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内丹学家黄元吉,有一段关于“动处炼性,静处炼命”的谈话,对身心修炼很有启发和帮助。他说:“昔人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二语已包括性命双修之要,独惜人不知耳。’”接下来他便对此作了具体说明。(引文均见《乐育堂语录》)本文拟对他的说明,再作一些阐释。
一、关于修性和修命
什么叫性?什么叫命?性是指人的灵明慧觉,命是指人的气血身躯。性即是心性、精神;命即是生命、躯体。《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人的性命实际上就是精神与躯体的结合体。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础。为此,我们既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炼养,也要重视生理肌体的炼养。性命双修正是内丹功的基本炼养原则。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故唯有性命双修最为上乘。这是内丹家的共识。内丹修炼不但要求六门紧闭,六根清净,彻底与外部世界隔绝,而且有固定的时空模式和规范化的心理运演手段,但黄元吉说的“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却提出了一个与前者全然不同的修炼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处进行性命的修炼。这是将气功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之良法。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同《入药镜》所说:“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二、关于“动处炼性”
黄元吉说,“动处炼性”的这个“动”,“乃有事应酬之谓”。“要知此有事之时,即是用功修炼之时”。接着他便进行具体的解说:“我于此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子臣弟友,必求尽道;衣服饮食,必求适宜。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已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此外,还要“对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动欲起,人不指责于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处”。黄元吉认为“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炼性之功莫此为最。”黄元吉这段文字既提出了“动处炼性”的原则要求,又谈到具体的心理操作。下文稍作阐释。
1.“动处炼性”的原则要求
(1)从主体的主观角度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所谓“视听言动,必求中礼”是指“有事应酬”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社会的规范,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一个人在日常处理各种事务的活动中,如能随时注意“中礼”,这既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且易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并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祥和、安泰、愉悦之情。这样的内心体验,正是对“性”的很好修炼。这是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则是从感情活动方面提出的要求。这句话源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内心是一种非常宁静的本源状态,这就叫“中”。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绪变化,并在表情、言语、行动诸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能符合法度常理,并且合乎节度,这就叫“和”。因为人们在“有事应酬”时,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要让情绪的内涵不违背法度常规,又要让情绪的表现有所节制,适时适度。情绪的失控,不但会严重破坏自身的免疫力,而且还会造成人际问的不和,从而加剧自身的情绪失控。喜怒哀乐如能“中节”,便会始终保持一种和谐、安泰、淡定的心态。保持这样的心态,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2)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子臣弟友,必求尽道”。所谓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和临时的工作、事务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如能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则,这便是“尽道”的表现。比如说,在亲情方面,要做到孝敬长辈,爱护同辈,关怀下辈;在朋友关系方面,要做到亲切的关心,热情的帮助;在一般社会关系方面,要做到诚信、谦逊、宽容。如能做到这一些,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人品,而且还会得到别人的友善回馈。这样,内心便会产生一种温暖感、满足感和恬适感。这样的内心体验,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3)从个人的生活角度看,“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衣服饮食,必求适宜”。这是强调一个人对日常物质生活的要求,应该适度,不要奢求,不要攀比,不要追求时尚。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淡泊、恬静的心态。反之,如果不加控制,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将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庸俗化,甚至堕落。一个贪图物质享受的人,其内心世界是永远不可能安静的。这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残害。所以说,控制物欲也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2.“动处炼性”的具体心理操作
上述“动处炼性”的几个原则,是日常事务应酬时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在这个前提下,就具体场合而言,在心理操作方面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它强调办理任何事情都要从容、淡定,事情过后即要马上把它忘掉。要忘的彻底,过后再也不要回忆当下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在处理事情时需要反复动脑筋,这样大脑便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如果事情过后迅速予以淡忘,即可让交感神经的张力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提高,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会随之增强,于是便能较快地恢复平静的心态。所谓“心定性自定”,这对“性”的修炼是十分重要的。
(2)待人接物,公平大度。黄元吉说,处理日常事务要“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称物平施”出自《周易》,原意为根据物品的多少,公平合理分给他人。这里强调办理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公平、公正。“毫无顾虑计较”即是宽容大度的意思。一个人如能公平、公正地待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便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人际关系融洽。这样,内心便会充满祥和、欢快之感。有益于“性”的修炼。
(3)及时进行自我反省。黄元吉说,在日常处理事务时,要“对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动欲起,人不指责于己,即己亦有不安之处”。这是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及时清除私心欲念。这是高度自律的表现。这样便能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和德性。
总之,在日常的事务应酬中,如能做到“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如能做到待人接物公平大度;如能做到及时进行自我反省,那便是很好的“动处炼性”。
三、关于“静处炼命”
黄元吉说,“静处炼命”这个“静”,“亦非不动之谓,乃无事而未应酬之谓也”。也就是说,这个“静”并不是指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而是指日常生活中没有应酬时的状态。比如说一个人在看书,看电视,或和家人、朋友一起聊天,一同散步。此时心态轻松、悠闲。这个时候可以不经意地、自然地进行命功修炼。黄元吉说:“我能于无事之际,无论行住坐卧,总将一个神光下照于丹田之处,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神气恋恋两不相离。如此聚而不散,融汇一团,悠扬活泼往来于丹田之中。如此日积月累,自然真气冲冲包围一身内外,而河车之路通矣!”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静处炼命”的几个修炼要点。
1.神光下照丹田。这是指意念默运内视线观照丹田(腹脐部位),让意念、内视线和丹田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丹田为真气萌发、集聚之所,《难经》称之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十二经之根”。意念结合内视下照丹田,会不断激惹丹田的气机,激发生命体的原动力。这是传统内丹功xiuchi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方法。但内丹xiuchi有严格的时空限定,有规范化的心理操作要求,而“静处炼命”则没有这些要求。它强调随意、自然,每天无事时,只要有意无意地让神光沿着任脉经线下照丹田即可。它可以断断续续地做,它可以边看电视边做,也可以边聊边做。重在坚持与积累。
2.神息相依,往来丹田。黄元吉说:“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悠扬活泼往来于丹田之中。”这是指意念和气息相依相恋,紧紧联结在一起,不断来往于丹田。具体地说,吸气时意念跟随气息,自然地、缓缓地由任脉经线进入丹田之中;呼气时意念随气息,又从丹田自然地、缓缓地由任脉经线向上端移动。这是让意念、气息同任脉经线、丹田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实际上人们吸气时气体是通过气管进入肺泡,没有也不可能进入丹田。这是修炼时主体将吸气时的各种动觉(主要是膈肌下降和腹肌外凸时产生的动觉),整合成一道向丹田移动的动觉移动线,这样主体便会产生气息进入丹田的感觉。人们呼气时,气体也是从肺泡经气管排出体外,这是修炼时主体将呼气时的各种动觉(主要是膈肌上升和腹肌内凹产生的动觉),整合成一道由丹田向任脉上端移动的动觉移动线,于是主体便会产生气息自丹田上移的感觉。神气如此相依相恋,“悠扬活泼往来于丹田之中”,会不断激惹任脉经线和丹田的气机,从而促使真气的萌发和集聚。
3.要抓紧时机,要日积月累。黄元吉对弟子说:“如此炼命,一日十二时中又有几时不得闻?只怕生等不自打紧耳。”的确,由于惯性思维和惰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很不习惯这种“静处炼命”。因此,思想上必须有修命的紧迫感。另外,“静处炼命”要想长功夫,取得良好效应,全在“日积月累”。只要每天抓紧时机,或神光下照丹田,或神气相依往来丹田,不断激惹丹田气机,如此日积月累,“自然真气冲冲包围一身内外”,那时真气便会从丹田自动经尾闾沿督脉上升至颅顶,再沿任脉下降回到丹田。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己,这就叫打通河车之路,亦称小周天。
总之,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动处炼性,静处炼命”,那便是另一种方式的“性命双修”。
阳明心学中的“看破繁华,不动于气”是一种人生境界,指的是在世俗繁华中看透真相,不被物质和虚荣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这句话的原文出自王阳明的一张药方,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善恶的分别心,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动摇自己的内心。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繁华,看到生命的本质,因此不会因为短暂的得失而波动情绪。
这种思想与孔子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不会为了任何事情去争斗,即使是比赛也不会失去自己的风度。这种不争不闹的态度,也是“看破繁华,不动于气”的一种体现。
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平静和自由。因此,“看破繁华,不动于气”这种境界需要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达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之,“看破繁华,不动于气”是一种高超的人生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己的心性,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1.听巴赫或者一些心经洗练的大师晚年的作品,安利下Neil Young;2.读一些格局宏大的作品 无论是叙事上 还是对人性的剖析上 例如《荷马史诗》《出埃及记》《战争与和平》 《卡拉马佐夫兄弟》《乡村医生》;3.吃低糖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的健康餐 辅以有节律的锻炼;4.当内心对某事抱有不理性但却强烈的冲动时 计算可能带来的损失 如果可以接受 就直接去做 不要偷偷惦记 。
关于晕车晕船:
1. 为什么会晕船、晕车、晕机?
运动病又称晕动病,是晕车、晕船、晕机等的总称。它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
内耳前庭器是人体平衡感受器官,它包括三对半规管和前庭的椭园囊和球囊。半规管内有壶腹嵴,椭园囊球囊内有耳石器(又称囊斑),它们都是前庭末稍感受器,可感受各种特定运动状态的刺激。半规管感受角加(减)速度运动刺激,而椭园囊、球囊的囊斑感受水平或垂直的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当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发生旋转或转弯时(如汽车转弯,飞机作园周运动),角加速度作用于两侧内耳相应的半规管,当一侧半规管壶腹内毛细胞受刺激弯曲形变产生正电位同时,对侧毛细胞则弯曲形变产生相反的电位(负电),这些神经末稍的兴奋或抑制性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向前庭中枢并感知此运动状态;同样当乘坐工具发生直线加(减)速度变化,如汽车启动、加减速刹车、船舶晃动、颠簸,电梯和飞机升降时,这些刺激使前庭椭园囊和球囊的囊斑毛细胞产生形变放电,向中枢传递并感知。这些前庭电信号的产生、传递在一定限度和时间内人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的耐受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致晕阈值,如果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出现运动病症状。每个人耐受性差别又很大,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受视觉、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如空气异味)等因素影响,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只有部分人出现运动病症状。
2. 如何预防和治疗运动病(晕船、晕车、晕机)?
确切地讲运动病不是真正的疾病,与通常意义上的疾病不同,它仅仅是敏感机体对超限刺激的应急反应。因此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根治或治愈措施,现有的各种防治方法都是暂时缓解症状或延缓它的发生。
运动病的最佳防治方法是避免或离开能引起该病的环境,但这很不现实。以前防治疗运动病多采用药物,主要为镇静止吐药,如乘晕宁、东莨菪碱、安定等,抑制中枢兴奋,缓解消化道痉挛。但这些药物多有作用慢,口干、嗜睡等副作用,而且疗效不理想。市场曾有一种耳后皮肤贴剂,为东莨菪缓释剂可经皮肤渗透吸收,但仍不能消除该药物固有的副作用。其它如:贴肚脐、压内关穴、开窗通风向前注视等也是常用而作用极有限的方法。还有就是前庭锻炼方法,如同飞行员训练一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反复刺激前庭,如:旋转椅、秋千、俯虎、荡船等,使前庭产生适应习服,可以达到减轻运动病症状的目的。但如果停止训练或脱离该刺激环境,运动病症状会再次出现。
既往,世界各个国家的前庭平衡医学专家长期致力于运动病的防治研究,但收效甚微,终无突破。现在好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研究所、眩晕诊疗康复中心主任,胡广艾教授、主任医师根据前庭平衡医学原理,结合前庭临床经典理论,经过十多年临床潜心研究,发明了一种治疗晕动病的仪器-电子防晕仪。该仪器可通过电子振荡产生脉冲电信号,再通过双耳部电极作用于人体内耳平衡器官-前庭,抵消或削弱人体受到过度运动-直线和角加(减)速度刺激使前庭产生的过量生物电,减少和阻止前庭神经冲动向中枢传递,从而提高前庭器官对各种运动刺激的耐受性,达到治疗运动病的目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开创性的运动病治疗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一改往昔旅行时靠服镇静药心烦、口干、昏昏欲睡的状态,使今日旅程潇洒、轻快,尽情饱览美丽的祖国山水,享受现代文明的快乐。
该研究课题经专家评审鉴定为"国际首创"水平,先后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全国发明博览会银奖、国家专利(98 3 26062.1),列为天津市科技创新、推广产品。该产品(津药器监(准)字98第226031)一经投放市场,立即得到广大运动病患者的好评。
3. 为什么晕车的人能够开车,却不能乘车?
因为运动病主要是人体前庭神经系统受到超限刺激引起,故前庭神经系统的兴奋度的高低是关键。前庭神经系统属于低级中枢,它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影响,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抑制作用。当晕车的人开车时,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高度兴奋对前庭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自然就不会晕车了。而以乘客身份乘车时,则不具有这种效应。同样,当战斗警报拉响时,原来晕船的海军将士即刻能够以昂扬的斗志投入战斗。
4. 为什么有些人原来晕车,但得了眩晕症后却不晕车了?
内耳前庭功能良好是产生运动病(晕船、晕车、晕机)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前庭功能丧失,人体也就失去接受各种加(减)速度运动刺激的能力,即各种引起运动病的不良或超限刺激对人体失去作用,所以,原来晕车者在得了眩晕症后,其中部分双侧前庭功能丧失者(耳毒性药物中毒、双侧迷路切除术、反复的眩晕发作等)就不晕车了。
5.为什么晕车的人所乘车辆越高级,越容易晕车?
尽管内耳前庭功能良好,能够接受各种加(减)速度运动刺激,是产生运动病(晕船、晕车、晕机)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适宜产生运动病的加(减)速度运动刺激有一定的范围,那些高频率的颠簸(一般车辆产生)不是它的适宜刺激,而衡稳性能较好的车辆在运行中产生的涌动样的加速度晃动才最合前庭的口味。所以车辆越高级,越容易晕车。
6.汽油味可以引起晕车吗?
晕车是由于内耳前庭受到超限刺激引起,汽油味可能会加重某些晕车人的恶心症状,但不是引起晕车的原因。试想,呆在家中闻汽油会晕车吗?至于有些人对汽油过敏,则另当别论。
种种预防晕车法
1、 乘晕宁(眩晕停)。在乘车、船前40分钟用温开水送服1至2粒,小儿酌减。
2、 感冒通。在无乘晕宁的情况下,可用感冒通替代,方法同上,效果一样。
3、 也可用安定片1片,维生素B1两片,乘车前40分钟温开水送服,亦能防止晕车。
4、 可取新鲜生姜1片,或鲜土豆1片,贴于神劂厥穴(肚脐),用伤湿膏盖贴, 同时将伤湿止痛膏贴于内关穴,用手指轻轻揉摩穴位,口中亦可再含一片鲜姜,也有 一定的预防作用。
1.胃复安:胃复安1片,晕车严重时可服2片,儿童剂量酌减,于上车前10~15分钟吞服,可防晕车。行程2小时以上又出现晕车症状者,可再服1片。途中临时服药者应在服药后站立15~20分钟后坐下,以便药物吸收。此法有效率达97%,且无其它晕车片引起的口干、头晕等副作用。
5.桔皮:乘车前1小时左右,将新鲜桔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然后对准两鼻孔挤压,皮中便会喷射出带芳香味的油雾。可吸入10余次,乘车途中也照此法随时吸闻。
6.风油精:乘车途中,将风油精搽于太阳穴或风池穴。亦可滴两滴风油精于肚脐眼处,并用伤湿止痛膏敷盖。
7.食醋: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途中也不易晕车。
8.伤湿止痛膏:乘车前取伤湿止痛膏贴于肚脐眼处,防止晕车疗效显著。
9、 无药之时,晕车者可在上车前将腰带束紧,防止内脏在体内过分晃动,上车后双目注 视远处,尽量少看近处物体,尤其在下坡时注意抓紧拊手,减缓惯性对内脏的冲击, 密封较严的汽车或汽油味偏大的车厢要注意通风,这样有助于预防晕车现象发生,如 稍感不适,应立即选择靠车前方合适位子睡觉,睡觉--往往是最好最省钱有效的防 晕车方法。
有晕车史的,乘车前可饮用些酸辣开胃的食物,勿食甜食及油腻食物,且忌过饥过饱
治晕车晕船的妙法
广东省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詹培源介绍,晕车、晕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器质性的原因,也有功能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儿童中男孩发生率要高于女孩,成年人则是女性比较多见。
平常我们习惯于在地面上行走,而不习惯于比较陌生的运动刺激,如乘车、乘船、乘飞机时的上下颠簸和动摇不定。有的健康人,并无器质性疾病和功能障碍,在接受上述的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强烈的运动的刺激后可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晕车、晕船、晕机的现象。这是一种生理性十分正常的反应,只要人们脱离刺激环境后症状可自然消失。
晕动病的症状常为逐渐发展的,从胃部不适到恶心、出冷汗,最后到呕吐。晕动病是可以预防的,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特别的敏感,但还是有办法帮助这些容易晕车的人避免出现晕动病的情况。
(1)加强锻炼身体,加强前庭器官耐受性。晕动病多发生于前庭器官比较敏感的人。因此,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多做转头、弯腰转身及下蹲等动作,以增加前庭器官的耐受性。
(2)吃得过饱、疲劳、睡眠不足、空气污浊、情绪紧张及汽油和油烟等特殊气味都可能促使晕动病的发生和症状加重,因此要避免这些不良因素。
(3)特殊的前庭训练。可通过康复训练预防晕动病,如反复多次乘船、乘车训练,以提高前庭器官对不规则运动的适应能力。此外,害怕晕车的人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有助于调节人体位置平衡的体育项目,如秋千、滑梯、单双杠、垫上滚翻等运动项目,能提高前庭器官的适应能力。
(4)乘车、乘船时应尽量限制头部运动,可将头靠在背椅上固定不动,以减少加速度的刺激,特别是旋转性刺激。有可能的话,尽量平卧。
(5)避免不良的视觉刺激。乘车时少往窗外观看,坐车、坐船时看书更容易诱发晕动病,因此闭目养神可减少晕动病的发生。
乘车前可服用怡含宁含片等,以预防晕动病。抗胆碱类药物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可阻止眩晕和呕吐。
运动锻炼治晕车晕船
乘车船旅行,绝大多数人都能很好地适应。但对于一些有晕动病的人来说,却是一桩苦事。这些人每逢乘车船,轻则头晕恶心、烦闷不适,重者天旋地转、翻肠倒肚,苦不堪言。
晕动病是晕车、晕船、晕机和由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因素所致疾病的统称。易患晕动病的人,
其内耳平衡器官--前庭器官对旋转等不规则的体位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当然,晕动病的发生还有其他诱发因素,例如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噪声、不良气味、情绪紧张、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饥饿或饱餐、身体虚弱等。
医学专家指出,可用运动锻炼治疗晕动病。患者平时可有意识地做些含有摇摆和旋转方式的运动,例如可循序渐进地做一些低头弯腰,摇晃脑袋和反复下蹲起立的运动,待逐渐适应后可做一些旋转度较大的锻炼,如借助转椅慢速左右交替旋转身躯。通过循序渐进的运动,可增强内耳前庭器官对不规则运动的适应能力,逐渐减轻乃至克服晕动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贵珍内养功的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