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国内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
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擅自决定,而是日本民众的集体选择,这是一场举国意志的侵略战争。
形成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的博弈不断激化,最终使日本人做出了侵华战争的集体选择。
下面,我们就从明治维新开始,来为大家展现,日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二战的。
01
明治维新以后成立的新政府,被历史学家称为“藩阀政府”,藩就是藩镇的意思,阀就是门阀。
明治维新以前的江户幕府时代,实行的是“幕藩体制”,中央有一个德川幕府,统领着各地的封建领主,这些领主被称为“藩”。
后来起兵推翻德川幕府的,就是日本西南部的两个强大的藩,叫作长州藩和萨摩藩。
长州藩,在今天的日本被称为山口县。
萨摩藩,在今天被称为鹿儿岛县。
长州藩和萨摩藩拥立明治天皇,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了新政府。
这两大强藩中有不少人都出任新政府的高官,这种以两大强藩为核心的门阀政治,就被称作“藩阀政治”。
藩阀垄断了政治权力,但当时日本社会还有很多人,也想参与政治。
明治维新在政治上的一大建树,就是废除了封建等级,在法律上肯定了所有国民的平等地位。
理论上,所有国民都可以参与政治。
那些被藩阀政治排除在外的势力,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大多是原来的中下级武士,就纷纷组织政党,参加议会选举。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五年前,也就是1889年,日本就已经效仿西方,成立了所谓的“帝国议会”。
在议会选举的新规则下,那些在野势力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政党。
比如当时的自由党和改进党,就是由这些势力组建的。
不过,日本虽然有了议会,但选举制度还很不完善,政府的职位都被长州藩和萨摩藩把持,新兴势力就算在议会占据了优势,还是很难出头。
近代日本的大思想家福泽谕吉就说,虽然自由党和改进党在议会里占了八成的席位,但也只能否决政府的立法和预算,这两个党的议员根本没法在政府里占据重要职位。
那种情况很像我们的东晋门阀政治,你再有本事,只要出身寒门,当官就没你的份。
那新兴势力是不是只能认命呢
倒也不是。
崛起的新兴势力在想,如果朝鲜等地被纳入日本的统治,日本在当地建立殖民统治机构,那瞬间就会多出几千个政府职位。
新兴势力在日本本土找不到希望,可以曲线救国,去这些地方当官。
只要进入官僚系统,过上几年,说不定还有机会能调回日本呢
所以扩张殖民地,就成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共识。
日本当时有一股很重要的思潮,叫作“征韩论”,韩指的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
征韩论就是一套鼓吹日本应该对外扩张,吞并朝鲜半岛的理论。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逼迫清朝割让了台湾,并在台湾建立了所谓的“总督府”。
到了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日本在台湾的“总督府”一共有43870名官员。
朝鲜半岛的面积和人口都超过台湾,日本在朝鲜的总督府当然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位。
你看,日本的海外扩张,为国内这些急于出头的新兴势力提供了机会。
所以,日本的新兴势力就利用舆论,拼命鼓吹战争。
日本自由党办了一份名叫《自由灯》的报纸。
当时这份报纸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说朝鲜关乎日本的安全,万一朝鲜被俄罗斯占领,日本就危险了。
日本为了生存,必须尽快把朝鲜据为己有。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以朝鲜问题为导火索。
那一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清朝受朝鲜请求,出兵帮助镇压叛乱。
日本新兴势力也在议会大肆活动,通过了出兵朝鲜的议案。
日本在朝鲜不断制造事端,蓄意挑起了甲午战争。
总之,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国内新兴势力寻求参政机会的结果。
02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不仅侵占了朝鲜半岛,还吃下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辽东半岛。
但胃口太大的日本,触犯了其他帝国的利益。
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不许日本染指。
于是,俄国就联合法国和德国,逼迫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主权要求。
刚刚崛起的日本,经不住三个西方列强联合起来的压力,被迫把快要吞下肚的辽东半岛又给吐了出来。
这件事在世界史上被称作“三国干涉还辽”。
这件事在日本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日本民众的民族主义意识刚刚觉醒,纷纷指责政府的软弱。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把这件事和普遍选举权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日本民众认为,现在国家一转手,就把将士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土地让了出去,这都是因为民众不能普遍参加选举,无法影响国家政策。
这批人当中,新兴的工商业者是主力。
其实,早在188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宪法,公布了选举的程序。
但是请注意,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年满25周岁,并且向国家缴纳地租或所得税15日元以上的成年男子,才拥有选举权。
按照这种标准,当时拥有选举权的只有45万人,只占到全体日本国民的1.1%,这实在是太少了点。
甲午战争以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大大刺激了日本民众的参政要求。
于是,到了1900年,日本政府被迫修改了法律。
这次修改把选举资格的门槛从15日元降到了10日元,还对选区进行了调整,给了新兴工业区更多选票,工商业者开始拥有了投票权。
给予民众普遍选举权,在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影响了日后日本的战争策略。
到了1904年,日本政府又准备和俄罗斯开战,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这就是日俄战争。
在这场战争前夕,日本政府为了筹备军费,通过了加税的法案,上调地税和所得税。
根据这条法案,地税增加到了原来的两倍多。
原本地税只占地价的2.5%,在法案颁布以后,地税占到了地价的5.5%,市区的地税更是占到了地价的20%。
至于所得税,一概调整到原来的1.7倍。
先是下调选民资格标准,然后是加税,这两件事加起来,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经过加税,缴税超过10日元的人数增加了不少。
在拥有选举权的选民中,工商业者和工薪阶层中的高收入者不断增加,逐渐成为选民的主力。某些企业家甚至还组成了自己的政党。
比如在1908年,日本就出现了一个叫“戊申俱乐部”的新政党,这个政党是由45名
企业家组成的。
在这一系列改革之前,日本国内选民的主力本来是地主。
因为当时,日本的工商业才刚刚起步,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才是最富裕的阶层。
经过改革,工商业者和高收入的工薪阶层取代地主,成为新的主力。
按道理,这种状况本来不会持续太久。
因为日本政府加税是为了打仗,等仗打完了,就可能恢复原来的税,那么选民的人员结构就又可能发生变化。
日本政府的增税法案里本来也是规定:“只在战争期间增税”。
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是,等仗打完了,找对手要一笔赔款,这钱就回来了,用不着一直收那么高的税。
当初在甲午战争打完以后,日本就狮子大开口,向清朝索要了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这换算过来大概是3亿多日元,相当于同年日本财政预算的四倍。
正是靠着这笔赔款,日本才大大加速了军备扩张和经济建设,成为亚洲强国。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了胜利。
在战后签订条约的时候,日本故伎重演,狮子大开口,向俄罗斯索要30亿美元的赔款,相当于甲午战争中清朝赔款的十倍。
但日本这次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沙皇尼古拉二世很强硬,打了败仗也不肯赔款,说要钱没有,你坚持要,咱就接着打。
当时日本在战争中已经透支了国力,不敢再打下去了,于是就忍痛放弃了赔款。
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财政赤字,日本就把加税的法案给永久化了。
这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民众看到高税率会长期持续,就上街抗议,指责政府软弱,要求政府继续和俄罗斯作战,直到获得赔款为止。
抗议很快就被平息下去,日本政府制定的新税率被固定了下来。
同时被固定化的还有地主逐渐边缘化,工商业者占据主流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的转变,给日本发动二战埋下了伏笔。
03
日本发动日俄战争是在1904年,这距离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还有27年,距离日本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还有33年。
在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越来越疯狂,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呢
前面说到,日俄战争后,日本地主逐渐在选民中不占主流,工商业者和工薪阶层成为选举的主力。
这表面上似乎有进步性,其实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农村的问题在政治中得不到反映。
在日本,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地主才能获得反映。
地主虽然依靠剥削农民过活,但他们和农民也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都不希望地税过高,因为过高的地税无论对地主还是对农民都是负担。
所以,日本地主失去了在选举中的主流地位,这导致农村和农民在日本逐渐被忽视。
尤其在日本的工商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之后,日本农民就更加被边缘化了。
虽然在1928年,日本开始实行普遍选举制度,取消了选举的财产限制,但日本农民长期没有选举权,根本不知道选举是怎么回事,不明白怎样通过投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农民更不知道怎样组建自己的政党,去参加选举。
议会里的议员们大多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往往对农民的利益视而不见。
日本农民对政府感到非常失望。
问题是,日本农民的人数又很多。
在1930年,日本的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了46.8%,将近一半。
长期贫困而又受到忽视的日本农民,就如同地底翻滚的岩浆,成为日本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心怀不满的日本农民,后来找到了一个同盟,那就是日本军部。
日本军部有一个特点,它直接归天皇管,只听天皇的命令,不受政府的管辖。
这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的军事制度学的是普鲁士,普鲁士军队由国王统领,不服从政府的命令。
军部因为具有这样的独立性,所以他们经常自行其是,不把政府放在眼里。
这种政治结构,就已经埋下了军部干政的种子。
军部和农民是怎样结盟的呢
在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波及到了日本,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脆弱的日本农村。
当时日本农民主要靠大米和蚕丝换取收入,而蚕丝最大的出口对象就是美国。
经济危机中的美国,减少了对日本蚕丝的进口,日本农民失去经济支柱,纷纷破产。
农民破产了,如果能获得低息贷款,农民还有可能渡过难关,如果向高利贷伸手借钱,恐怕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当时并没有提出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农民贷款的政策,对农民的疾苦不闻不问。
当时只有军部喊出了这样的口号:“眼下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拯救农村的萧条”。
军部还制定了救济农民的详细计划,包括化肥贩卖的国营化、稳定农产品价格等等。
日本农民觉得自己这下算是找到救星了,于是坚决支持军部,军部和农民结成了同盟。
日本军部为什么对农民的生活这么关心呢
不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而是因为他们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败的教训。
日本军部认为,德国输掉一战,不是因为战场上的失败,而是因为长期的战争导致国民陷入营养不良的状态,失去了艰苦抗战的勇气,最后导致德国从内部崩溃了。
日本要想赢得将来的战争,就必须把国民有效组织起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在日本军部看来,日本国内最大的隐患,就是贫困的农民。
所以,军部提出了不少改善农民生活的政策。
除了这些,军部和农民还有另一层特殊关系,日本军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农民。
当时的日本法律规定,在工厂做工的熟练工人,以及在校学生,都可以不用当兵。
而那些农民的子弟,他们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如果不能找到工厂做工,或者顺利升学,就会被征召入伍。
所以,军部和农民简直就是天然的同盟。
军部和农民结成同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是日本的议会选举被废除,政党被解散,军部的法西斯头目直接出任内阁首相。
这样一来,日本的议会政治也就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军部主导下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早在1919年,日本国内的法西斯主义就开始抬头。
当时有一位名叫北一辉的思想家,他积极鼓吹,要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扩充军队,对外扩张。
北一辉主张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其实就要颠覆原有的政治秩序。
这正中日本军队里那些少壮派军人的下怀,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农民,而原有的政治秩序根本不关心农民,也没给农民留位置。
这些军人把北一辉视为精神导师,在他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发动政变。
1932年5月15日,日本海军一批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刺杀了好几位政府高官,其中也包括首相犬养毅,这被称为“五一五事变”。
1936年2月26日,陆军一批青年军官再次发动政变,参加政变的军队达到了1400多人。
日本财政大臣、内大臣和教育大臣都在这次政变中身亡,首相也仓皇逃离官邸。
政变部队占领了议会、陆军省和首相官邸,要求实行国家改造,实现日本的法西斯化。
这次事件被称为“二二六事变”。
二二六事变中的主谋都被逮捕并处死了,但日本的法西斯化进程仍然继续了下去。
因为逮捕这批主谋的军官也是法西斯分子,只是他们不主张通过政变,而是通过和平手段对政府进行改造,实现日本的法西斯化。
二二六事变被镇压以后,这批人完全掌握了日本军部的大权。
同年3月,在军部的支持下,支持对外扩张的广田弘毅出任首相,这标志着日本军部的法西斯统治正式确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的法西斯体制进一步强化。
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宣布国内的经济生产完全为战争服务。
1940年,日本政府又发起“新体制运动”,宣布解散一切政党。
到了这一步,日本的法西斯化就正式完成了。
日本的法西斯化,本质上是推翻原有的政治秩序,建立以军部为核心的独裁体制。
日本军人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因为他们大多是农民出身,本来就对不关心农民的旧秩序十分不满。
随着日本国家的法西斯化,和军部权力的膨胀,不断扩大的对外侵略也就在所难免了。
04
除了国家的法西斯化,日本军部和农民的同盟还导致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日本的对外扩张被包装出了正面意义,吸引无数日本民众为之献身。
二战期间的日本民众根本没把这场战争看成是对外侵略,而看成是日本在亚洲发动的一场革命。
革谁的命呢 革西方资本主义的命。
日本军部在一批学者的协助下,创造了这么一套说辞:日本原先的旧体制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污染的结果,所以才会只照顾资产者的利益,完全不顾底层农民的死活。
日本现在的制度体现了东方的道德精神,应当用这种道德精神去战胜西方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把西方殖民者赶出东亚,促进东亚国家的共存共荣。
这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由来。
这套说辞在当时的日本很有影响力,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当时的一些文献,会有很新奇的发现。
1938年,也就是“七七事变”发生一年以后,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布了一个重要声明,里面说日本并不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对手。
这就奇怪了,你都开始全面入侵中国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那你以谁为对手
这份声明还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击欧美资本主义,和中国一起在东亚建立新秩序,希望国民政府能够体察日本的苦心。
我们今天说起这份声明,一般都说这些不过是外交辞令,日本无非是想劝说蒋介石投降。
不过,这份声明其实集中体现了日本国内对这场战争的认识,那就是没把这场战争当成侵略,而是当成革命。
今天日本有不少右翼分子不肯承认日本的战争责任,其实就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你可不要觉得,这套说辞是日本人编出来哄骗对手的,他们说着说着,自己也就信了。
比如我们来看这个故事。1941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天皇下让海陆军军官们制定一份对外战略草案,主题是怎样终结这场战争。
当时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又因为偷袭珍珠港和进攻东南亚,把英国和美国都惹翻了。
而且,日本的盟友德国当时还在和苏联大打出手。
天皇看到这一团乱麻的局势,也有点坐不住了,就让这些军官们提一点建议。
结果这些军官们居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说我们日本可以出面调停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然后让德国集中力量进攻英国。
只要英国投降,美国继续作战的决心就会削弱,战争就有可能结束了。
这个建议的关键在于,日本凭什么出面调停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呢
这些军官们的脑回路很清奇,他们说这场战争本来就是要打倒邪恶的英美资本主义,而苏联和他们不一样,苏联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反对英美资本主义这一点上,苏联和日本、德国都是一致的,只要坐下来,没什么不好谈的。
这份荒谬的建议说明,日本军方自己也信了他们编出来的那套鬼话。
无数日本民众就是被这套话语蒙骗,才投身到这场看不见尽头的战争中去了。
我们来总结下。
明治维新后,政府官职被藩阀政治把持,新兴阶层为了参政,支持日本入侵朝鲜,进而促发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后,因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激发了国内的民众的怨气,他们纷纷提出要参与政治。
这就让崛起的工商业阶层成为了日本政治的主导力量。
但这也让原本代表地主和农民利益的地主阶层失去了声音,农民的诉求无法在政治中获得反映。
日本农民长期贫困、又无法表达诉求,怨气日积月累,1929年后又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农民纷纷破产,为了生存,他们转而支持日本军部。
最后军部和农民结盟,发动多次政变,直接从政府和议会手里夺权,把日本变成了法西斯国家。
为了解决国内矛盾,军部打出了“打倒英美资本主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
不仅欺骗日本民众加入战争为所谓“正义”而战,甚至把自己也骗了,直到两颗原子弹爆炸后,才肯罢手。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步成为了东亚的强国,但同时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军国主义具有极其强烈的贪婪性和野蛮性,它把整个国家纳入军事管制之下,穷兵黩武,让国家拥有的一切都变成对外军事扩张和进行侵略战争的工具,最终目的是称霸世界。日本人知道,对外扩张必然要触及老牌列强的利益,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通过战争武力解决。而要发动战争,没有无敌于天下的强大军队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日本国小人口少资源匮乏,怎么武装强大的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国外掠取财富。这就是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缘由。
日本过去生活于中国的华夷系统之下 中原政权将自己称为中国 而对四方的少数民族统称四夷
日本在唐代入侵朝鲜半岛 遭到唐军重创 才发现自己巨大的差距 因此随后对大唐称臣纳贡 顶礼膜拜 并且多次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原文化
自那以后 日本也成为了华夷系统下的一部分 只不过被中原轻视 化外置之 日本对汉文化极其崇拜 但同时又极其狂妄 藐视除汉以外的其他夷众 因此 日本一直保持了一种极其扭曲的优越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日本是少数敢于不承认夺取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夷国 并且一直视其为胡乱 但在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稳定存在后 日本的这种心态扭曲就加剧了
明朝万历年间 日本再次入侵朝鲜半岛 这次被万历皇帝视为边乱的战争 却给日本造成了极其强烈的心理冲击 丰臣秀吉因此抑郁而死 日本人想不到自己历经战国建立起来的武装和意志坚韧的武士 在明军的棉甲 大炮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其实说到这里 大家也都明白了 日本其实是把自己当作了汉文化的正统 并且认为 既然周边四夷可以入主中原 那么仅次于汉文明的“大日本文明”就更有资格了 而且日本认为 汉民族在连续的异族统治后已经退化 不再有资格继承正统 说白了 日本人要取而代之
所以日本才能如此锲而不舍的侵华 其实从甲午海战到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 这个侵华过程应该是个整体 日本吸取了过去从朝鲜半岛陆路侵华的惨痛教训 采取了发展周边 稳扎稳打的策略 先朝鲜 又台湾 接着满洲 满蒙 华北 这比当年丰臣秀吉还没登上朝鲜就想好了如何瓜分中国的愚昧刚好相反 过分的谨慎了
但日本的战略谨慎挡不住无知者无畏的少壮派军官 赢得太容易 让日本人的狂热走遍了全身血脉 无论是在缅甸一千日军包围七千英军 还是南京战役极度冒进 几乎丢盔弃甲 …… 这就是日本最成功的一次入侵
别问日本为什么侵华 这是融入他们血液中的基因 如果有一天 日本再次侵华 并且又比上一次更进一步 那么 这将是我们退化的证明 是历史的悲哀 当然 如果有一天 对于日本 侵华丧失了吸引力 那么 将是我们更大的悲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