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教你羌活的祛湿用法,千万别错过

终南道医 2023-06-02 14:41:31

教你羌活的祛湿用法,千万别错过

羌活是非常健康的一种中药材,我们可以通过羌活来促进健康,特别是可以祛湿,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身体不适的,这样对我们健康也会有意义的,对于我们常见的一些湿气重的问题来说,就完全可以通过羌活解决,一起看看具体应该如何使用羌活能起到效果。

羌活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是会有好处的,特别是可以祛湿的,不过也要学会羌活的用法才行,首先我们最关心的应该是羌活胜湿汤的配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里面都是一些祛湿和止痛的药物。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我们的湿气重的问题,同时羌活、独活、川穹这些都是舒经活血的药物。再加上防风是防止让风邪如体的。而蔓荆子有很好地止痛的功效。都说中药的效果比西药慢,为了提升药性,我们需要在这个方子里面加入甘草,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在平时就应该坚持去进行服用了。

而且别看只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方子,它可以治愈的疾病还是有很多的,像我们熟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增生等等问题来说,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这样对我们健康来说也是会有好处的,可以很好的改善多种疾病的产生,对我们的健康来说也是会有意义的。当然根据症状的不同和轻重,我们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药量,或者在里面加入不同的药材,这个都是要根据病情来决定的,最好是可以听从医生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羌活的功效,大家不妨试试。

羌活是药用价值很强的一种中药材,特别是祛湿的效果很强,我们可以通过羌活来帮助促进健康,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身体不适问题的,如果我们存在一些湿气重的情况,特别是可以解决风湿病等问题,是我们在平时不应该错过的中药材。

羌活的功效与作用

……

以上说明羌活和羌活胜湿汤的毒性非常小,安全度很大。

(四)临床观察

羌活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使用每次剂量30g水煎服。对关节炎病人一般无明显不适反应,部分病人有上火和出汗反应。对感冒发热病人能发汗退热,但并不增加内热;对原有内热升火和体虚自汗的人用12g水煎服,就有上火和增加出汗的反应。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伤正气的道理。

羌活的做法大全

羌活防风汤

【药物组成】羌活(去芦头)3两,防风(去叉)4两,桔梗3两,柴胡(去苗)1两半,败酱3两,桂(去粗皮)1两半,大黄(锉)2两,羚羊角(镑屑)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方剂主治】产后腹中坚硬,两胁满胀,手足厥冷,心中烦热,引饮干呕,关节劳痉中风。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相次再服之。

羌活苍术汤

【药物组成】炙甘草5分,黄柏5分,草豆蔻5分,生甘草5分,葛根5分,橘皮6分,柴胡7分半,升麻1钱,独活1钱,缩砂仁1钱,苍术1钱,防风1钱5分,黄耆2钱,知母2钱5分,羌活3钱。

【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方剂主治】脚膝无力沉重。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2服,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服。

羌活除湿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羌活胜湿汤去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

【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附子汤


【处方】 麻黄0.9克(不去根、节)黑附子0.9克,羌活1.5克,苍术1.5克,防风0.6克,黄耆3克,甘草、升麻、0.6克,白芷、白僵蚕、黄柏各0.9克。

【功能主治】治冬月大寒犯脑,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

【用法用量】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寒嗽,加佛耳草0.9克。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五

羌活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

【配方】羌活一两半,防风(去芦头)一两,黑豆每服一合。

【制法】上诸药,前二味捣粗罗为末,以好酒五升,渍一宿。

【主治】治妊娠中风痉,口噤,四肢强直,反张。

【用法】每服,用黑豆一合炒令烟出,投入药,酒一大盏,候沸住,去滓,拗开口,分两度灌之。

羌活与独活的区别

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独活一名羌活”。《本草纲目》记载“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故二书只有独活条目,没有羌活条目。虽然在金元时期的方剂中,如羌活胜湿汤、大秦艽汤中既有羌活,又有独活,但本草学家仍坚持认为是同一味药。可能是由于为同科同属植物,其地上草本部分的形态极为相似的缘故。但《本草纲目》已经认识到二药“形色气味不同,故为异论”。

羌活和独活从一味药分为两味药,说明中医的认识是在不断修正和逐渐深化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虽然缓慢,但是认识的态度是严谨的、科学的。

羌活、独活分为二药后,又出现了羌上独下的说法。独活是否只用于腰以下呢?这也是偏面的看法。

上一页123

羌活胜湿汤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内外伤辨》卷中方之羌活胜湿汤 4.1羌活胜湿汤的别名4.2组成4.3功能主治4.4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4.5加减4.6使用注意4.7方解4.8临床运用4.9各家论述4.10附注4.11歌诀4.12出处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羌活胜湿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5.4出处 6《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6.1组成6.2主治6.3出处 7《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7.1组成7.2功效主治7.3加减7.4出处 8《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8.1组成8.2主治8.3出处 9《古今医鉴》卷四方之羌活胜湿汤 9.1组成9.2主治9.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9.4制备方法9.5出处 10《扶寿精方》之羌活胜湿汤 10.1组成10.2主治10.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10.4出处 11《普济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1.1组成11.2功效主治11.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11.4羌活胜湿汤的临床应用11.5出处 12《一盘珠》卷一方之羌活胜湿汤 12.1组成12.2主治12.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12.4出处 13《寿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13.5加减13.6制备方法13.7出处 14《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出处 1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羌活胜湿汤 1拼音 qiāng huó shèng shī tāng

2英文参考 qianghuo shengsh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羌活胜湿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其中《内外伤辨惑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羌活6g、独活6g、藁本3g、防风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荆子2g,具有祛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证,本方为治疗风湿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属风湿在表者。

4《内外伤辨》卷中方之羌活胜湿汤

4.1羌活胜湿汤的别名

通气防风汤、通气防风散、胜湿汤

4.2组成

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炙)、藁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1]。

羌活6g、独活6g、藁本3g、防风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荆子2g[2]

4.3功能主治

《内外伤辨》卷中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祛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证。症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2]。外伤于湿,郁于太阳,肩背痛,脊痛项强,脉浮;邪在少阳、厥阴,卧而多惊。

4.4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咀,都作一服[1]。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1]

上?咀,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

4.5加减

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5分,轻者附子5分,重者川乌5分。

4.6使用注意

风湿热及素体阴虚者应慎用。若下部之湿,当于利水法中求之,非本方所宜。[2]

4.7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多系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之地,风湿之邪著于肌表所致。邪中于表,当从表解,使风湿之邪随汗而去,故治以祛风胜湿之法。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羌活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于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以防风、藁本为臣,祛太阳经风湿,且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善治头痛,与羌活、藁本、川芎同用,止痛作用尤为显著。炙甘草制诸药之峻,调药和中。[2]

4.8临床运用

[2]

1.本方为治疗风湿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头痛头重、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寒湿重者,见身重尤以腰部沉重较甚者,加防己、附子,重者加制川乌;湿热身重,关节热痛,加苍术、黄柏、薏苡仁、防己等清热除湿。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属风湿在表者。

4.9各家论述

1.《医方考》:《经》曰:风胜湿。故用羌、防、藁、独、芎、蔓诸风药以治之,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藁本专治太阳寒湿;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明清气,上治头痛;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

4.10附注

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通气防风散(《普济方》卷九十七)、胜湿汤(《医级》卷七)。

4.11歌诀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蒿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2]

4.12出处

《内外伤辨》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羌活胜湿汤

5.1处方

羌活、独活,各二钱。藁本、防风、蔓荆子、川芎,各一钱。甘草(炙半钱)。

5.2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5.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温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加黄蘗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5.4出处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6.1组成

防风通气汤加附子。

6.2主治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寒湿重著腰痛。

6.3出处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7《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7.1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黄柏、泽泻、茯苓、广皮、甘草。

7.2功效主治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表里分消,散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相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风湿相搏,身肿身痛,小便不利。

7.3加减

风湿兼寒,去黄柏,加桂枝。

7.4出处

《伤寒大白》卷二

8《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8.1组成

羌活、苍术、防风、白术、泽泻、白茯苓、广皮、甘草。

8.2主治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寒湿伤于太阳,筋挛,左脉浮紧者。

8.3出处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9《古今医鉴》卷四方之羌活胜湿汤

9.1组成

羌活7分,独活7分,防风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钱,苍术1钱,川芎8分,蔓荆子8分,甘草5分。

9.2主治

《古今医鉴》卷四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9.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9.4制备方法

上锉一剂。

9.5出处

《古今医鉴》卷四

10《扶寿精方》之羌活胜湿汤

10.1组成

羌活1钱半,独活1钱半,炙甘草1钱,南川芎1钱,藁本1钱,蔓荆子1钱,防风1钱,酒炒黄芩1钱,米泔苍术1钱。

10.2主治

《扶寿精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湿痰结聚,中有实热,背恶寒。

10.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为1剂。水煎,食远温服。

10.4出处

《扶寿精方》

11《普济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1.1组成

炙甘草3分,黄耆7分,生甘草5分,生黄芩3分,酒黄芩3分,人参2分,羌活2分,防风2分,藁本2分,独活2分,蔓荆子2分,川芎2分,细辛半钱,升麻半钱,柴胡半钱,薄荷1分。

11.2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去湿泻热之功效。主治真气已亏,胃中火盛,汗出不休;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俱衰,胃中真气已竭,阴火亦衰,无汗皮燥,甚者湿衰燥旺,四时无汗。

11.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大盏,煎至1盏半,入细辛以下较清四味,再上火煎至1盏,去滓热服。

11.4羌活胜湿汤的临床应用

湿热汗出:张耘夫,已酉闰二月尽,天寒阴雨,寒湿相杂,缘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厚衣,心胸间时作烦热,头目昏愦上壅,食少减。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外天雨之湿气峻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之风药去其湿,以甘寒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一服而止,诸证悉去。

11.5出处

《普济方》卷一四七

12《一盘珠》卷一方之羌活胜湿汤

12.1组成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

12.2主治

《一盘珠》卷一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

12.3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服。

12.4出处

《一盘珠》卷一

13《寿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13.1方名

羌活胜湿汤

13.2组成

羌活1钱,独活1钱,藁本5分,防风5分,蔓荆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术1钱,防己1钱,黄耆1钱。

13.3主治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13.4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13.5加减

如经中有湿热而见身重,腰沉沉然,加黄柏1钱,大附子5分,苍术2钱。

13.6制备方法

上锉一剂。

13.7出处

《寿世保元》卷二

14《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4.1方名

羌活胜湿汤

14.2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甘草、黄连、黄柏、泽泻、猪苓。

14.3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湿热腰痛。

14.4出处

羌活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国家基本药物4概述5来源6产地7性味归经8功效与主治9羌活的用法用量10化学成分11羌活的药理作用12羌活的药典标准 12.1品名12.2来源12.3性状 12.3.1宽叶羌活 12.4鉴别12.5检查 12.5.1总灰分12.5.2酸不溶性灰分 12.6浸出物12.7含量测定 12.7.1挥发油照12.7.2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 12.8羌活饮片 12.8.1炮制12.8.2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12.8.3性味与归经12.8.4功能与主治12.8.5用法与用量12.8.6贮藏 12.9出处 13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羌活的方剂2用到中药羌活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羌活*羌活药品说明书 1拼音 qiāng huó

2英文参考 Notopterygium incisium [朗道汉英字典]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朗道汉英字典]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or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otopterygii,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and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国家基本药物 与羌活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 1 九味羌活丸 蜜丸 9g 丸 0.58 中成药部分 * 2 1 九味羌活丸 浓缩丸 3g 袋 0.27 中成药部分 3 1 九味羌活丸 浓缩丸 4.5g 袋 0.41 中成药部分 4 1 九味羌活丸 浓缩丸 9g 袋 0.81 中成药部分 5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6g 袋 0.6 中成药部分 *△ 6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2.5g 袋 0.27 中成药部分 7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4.5g 袋 0.46 中成药部分 8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9g 袋 0.87 中成药部分 9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18g 袋 1.7 中成药部分 10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30g 瓶 2.7 中成药部分 11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60g 瓶 5.1 中成药部分 12 1 九味羌活颗粒 颗粒剂 15g 袋 1.3 中成药部分 * 13 1 九味羌活颗粒 颗粒剂 5g(无糖) 袋 1.4 中成药部分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概述 羌活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茎及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来源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forbesii Boiss.的根茎和根[2]。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茎及根[1]。

6产地 羌活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2]。

7性味归经 羌活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2]。

8功效与主治 羌活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的功效: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痹痛,破伤风[2]。

治痈疖疮毒,荨麻疹,皮肤瘙痒[2]。

羌活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泪,胜湿止痛的功效: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迎风冷泪。常与防风、川芎配伍,如川芎茶调散。也可用于肝血不足所致冷汨常流,常配伍当归、川芎,如通草散。

(2)用于外感风寒,或挟湿邪所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肩背疼痛等。

(3)用以引经上行头目,配生熟地黄、当归等治精血不足之目紧涩。

(4)用于升阳明目,常与升麻、柴胡、防风等,配以补益之剂,治疗因脾虚气弱,清阳不升所致视物昏花,不能久视,久视疼痛等。

9羌活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0化学成分 羌活含挥发油,内有蒎烯、β罗勒烯、α侧伯烯、洋芹子油脑(Apiol)、愈创醇(Guaiol)等。又含二氢山芹醇(Cdumbiain)、欧前胡内酯等[2]。

11药理作用 羌活在体外对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2]。并可拮抗电针 *** 引起的动物癫痫[2]。

12羌活的药典标准

12.1品名

羌活

Qianghuo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12.2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12.3性状

羌活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13cm,直径0.6~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12.3.1宽叶羌活 为根茎和根。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和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和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cm.直径1~3cm,习称“条羌”。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味较淡。

12.4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20分钟,静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花前胡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4ul,分别点于同一用3%醋酸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8: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

12.5检查

12.5.1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 K)。

12.5.2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 K)。

12.6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12.7含量测定

12.7.1挥发油照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4%(ml/g)。

12.7.2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水(44:56)为流动相;检测波畏为310nm。理论板数按羌活醇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羌活醇对照品、异欧前胡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羌活醇60μg、异欧前胡素3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4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与供试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羌活醇(C21H22O5)和异欧前胡素(C16H14O4)的总量不得少于0.40%。

12.8羌活饮片

12.8.1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本品呈类圆形、不规则形横切或斜切片,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侧棕褐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体轻,质脆。气香,味微苦而辛。

12.8.2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2.8.3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12.8.4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12.8.5用法与用量 3~10g。

12.8.6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2.9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这几款祛湿方老少咸宜

受访专家: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

说到祛湿,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吃薏米、赤小豆。然而,吃了几天,却发现不但没效,反而感觉更不舒服了。问题出在哪?到底该怎样祛湿好?

祛湿有三法,机理各不同

先问一个问题:要去除地上的一摊水,有什么办法?

李用粹的《证治汇补》中有答案:“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意思是,可以用风吹干(芳香化湿),可以用干燥的东西吸干(燥湿),也可以通过下水道流走(利水渗湿)。用这三个方法就够了。

芳香化湿,如同清风一般,能吹干一切潮湿,无论寒湿、湿热,都能使用,代表药物有藿香、砂仁、白豆蔻、佩兰等。燥湿,代表药物主要为厚朴、苍术、草果等。

而常见的薏米和赤小豆药,则属利水渗湿类药物,虽然都具祛湿作用,但力度缓,用量还得大,而且需要久服,偶尔吃几次效果自然不佳。且薏米微寒,如果本来就是寒湿体质,久服薏米可能出现反效果。

祛湿的这三种方法,机理各异,应按需搭配使用。

湿邪分寒热,药材要选对

湿有寒热之分,湿邪根据寒热不同,表现各异,祛湿方法也有所不同。

◎ 寒湿

寒湿体质之人,多爱吃生冷之物,如冷饮、雪糕等。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症状加重;吃凉食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欢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

【调理】祛湿应温里散寒。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驱寒祛湿。药膳适合选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还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中成药以香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佳。

不宜选用偏寒凉食材,以免加重脾虚和湿邪。

◎ 湿热

湿热体质者,多爱吃煎炸、烧烤食品。如果细分,湿热还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表现稍有差异。

总的来说,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舌体红或紫,舌苔黄腻;不思饮食,上腹胀满;口苦、口干、口黏;口舌生疮,唇红面赤;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大便黏腻,便后肛门热痛;小便烧灼;情绪易激动,精神烦躁等。

【调理】湿热类型不同,治法和用药也稍有不同。总的原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药可选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等。

不宜选用温热性食材,少吃辛辣、油腻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浇油”。寒凉之品易伤脾胃,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证治汇补》中还说:治湿不宜热、不宜寒。这个度怎么把握?最好还是请专业中医师把关为妥。

关节风湿,别擅自用药

中医所讲的风湿与西医完全不同。西医所讲的风湿,多是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而中医里,风湿是指风寒湿邪所致的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处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细分为风邪偏盛、湿邪偏重和寒邪偏重等类型。

【调理】中医风湿类型不同,治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侧重。总原则是祛湿、散寒、止痛,常配合强筋骨、补肾药物(如独活、羌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一同使用。

风湿痹症多为慢性疾病,药物常制成丸剂或药酒服用。因祛风湿药物性偏燥,久用易损耗阴血,出于安全考虑,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选配。

而日常选用一些祛风湿药物煮水泡脚,亦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推荐泡脚方】

独活30克、羌活30克、肉桂20克、红花10克、生姜适量。加水煮沸后稍放凉,泡脚,最好将脚踝浸入水中,每次泡15~30分钟为宜。

这几道药膳,老少咸宜

看到这,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每个人体质不同,祛湿之法又有细分,就没有一些简单易行的通用祛湿法吗?

在岭南地区,不少家庭主妇都擅长煲汤,其实,饮一些药膳汤茶,就能在湿邪刚刚露出一点点苗头时将其去除。

【健脾祛湿茶】

藿香10克、佩兰10克,通草10克,苏叶10克,云苓2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麦芽30克,陈皮10克,南杏10克,土茵陈(牛至)10克。

功效:芳香化浊、健脾和胃、导滞消食。主治内外湿阻,在潮湿季节尤其适用。

用法:每天1剂,煲水代茶饮。连用3~5剂,湿祛即可停用。

【健脾祛湿汤】

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仁30克,生姜3~4片,陈皮10克,绵茵陈10克。

2.北芪30克,木棉花10~15克,鸡蛋花10~15克,陈皮10克,红枣3~5个。

3.炒白术20克,云苓30克,陈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花10~15克。

功效:健脾、祛湿、补气。

用法:三个方子均以“南药”为主,具有岭南特色,可用于日常保健。可与猪瘦肉搭配煲汤,煲1小时左右至肉熟烂即可调味食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7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