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为腹部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重型胰腺炎发病率逐渐增多。由于它对生理扰乱大,而且对各重要脏器损害明显,故死亡率甚高。有时可引起骤然死亡。重型胰腺炎死亡率为20%,有并发症者可高达50%。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这种分类法固然可以说明其病理状况,但胰腺炎的病情发展不是静止的,随着胰管的梗阻程度,以及胰腺间质血管(动、静脉及淋巴管)的改变,其病理变化是在动态发展着。因此,以急性轻型胰腺炎和重型胰腺炎分类的方法,较适合于临床的应用。重型胰腺炎(如出血坏死型)临床医生往往十分重视,但轻型胰腺炎(如水肿型)亦不能忽视,它可以发展为重型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常见原因有胆结石、胆道寄生虫、肿瘤、感染、酗酒及暴饮暴食,某些全身性感染(如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肋腺炎、伤寒、败血症)和其他一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家族性高脂血症、糖尿病、尿毒症、腹部外伤手术)和妊娠等。
(1)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临床上分为两型:
1)间质水肿型 突起在上腹或上腹正中部持续性刀割样或绞痛、刺痛,呈阵了性加剧,多向左腰前部放射;疼痛以平卧位或进食后明显,常伴恶心呕吐和中等度发热(38-39℃);检查上腹部有压痛,可有轻度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病情不发展者一般3-5天后疼痛等症状逐渐好转。
2)出血坏死型 除上述表现外,还有如下特点:①全腹剧痛、腹肌紧张和压痛、反跳痛;②低血容最性休克;③血性腹水落石出和胸腔积液;④季肋部和脐周皮肤上出现紫斑;⑤中毒性肠麻痹和多器官损害;⑥低钙抽搐。
(2)实验室检查 有一定诊断价值。
1)血清淀粉酶 超过500单位(Somogyi)可确诊,但其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并非完全一致,如出血坏死型升高不一定明显。
2)尿淀酶粉 超过128单位(Winlson)有诊断意义。
3)血清正铁蛋白 阳性可确诊为出血坏死型,血钙除低程度与出血坏死程度一致。
4)血清脂肪酶 超过1.5单位可作为较晚期病程的诊断。
(3)影像学检查 B超和CT可见胰腺肿大、不规则及密度减低。
(4)治疗 急性胰腺炎原则上先内科治疗,无效时再行外科手术治疗。
1)间质水肿型 ①轻者进流质饮食,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较重者应禁食并上胃管持续抽吸胃液,同时每天补液2000-3000毫升以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②减少和抑制胰腺分泌和止痛,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山莨菪碱10毫克,每6-8小时重复1次,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毫克;③或善得定:每次0.1毫克,皮下注射,6-8小时重复使用1次,每天总量为0.3-0.6毫克;④防治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
2)出血坏死型 ①按上述处理;②迅速输液、输血或血浆以补充血容量,短期内大剂量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500-1000毫克或地塞米松25-50毫克,并酌情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和碱性药物;③对症处理,如用胰岛素降低高血糖,用10%葡萄糖酸钙纠正低血钙,气管插管加正压辅助呼吸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使用肝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弥温性血管内凝血等;④若病情继续恶化,黄疸加深,脓肿形成,有严重消化道出血和内脏穿孔,以及明显的急性腹膜炎和肠麻痹征象等明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1 腹痛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约有95%的患者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常突然发作于饱餐或者饮酒后。疼痛部位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通常在中上腹,可向左上服转移呈束带状放射性疼痛。一般疼痛可在3-5日左右缓解,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发展较快,腹痛延续时间较长,极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表现为无腹痛或轻微腹痛,但这种预后往往较差。
2 恶心、呕吐 约有90%的患者可发生恶心、呕吐症状。恶心和呕吐是胰腺炎的特征性症状。发病初期恶心和呕吐较频繁,常在进食后发生,以后逐步缓解,呕吐后腹痛症状并不会减轻,呕吐的频繁程度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3 腹胀 急性胰腺炎可表现有腹胀,其腹胀程度与炎症的侵害程度有着比密切关系。
4 腹泻 急性胰腺炎发病可因胰液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或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肠道分泌和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症状表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流行性感冒
下一篇: 如何预防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