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糖尿病是怎么来的,遗传,肥胖,生活习惯?第四点确实没想到

佚名 2024-05-31 11:00:33

糖尿病是怎么来的,遗传,肥胖,生活习惯?第四点确实没想到

血液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来源,葡萄糖就是其中之一。葡萄糖在人体中主要存在于血液里面,血液中的葡萄糖又叫血糖,血糖只有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机体正常运转。

如果糖类代谢出现问题,体内血糖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使得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譬如糖尿病就是一种很常见的由糖类代谢障碍导致的疾病。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可能都不陌生。研究数据表明,近些年得糖尿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长期过高,不仅会影响到机体的生理活动,还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样一来糖尿病的防治就显得极为有必要。防治前,应先知悉糖尿病病因。

四大因素造成糖尿病

1、遗传。父母中一方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比普通孩子得病的概率要大得多;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那么孩子得糖尿病的几率比父母中一方患有糖尿病的几率要大。

临床数据表明,糖尿病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里有人得糖尿病,那么在平时就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就要引起高度重视。

2、生活习惯。糖尿病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在平时喜欢吃大量含糖类的食物,并且又没有运动的习惯,就会导致这些进入体内的糖类无法及时被分解。

机体为了保持血糖平衡,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当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时候,体内血糖升高,长期以往,就会得糖尿病。故而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控制好饮食中糖类的摄入量,并且多运动。

3、肥胖。研究数据表明,60%到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并且肥胖程度和发病概率还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体重超标,营养过剩,会使得体内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从而影响到糖类的代谢,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故而小胖墩们注意了,为了健康,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尽量避免因肥胖导致的糖尿病的发生。

4、多次妊娠。对于女性来说,多次妊娠也容易患上糖尿病。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的雌激素含量会明显增加。雌激素在维持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以及性特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过量的雌激素也不见的是好事。雌激素含量过高,会诱发自身免疫,使得胰岛β细胞功能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体内血糖含量上升。

除此外,雌激素对胰岛素又有一定的对抗作用。这样一来,女性多次妊娠得糖尿病的概率就增大了。故而女性朋友们注意了,大家在同房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可靠的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多次妊娠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总的来说,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是很多的,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只要我们在平时多注意一些,远离致病因素,还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患病的概率。同时,大家也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如果长期血糖太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最好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得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哪个占主要原因?

作为一名“老糖”,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糖尿病固然有遗传因素,但我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

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就是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身体出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组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拿我自己来说,1994年,受市卫生局领导委派,创办石家庄心理医院(因为过去河北省的省会在保定,所以省精神病院就一直设在保定,作为省会的石家庄自建国以来就没有一所精神卫生机构),当时我30岁从选址,人员,设备,资金完全都要自己想办法,压力非常大,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甚至自责,头上也长了几片“斑秃”,可谓是“焦头烂额”。

不久,就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身疾病。

当时我的父母都50多岁了,他们并没有这些病,直到他们60多岁了,才查出有糖尿病。

所以,我认为糖尿病的首要发病因素是生活习惯,其次才是遗传因素。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虽然父母患糖尿病,但子女如果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会得病。

我们知道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有关,正是因为这两种因素互相作用招致了糖尿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生活方式对它的影响占到了60%以上。所以即便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用太紧张,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帮你远离糖尿病的。

那些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糖尿病?环境因素分很多种,简言之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饮食重口味、动不动暴饮暴食、不爱吃蔬菜、吃饭速度过快、饮食不规律、喜爱垃圾食物、抽烟酗酒,都将成为糖尿病的诱发因素。生活习惯上,长期熬夜、脾气暴躁、悲观抑郁、久坐不动、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哪些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像身材肥胖、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多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有巨大儿生产史,也可加大糖尿病的发生概率。还有些易升糖的药物也有可能诱发糖尿病,如噻嗪类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类药物等。

总结:要想远离糖尿病,建议大家均衡饮食,多吃蔬菜、粗细搭配,坚持运动,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及早干预,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1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