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开辟天地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盘古神话:开辟天地还是三皇起源

吴晓东

混沌始分裂,阳清的部分始上升变为天,成天皇;阴浊的部分始下沉变为,成地皇;古生在混沌之中,着天地的分裂,古也高,成三皇之一,人皇

一、盘古并未开天辟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是一句家喻户晓的熟语,这句熟语告诉人们,天地是盘古开辟的。这反映了盘古作为一位开天辟地的大神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在民间如此,在学术界也是一样,在众多的研究论文中,也都是把盘古当作一位开辟天地的大神来对待。

盘古——按照原始道学观念创造的宇宙演化大神

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自然会将盘古神话与印度梵天创世神话、诸多南方少数民族盘古神话加以比较,从而探索其来源。然而,从最早的盘古神话记载看,盘古一开始并不是一位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以及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前两本书今已遗失,仅能从后世的著作引文窥其一斑。综合这三本著述对盘古神话的记述,可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盘古垂死化生;另一部分是天地的形成与盘古的诞生。所谓的“自从盘古开天地”指的自然是天地的形成与盘古的诞生这一部分。在这一部分的文字中,盘古仅仅是作为人皇来出现的。为了澄清对盘古神话的误读,必须抛开以前的成见,重新回到原文。关于天地形成与盘古诞生的神话仅有两处,其中一处为《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的记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高,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一身化万物

这段文字并非艰深晦涩、佶屈聱牙,只是人们有了先入为主的“盘古开天辟地”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含的解读,明明白白的事情也看不真切了,往往就会把这早期的盘古神话视为一则神创或人创的开辟天地神话,如王立群先生在《中日神话中的生命意象》一文中在引用了《三五历纪》盘古神话之后说:“中国的天与地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正是因为盘古在混沌的世界中‘一日九变’,才以自己身体的神速成长促成了天与地的形成,可以说,在中国的神话中,是盘古这位独身神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这分明是将盘古的生长解释为支撑天地的行为。

赵廷光先生在《盘古传说真谛寻索》中进行了类似的解读:“天地分开了,盘古感慨万分。但他又想,自己好不容易造出来的天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它再合到一起。于是他脚踏大地,手托蓝天,把天和地支撑起来。天高一丈,他的身子就伸长一丈;地下沉一丈,他的身子也长一丈。如此结果18000 年,那本来粘软的天和地终于凝固了,不动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下沉,盘古也不再伸长。”

钟年先生则是引用民间神话,将“如鸡子”演绎成鸡子,并进一步从这个角度加以阐述:“(盘古)把个鸡蛋壳给砸了个稀烂。鸡蛋清、鸡蛋黄都流出来了。鸡蛋清轻,浮在上面变成了天,鸡蛋黄重,沉在下面变成了地,鸡蛋壳呢,被盘古砸了个末末碎,都杂到清和黄里去了。”很明显,学者们已经完全将盘古视为一位开天辟地的大神。

 

盘古开天辟地

与此相反,王鲁昌先生却十分敏锐地洞察到了众人对盘古神话的误读,认为这段文字“并无盘古开天辟地之意。”首先,天地是自开的,并非盘古开辟的,盘古只是一直在其中而已。“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没有丝毫说明天地是盘古开辟的意思。“天地开辟”一句,“天地”是主语,显示了天地是自行形成的,若用“开辟天地”,将“天地”作为宾语,那才是人为地开辟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也同样道出了天地开辟的原因,阳因清而轻,升为天,阴因浊而沉,降为地。这与《淮南子·天文训》里的“清阳者,薄靡而为天,浊重者,凝滞而为地”是一致的。

另外,盘古也没有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天地以使天地分开,文中是先说“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然后才说“盘古日长一丈”。天地分离在先,盘古生长在后,随天地生长而已,并无支撑之意。

那么,徐整《五运历年记》里的记载又怎样呢?《五运历年记》中天地开辟与盘古诞生的文字是这样的:

元气蒙鸿,萌素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

这段文字可视为上文所引的《三五历纪》中那段文字的一篇异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不仅没有丝毫盘古开天辟地的因素,反而盘古是在天地形成之后才由阴阳两气交合而诞生。即“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

毛发化山林

二、“盘古神话”实为三皇起源神话

那么,所谓的盘古神话其本质是什么呢?其实这一神话的内容十分浅显明确,确切地说,盘古神话是一则天、地、人三皇起源神话,而不是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后世对“三皇”的内含有不同的解释,但这里很明确,即天皇、地皇、人皇。这三者在《三五历纪》的“神话”中是同时出现的,一开始三者合而为一,混沌一团,像鸡蛋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如”字,即像鸡蛋,但并不是鸡蛋)。18000年之后,这混沌开始分裂,阳清的部分开始上升变为天,成为天皇;阴浊的部分开始下沉变为地,成为地皇;盘古生在混沌之中,随着天地的分裂,盘古也开始长高,成为三皇之一,即人皇。

理解这一神话至关重要的,是“后乃有三皇”这几个字,它直接而明了地点出这段文字的性质就是解释三皇的起源。与《三五历纪》中的描述相比较,《五运历年记》对天地形成以及盘古诞生的理解记述得更为清晰,文中直接点明了天与地是由元气形成的:“元气蒙鸿,萌素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三五历纪》中“天地混沌如鸡子”一句在这里用“元气蒙鸿”四字代替,虽然“蒙鸿”两字没有“如鸡子”那么具象直观,但其对主语“元气”二字则十分明确地记录下了人们对天、地、人形成的理解,即天、地、人是由元气演化而来的。元气包含着阴与阳,阴阳分化为天地,同时中和化为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顾颉刚的层累说不仅适用于故事的演变规律,同时也适用于对故事的研究现象,人们不断受到前人观点的影响,并将其观点继承下来,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容易忽略对原文的仔细解读,甚至会丧失对原文解读的能力。

水孕育了万物

盘古无疑是一种巨灵,在纬书中就有巨灵的观念,《路史·前纪》卷三引《遁甲开山图》云:“灵与元气同生,为九元真母。”《太平御览》卷一也引《遁甲开山图》云:“有巨灵者,遍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混沌。”这些观念,与盘古出世是如此相似。

三皇是哪三皇?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顾颉刚对三皇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梳理,写下了著名的《三皇考》,但他对一种三皇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是指的什么:“有一种三皇,我们不晓得他是什么意义;不仅我们不晓得,连黄帝也须来问人。”这种三皇出现在《阴符经·三皇玉诀》中黄帝与广成子、天真皇人的对话:

黄帝曰:“天皇者何也?”广成子曰:“天皇者,先天之前,五劫开化,混沌之始也。天皇一气圣化万象,主天圣玉虚圣境明皇之祖炁也。”

黄帝曰:“地皇者何也?”天真皇人曰:“地皇者,天皇一气下降于地,地炁受之,二炁相合,主生化金光之炁,乃是洞神真境真皇之祖炁也。”

黄帝曰:“人皇者何也?”广成子曰:“人皇者在天地之间,虚无至理,为天皇一炁地皇一炁太空虚中相合化,金、木五星为中宫,合乾坤八卦,保护化神,乃仙境主中元人皇之祖炁也。”

这一段话看似玄妙,但如果结合《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盘古神话的那两段文字来看,它们是相通的,都是道学的宇宙生成观的美学化表达。

盘古神话说的是三皇与阴阳二气的关系,这里也是一样。《五运历年记》认为是阳为天,阴为地,阴阳二气化为人,这里则认为人皇是天皇一炁(即阳)与地皇一炁(即阴)相合化而成,这与阴阳二气中和为人是一致的。这里说“人皇者在天地之间”,与盘古生长于天地之间又是何等相似。

 

《三五历记》论盘古

《三五历纪》还有一处论及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皇王部”引《三五历纪》云:

溟悻始牙,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三头,号曰天皇;有神圣人十二头,号地皇;有神圣人九头,号人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太古。

前面几句同样是叙述宇宙起始之时的状态,然后叙述三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三皇是“太古”时候出现的,而在上文引述的盘古神话里,太古时候只有天、地与盘古。因此人们推测,三皇便是天、地、盘古的对应形态。

盘古神话原本是古代对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一起诞生的“科学”解释,陈建宪先生将盘古神话的开辟部分视为宇宙卵母题,并追溯其根为太极阴阳学说,张文安先生同样也认为盘古神话的根源可追溯到《易经》。

《易经》的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相当于盘古神话的“如鸡子”,两仪指的是阴与阳。《艺文类聚》卷一所引《三五历纪》后面的文字也已经显露出这种思想的来源,即“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

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受到《易经》哲学观念而作了加工,只有前面才保留了比较原始的面貌。

盘古身化万物,道人身化虹光。

其实整段盘古神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反映的正是古代人们对天、地、人形成于元气的阴阳思想,本非神话。“数起于一”之“一”便是元气,“立于三”之“三”便是所谓的天、地、人。《三五历纪》的表述虽然模糊一点,但也是基本一致的,所谓的混沌如鸡子,恰如太极图的形象,是一个圆形,即所谓的“元气”。在这个圆形之中,包含有阴阳两极,是形成天、地、人的基础,故云“立于三”。

由于《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已经遗失,不知道这两部书是什么性质的书籍,其实从这两本书的书名,依然可以看出一点易学的痕迹。《史记·天官书》云:“为国者必贵三、五。”“为天数者必通三、五。”这与“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的观念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三”奠定了物质世界的基础,而“五”指五行,是物质世界的运行机制,早期的五行并非指金、木、水、火、土五材,只是指气的五种不同运行方式,五行即五运。

盘古神话所表现的观念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其文本的雏形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子》,其中就有与盘古神话在某种意义上相似的文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先天地而存在的混成之物,即被命名为“道”的,与盘古神话中天地未开之前的如鸡子般的混沌实为一物。这混成之物“可以为天地母”,即天地是从这混成之物变化而来的,这即盘古神话中的“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以上这段文字里,道与天地人并列,可是道是一切之始,理应在天地人之先。于是,到了后来,天、地、人脱离开来,形成三皇。《三五历纪》里的盘古神话无疑是秉承了这一文本的思想与论述。

到了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其论述逐渐趋于类同《三五历纪》里的盘古神话。

淮南子·天文训》云:“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而《淮南子·精神训》中还有与盘古神话更为接近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唯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五行生克

《五运历年记》中的盘古神话几乎是对这一段话的完全继承:天地一开始是鸿蒙混沌一团,后来阴阳分离,形成万物与人。不过,《三五历纪》里盘古神话已经有了一些变异,即盘古是一开始就“生其中”的,而非由于“精气为人”。从以上这则记述也可以看出,古人具有一切起源于阴阳的思想,但其具体的起源程序如何,却是各抒己见。先有天地,后有人,或人与天地一起诞生,不一而足。

盘古神话所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阴阳学说,这种学说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易经》。显然,这是对天地的一种探索和认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一种“科学”的认识。

神话其实是遭到后人否认的哲学或科学。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探索世界,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以自己当时的知识结构来解释一些未知事物,这些解释在当时可能就是最先进的理论,但多年过去后,后人在发现了真实面目之后,便会将这些原来流行一时的理论视为神话。

自然壮美

现在依然在对宇宙的形成进行探索,目前最先进的理论是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告诉人们,宇宙是由一颗高密粒子大爆炸形成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不断膨胀。虽然这一理论不断得到证实,但是这一理论没有回答一个问题:这颗高密粒子从哪里来的,在爆炸之前放在哪里?即使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也很可能是人们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宇宙,没有看到自己所处宇宙之外的宇宙。现在很多人越来越相信这样的理论,就像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地是由元气分离而成的,一旦这种理论被其它理论所代替,它便会具有盘古神话一样的结局,成为一则神话。

中国在探索天地面貌的过程中,主要提出过三种理论: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宣夜说形成的年代天文学家也无从考查了,据传说起源于商代。这种理论主张没有什么固体的天,天也没有什么形状,也没有边界。这种学说的提出,肯定是出于少数的古代天文学家,而且这种思想没有在民间流传开来。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浑天说,是否会成为盘古神话的理论根据呢?张衡所著的《浑天仪图注》对浑天说理论作了详尽的解说: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与盘古神话一样,浑天说也是用鸡蛋来比喻浑天的模式,可是,浑天说与盘古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主张天比地大,把地包在中间,就像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盘古神话所体现的思想与盖天说最为接近,盖天说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而且这种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少数的天文学家身上,在民间也极为普及。盖天说一开始以为地是平的、方的,天就像一个锅盖一样将地盖住,所以天有一个高度,天与地都是固体的。其实盘古神话所表现出的就是盖天说的思想。

人物秀美

当然,盖天说只是一种关于天地形状的理论,而非天地形成的理论,盘古神话即关于盖天形状之天地的形成理论。盘古神话所体现的天地形成理论与阴阳学说有关,这种学说在中国十分流行,所以用来解释天地的形成,也是十分自然的。

一些学者倾向于用楚辞《天问》来证明盘古神话出现时间很晚,认为如果很早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屈原就不会提出“圆则九重,孰营度之?”的问题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有九重,是谁经营它,度量它?

这恰恰证明了是人们误读了盘古神话,认为天地是由盘古开辟的。屈原并不认为是盘古或其它的人开辟了天地,正因为他认为天地是自然形成的,他才像牛顿一样,要寻找这第一推动力。屈原当时所掌握的知识,与盘古神话所体现出的阴阳观念是一致的,屈原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便显示出了当时阴阳化生万物的观念。他还问道:“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意思是:大气弥漫景象混沌,凭借什么识别清晰?这与《淮南子·天文训》所说的“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是一致的,都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团大气。与《五运历年记》的“天地混沌如鸡子”同样没有什么二致。“圆有九重”也与“天去地九万里”是一脉相承的。

道炁钟神秀,一本散万殊。

三、盘古神话起源何处

目前关于盘古神话来源的观点很多,不仅有地域的争论,还参合了所属民族的争论。自明代的马欢,到民国时期的屠考贤,就开始将盘古神话追溯到印度,后来的徐松石、吕思勉、高木敏雄(日本)、何新皆从此说;蒋云观在《中国人种考》一文认为“盘古”乃巴克族之名的转音,又将盘古的来源追溯到巴比伦;茅盾则是一位主张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学者,主张南方学说的学者中,又有民族的差别,比如清代的苏时学、夏曾佑、以及顾颉刚、袁珂、范文澜等主张起源于中国南方的苗瑶语族,而胡仲实、蓝鸿恩、覃彩銮等学者则主张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也有学者主张起源于中原,如马卉欣、张振犁、王晖等。

《三五历纪》里的盘古神话既然是天地人三皇起源神话,而非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其根源便只能到有这种思想的文化中去寻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学说,那么盘古神话就排除了印度通过佛教传来的可能。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基本认定是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那一年,大月支国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为此,中国佛教协会于公元 1998 年在北京举行了佛教传入中国2 000 年的盛大法会。

那是否存在不通过佛教的渠道,而是在此之前通过别的方式传入中国的可能性呢?也不可能,因为盘古神话不是一则由盘古来开天辟地的神话,印度的梵天创世神话则是一则不折不扣的神创造天地的神话。何新用来与盘古神话作比较的梵天创世神话出自《摩奴法典》,他所引用的材料如下:

 

宇宙大爆炸

当初这宇宙沉浸于黑暗之中……如同完全处在睡眠之中。(第6节)

于是本体神(Atman)出现。它决意要创造五大和万物,以扫除黑暗,揭示自然的奥秘。(第17节)

他首先创造了水,在水中播下一粒种子。(第8节)

这种子变成一个金色的鸡卵,光明四射。于是那至重的本体神现形为大梵(Brahma),而出生于这金色的蛋中。(第9 节)

他在这个蛋中整整住了十二个梵月。于是发大智慧,将蛋破分为两半。(第12 节)

于是,蛋的一半升为天,一半下降为地。在天与地之间有气和八字。周围环绕以水。(第13节)

他又以智慧创生了神性、人性和畜生性。创生了眼、耳、鼻、舌、身五识,口手足肛阴五根,创生了五大元素。(第 15 节)

从中不难看出,印度神话中天地是梵天发大智慧开辟的,而盘古神话中的盘古没有丝毫开辟的痕迹。什么是开辟神话?这一概念往往又称为开天辟地神话、天地开辟神话、宇宙起源神话、创世神话、万物起源神话,等等。人们往往不去追究这些术语的字面上的差别,其实,从文字表面来看,“起源”两字只阐述了一种现象,它可以是被创造,也可以是自然形成,而“创世”两字却暗含了起源的成因,只有人或神才能“创”。所以,起源神话应该更为广泛,包含了创世神话。天地自然起源的神话属于起源神话,天神创造天地也属于起源神话,神创只是起源的一种方式而已。梵天神话是起源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神话,而盘古神话虽然也是起源神话,却不是开天辟地神话,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静看沧桑万年云

那么,盘古神话是否有可能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那里也有类似三皇起源的神话,比如,壮族《布洛陀与姆洛甲》说:

“混沌时代,宇宙中旋转着一团大气,这团大气渐渐地越转越急,越转越快,形成一个蛋的样子。后来蛋爆裂开,分为三片,一片飞到上边变为天空,一片飞到底下变为水,留在中间的一片变为大地。突然,大地上长出一朵花,中间长出一个女人来,她就是始祖姆洛甲。”

这一神话与《三五历纪》中记述的盘古神话颇为相似,但人们难以判断这种思想是来源于哪里,是受到阴阳学说的影响,还是来源于对生活中卵孵化过程的观察。如果要论证盘古神话来源于此,那至少还要进一步提供壮族古代先民具有三皇观念的证据。

目前从民间搜集的很多盘古神话,包括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盘古神话,几乎都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比如马卉欣先生在《盘古之神》第四章“宇宙开辟”第一节“盘古出世”中收录的8个盘古神话,以及第二节“盘古创世”中收录的17个盘古神话,全部都是盘古以各种方式开辟天地的神话。当人们了解了早期的盘古神话不含有创世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神话当是早期三皇起源神话被误读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之后才流传开的。

广西是盘古神话的起源

四、从三皇起源到开天辟地的演变

那么,盘古神话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开辟神话呢?在南朝时期所出现的《述异记》里面,就已经将盘古视为一个开辟天地的人了,《述异记》卷上云: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盘古神话的变异点有三个:一是将“天地开辟”误读为开辟天地,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变异,它直接使盘古神话从三皇的起源神话演变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天地的自然形成演变成为了由盘古开辟;二是将盘古与天地共生误读为盘古支撑天地;三是将“如鸡子”直接解读为鸡子。

到了宋朝,《云笈七签》里将盘古视为一位得道成仙的真人,同时也是开创天地的人:

尔时盘古真人,因立功德见召于天中。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三皇内经》三十六卷。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

文中明确描述的盘古是按照《灵宝内经》来开创天地的。盘古一旦成为创世主神之后,其创世过程便逐渐得到了细化。明代周游《开辟衍绎》云:

“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

 

长生久视曰仙人

这里已经开始将盘古开天辟地细化为“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清代的《历代神仙通鉴》继承了这种说法,并添加了盘古用身子顶天的情节: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成书于清代的《黑暗传》,也继承了盘古使用大斧开辟天地说法:“盘古来到山顶上,一斧劈开混元石,清气浮而九霄去,重浊落在地下沉,天高地厚才形成。”

在《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中,盘古神话只涉及到两个母题,即三皇起源与盘古垂死化生。随着盘古神话的流传,民间开始将一些故事类型附会到盘古身上,但这种附会与盘古一开始被视为人皇有关。

刘俊起先生曾在《开辟神还是祖先神》一文中指出,河南泌阳盘古山一带的盘古神话属于洪水神话,与关于天地起源的盘古神话没有关联。河南大学中原神话调查组采编的《中原神话专题资料》20 则盘古神话中有 13 则为兄妹婚神话或明确提及盘古兄妹,只有一则涉及开天辟地;泌阳盘古山一带的盘古兄妹婚洪水神话是将盘古一词“嵌入”到兄妹婚神话而形成的,马卉欣在当地采录到的《鹿鸭媒》兄妹婚神话中主人公的名字依然保存为“雷生”和“雷花”;当地百姓接受盘古神话是把盘古作为人类祖先神而并非开辟神。闫德亮先生也指出,桐柏山盘古神话的核心内容是盘古成婚,桐柏山盘古神话将女娲伏羲神话移植到了盘古身上。

神光罩大地

在盘古神话的研究史上,过分强调从文献学来研究此神话的出现时间,不符合真实的道学思想史和口头文学的演变规律。一则故事的诞生时间,主要看这个故事类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而不是看这个故事类型中人物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本着这样的原则,才能找到盘古神话的真正源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