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解:《道德经》关于天下共同体的构想是不是很高远?高不高且不好说,远却是一定的,因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亲切,借用一句学术界的常用语,很有现代性。而高低之所以不好说,是因为过去的诸侯们没做到,现在的诸侯们也未必能做到,所以高得有些不切实际。这样的构想,大概类似于现代政治学所追求的最普遍的正义,即社会没有被抛弃的少数,没有被抛弃的持不同意见者,相应地也就没有程序正义下的多数人暴力等。这样的最普遍正义如何实施?现代政治学好像也提不出很合适的办法。而《道德经》说,对于天下共同体的构想,不要那么急切地奢求一步登天,从小事、容易的事做起,不要像竞选承诺那样自信满满地夸口什么大事都能做到,也不要将建构天下共同体这样的大事看得太轻易了,否则兑不了现,还会惹出更大的麻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还有紧接着后面第六十四章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都是《道德经》的名句,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口头语,但很少有人将这些名句与“无为”联系起来。如果能够联系起来,显然就不会将“无为”误解成无所作为了。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第一步开始了,全是脚踏实地的招数,还能算无所作为吗?所以《道德经》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定是个慢慢品味道化、将心底牵挂件件放下的意境,不是成心在那里做出个“无为”、“无事”、“无味”,这些东西都不是做出来的,也做不出来的。
品味“无为”、“无事”、“无味”的意境,就是从小事做起、共同营造天下共同体的进路。这条路不会很绚丽,因为它不仅要关注小事,尊重少数,还要“报怨以德”,也就是用“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的普世之德,去化解人世间的种种恩怨情仇,悠悠然,淡淡然,但人人都自如、逍遥。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大道家园)
拼音题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题名
并列题名
ISBN 978-7-5080-4122-3
责任者 卢国龙著
出版者 华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时间 2007
中图分类号 B958 目录
导论
上篇 从“神道设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礼俗之间的“统同”与“辨异”
第一节 “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
第二节 风俗民情之“辨异”是礼乐“统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礼乐“统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论高度上
第四节 礼乐“统同”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汉代礼俗、信仰与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礼学规范与礼仪实际的分别
第二节 封禅的仪式及信仰问题
第三节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
第四章 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
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第二节 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
第三节 科仪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节 清整科仪的常规性方式
中篇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汉魏晋“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节 “玄道”——汉魏晋道教思想的主题性概括
第二节 “玄道”的根旨
第三节 本根论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产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节 两个孙登
第二节 从孙盛的诘难看玄学《老子》之困境
第三节 支道林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的疑问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第一节 南北朝道教义学之开展
第二节 有无通贯的道体论
第三节 清虚自然的道性论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
第一节 佛道论争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本际经》和《海空经》的道体、道性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学
第四节 李荣志在虚静的精神哲学
第五节 王玄览的道性论和心性论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学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修性养命之学
第二节 吴筠的性情修养论
第三节 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摄迹归本”论
第四节 《清静》诸经论的性命学说
下篇 从方仙道到内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与道家的贵生思想
第一节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节 贵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参同契》与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论
第—节 佛教对元气生成论的冲击
第二节 《参同契》的思想史价值
第三节 “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论
第四节 “推度效符证”的思想逻辑
第五节 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参同契》与唐宋道教的内丹理论
第一节 内丹的道与术两个层面
第二节 道术结合与隋唐内丹道的形成
第三节 两宋内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渊源
第四节 唐宋内丹道的理论内核——理气“本然”论
第四章 内丹道中的心性学
第一节 唐宋内丹道的心性学
第二节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学
跋
道藏综合索引 书名:道德义渊(拟) 编著:宋文明 卷数:二卷 正统道藏: 字号 涵芬楼本第册 新文丰本第册 三家本第册 道藏提要:编号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三洞经教 第5册 ?道德义渊,南朝梁代道士宋文明撰。《三洞珠囊》引用此书。原书有上下二卷。《正统道藏》未收。敦煌抄本S1438、芥字97号,两件首尾均残缺,合计约存二百一十七行。抄本原无标题,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编》据其内容拟定书名为《道教义》。卢国龙《中国重玄学》考证此本当即宋文明所撰《道德义渊》卷上。本书为南北朝道教重要理论著作。其体例与隋唐道书《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类似。先开列出道教重要义理名目,然后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逐条疏解其旨义。原书篇章数已难详考,现残存部分有:第一为无为之义,第二浇淳之义,第三缺,第四自然道性义,第五积德福田义,第六功德因果义等。从思想内容看,本书大抵以老子《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吸收儒家及佛教思想,发挥重玄理趣。其道性自然,修道即修心,复归自然道性之说。对隋唐道教亦有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下一篇: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