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新生儿鹅口疮概述

佚名 2023-12-12 11:17:51

新生儿鹅口疮概述

新生儿鹅口疮,是口腔粘膜受白色念珠菌(属霉菌)感染所致。粘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颇似奶块,白膜覆盖在口胶粘膜上,不易擦去。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快。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婴儿鹅口疮的症状有什么

鹅口疮是很多婴儿都会得的一种病,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个病的症状,导致不能给孩子及时治疗,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它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1. 症状一:得了婴儿鹅口疮之后一般口腔会出现一些白屑。这个白屑,如果不仔细观察也不会看清楚。这是因为轻度的鹅口疮其除了口腔内有白屑外,没有别的伴随的症状,所以,也不好判断。



2. 症状二:得了鹅口疮之后还有一些疼痛感。而且在口腔内其粘膜表面上有成块的白色的斑膜。还有,在这个过程中,口腔处会伴有灼热或者是干燥的感觉。如果是新生儿出现鹅口疮的话,一般也会伴有相应的低烧现象。



3. 症状三:得了这个病之后口腔之内还会出现一些乳白色微微凸起的斑膜。周围并无发炎的症状,也就是没有红肿,只是外形如奶块。若是把表面的奶块斑擦掉后,就会有一层出血或者是渗血的红色创面。



注意事项
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孩子口腔的清洁,尤其是在饭后要及时给孩子清楚口中的杂物和赃物,做到这些才能预防好鹅口疮。

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

   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   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量少,均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口腔感染。

  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主要是母亲奶头或喂奶者的手污染引起的。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膜,不易拭去,无疼痛感,也不影响吃奶。但当抵抗力低下时,病变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引起严重感染。因而得了“鹅口疮”后应尽早去医院治疗。

  “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母乳喂养时,应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哺乳结束时,可挤出少量乳汁,涂于乳晕部,待其自然干燥。因乳汁有抑菌作用,可避免感染。采用人工喂养时,每次奶瓶、奶头用后都要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其他喂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与成人分开,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太阳晒干。平时大人喂奶前或接触宝宝前都要注意洗净双手,做到预防为主。

  新生儿口腔的上腭中间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黄色的小结节,主要是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或“鼓氏珠”。这都是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用棉签擦拭或用针挑破。一般数周后会自行消退。

婴儿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也可见于体弱成人。注意宝宝口腔卫生。

鹅口疮是什么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鹅口疳、鹅口白疮等,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又称为雪口病,常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表现为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口腔不清洁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亦可发生在体弱的成年中。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宝宝患了鹅口疮通常会感到口腔不适,有时会感到疼痛,多半宝宝会因此减少吃奶;鹅口疮还会造成宝宝吃奶时呼吸量不够,使宝宝营养摄入不够,出现营养缺乏症。

更多精彩,请看趣味组图:

趣味图解婴儿鹅口疮 BB舌头5大异常巧应对 鹅口疮症状

任何年龄都可出现鹅口疮,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鹅口疮症状主要表现为: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鹅口疮的病因

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但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婴幼儿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其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因此该病常见于口腔不净、营养缺乏的婴幼儿。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鹅口疮的鉴别诊断

婴儿鹅口疮诊断标准:

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婴儿鹅口疮并发病症:

鹅口疮会导致疼痛。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感染,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

1、用药治疗

(1)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2)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宝宝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3)妈妈饮食

哺乳妈妈的饮食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品。一次喂乳不宜过饱,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汤。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经常清洁消毒。

2、按摩治疗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

(4)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钟。

如何预防小儿鹅口疮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6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