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之谓事”,前面我们谈到占卜的问题,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纵使学会卦与那些方法,也不一定管用。因为占卜主要的是靠智慧,晓得随机“变通”。《易经》包含了五大学问:理、象、数、变、通。理是哲学的,象数是科学的,变通是机,这都要知道。譬如我们这里,讲台、黑板、椅子一摆,大家看这个现象,就知道我们这里是上课或开会的。这里边还有数,看椅子的多少、地方的大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来上课、来开会,以及上课开会时间有多长等,这就是数。
象数是科学的,理是哲学的。懂了哲学的与科学的就可以未卜先知吗?不行!还要知道变与通,所以说“通变之谓事”。如果你脑筋死死板板的,不晓得通变,那就是笨蛋!告诉你原则方法也没有用。卜卦要知道通变,运用靠你的智慧,不能够通变,便不会运用。我们平常骂人家不懂事,就是他不晓得变通,所以说“通变之谓事”。
通变跟变通不同啊!通变是要能够先通达了变通的道理,再去领导变,那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知道未来是怎么变的,要当它还没有变的时候,先领导它来变。第二等人是应变,社会开始变了,便把握机会来改变,这就是应变。末等人是跟着人家屁股后边转,人家变了你不能不变,一般普通人就是如此,这些也就是末等人了。
宇宙万事一定要变,在将变未变之间,把握住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才是第一等智慧。这就叫“通变之谓事”。
下面再说什么叫做神?《易经》一句话就把世界宗教的问题解决了。什么叫神?“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个神不是上帝那个面孔,也不是pusa那个面孔。这个神是抽象的,不可知的。fo学中讲不可思议,就是不可以想象、不可以去研究、不可以去讨论的。但是各位注意,fo学上讲不可思议,那是方法上的话,fo并没说“不能”思议呀!大家只听到fo说不可思议,便自己加上理解,认为是“不能”思议,那是全错了的。不可思议是不可以推测,不可以想象。这个不可思议,就是神的道理,“阴阳不测之谓神”。
这一章在开始时便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最后的结论是“阴阳不测之谓神”。所以阴阳是讲用的一面,它的本体(道体)既没有阴,也没有阳,可以说阴阳中和了的那个状态,这就是道。过去有一次讲《易经》时,一位老先生起来向我提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他说:“阴阳不测之谓神,请先生再下一注解。”当时我年轻气盛,也很大胆,也用他的口气说:“我之所能敬告先生者是:‘能阴能阳者,非阴阳之所能为。’”那位老先生对这个答案很满意。阴阳是两个现象,道体不在阴上,也不在阳上,阴阳只是它的用,“阴阳不测这谓神”是一个定义。
《系传》研究《易经》,讲到人生哲学同物理的关系,把《易经》的法则用之于人生、用之于占卜,这是第五章的精要之处。
? ? ? ?当年突然想了解《易经》,于是在13年买了这本当时销量不错的书。可能那时心性比较浮躁,经历又较少,看了几页并没有看下去。时隔七年,终于看完了。如果自己当年能够看完,那么后面的人生选择将会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吧。很遗憾!希望后面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耐心地看完它,让自己以后的每一个选择都能更明智。
? ? ? ? 很多人提到《易经》感觉都是晦涩难懂的,拒人于千里万里之外的,可是曾老师却把《易经》讲得非常接地气,接近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中国人每天都遵循着《易经》在生活,却不自知。我们知道的四书五经等等所有的古代经典总源头都是《易经》。所以“《易经》为群经之始。” 不论你是读《道德经》还是《论语》,里面的基本思想都来自于《易经》。孔子是晚年才读到《易经》,他对《易经》高度赞赏,并作了《十翼》,也称为《易传》,为后人更细致地讲解《易经》。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他这样反复阅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如果当年孔子花了这么多功夫来研读《易经》,那么相信今天的我们也应该去好好了解一下,这部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书。
? ? ? ?《易经》一共有六十四卦,是从伏羲的八卦发展而来的。八卦是基础,然后周文王把它扩展到了六十四卦,对应我们人生里的各种变化。六十四卦并不是只有六十四种变化,因为每一个卦都有六个爻,而这六个爻又可以从阴爻变为阳爻,又可以从阳爻变为阴爻......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每六个爻又都可以阴阳转化,这样排列组合下来,变化就非常非常地多。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充满着各种变数,要考虑到各种变化的可能性。
? ? ?伏羲八卦其实就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八个最基本的元素: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元素就对应着八个卦象。本来感觉不是很好记,可是在《第四集何为八卦》中,经过曾老师一解释,一下就记住了。这八种元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如果只是看这八种具体的元素,那么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就不大,所以古人把这八种元素的性质进行了延伸,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 ? ? 天是乾。 “达于上者谓之乾。”乾,从一开始就解释为向上,健行之意。“因为天最大的特性就是健(天行健),它可以不停往前、往外去发扬,永远不停息。”乾卦的《象》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也指代男性,但在《易经》中所说的男性也可能是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
? ? ? 地是坤。 坤代表柔顺。地懂得与天配合,能顺应天时让万物生长,所以用坤代表地。坤卦的《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 ? 水是坎。 在水里,人踩不到底,也看不清,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会有危险的感觉。而坎就是“欠”“土”,缺少土,所以用坎代表水。
? ? ? 火是离。 因为火一定要依附在别的东西上才可以燃烧,一离开附着的东西,火就没有了。所以用离代表火。
? ? ? 风是巽。 巽代表散,“物皆生布散也”,就像风一样,到处都可以吹到,无孔不入。巽代表风,有时也代表木。
? ? ? 雷是震。 因为打雷的时候会感到震动。
? ? ? 山是艮。 艮有止的意思,山会阻住我们的去路。所以用艮代表山,也是告诉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
? ? ? 泽是兑。 古时候,兑通“悦”。当人们来到池塘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都会很愉悦。所以用兑代表泽。
? ? ? 本来不太容易记忆的卦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后,就变得非常好记了。
? ? ?曾老师在讲座中经常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来自于《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后面一句不正是我们经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么?现在终于知道它的出处了。
? ? ? ?阴阳的概念是《易经》最基本的概念,即万物都有阴阳的变化。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而阴阳合在一起叫做“道”。在我们生活中,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阴阳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看到阴面,一定要想到还有阳面;看到阳面也一定要想到还有阴面。
? ? ? ?学了《易经》,了解了阴阳互相转换的道理,我们就更能去思考那些看不见的部分,不再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和一已的想法了。
? ?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极”的概念是孔子提出来的。“太”里包括“大”和代表“小”的那一点。“太极”就是指极大和极小,大可以大到无边的宇宙,小则小到不能再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两仪就是指“阴阳”。四象是两仪排列组合出来的,然后四象再组合出八卦。
? ? ? 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 告诉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看是否合乎自然。
? ? ? ?中国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起来的,所以早先的人们都必须遵循自然来让农作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农业社会的人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也就是这个道理。遵循“道”就是遵循“自然”,遵循“自然”就是遵循“道”。
? ? ? ?而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看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了,以前遵循“道”相对简单,现在遵循“道”变得越来越难了。我们已经做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部智能手机就足以打乱我们身体应遵循的自然规律,更不用说其他的饭局、酒局、卡拉OK、宵夜......。
? ? ? ?我觉得“道”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没有好坏。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盗亦有道”......可见我们所行、所言、所思都在“道”中。小人有小人的道,君子有君子的道。世间的“道”有千千万万,每个人并不需要走一样的道,但是不论走哪一条道,都要遵循自然,这条道才能走得好,走得顺畅。有不少人不遵循自然,做了违背自然的事,这其实也是一条道,只不过这条道将把人带到一个并不美好的结局,人最终是要自作自受。自作自受,这也是曾老师不停提出来的观念,也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天道是什么都不会说的,就看你自己作不作。
? ? ? ?“道”无关乎好坏,那么如果我们想走出一条好道,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就是要遵循自然。第二,就是要修“德”。所以老子作了《道德经》来告诉后人,如果想要走好“道”,就要靠“德”。
? ? ?《易经》的“易”是变化的意思。但因为《易经》所描述的是阴阳转换的概念,所以“变”中一定有“不变”的部分,而“不变”中也一定有“变”的部分。比如我们对一个人好,好是不变的部分,而好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是可变的部分。曾老师经常说,“我们要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 ? ?持经达变,也是一样意思。我们有不少人认为,一个正直的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当我们懂了变的道理,我们就知道,只要本心不变,表面上糊涂一点儿又怎么样呢?只要本心不变,需要在表面上和别人争出输赢吗?
? ? ? ?对于变,曾老师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权不离经。意思是说不管怎么变,都有一个原则,不能没有原则的乱变。第二个原则是权不损人。意思是说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第三个原则是权不多用。意思是不能变得太多,一旦找到一个合理的规矩,就好好遵守,不能过于求新求变。不然很难让他人建立信任感。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现代很多人就是原则和根本都还没有确立,就不停求新求变,不停作,最后的结果就是“凶”。
? ? ?《易经》有六十四个卦,每一个卦都有六个爻。爻分为阴爻和阳爻,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为什么有六个爻?因为我们可以把每一件事分成六个阶段,每一个爻就代表一个阶段,而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调整。不同位置的爻代表了你的身份地位和环境变化。而卦就代表整个大环境。
? ? ? ?以上是曾老师整理出孔子这一生的卦,每一爻都是一个阶段。卦的爻是从下往上读的。有些人的一生可能都走不完一个卦。
? ? ? ? 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自己的名称,每一个卦中的每一个爻也都有相应的解释。如果自己拿起《易经》就看的话,现在的人应该很难看得懂。曾老师的另外一个系列的书《易经的智慧》就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每一个卦和卦里的每一个爻的含义,及今天的我们如何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在《易经的奥秘》这一本书里,曾老师主要为我们解读了两个卦,乾卦和坤卦。乾坤两卦被称作“易”之门,就是说它们是进入《易经》的两道大门。一个是全阳卦,一个是全阴卦。我们的人生一般都是阳中带阴,阴中含阳,基本不会出现全阳或全阴,但是正是这两个纯阳卦和纯阴卦之间的阴阳交流转换才产生了其他的六十二个卦,所以要首先学习这两个卦。
? ? ? 荀子说:“善《易》者不卜。”意思是说真正擅长《易经》的人一般是不用它来占卜的。因为当一个人明白了《易经》要教我们的道理,占与不占已经不重要了。
? ? ?《易经的奥秘》这本书就像进入《易经》的导引手册,在正式学习《易经》之前,读一读可以了解《易经》的基本思路。《易经》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x0dx0a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x0dx0a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x0dx0a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x0dx0a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x0dx0a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x0dx0a【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x0dx0a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x0dx0a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x0dx0a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x0dx0a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x0dx0a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x0dx0a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x0dx0a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x0dx0a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x0dx0a“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x0dx0a《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x0dx0a《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x0dx0a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x0dx0a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x0dx0a《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x0dx0a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x0dx0a《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x0dx0a1、《易经》卦象的核心:x0dx0a《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x0dx0a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x0dx0a2、事物的两个方面:x0dx0a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x0dx0a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x0dx0a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x0dx0a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x0dx0a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x0dx0a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x0dx0a《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x0dx0a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x0dx0a“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x0dx0a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x0dx0a“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x0dx0a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x0dx0a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x0dx0a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x0dx0a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x0dx0a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x0dx0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x0dx0a《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x0dx0a1、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x0dx0a《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x0dx0a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x0dx0a《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x0dx0a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x0dx0a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x0dx0a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x0dx0a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x0dx0a2、“时”指与时势一致:x0dx0a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x0dx0a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x0dx0a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x0dx0a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x0dx0a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x0dx0a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x0dx0a《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个需要用心体会、感悟。举个身边的例子:东方人吃饭用的筷子,两根筷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但是二者也有区别:筷子简易,一手把握,把饭菜一下子都夹起来,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整体观、系统观;刀叉相对复杂,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块块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对立、偏重分析实证的思维方法。
这个小差别,造成的结果大不相同,中医和西医就是很好的体现。中医讲究整体观、辨证论治,把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体人体具体分析;同时中医亦要“知几”,“几者,动之微”,“上医治未病”。西医则是把人象面包一样切成一片片、一块块——组织、器官、细胞、直至分子原子,运用各种仪器和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同时切断了人体形神的联系,也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证”状发展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阴阳之道,或有偏颇之处。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列将辩证法发挥到极至,可以说达到了理性的顶点。但是他们没能超越理性,没能超越语言、逻辑、思维,更不要说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学者了。
中医的根本和核心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与《易经》是一致的,易医同源,而从发展脉络上讲应该是易为医之源。阴阳平衡之道是“不易”的,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东南西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会易者不占”,只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自然阴阳平衡,身心健康,诸事如意,以至于达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一点管见,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简,不可道、不可思议之道,想要说清楚,真是至难,说出来的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想起一个笑话,有个穷酸秀才搜肠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没有写出来,他媳妇就说他,你写文章怎么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产时肚中还有孩子,我肚中却是空空如也。轻松一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