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书颇慢,颇少。
过去还信誓旦旦“每周至少读一本书”,现在,很惭愧。
早上在学习群分享了查理·芒格的一句话,他说:“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每天不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2018年,芒格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一周要读20本书。
查理·芒格出生于1924年,2018年已是94岁高龄(用计算器算的)。想起之前我曾保存过的一张照片,是80多岁的巴菲特在读书。他和芒格是“共事了超过五十年的同事,也是最真挚的朋友”。
芒格的那句话,又激励(刺激)到了我。今天把《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完了。
对这本书的介绍说是杂文集,我宁愿看成随笔集。杂文往往让人想到横眉,看到字里行间的情绪,明示暗藏的机巧,曾经喜欢过,还订过杂文报。现在,许是年龄所致,更喜欢平和温暖的文字。
看一个小说作家的随笔,能看到更多他个人写作和生活层面的东西。虽然《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出版于2015年,DB评分6.5,有评论说这作品“水”。但是,我还是读到了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资讯。
我一边读一边做摘录,随时复制粘贴到学习群,有的就发在了微博上。读别的书时也一样。
我的人看我发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知道,我最近在读什么书。这么做,跟写作一样,可称作——为了忘却的记录。
余华的这本书,我的启发和心得有几点。
第一,职业作家是每天都要写作的。
这从书中收录的多篇日记即可看出。即便不写长篇,也会以日记的形式写作。这样做,或许记录的东西就成为了日后小说写作的题材。最不济,也会收录到随笔杂文集里。
每位作家,都保持着两个习惯,日复一日。一是每天写作,未必发表;二是每天锻炼,或是快走,或是跑步,或是健身。
无一例外。
村上春树之所以格外突出,是因为他每年都参加跑马——马拉松比赛。还写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今天还抽空看了个麦家的访谈, 20多分钟。麦家形容写作是一种生理需求,因为离不开。他每天过着僧尼般自律的生活,5点起床,9点必须开电脑写点东西,如果不写,一天不得安宁,精神就不得镇定。
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勤奋 只是最最最最基础的而已。一想到人家都功成名就了都那么优秀了还在努力,我看本书怎么能那么慢 每天还想着“今天要不要写点啥”“今天还写吗”……打开 编辑器开写就是了。
第二,在写作之外要有点业余爱好。
不看这本《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知道,余华很热爱足球。甚至专门跑到国外看球。
有朋友问他值得跑那么远看球吗
他在日记里写:为什么现场比电视直播精彩 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就是话语权。电视直播只有两个话语权,现场有两万个话语权。
这也解释了为何粉丝追星一定去演唱会现场。现场感,话语权。
第三,作家必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细致的观察,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
我读到这一段时,赶快做了标记:
迈阿密的海水在阳光下层次分明,远处是神秘的黑色,近处是亲切的绿色,冲向沙滩的是白色浪涛。也许是熊熊火焰让我们觉得红色是热烈的颜色,而冬天的积雪又让我们觉得白色是冷静的颜色。可是看看热情奔放的浪涛,这是大海永不停息的脉搏,就会感到白色同样热烈。所以我在岸上看到的是白色火焰冲上来了。
我现在生活在海边,溜达着十几分钟就能到走到海边。每每看到海,并无如此细致的观察,更不曾把海的颜色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出来。看余华所写,就知道作家是如何观察景致的。由远及近,色彩变化,情感和联想。
写作者的眼光和眼界,注定了要看到更多更远更深,想得也要更深入。
三条足矣。
再补充一条。余华出生于1960年,这一代的作家,经历得足够多,也已经有机会走出国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书虽不是游记,但已经看到他的脚步走遍了世界。
“你都没观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虽是一句台词。但可以确信的是,一个观过世界的作家,才能看到巨大的差距。
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关文章
被中断的阅读参照物“幸福让”梦回潮州一寸光阴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
?链接: /s/11dOd-iJP1OhHejLELKwxpA
密码:m5r0 书名: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作者名:余华
豆瓣评分:6.5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5-2
页数:232
内容介绍:
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 ?
《活着》。
2.《许三观卖血记》
3.《第七天》
4.《兄弟》
5.《在细雨中呐喊》
6.《现实一种》
7.《黄昏里的男孩》
8.《世事如烟》
9.《许三观卖血记》
10.《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个别小说评价分享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部书是余华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十年来所写的全部杂文。在这本书中,余华用戏谑的文笔剖析和记录了社会的种种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飞速发展、不断变迁的中国。
《兄弟》是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讲述的是两兄弟在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蒙田就已经警告我们,他说:“……探测内心深处,检查是哪些弹簧引起的反弹;但这是一件高深莫测的工作,我希望尝试的人愈少愈好。”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你在什么工作上探测过内心的深处?你感受过哪些反弹?
她是一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而我只会在自己的命运里随波逐流。 《 第七天 》
自问:你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做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一句话就是如何去放弃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去获得传记人物在其人生的某一时刻的细微情感。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人试图去解释某个过去时代时,总是带着它所处时代的深深的烙印,就是其本人的记忆也同样如此。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自问:你观察过这个时代的烙印吗?你能够用文字与画作把它描摹出来吗?
是不是说,真正的“看法”是无法确定的,或者说“看法”应该是内心深处迟疑不决的活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看法就是沉默。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你的看法无法确定吗?是迟疑不决的活动吗?沉默本身就是还没有找到精准描述的看法。
别林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出了什么是人的内心,那地方不是为了安放隐私,那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地方。内心的宽广让托尔斯泰写下了这么多不同的人和这么多不同的命运。与此相反,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在写作,绘画与思考时,要让内心宽广。描述自我,都是欲望层面的表达。
看别人命运沉浮也知岁月沧桑。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从别人命运沉浮中你能规避哪些风险?
知道自己无知不是完全的无知,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如何从知道自己无知的阶段提高到不知到自己知道的阶段?
很久以来,我始终有一个十分固执的想法,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在其长大成人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庸;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有些人修改的少一些。 《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
自问:你的成长地图在什么时候才形成完整?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 活着 》
自问:你用什么方法使内心敞开?你是否时刻在关注敞开的内心世界?你是否因为对内心的不断发现而完善了自己了解这个世界?
想象力的长度可以抹去所有的边界:阅读和阅读之间的边界,阅读和生活之间的边界,生活和生活之间的边界,生活和记忆之间的边界,记忆和记忆之间的边界。生与死的边界。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你的生活的世界,延展了多长的想象力?
我感到拥有一个儿子真是快乐无比,他形象的成长和声音的变化给了我无数实实在在的快乐后,在夜晚的灯光下,他的影子又给了我很多虚幻的快乐,而且是无法重现的快乐。不像他的形象,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一次次地去注视他。而他的影子,那些在路灯下转瞬即逝的影子,那些美妙变幻的影子,我只能去一次次地回想。后来的日子里,我多次再见他在路灯下拖过去的影子,仍然美妙,可是我总觉得今不如昔。 《 灵魂饭 》
自问:要记录和爱人,孩子相处的美妙瞬间。这是你幸福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那些自发的恐惧不一样,这样的恐惧他总是能够自己克服,每一次的克服都会使内心得到成长。他对世界的了解,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了解,就是在不断地恐惧和不断地克服中完成,一直到他长大成人,甚至到他白发苍苍,都会有这样的恐惧陪伴他。就像我对树梢在月光里闪烁时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我童年里就已经开始了。当我走在夜晚里,当我抬头看到树梢在月光里发出寒冷的光芒时,我就会不寒而栗,就会微微发抖。直到现在,我仍然为自己保存着这样的恐惧。 《 灵魂饭 》
自问:你挖掘过最大的至今无法跨越的潜意识恐惧是什么?
生活越是平淡,内心越是绚烂。
自问:你现在是否拥有绚烂的内心?
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
自问:在写每一次的读句反问中,都能学到一些问题不曾思考的角度,这就是经典的伟大。
所有的偶然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相逢。
自问:人生中的哪些偶然事件,让你在多年之后豁然开朗?
人们总是喜欢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几乎成了狂妄自大的根源,于是人们真以为可以一叶可以见秋了,而忘记了它其实只是一种形容。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发表看法也是对爱的匮乏,跳出当时的场景,看潜在的真实需求。
后来,我又读到了蒙田的书,这位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家告诉我们:“按自己的能力来判断事物的正误是愚蠢的”。他说:“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看法,常常充满矛盾?多少昨天还是信条的东西,今天却成了谎言?”蒙田暗示我们:“看法”在很多程度上是虚荣和好奇在作怪,“好奇心引导我们到处管闲事,虚荣心则禁止我们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愚蠢的做法是按照自己的能力来判断事物的正误。相对聪明的应该是运用道德律法或直觉来的更准确些。
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尔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 《 世事如烟 》
自问:靠回忆的篡改让过去的人生变得丰盛和饱满,其本质是无法直视当下的懦弱与无力面对未来的恐惧。
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 活着 》
自问:你是否有这样的希望?或者是这样的恐惧?
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 《 现实一种 》
自问:你的信仰是什么?你如此迷恋发现是需要让什么事物熠熠生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6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同龄人中,一样有代沟
下一篇: 人走茶凉是职场常态,不要期望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