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移位的骨折
用石膏四头带或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
多可手法复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复位后,保持腕关节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纵向牵引后复位方向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后即拍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外,1周左右消肿后需拍片复查,如发生再移位应及时处理。
3、粉碎性骨折
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者(如巴尔通骨折),常需手术复位,克氏针、螺丝钉或T型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6周。
4、合并症的处理
骨折畸形连接,凡导致功能障碍者,应手术纠正畸形及内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影响前臂旋转者,可切除尺骨小头。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观察3个月不恢复者,应探查松解神经,并修平突出的骨端。迟发性伸拇肌腱断裂者,应去除骨赘、修复肌腱。骨质疏松者应给于相应治疗,以防止其它严重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合并症的发生。
5、功能锻炼
骨折固定期间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动锻炼。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关节僵硬。
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复位要求较高,旋转、成角、侧方、重叠四种畸形都要得到矫正,并要保持整复后的位置,直至愈合,力求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
1. 整复方法
凡是闭合性骨折,不论其骨折部位、类型,都可应用手法整复。若患肢肿胀严重,应先用消肿药物并临时固定肢体,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数日后待肿胀基本消退后,再进行整复。必要时可采用臂丛神经麻醉。
牵引:患者仰卧位,肩关节外展,屈肘90°。中下1/3骨折前臂置中立位,上1/3骨折稍旋后位。两助手顺前臂纵轴作对抗拔伸牵引3分钟~5分钟。矫正重叠及成角畸形。
夹挤分骨:夹挤分骨是整复前臂骨折的重要手法。术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环三指分置骨折部的掌背侧,沿前臂纵轴方向夹挤骨间隙,将骨间隙分到限度,使骨间膜恢复其紧张度,使向中间靠拢的尺、桡骨断端向尺、桡侧各自分离。
折顶:若牵引后仍存留一部分重叠则可在分骨的情况下采用折顶的手法。折顶手法的方向可正、可斜,力量可大、可小,应根据骨折断端移位的程度和方向而定。
提按:对残余的侧方移位可采用提按的手法。
摇摆:复位后,术者两手拇指及食指分别由掌背侧紧紧捏住已复位的骨折部,先嘱牵引远侧考试,大网站收集段的助手轻轻地小幅度的旋转,并向尺桡侧微微摇摆骨折远端。而后术者两手紧捏骨折部,向掌背侧及上下方摇动骨折部,使已复位的骨折断端紧密接触,一般在开始摇动时,可闻及极细微的骨擦音,待骨擦音完全消失后,手指下会有一种稳定感,证实骨折已复位。
按摩捋顺:术者在分骨的情况下,一手固定骨折,另一手沿骨干纵轴捋骨顺筋,调理软组织。
2. 固定方法
在维持牵引下,用绷带松松缠绕3~4层,掌背侧骨间隙各放一个分骨垫,双骨折在同一平面时,分骨垫占骨折线上下各一半;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上,分骨垫放在两骨折线之间。放妥后,用手指夹挤分骨垫,各用两条粘膏固定,再放纸压垫。
若骨折仍有畸形,可增加纸压垫成三点加压法。一般上及中1/3骨折,骨折在前臂的掌侧面相当于骨折部,放一个小纸压垫;在前臂背侧上下端各放置一个纸压垫,上端与桡骨头平齐,下端放在腕上2厘米处,这样的三点挤压可维持尺桡骨的生理弯曲弧度。
3. 术后处理
固定早期(骨折后2周内)应隔3天~5天透视一次,发现移位应立即纠正。固时间成人6周~8周,儿童3周~4周。对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多段骨折或开放骨折者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4. 练功活动
第一步:早期作手指腕关节的屈伸活动及上肢肌肉收缩活动。
第二步:中期开始作肩肘关节活动(如小云手、大云手),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宜作前臂的旋转活动,解除外固定后可作前臂的旋转活动如反转手。
5. 药物治疗
根据三期用药原则辨证施治。
右手桡骨下段骨折要打石膏作外固定,一个月后复查X光片见有骨痂长可拆除石膏托。
早期在骨折两周之内,复位后即指导病人用力握拳,以锻炼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及锻炼前臂肌肉的主动收缩。在伤后三天即应进行锻炼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旋、环转活动以防止肩手综合症的发生。中期即伤后三到四周,骨痂逐步生成或成熟,局部肿胀消失,已接近临床愈合,在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腕关节背伸和桡侧偏斜活动,前臂旋转活动的练习,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度,以免骨折再移位。后期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解除,要针对病人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尤其是腕、肘关节的活动度,对于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碍者,要进行充分的练习。
现在是6月5日,到6月底在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你已可以握笔写字。所以可以参加考试(仍要打石膏)。切记按照以上功能锻炼方法锻炼。
祝早日康复!考试成功!
桡骨骨折可以用石膏或夹板固定,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防止固定过紧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严格控制病人的动作,患肢不能太高。早期用冰袋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后期热敷有助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当患肢明显好转时,应在家属监督下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肢肿胀和功能恢复。护理期间,家属要时刻注意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和活动安全性,防止发生新的意外和二次伤害。恢复期要锻炼固定和功能,多吃高蛋白高钙食物,促进愈合。
受伤初期需要抬高受伤的手臂,一般需要用丝巾或吊带固定,手臂不能下垂;未用石膏夹板固定的关节要定期屈伸,包括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需要定期活动;很多经过夹板石膏固定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往往整个手臂关节仍然僵硬,甚至酸痛不适,大部分是由于运动不足造成的;患者每天应多喝水,补充牛奶或酸奶、新鲜果蔬,有条件的可加红外线等理疗,加速骨折愈合,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每天保持户外日照时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康复。
骨折后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所以饮食护理很重要。骨折恢复期前一至两周,患者应以均衡饮食和营养为主,可多吃蔬菜、牛奶和鸡蛋。在恢复期,2~4周左右,可适当食用高营养食物喝骨头汤,多摄入高蛋白、维生素、钙的食物,加速骨折愈合。在5周左右的恢复期,局部症状逐渐消失,饮食上无明显禁忌,但要注意戒烟戒酒。桡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患者会感到局部剧烈疼痛。如果持续剧烈疼痛。前期可以选择局部冷敷,效果不好的可以服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是在服药的时候还是要遵医嘱,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比较安全。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仅用夹板固定2周~3周即可。
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则须手法整复。
1.整复方法
伸直型骨折: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肩外展,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肘部,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部,扣紧大小鱼际,先顺势拔伸2分钟~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迅速尺偏并掌屈,使之复位,这时,可检查到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长,但比尺骨茎突低。
骨折复位后,术者一手托住腕部,另一手拇指沿伸、屈肌腱由远端向近端推按,疏理肌腱,使之恢复到正常位置。
屈曲型骨折:手法整复方法与伸直型相反。
2. 固定器材
小夹板四块,布带四根,纸压垫二块。
3. 固定方法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考试,大网站收集应超过腕关节,以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三条布带,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周~5周。并定期作X线复查。
4. 练功活动
固定开始后就可作指间关节活动,即完全的握拳伸指活动,及肩、肘关节的活动。解除外固定后开始作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
5. 药物治疗
按三期用药原则辨证用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1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桡骨下端骨折初、中、后期的治法与药方
下一篇: 桡骨下端骨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