毒副作用,不打针,不吃药,不用任何器械,通过疏封人体经络穴位,并在人体特定穴位点穴,外敷秘制草贴敷于神阙穴旁,即可进入一种仿生学上的“冬眠”状态。每日只须配合食用少量养生纯净水和维生素即可。
在此过程中,各种疾病都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恢复,同时会消耗体内大量多余的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减肥后不会轻易反弹,肌肉有弹性,皮肤光泽无皱纹。减肥调理过程中将会最大限度的解除人体的亚健康状态!
“现代中华道家辟谷减肥养生法”,最大程度的借鉴了西方仿生学理论,通过封闭特定穴位,使人体进入“冬眠”状态,无需外界能量的供给,使肌体自动分解转化体内储存的多余脂肪为能量.不是完全的绝食或是单纯性的节食,此疗法对肌体没有任何损伤!
“现代中华道家辟谷减肥养生法”,最大限度的借鉴了,仿生学的理论和维生素疗法的精华。
“现代中华道家辟谷减肥养生法”,是目前为止最高档次的自然减肥疗法!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 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 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