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鸿门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秦朝末年,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会面,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的营救和帮助,得以全身而退。那么,在楚汉相争结束、项羽自杀以后,作为刘邦的恩人、项羽的亲人的项伯,得到了什么样的结局
刘邦的侥幸秦二世登基的元年,大泽乡起义爆发,紧接着,农民军和六国复辟势力搞在了一起,开始了反秦运动,这波反秦运动非但席卷六国故地,即便是秦的本土,也曾有陈胜的先头部队出现,不过最终还是被秦朝击溃。此时秦朝真正平静的地方,反而是岭南地区:所谓平静,指的是没有农民起义的冲击,但是,岭南在事实上,也脱离了秦的统治。
不过平心而论,虽然农民起义轰轰烈烈,但是在秦军的冲击下,农民军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很快被秦军击破,陈胜也在起义半年以后,和吴广双双遭到杀害:从陈胜吴广的遭遇不难看出,反秦势力本身的实力多么孱弱。
不过,在完成对农民军的碾压以后,秦朝朝廷开始了自杀的路程:赵高和李斯的争斗,以及赵高对章邯的猜忌,最终导致秦朝朝廷人心涣散。而朝廷一旦人心涣散,那么朝廷的力量必然形成不了合力,最终,就是让农民起义来个绝处逢生——最终,农民军势力不断壮大,并且开始向秦的本土进军。
起初各路诸侯奉楚怀王为共主,彼此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成为最先进入咸阳的一支农民军,按照规定,刘邦似乎该成为秦王(关中王)。不过,对于这个结果,项羽大发雷霆,而事实上,小编也觉得,刘邦的这个行为,确实存在太大的侥幸。任何人处于项羽的位置上,都会觉得愤怒。
因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本意,是和秦军正面对抗,按照原本的构思,最先进入关中的,应该是消灭秦军最多的。但是,刘邦得以占领关中,本质上是利用秦军主力和项羽消耗的机会,刘邦趁虚而入夺得了关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的这个成就,有投机取巧的嫌疑。因此对于项羽的愤怒,可以理解。
刘邦的短视后世根据刘邦后来的成就,认为刘邦是一个有着雄才伟略的人。但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刘邦受成长环境影响,虽然有过外出游历的经历,但本质上,刘邦的眼界依旧比较短短浅。
刘邦取得天下以后,曾经有过评价,认为刘邦能战胜项羽,要归功三个人:一个是张良,擅长运筹帷幄;一个是萧何,善于稳定后方,还有一个是韩信,擅长行军打仗。
此时进入关中的刘邦,身边真正有用的人才,只有一个半。所谓一个,指的是张良。而半个,指的是萧何。之所以认为萧何是半个,原因在于萧何是在得到秦朝的天下档案以后,根据这些档案资料,了解了各地的情况,因此对刘邦争夺天下,才起到了助力的作用。而此时刘邦刚刚进入咸阳,萧何的作用,还发挥不出来。
因此,进入咸阳的刘邦,本身依旧是一个实力很弱且目光短视的人。对于关中的富饶,刘邦产生了好感,认为这是一片可以建立霸业的土地,于是刘邦唯恐旁人夺取关中,于是命人守住函谷关,以求拦截其他势力进入函谷关。
之后的现实很尴尬:项羽的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函谷关,并且兵锋直指咸阳。而从这个现实,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现实:那就是刘邦集团不是一般的孱弱,甚至连像样的武将都没有:要知道,秦国得以格局河西数百年,依靠的就是函谷关天险。当年信陵君在世的时候,曾经组织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结果被函谷关牢牢挡住,五国大军被迫撤退——项羽虽然人多势众,但其麾下的军队,肯定不如当年的五国联军,但即便这样,刘邦的将领也没能守住函谷关。
而人贵有自知之明,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刘邦是何等没估计清楚自己的实力和项羽的势力差别。因此等到项羽的大军快来到家门口了,刘邦才意识到危险。
项伯的选择项羽准备一鼓作气,荡平刘邦的军队,诛杀刘邦。而项羽的亲人项伯关系和张良不错,于是项伯告诉张良项羽的计划。张良得知以后,急忙将消息通知了刘邦,最终在张良的操办下,刘邦表示和项伯结为亲家,希望项伯化解这场“误会”。
很多人从后来的历史视角认为,项伯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了侄子的利益,断送了侄子的性命。但其实客观上来说,项伯出卖了项羽的利益是事实,但是,任何人都想不到刘邦能在数年后打败项羽:因为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不论是刘邦的军事才能,还是刘邦麾下将领的的军事才能,都以平庸为主,这样的实力,是不足以和项羽争天下的。
事实上,刘邦麾下真正的将才只有一个韩信,并且此时韩信还没被刘邦发现,甚至刘邦始终不待见韩信。因为,项伯压根不会觉得刘邦会成什么气候。
于是项伯乐得送个空头人情,在鸿门宴上,为刘邦进行一番周旋,保住了刘邦的性命。
项伯晚景鸿门宴结束后不久,项羽将刘邦打发到了四川做汉王——刘邦之后的国号“汉”,也由此产生。而在四川,在萧何的极力推荐,韩信因此得到了重用,刘邦麾下才真正有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按:韩信被杀以后,刘邦连匈奴人都摆平不了,足见汉朝初年是何等缺乏真正的军事人才),并且有了和项羽一争高下的资本。
而项羽分封诸侯的不公平,也导致诸侯们离心离德,终于,刘邦率先对项羽发难,在天下诸侯的群殴之下,项羽兵败乌江,刘邦成为了胜利者,由于刘邦在反项战争中功劳最大,因此被诸侯推举为天子。
刘邦登基以后,赐项伯姓刘,并且给予项伯分封。之后项伯在荣华富贵中过完了后半生。其实对于项伯来说,这个结局也是很不错的。毕竟,项羽的性格,必然无法让项家天下长治久安,到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项伯身为项羽的叔父,之所以会在“鸿门宴"中帮助刘邦脱险,本是项伯想救自己的好友也就是刘邦的谋士张良的,但是因为张良不愿抛弃刘邦,便把项伯引见给刘邦,经过刘邦的一番游说,项伯相信了刘邦没有意图想独占咸阳的说辞,所以在鸿门宴上出手救了刘邦。也因为救了刘邦,所以刘邦在登基后便封赐项伯为射阳侯,项伯到晚年因疾病去世,结局算是善终。
在项羽全力对战秦军时,刘邦先一步收获了咸阳,这让项羽以为刘邦不守约定,想独占咸阳,于是有些气急败坏的领军直冲咸阳,打算攻打刘邦。此时的刘邦心知肚明,自己的军事力量远不如项羽,如果这个时候为了保住咸阳和项羽交战,不仅咸阳未必保得住,还可能损兵折将,不如放长线钓大鱼,所以刘邦先放下身段,主动到鸿门和项羽表明自己无意占领咸阳的想法。
刘邦表示咸阳一切财产自己分文未动,全部等着献给项羽。项羽见刘邦如此谦虚,性格豪爽又不善计谋的项羽就相信了刘邦,为表友好还设宴邀请刘邦等人参加,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可是,虽然项羽相信了刘邦,但是项羽的谋士范增却不相信,第一是不相信刘邦的说辞,第二是觉得刘邦将来是最大的对手,所以打算在鸿门宴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知道范增计划的项伯,为了救自己的好友张良,想通知张良不要参加鸿门宴赶紧逃命去,但是张良却带项伯见了刘邦,刘邦把对项羽说过的话再一次真诚的对项伯说,让项伯很是信服,于是便决定出手相救。在鸿门宴上,帮刘邦挡住了想借舞剑之名杀刘邦的项庄,让刘邦有机会脱险。而刘邦在登基之后,为表示感谢,也非常厚待项伯。
鸿门宴保护刘邦的项伯, 在亲侄子项羽死后, 人生结局是什么样?项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也是被刘邦忽悠最惨的那个人。刘邦曾许诺与项伯做儿女亲家,但当上皇帝后只字不提,当然项伯也不敢问。后来,刘邦将自己的姓赐给了项伯,这样就成“一家人”,看似项伯没少占便宜,其实他是最苦而背负骂名最多的那个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项伯,就没鸿门宴这码事儿。因为项羽从就没想过与刘邦坐下来“推杯换盏”,而是一举将其歼灭。特别是刘邦对项羽的军事部署一无所知,也许等第二天到家了脖子上,再跪地求饶,项羽也不见得会免他不死。
历史有时候是闹剧,处处被人性的真实打脸。最初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如同穿一条裤子,刘邦张口闭口兄弟,就差义结金兰了。刘、项反目是在入关之后。按“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项羽因北上救赵随后而至。
按理说,项羽不应再来搅局,但是今非昔比,一方面消灭章邯后实力大增,另一方面他想抄了秦国的老剿,以安慰祖父项燕的在天之灵。所以,入关项羽势在必行。
但刘邦进入关中后,马上就看上了这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很想独吞,于是派兵封锁函谷关,阻挡项羽。项羽兵锋正盛,直接碾关而过,40万大军直逼刘邦霸上军营。
刘邦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毫无防备。但是项伯知道情况危急,他不想让曾经的救命恩人、如今刘邦的谋士张良做了冤死鬼,于是连夜奔到刘邦军营,劝告张良火速离开。项伯的想法很单纯,脑子里只有义气,而张良不会如他一样的简单。所以,急忙与刘邦商量对策。二人一合计,怎么办?骗。
于是刘邦对项伯笑脸相迎,奉承的话说了一大堆,好东西也没少往项伯口袋里塞。刘邦怕火候不够,还要与项伯结儿女亲家。最终,项伯被忽悠的晕头转向,遂答应回去周旋,并要求刘邦第二天一早到鸿门向项羽请罪。
项伯回去后自然替刘邦美言,而且还说项羽军团之所以能顺利入关,完全是刘邦扫清道路的功劳。如此一来,杀刘邦到成了不义之举。项羽觉得叔叔说的在理,于是当夜就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所以,第二天在鸿门宴上,刘邦有惊无险,主要原因就是项伯在中间和稀泥,项羽也没有下死命令。
最终,刘邦大难不死,夺取天下,项羽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当然,刘邦还要“报恩”于项伯,封侯赐爵不在话下,只是故意忘了“做亲家”的事情。项伯很识相,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资格,于是夹起尾巴做人,能活一天算一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什么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举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