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太平经丙部之八(卷四十二)在线注解

网络 2023-09-22 03:24:05

《太平经》丙部之八(卷四十二)


九天消先王灾法第五十六

“凡天理九人而阴阳得,何乎哉?”“夫人者,乃理万物之长也。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

“何乎?”“凡事各以类相理。无形委气之神人,与元气相似,故理元气。大神人有形,而大神与天相似,故理天。真人专又信,与地相似,故理地。仙人变化,与四时相似,故理四时也。大道人长于占知吉凶,与五行相似,故理五行。圣人主和气,与阴阳相似,故理阴阳。贤人治文便言,与文相似,故理文书。凡民乱愦无知,与万物相似,故理万物。奴婢致财,与财货相似,富则有,贫则无,可通往来,故理财货也。夫皇天署职,不夺其心,各从其类,不误也。反之,为大害也。故署置天之凡民,皆当顺此。古者圣人,深承知此,故不失天意,得天心也。真人今宁晓此不?”“善哉善哉!”“吾是所言,以戒真人,不失之也。” “唯唯。”“行努力!”

“愚生今心结不解言,是九人各异事,何益于王治乎不也?”“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如此九事不合乖忤,不能致太平也。此九事,乃更迭相生成也,但人不得深知之耳,先圣贤未及陈之也,故久闭绝乎!然今一事不得,治不可平。”

“何也?”“太上皇气太至,此九人皆来助王者治也。一气不和,辄有不是者,故不能悉和阴阳而平其治也。其来云何哉?无形神人来告王者,其心日明。大神人时见,教其治意;真人、仙人、大道人悉来为师,助其教化;圣人贤者出,其隐士来为臣;凡民奴婢皆顺善,不为邪恶,是乃天地大喜之征也。其一气不和,即辄有不至者,云何乎?元气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天气不和,大神人不来至;地气不和,真人不来至;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阴阳不和,圣人不来至;文字言不真,大贤人不来至;万物不和得,凡民乱,财货少,奴婢逃亡,凡事失其职,此正其害也。今真人既欲救天乱气,宜努力平之,勿倦懈,慎之。”“唯唯。”

“气得,则此九人俱守道,承负万世先王之灾悉消去矣。此人俱失其所,承负之害日增。此九人,上极无形,下极奴婢,各调一气,而九气阴阳调。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故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不睹邪恶,日练其形,毋夺其欲,能出无间去,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是为神士,天之吏也。毋禁毋止,诚能就之,名为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之,还为人利也。”

“何谓乎哉?”“然此得道去者,虽不为人目下之用,皆共调和阴阳气也。古者帝王,祭天上神下食,此之谓也。”

得此九人,能消万世帝王承负之灾。此九人,上极无形,下极奴婢,各调一气。故上士修道,先当食气,是欲与元气和合,当茅室斋戒,不睹邪恶,日炼其形,无夺其欲,能出入无间,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是为神士,为天之吏也。无禁无止,诚能就之,名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还为人利也。夫得道去世,虽不时目下之用,而能和调阴阳气,以利万物。古者帝王祭天上诸神,为此神吏也。

“曾但天精神自下食耶?”“善哉,子言是也。然此人上为天吏,天精神为其君长,君与吏相为使,吏者职在主行。凡事,吏道人善有功,故君与其下,既下则说喜,故除人承负。吏不说,则道人有过于天,君吏俱不肯下临人食,故过责日增倍。身尚自得重过,何能除先王之流灾哉?真人亦晓知此不耶?”“可骇哉!吾大怖惶,恍若失气。今且过问天师,不意乃见是说也。”“行,子努力。所说竟,当去矣。”“唯唯。”

右简阅九人竟其志无冤者平王治天因喜解其先王承负。

验道真伪诀第五十七

行事亦且毕不久。“真人前,详受教敕。”“唯唯。”“自行此道之后,承负久故弥远,积厄结气,并灾委毒诚多,不可须臾而尽也。知力行是之后,承负之厄日少,月消岁除愈,何以知之乎?”

“善哉!子之难也,可谓得道意矣。然,明听。行此之后,天下文书且悉尽正,人亦且尽正,皆入真道,无复邪伪文,绝去人,人自谨。其后生者尤甚,更相仿学,皆知道,内有睹,其身各自重爱。其后生者孝且寿,悉工自养老,颜色不与无道时等。后生者日知其至意,以为家也,学复过其先,日益就相厚相亲,爱重有道人,兵革奸猾悉无复为者也,故承负之厄会日消去,此自然之术也。

□□万不失一,是吾之文大效也,不可但苟空设善言也,亲以征验起,乃与天地响相应,何可妄语乎?故文书前后出,非一人FDAB积难知情,是故吾道以诚也。子连时□□问,必乐欲知其大效。其效相反,犹寒与暑,暑多则寒少,寒多则暑少。

夫天地开辟以来,先师学人者,皆多绝匿其真道,反以浮华学之,小小益耶且薄,后生者日增益复剧,其故使成伪学相传,虽天道积远。先为文者,所以相欺殆之大阶也。壹欺不知,后遂利用之也,令上无复所取信,下无所付归命,因两相意疑,便为乱治。后生者后连相承负,先人之厄会聚并,故曰剧也。天今冤是,故吾语子□□也。真人努力,自爱勉之。子乃为天除病,为帝王除厄,天上知子有重功。”“不敢不敢。”

右效行征验道知真伪诀

四行本末诀第五十八

“真人前。”“唯唯。”“人行有几何乎?”“有百行万端。”“不然也,真人语几与俗人语相类似哉!人有四行,其一者或。”“何谓也?”“然,人行不善则恶,不善亦不恶为浮平行,壹善壹恶,为不纯无常之行,两不可据,吉凶无处也。”“善哉,行吉凶有几何乎?有千条亿端。”“真人之言,几与俗人同。吉凶之行有四,一者,惑何谓也?”“然,凡事为行,不大吉当大凶,不吉亦不凶为浮平命,一吉一凶为杂不纯无常之,吉凶不占。”“善哉!”

“行天地之性,岁月日善恶有几何乎?”“不可胜纪。”“子已熟醉,其言眩雾矣。天地岁月日有四行,一者不纯,主为变怪。”“何谓也?”“然,真人明听。今天地岁不大乐当大恶,不乐亦不恶为浮平岁,壹善壹恶为天变惑岁。令今日不大善当大恶,不善亦不恶为浮平日月,壹善壹恶为惑行,主行为怪异灾。吾是但举纲见始,天下之事皆然矣。”

“何谓也?”“然,天下之万物人民,不入于善,必陷于恶,不善亦不恶,为平平之行,壹善壹恶,为诈伪行,无可立也,平平之行,无可劝,大善与大恶,有成名。”

“何故正有此四行乎?”“善哉,子之难问,可谓得道意矣。然,大善者,太阳纯行也;大恶者,得太阴煞行也;善恶并合者,中和之行也;无常之行者,天地中和、君臣人民万物失其道路也。故行欲正,从阳者多得善,从阴者多得恶,从和者这浮平也,其吉凶无常者,行无复法度。是故古圣贤,深观天地岁月日人民万物,视所兴衰浮平进退,以自知行得与不得,与用洞明之镜自照,形容可异。”

“善哉善哉!今当奈何乎?”“然,行守本,法天者,是其始也;法地者,其多贼也;法和者,其次也;无常者,其行未也。”

“今人何故乃得至无常之行乎哉?”“然,先人小小佚失之,其次即小耶,其次大耶,其次大失道路根本,更迷乱,无可倚著其意,因反为无常之行,便易其辞,为无常之年也。是明道弊未极也,当反本。夫古者圣人睹此,知为末流,极即还反,故不失政也,而保其天命。故大贤圣见事明,是以常独吉也,真人乐重知其信效耶?”“唯天师开示之耳。”

“行岁本兴而末恶者,阴阳之极也;人后生者恶且薄,世之极也;万物本兴末无收者,物之极也;后生语多空欺无核实者,言之极也;文书多FDAB委积而无真者,文之极也,是皆失本就末,失实就华。故使天地生万物,皆多本无末,实其咎在失本流就末,失真就伪,失厚就薄,因以为常。故习俗不知,复相恶,独与天法相违积久,后生者日轻事,更作欺伪,积习成神,不能复相禁,反言晓事,故致更相承负,成天咎地殃,四面横行,不可禁防。君王虽仁贤,安能中绝此万万世之流过?

始失小小,各失若粟。天道失之若毫厘,其失千里。粟粟相从从聚,乃到满太仓数万亿斛。夫雨一一相随而下,流不止,为百川,积成四海水多。不可本去,故当绳之以真道,反其末极还就本,反其华还就实,反其伪还就真。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

夫失正道者,非小病也,乃到命尽后,复相承负其过,后生复迷复失,正道日暗,冥复失道,天气乖忤,治安得平哉?人人被其毒害,人安得寿?万物伤,多夭死。故比比敕真人传吾书,使人人自思失道意,身为病;各自忧劳,则天地帝王、人民万物悉安矣。真人乐合天心,宜勿懈忽也。”

“唯唯。愿复问一疑:天师今是吉凶,曾但其时运然耶?”“善哉,真人之难,得道意矣。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故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今天地开辟以来,小小连失道意,更相承负,便成邪伪极矣。”

“何以知之乎?”“以万物人民,皆多前善后恶,少成事,言前□□哉!前有实,后空虚。古者圣人,常观视万民之动静以知之,故常不失也。”

“善哉善哉!愿复乞问一事。”“行言。”“今若天师言,物有下极上极。今若九人,上极为委气神人,下极奴婢。下学得上行,上极亦得复下行不耶?”

“善哉,子之问也。今真人自若愚罔。未洞于太极之道也。今是委气神人,乃与元气合形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委气神人宁入人腹中不邪?”“唯唯。”

凡圣皆有极,为无形神人,下极为奴婢。神人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即有神,气绝即神亡。

“又五行乃得兴生于元气,神乃与元气并同身并行。今五行乃入为人藏,是宁九人,上极复下,反人身不?”“善哉善哉!初学虽久,一睹此说耳。”“然,子学当精之,不精无益也。”“唯唯。见天师言,夫天道固如循环耶?”“然,子可谓已知之矣。行去,有疑勿难问。”“唯唯。”

右简天四行实本末太极以反政


道家经典.CN

《太平经》包含在《云笈七签》里面吗?

太平经没有包含在《云笈七签》中。《太平经》现在在《正统道藏》不过只有五十七卷了。云笈七签人称小道藏。
云笈七签的目录如下:
《云笈七签》目录
001.目录
002.序
003.卷一 道德部
004.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
005.卷三 道教本始部
006.卷四 道教经法传授部
007.卷五 经教相承部
008.卷六 三洞经教部
009.卷七 三洞经教部·本文
010.卷八 三洞经教部·经释
011.卷九 三洞经教部·经释
012.卷十 三洞经教部·经
013.卷十一 三洞经教部·经二
014.卷十二 三洞经教部·经三
015.卷十三 三洞经教部·经四
016.卷十四 三洞经教部·经五
017.卷十五 三洞经教部·经六
018.卷十六 三洞经教部·经七
019.卷十七 三洞经教部·经八
020.卷十八 三洞经教部·经九
021.卷十九 三洞经教部·经十
022.卷二十 三洞经教部·经十一
023.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
024.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
025.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026.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
027.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
028.卷二十六 十洲三岛部
029.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
030.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031.卷二十九 禀生受命部一
032.卷三十 禀生受命部二
033.卷三十一 禀生受命部三
034.卷三十二 杂修摄部一
035.卷三十三 杂修摄部二
036.卷三十四 杂修摄部三
037.卷三十五 杂修摄部四
038.卷三十六 杂修摄部五
039.卷三十七 斋戒部
040.卷三十八 说戒部一
041.卷三十九 说戒部二
042.卷四十 说戒部三
043.卷四十一 杂法部
044.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
045.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046.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
047.卷四十五 秘要诀法部一
048.卷四十六 秘要诀法部二
049.卷四十七 秘要诀法部三
050.卷四十八 秘要诀法部四
051.卷四十九 秘要诀法部五
052.卷五十 秘要诀法部六
053.卷五十一 秘要诀法部七
054.卷五十二 杂要图诀法部
055.卷五十三 杂秘要诀法部
056.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
057.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
058.卷五十六 诸家气法部一
059.卷五十七 诸家气法部二
060.卷五十八 诸家气法部三
061.卷五十九 诸家气法部四
062.卷六十 诸家气法部五
063.卷六十一 诸家气法部六
064.卷六十二 诸家气法部七
065.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
066.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
067.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068.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
069.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
070.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
071.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
072.卷七十 金丹部八
073.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074.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
075.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
076.卷七十四 方药部一
077.卷七十五 方药部二
078.卷七十六 方药部三
079.卷七十七 方药部四
080.卷七十八 方药部五
081.卷七十九 符图部一
082.卷八十 符图部二
083.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
084.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
085.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
086.卷八十四 尸解部一
087.卷八十五 尸解部二
088.卷八十六 尸解部三
089.卷八十七 诸真要略部
090.卷八十八 仙籍旨诀部
091.卷八十九 诸真语论部
092.卷九十 七部语要部
093.卷九十一 七部名数要记部
094.卷九十二 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095.卷九十三 仙籍语论要记部二
096.卷九十四 仙籍语论要记部三
097.卷九十五 仙籍语论要记部四
098.卷九十六 赞颂部·赞颂歌
099.卷九十七 赞颂部·歌诗
100.卷九十八 赞颂部·诗赞辞
101.卷九十九 赞颂部·赞诗词
102.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
103.卷一百一 纪传部·纪二
104.卷一百二 纪传部·纪三
105.卷一百三 纪传部·传一
106.卷一百四 纪传部·传二
107.卷一百五 纪传部·传三
108.卷一百六 纪传部·传四
109.卷一百七 纪传部·传五
110.卷一百八 纪传部·传六
111.卷一百九 纪传部·传七
112.卷一百一十 纪传部·传八
113.卷一百一十一 纪传部·传九
114.卷一百一十二 纪传部·传十
115.卷一百一十三上 纪传部·传十一
116.卷一百一十三下 纪传部·传十二
117.卷一百一十四 经传部·传十三
118.卷一百一十五 纪传部·传十四
119.卷一百一十六 纪传部·传十五
120.卷一百一十七 灵验部一
121.卷一百一十八 灵验部二
122.卷一百一十九 灵验部三
123.卷一百二十 灵验部四
124.卷一百二十一 灵验部五
125.卷一百二十二 灵验部六

道部·卷二原文_翻译及赏析

道部·卷二李昉

○真人上

《太上经》曰:太微天中,有二十四气混,黄杂聚结,有名无气,变化为真人。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名无体,谓之真人。

《八素真经》曰:若精勤得道者,皆当书以蕊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

又曰:龙衣,凤帔,虎带,皆是群真所献于帝皇。

《真诰》曰:中皇君者,天帝君之弟子也。生知长生之要,天仙之法,夙会玄感,于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经、八道秘言之章,道成授书,为太极真人。

又曰:清虚真人于太素真人授三奔之道,桐柏真人修解剑之法,有太上奔日之文,得为下元真人。

又曰:不知回元隐道者,不得刻名上真。回元者,太上更新之日也。常以其日思存吉事。

又曰:虚妄者,德之病;华炫者,身之灾;执滞者,失之由;耻辱者,行之玷。遣此四者,然后可以向道耳。有淫炫之心,不可行上真之道也。昨见清虚宫正除落此辈人名,又考付三官推之,可不慎乎?紫微真仙之才,内明外知,录名太极,金书东州,内累既息,积之勿休。

又曰:审道之本,则为上清真人。仙真妙方能尽梗概之道者,便为九宫真人。若各备具其道,则为太极真人。

又曰:练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授学化神,濯景易气,俯仰四运,得为真人。

《金根经》曰:天图玉关,主监众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天关上有六层玉台,太上真人集宴之处也。

又曰:玉保青宫北殿上有金格,格上有金章、凤玺、玉札、丹青、羽盖、升仙法服,以给成真之人。

《大有经》曰:玉华青宫有宝经、玉诀,应有为真人者授之。

又曰:《太上素灵洞玄经》上化三真。又《大洞真经》曰:道有三真,不可去身。紫霞变景,三光映真。

《大洞玉经》曰:太无山中有洞宫玉户,在峨嵋之上,诸得道真仙之名刊列此宫也。

又曰:云上清有宫,门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有羽衣守士。内有玉芝流霞之泉,刻金题众真飞仙之号。又云玉清中有太晖殿,玉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九真仙伯,上帝司禁之君。濯缨,帝川之池也。

又曰:太一上元君者,万仙之司主。方岳真气,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以致降于室。

《天洞真经》曰:赤城朱窗,上清绝境,乃帝一内宅,三真宝堂。

又曰:上清真人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登大帝沧浪山洞台中双 *** ,酣饮紫明芝液。

又曰:长生存神者,好山水之人仁,知动静所依也。依仁者静而寿,依智者动而乐,当投简送名,俾崇仁智,朱书白简,移籍太清,发炉拜手,用青纸青丝,裹络岩石上,诣水泛舟,中流读简,以名系之,必能降真也。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有玉保公太素遣下迎九真之人也。

又曰:欲行九真之法者,斋戒净室,并为天帝君所见记录也。

《太真科》曰:羽仙侍郎上都官典格列其职位,都统玉真、太上真人,在五岳华房之内,非有仙籍,不得闻见,丹简校定,名入南宫。

又曰: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号曰自然,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和光于人,似同而异,惟得道者乃能知之。

又曰:上清禹余天有三官真人,主治过刑煞伐、阴贼不轨、嫉害贤哲、心怀进退、秽慢真人之罪者。

《玉清隐书》曰:玉名金格,当为上真三天真皇佩神虎之符,在太极上位。上真则飞龙翼辕,中真则紫毛持节,下真则太极参轩。

又曰:太微天帝君,命太微上真敕使群灵。

又曰:上皇玉帝命玄羽真人出迎太微天帝,又命太上真人开琼珠之箧,出玉真隐书玄羽之经,以传太微天帝之君。

《内音玉字经》曰:真人散香于玉廷。

又云:飞散百和之香,流五云之华,以观飞天真人。

又曰:四极真人主却庶籍,常炒噬真之车,校人罪录。

又曰:九华真人治于南上宫中,校人功过善恶,三官列言。

又曰:天真皇人曰:诸天内音,自然王字,其大梵隐语。上帝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足以开度天人。

《登真隐诀》曰:昆仑瑶台,刊定真经之所也。上品居上清,拟帝皇之尊。中品处中道,皆公卿之位。下品居三元之末,并大夫之流。三真品经,各有条次。

又曰:三昧真人乘风云龙车,下卫斋戒之士。太素真人群始学者恶梦之法,金华真人刻大洞上经于天帝紫微宫玄琳玉殿东壁牖上,太虚真人说鸿鸟之经,太极真人诵王母之辞,典禁真人察人之善恶,妙行真人推劫会之数。

又曰:太极真人常以立春日日中会诸仙人于太极宫,刻玉简记仙名。至春分之日日中,昆仑瑶台,太素真人会诸仙人刊定真经也。昆仑瑶台是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尽在其中矣。太素真人治白水沙洲之上,定其真经也。至立夏日日中,上清五帝会诸仙于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至夏至日日中,天上三官会于司命河候,校定万民罪福,增减年算。至立秋日日中,五岳诸真人诣中央黄房,定天下祀图灵药。至立冬日日中,阳台真人会集列仙,定新得道人,始入《名仙录》。至冬至日日中,诸仙诣万诸宫,东海青童君刻其仙录金书内字。凡学道之人常以夕半日中谢罪,罪名自除,克身归善,以求长生神仙。秋分之节,气处清虚,太和正日也。众真诸仙,是日听讼,又刺奸吏,及部内诸仙官并糺奏在处道士之功过及含生有罪应死生者,故《仙忌真记》曰:"子欲升天慎秋分,罪无大小皆上闻。"此朱火丹陵宫仲阳先生之要言也。又云:此辞出《列纪》,是青童君迷古真人之言,以传龚氏,言罪福纤介刻于丹城之籍也,伏匿之,善恶阴德之细功无不缕陈也。

又曰:上真人之道有七:弟一太上郁仪奔日文,二太上结邻奔月章,三太上八素奔辰章,四太微飞天上经,五高上太洞真经,六金阙灵书紫文,七九真中经也。上真之位为诸天帝,行则三七色节,万真前导。中真之道有六:大丹隐书、九真玄文、太上金策、方诸上经、三皇内文、紫书诀录。中真之位,上清卿相之列也,紫毛持节,玉帝参辕。下真之道有八:上清粕变、隐地八术、玄皇玉书、神州洞经、紫庭中方、降录黄道、素奏中章、上元玉书。下真之位,上清大夫之流,五色节旄,飞行倒景。

又曰:有得见圣列纪者,玄录书名,奏之上清,位为仙卿。若能行金阙真事,则拜为大夫。此谓列纪重于紫文也。既见之,非真授佩而己,谓知其中经目之轻重,求道之梯级,依此寻学,故胜于守紫文之单事也。

《上皇玉录》曰:二十四真人,有佩玉录以行山川者,则河海上神奉迎启道。

《灵宝隐书》曰:中极真人主却庶籍;九华真人主九幽之下,宿对生死;太元真人授天之符,度长夜之魂;太极真人治赤城玉洞之府,司校大山死生之录;三元真人主紫微行道。

《赤书玉诀经》曰:凡月十四日,上帝真皇敕太一使者,下与北酆都伯使者同行天地,司察人神功过深浅,列言上官。又敕太一天神使者,下与三官司察天人善恶列言也。又遣九部刺奸,周行五岳三宫水府,条正鬼事,司人功过,列言上天。

《白羽经》曰:太真丈人登白鸾之车,驾黑凤于九源,自天己下,莫不范德。又太极真人有仙真相好者,要在慈心触物,以辅相好,然后得仙矣。不能忍性,则仙相败矣。故修道会真,必以精思为本神为本存,神入观克以静念为先。

《太劫经》曰:上景真人将天下力士元洪水母决逆万川。

《海空经》曰:何监者,天人之隐名,处玉楼之上列真仙之馆。又高真者,体有真气,玉眸诜诜。

《南真传》曰:昨与叔申诣清虚宫,校定真仙得失之事,近顿除落四十七人,复上三人耳。内明真正乃良材也。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间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何非常之气,真人往来者。

《太上正法经》曰:九真者,九天之真气凝而成也。上、中、下三真生于太清,是元始之澄气也。各置宫室次弟,上清宫卫之官,太上天道君,万真之主也。居玉殿,造上帝之章,以为宝经,于玉清宫中,以度后学得真之士。

《三元品戒经》曰:紫微宫有延生之仪格。又云,赤帝玉司君玉景度治南方朱阳之台,总统上真之士。

景林真人曰:勤感累世,念真期灵,皇鉴其用思太极,注名玉礼,于是细书紫虚之宫,朱书东华之合,刻名上清,丹文锦籍。

《空洞灵章》曰:真人弹云璈,吹九凤之箫,神州之笙,其音逸乡,流激千寻。

《后圣列纪》曰:上清金阙后圣君少好道,乐真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宫,赐紫蕊刚丹凤玺,得在上清中游太极,下治诸天,封掌兆民。

《仙志》曰: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拜,但心拜而己,不形屈也。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应期,登真必速也。

《黑录上篇》曰:圣真仙者,其行道德,俱宗太玄。

《戒文经》曰:太上真人居仙府中,世人得仙者皆先过此。

《自然玉字经》曰:粕宝林中有上真之游圃,真人之戏园。

《太霄琅书》曰:元皇玉灵之胄,位登太真,理二仪于玄圃,掌玉录于万仙,总地司于五岳,领上真于三关,上统无涯,下摄洞源,自天以下,莫不咸隶。

又曰:太素三元君,禀灵和玉晨上气,故结生虚无,含章秀景,机洞妙无,神齐广晖,道周九玄,呼吸未兆,触物对应,太上之凝结也。

《太上四明玉经》曰:真仙之道,以耳目为主, *** 则目暗,广爱则耳闭,此二病从中来而外奔也。非复有他,今令其聪明益易耳。但不为之,当洗心绝念,放弃淫贪,所谓严其始矣。保利双阙,启彻九门,朝液泥丸,别为上真,视彻甚远,听于绝响,此真仙之高,不但明耳目而己。

《三洞珠囊》曰:高上玉清刻石隐铭曰:丰都山在北,内有空洞,洞中有六宫,书创竖于宫北壁,制检群凶,不使横暴,生民学者得佩此刻石文,则北酆落名,南宫度命,为其真人。

《太平经》曰:后学得道,各有品阶,至于指极,圣真仙人。

《定真玉录经》曰:凡欲定心,当授上皇民籍定真玉录,此至要为学之先也。先能定心,仙名乃定,是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

《太上经》曰:玉清者,如玉坚不可毁,净不可污也。坚淳无变,秽累都尽,一而无杂,故名为真人。

《太上丹简》曰:凡学道居真人之位者,名入南宫。

《三五顺行经》曰:合德入道,号曰真人。太上遣四极真人,来迎授三天灵录之文于上清宫。

《上清八景经》曰: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也。

葛玄《五千文序》曰:精思远感而上远,则太上遣真人下授希策之旨。又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有;体洽道德,则百神震服。

《大洞雌一篇》曰:金姿曜于东华,玉形悦于帝门,神映五老,腾跃三元,顶负宝曜,浮游九晨,分形散景,位为上真。

《升玄经》曰:惟须忠直,寻道求真,改恶从善,得为真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