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射性晕厥
常见于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减压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咳嗽性晕厥仰卧位低血压性晕厥
二、心源性晕厥
常见于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病态窦房结合征及传导阻滞;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征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末闭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左心房黏液瘤及左心房血栓形成等
三、脑源性晕厥
常见于脑血管疾病窒息高血压病等引起的脑局部供血不足;神经组织本身病变颅内损伤中毒等
四、其他原因
如过度换气综合征低血糖严重贫血哭泣性晕厥等
昏厥 :又称晕厥、虚脱、昏晕、昏倒,是一过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昏厥最常见的病因种类
(一)、一过性昏厥:也叫单纯性、血管神经性昏厥,是由于某种强烈刺激引起的,
(二)、直立性昏厥:多见于老人或久病常卧者突然站立或蹲下复立时发生。其特点是血压骤然下降,眼前发黑冒“金星”。其特点是心率变化不大,昏厥时间短暂,发作时无明显前兆。
(三)、心源性昏厥:多见于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律紊乱和心肌梗塞的患者,病情均较严重。
(四)、低血糖性昏厥:多见于严重饥饿者或长时间进食很少者,以及糖尿病与低血糖患者。
(五)、排尿性昏厥:多见于年轻人或老年人夜间起床排尿者。当他们被尿憋醒后,因突然起床和用力排尿,腹压大减,使上身血液回流腹腔,导致脑部缺血而发生昏厥。
晕倒原因一:脑性晕厥
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的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常见原因有短暂脑缺血、脑干性晕厥、大动脉炎等。预防措施为,防止脑血管动脉硬化,减少脑血管痉挛,规律用药,定期复查。
晕倒原因二:血管迷走性晕厥
这种最为常见,多发于年轻人,往往发作时有固定的诱因,如排尿、咳嗽、疼痛、情绪紧张、恐惧、天气闷热、剧烈运动、空腹等。晕厥有时发作前无任何症状,会很快恢复,无后遗症,有时会出现血压和/或心率减慢,这种晕厥通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大部分人通过特殊锻炼可以治愈,少数需要用药物或心脏起搏器治疗。
晕倒原因三:心源性晕厥
是指由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暂停而致的晕厥,多由于心律失常和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动过缓或停搏引起,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晕厥。器质性心脏病,比如急性心梗、心脏黏液瘤、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晕厥。心源性晕厥常见于老年人,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凶险,有心脏疾患的老年人应和心血管专科医师沟通治疗,必要时应用心脏起搏器及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仪等。
晕倒原因四:直立位低血压性晕厥
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表现为体位的突然改变后,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预防措施为,站立时要缓慢或扶物而起,不宜久蹲。
晕厥是由于大脑短暂性缺血导致患者突然发生短暂的不省人事,其特点是发病迅速,短暂,并且能自己完全恢复。晕厥在临床上很常见,美国每年大约有75万人因晕厥而就诊。有研究估算,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
表面上我们看到患者发生晕厥,其实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压骤降,导致大脑暂时性缺血,脑血流中断6~8秒后,患者就会发生意识丧失、不省人事。因此,虽然晕厥患者在清醒时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但实际上,患者有可能潜在严重的疾病。
而且,频繁的晕倒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本文开篇讲述的这位患者由于晕厥频繁发作而且找不到原因,已有轻生的念头。所以,明确晕厥的病因非常关键。
晕厥的病因有很多,不同原因导致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很大。
其中,作为晕厥第2大原因的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危险性最高,研究发现,心源性晕厥患者死亡率是无晕厥患者死亡率的2倍。
最常见的晕厥为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其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和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等,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病因,占所有晕厥的21%。
另外,晕厥的病因还有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其原因包括药物反应、血容量不足和神经源性三类。
有些晕厥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是由于多种病因同时致病,对识别病因和治疗增加了难度。
晕厥,是由于大脑暂时性缺血导致患者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
晕厥并不罕见,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
该病可大可小,取决于导致晕厥的原因,常见的病因分为三类,包括心原性晕厥、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31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
下一篇: 解析外伤性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