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伏羲“观物取象”与天水“卦台山”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安志宏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作为《易》的基础的八卦是远古时期伏羲通过“观物取象”所创造的。对这种说法,历史上的易学家视为经典,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只是到了近代,疑古派在彻底否定伏羲史料的同时,认为考古发现的有关《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时的筮数;更有人认为当在“西周初叶”。由此得出《易》不可能为伏羲所为,卦不可能为伏羲所画的荒诞观点。

其实,“伏羲画卦”的传说却由来已久,除了《易·系辞下》的记载外,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起码在战国秦汉时伏羲画卦的传说就已经盛行了。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升温,特别是“羲皇故里”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天水大地湾史前遗址的发掘以及地画、彩陶文字符号和类似太极图图形的发现(大地湾遗址距今万年以上,发掘出大量聚居村落、原始“宫殿”、灶坑、排水渠等;出土陶器四千余件,石器一千七百余件,骨角器一千六百余件,蚌器和装饰品三百六十多件;动物骨骼、植物标本、木炭标本、植物种子,地画、陶器符号等;在曲腹彩陶盆等多件陶器上,甚至F372房基遗址,发现了类似太极图的图案等等),以及天水傅家门史前遗址早期卜骨的出土,不仅证明了伏羲时代的历史存在,而且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卜筮活动就已经很盛行了,从而更加证实了“伏羲画卦”的传说是有根据的。下面,笔者拟结合思维科学,分析天水“卦台山”及其周围地形地貌,对伏羲“观物取象”画卦谈一些粗浅认识,就教于诸位同仁。

  1. 原始先民的逻辑抽象思维不发达,“类比思维”、模仿和“它物”的启发是发明创造的主要途径。

  1. 原始先民的思维具有类比思维的特点

    人类最早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的思想,人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意识,就是人类最早的思想,这是符合人类思想发展的客观实际的。思维科学的发展则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逐渐发展的。从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角度讲,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他们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借助具体形象而完成的,思维的主要内容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原始先民的思维在当时是受客观存在的实物直接启发和借助经验推动的,带有很强的模仿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还很不具备。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原始先民不可能超越现实存在而创造发明,类比思维是原始先民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早期人类思维和发明创造的必经途径和主要形式,这种思维类似道家讲的“元神”。我国古代阴阳观念在远古的史前时期能够产生,正是类比思维的结果。

    表示阴阳的符号阳爻为“”,阴爻为“--”,就是对男女性别的模拟,它是原始先民类比思维的典型写照,反映这种思维的符号,在天水发掘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卜骨符号中有其充分的反映,如天水傅家门原始祭祀遗址中发掘出的编号为:T125H632T123F116T132H119等卜骨上,分别阴刻有“”、“|”、“=”和“”等类似于阴阳爻的符号,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815年,它是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卜骨实物。傅家门遗址除了卜骨上有阴刻符号外,在陶器上也发现有阴刻符号,如陶瓶的颈部阴刻有“”字形符号。这些符号都是刻在器物的正面醒目的位置上,引人注意和识别。该遗址出土的卜骨和陶器上的符号,计有“”、“|”、“=”、“∽”和“”等五种。类似符号在天水不是孤证,它在大地湾、王家阴洼和西山坪诸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均有彩绘或刻画。

    距今8000余年的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盆上多件绘有两组螺旋形线条互抱互缠,类似阴阳合抱的图案。天水永清出土的一件画有双龙古太极图的彩陶壶(现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尤其珍贵,壶上两组螺旋形线条上下互抱,中间绘有两个相对的鱼眼与现代流传的太极图案极其相似,经碳14测定,结合其他手段校正,断定其时代在6500年前。种种证据证明太极图在7000年前的伏羲时代是存在的。

    关于伏羲女娲崇拜阴阳的事例,除了大量阴阳太极图表现外,我们还可以从各地发现的伏羲女娲的画像和画像砖里得到证实。女娲手持月亮,伏羲手持太阳的交尾图全国几乎都有发现,西到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和卓古墓群,东到中原广大地区、山东半岛,北到东北地区,南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量的发现。再结合卦台山及其附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生殖崇拜的“石祖”(天根)、“女阴石”(月窟),与大地湾“原始宫殿”周围发现的数件“陶祖”相互印证,已经充分反映出原始先民“阴阳”知识的丰富。同时也证明,先民认识人类自身和天地万物正是从别“阴阳”开始和入手的。

    由人类的男女,推及广义的万事万物,原始先民认为万物都像人一样皆有男女(公母、雌雄),天地、日月、昼夜、阴晴等都以阴阳论,就“近取诸身”从自身躯体感受出发,以人性来理解和解释物性,正是这种“以己度物”、“以物度己”的早期原始类比思维方式进及广义的阴阳,推论出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广义雌雄)二元素构成,并且得出“阴”孕育“二”的结论。

    “石祖”、“月窟”和“陶祖”是中国原始宇宙观阴阳论的物化表现形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黄河生殖崇拜文化是繁衍生息的原始文化、原始哲学在古文化遗址中的体现,它也是易文化的核心。就连二进位制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计算方式,也是由“阴”孕育二的现象启发发明的,人类在蒙昧时代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应用二进位制了。大地湾遗址F901原始宫殿内出土的“四鋬带盖罐”、“簸箕形容器”等多种量器,均反映了二进位的关系。笔者认为它是原始先民分配用的量器,因为出土的地方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十进位制则是人类在用十个指头计算过程中启发发明的,二十进位是手足并用计算促成的。在算筹和珠算未发明之前,人类计算器就是以人自身的手和足作为运算工具的。人类的童年就是扳指头计算,或借助竹木小棒棍帮助运算,然后进化到心(脑)算,再到后来的珠算,乃至今天的计算机等等。

  2. 客观的现实存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启发先民产生灵感和诱发发明创造的实验过程,模仿是发明创造的必经途径。

    原始社会的发明没有专门的实验过程,实验就是具体的生产和生活过程,思维的内容也来源于自然的客观存在和自身对具体生活的感知。法国人类学家涂尔干说:“人类在刚开始构想事物的时候,必须得把这些事物与其自身联系起来。”列维·布留尔认为:人与物有一种“互渗”关系;蒙培元认为人与物有一种“同构”关系。户晓辉在研究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时,对比《山海经》中的典型句式“其状如……”,得出了中国早期先民观察认识事物的比类取象特点。笔者认为“类比思维”和模仿是原始先民思维的主要特征,它是与原始社会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任何社会阶段的发明创造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存在和人们已经意识到的生活方式。伏羲“观物取象”创造八卦的思维模式是与原始社会人们的思维水平相一致的,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他物的诱导、启发和模仿是先民发明创造的思维源泉。伏羲观象于天,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出八卦,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属于“观物取象”的类比思维。

    伏羲创画八卦就是“观物取象”的结果,它是与原始先民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如原始先民狩猎、采集、冬藏和保暖等,均与时令(四时)、方位和天象等密不可分,促成先民对方位、天文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卦则是配了空间方位和四时运行,便成卦图。因而,“四象生八卦”的四,即指自然中客观存在的四时(春夏秋冬),又指四个方位[正北(冬至)、正南(夏至)、正东(春风)、正西(秋风)],即“四正”。“和八风以画八卦”,八风指“八方之风”(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它以八方之物标示出了八方的方位,先民在四个(四正)方位的基础上,更细地标出了东北(立春)、西北(立冬)、东南(立夏)、西南(立秋)四个方位,后四个方位也叫“四维”。由四到八,不仅更加精确了人类活动的空间方位,更为重要的是八个方位配以“八节”,合以“阴阳”分别开了天地万物,开启了蒙昧时代人的智慧,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原始先民以八卦定方位的作法,正如有人所说的,开启了元隐喻思维。所以,“八卦”、“八象”并不是八种现象,而是“八方”的现象。八卦符号实际上是土圭测量日影时,刻划线条记数字的过程启发发明的,也很有可能是先民刻契记录天气的符号。如晴天(阳)划“”,阴雨天(阴)划“--”。天气阴晴交替变化,故有阴阳变化之思维。

    再如,人类在漫长的打制石器时代,敲击石块制造工具的过程,客观产生的火花,诱导、启发原始先民发明了人工取火;陶器则是在“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郑注《内则》)”的过程中,先民为防止猎物被烧焦,涂泥耐火而发明的。玻璃的发明,则是源于阿拉伯商人在中亚沙滩上做饭时火烧沙粒,沙粒中的石灰石、石英和碱性物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偶然发光的启发而发明的。五千多年前大地湾“水泥”的发明,则是原始先民磨制石器过程中客观产生的石末(粉),再加上为了防止摩擦发热打滑,在砺石上加沙浇水或在沙石中加水直接磨制工具的生产过程中,沙、石末在水的作用下自然凝结的现象,启发原始先民仿效发明了最古老的“混凝土”。可见,原始社会的发明创造是直接凭借模仿形式而实现的。

  1. 伏羲八卦的天地人三才思维,蕴含着和谐思想的哲学理念

    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产生的客观依据,正是原始先民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与人相处关系的认识,启发伏羲发明了开启后人智慧的先天八卦。因为原始先民把“天”作为信仰的最高、最神圣的对象,“观象于天”而天在上,“观法于地”而地在下,人居天地之间,因此便有“三级”(三才)之道而成卦。八卦以“乾坤”为天地,天地不相离,其他各卦与天地不相离,共同形成与自然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处于不可分离的状态,所有“卦象”也反映的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共生关系。这种思维在我国上古时确立,它的意义不单纯是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我国较早地萌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体系,它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意义是深远的。

    这种中国所特有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在文字出现后有比较多的表述,如庄子·天下篇》所谓“易者道阴阳”帛书《周易》言“易者,合天人之道”等。除文字记载外,田野调查和考古材料也有反映。除前文述及的大地湾“太极图”旋纹盆和永清发现的“双龙太极彩陶壶”外,据天水文史工作者窦建孝先生文物普查得到的资料表明,在长江上游西汉水流域的天水镇一带,发现战国陶鼎上绘有太极图案,它是我国发现较早的成型的太极图。汉代太极图在天水较为普遍,东汉隗嚣割据天水时,在城北建的宫殿,所有的瓦当上都绘有太极图案,可见,太极图在天水很普及。伏羲“太极图”从历史和审美角度,都体现了“中华和谐第一图”的美学效果。太极图是我国最早用直观的图像表现和谐的形式,意义非同一般。一般来说,和谐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既是一个占老的话题,更是今天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新话题。

    人类在原始社会为生计所迫,到资本主义初期的物欲横流,对自然生态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新技术发明后,人类并未限制新技术对大自然的肆意妄为,完全忘记了自然界中的种种系统联系。这种失去对自身行为效果的道德衡量,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的扭曲,它造成的全面“生态危机”,对我们今天的教训是深刻的。全球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全面反思,要求彻底改变人类对待自然界的价值体系,重新检点人类的生存方式。反思历史,而人类起初对待自然的态度成了溯源的起点,传统文化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而易学的“天地人”三才思维,它是古老文化,却又是现代的,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遗产,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是我们的巨大精神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讲,伏羲所创造的先天八卦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是杰出的,德国莱布尼兹认为八卦“易图是留传于宇宙科学之中的最古纪念物”。

  1. 天水“卦台山”及其周边地貌、山川河流对伏羲“画卦”的启示

    (一)卦台山及周围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对伏羲画卦的启发

    天水城北十余公里的三阳川,由渭河(古姬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川)与葫芦河(古陇水,由北向南流)冲击而成。渭水、陇水相交于三阳川张白村,东流陕西入黄河。三阳川东面渭水出口处为“导流山”(相传为大禹治水之处),渭河原为“禹河”,因后世人“禹”和“渭”音相近而讹转为“渭”。川之西口凸出一孤峰(海拔1300余米),形似龙,首如龟,名曰“画卦台”,俗称“卦台山”。卦台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川,其势险峻,登临峰巅,视野开阔,可极目天际。卦台山四周耸立的八座山峰,其形酷似八卦中所显示的八个卦象,更为传神的是伏羲阴阳太极图案也在此得到显现。卦台山四周八座山峰和阴阳鱼相配,确有太极八卦之状。登临卦台峰顶,从不同视角观察,呈现三种阴阳鱼之象,整个三阳川显现三种类似于“s”型的阴阳太极鱼表象。俯视时,渭河与葫芦河在平川形成第一幅“s”型图案。平视时,“卦台山”(位于川之南)与北面的大龙山(俗称“导流山”)在半空中环抱三阳川首尾自然相交,形成第二幅太极图的阴阳鱼。俯身平视时,山岭如阳鱼,河流如阴鱼,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上下错落,又形成第三幅天然太极图。三种不同的阴阳太极表象,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作用下,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在日月、风雨、阴晴、霁雪中观察卦台山,给人的视角感官各不相同。古今学人被这种神奇的自然变化所感染,产生诸多想象,认为卦台山确有神奇之象。身临其境,真有《易·系辞下》中所说的“仰观俯察”之感觉。

    再从卦台山外围看,周围的山都比卦台山低;在卦台山山巅看四周的山,周围的山都比卦台山高。这种视角差,当地人称之为“九龙拱维”或“九龙朝八卦”。即周围的九龙山、交场山、蝎子山、陇寺山、黑羊山、龙马山、白马山、庙咀山、鸽子山九个山头,都朝向卦台山伏羲大殿中的伏羲塑像打拱作揖。站在卦台山北眺,北面九龙山山系三条山岭中间有一条沟把三条山岭分为六段,其形状类似于坤卦的卦形“”:卦台山南面的三条山岭,则中间没有沟分开,是不间断的三条相连的实线,类似于乾卦的卦型“”,与伏羲先天八卦天南地北的卦象相合。《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含义,均在此能够得到切身的感受。而《连山易》以《艮》卦为卦首的排序,取两山相连之意为《易》名(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似乎在此也能得以印证,不能说《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的说法没有道理。我多次陪海内外易学方面的学者登临其峰,察看卦台山及周围地形、地貌,专家们都很惊叹,认为这里确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八卦太极图”!

  1. 卦台山历史溯源

    伏羲画卦早有史论。卦台山作为伏羲画卦的遗址,除史书、地方志和名人笔记等大量记载外,当地还有许多口传史和祭祀礼义习俗保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天水民间在卦台山和伏羲庙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伏羲活动,称为初祭;农历七月十九日伏羲逝世日,民间举行第二次祭祀活动,称为末祭。官方也要一年举行一次大的祭祀活动。可见,伏羲在天水当地的影响之大。除此而外,另有如下佐证:

    第一,天水作为“羲里娲乡”,有大量与伏羲有关的地名、山名和河名遗存。如:风沟(伏羲女娲风姓)、风台、唐家风台、大风台、封姓石(传为伏羲封姓氏的遗址)、龙马洞、邽山(今凤凰山)、葫芦河等等。

    第二,位于葫芦河(系渭河支流)岸的距今万余年前的大地湾遗址,周围发掘和探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500余处,证明渭河流域是我国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第三,因卦台山申报“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陪多位专家多次登临卦台山实地考察,卦台山山顶城墙周围随处可见新石器时期陶片、骨器、万年以前的马牙、鹿骨、羚羊角和灰烬等。在卦台山现存的生殖崇拜物石祖(天根)、女阴石(月窟)、陶祖和泥泥屌,以及周围村庄田野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陶片等等。

    第四,天水作为秦人的发祥地,他们很早就在此祭祀伏羲。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既侯,居西陲,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少皞”是“太昊伏羲”的后裔,其理如同祭“伏羲”。“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设鄜畤”;“秦德公既立(前678年),卜居雍。”(天水属古雍州,天水市清水县至今有大量雍姓村民)。秦德公二年(前677年),“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灾”等等。春秋战国时,伏羲作为秦人的主祭神,这与伏羲诞生于成纪,秦人发祥于天水不无关系。“西畤”,按照“环山独大,其峰独小,且四周空旷,河泽围绕的小山”的择地条件,环渭河流域非卦台山莫属。

    第五,“邽、卦”两字为天水最早的山、族和县名。“邽”为天水历史上最早的山名,其地在今天水市西北方向的凤凰山,它是天水主山(或镇山)。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设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即邽县(意即邽山下的县)。秦本记邽地的民族称为“邽戎”。邦山相对的北面为卦台山,其地处渭水之南。而从“邽、卦”两字相近而言,再结合“圭”为玉尺,用来度量影子长度,或两个土台叠垒用于祭祀、观测天象或测量影子的高台,都可以发现与卦台山的联系!

    第六,卦台山最晚在汉代就筑起了八卦城。卦台山建筑历代有修葺,但最初建筑最晚始于汉代。

    卦台山顶部建筑是仿城池而建造的,其形制是按照伏羲创立的八卦理念,为纪念伏羲的功德而建设的庙宇。整个建筑布局是:外围筑八卦城,依次为护城池(河,实为干涸壕沟);中心为纪念伏羲的庙宇,南面为庙门,门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庙门外正对为戏台,城中心又按伏羲卦象广植松柏,即“古柏八卦阵”等,这一切都是后世逐渐添建的。卦台山整个建筑处在山水环抱中,志趣天成。古人选择如此地形,我想也是费了一番周折的。这里我重点谈一下八卦城的建筑。

    卦台山八卦城是依据伏羲先天八卦的原理而建的(先天八卦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巽西南、震东北、艮西北),整个城有六个明墩突出城墙外,正南、正北两墩暗藏在城门和城墙中。六个明墩中,正东、正西两个墩表示:离、坎;东北、西北两个墩表示:震、艮;东南、西南两个墩表示:兑、巽;正北面弧顶表示:坤,含入地无门之意,故墩看不见;正南面为乾,为进入卦台山的城门,但正对门内堆一高大土丘(土堆),表示上天无路,只能从左、右两边绕道而行(旁门左道)。这种巧妙构思,或明或暗,包含了天机不可泄漏,又显示出明中有暗,暗中涵明的哲学意蕴。

  1. 伏羲所创立的原始阴阳论,后世逐渐利用各种学说进行了诠释

    伏羲画八卦创立易学思想,秉持的是“万物阴阳特性,阴阳化育万物,阴阳变化无穷”的法则。到了阶级社会的夏商时代,人们开始崇信占卜,每事必卜的活动较为普遍,上至国王,下至黎民百姓普遍相信鬼神。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纣都相信天命,纣王“我生有命在天”,正是这一思想的真实体现。这些情况在甲骨文的大量卦爻辞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里不再引用和赘述。

    到了周代、春秋时,情况有了大的改变。文王演八卦、孔子与其弟子著《易传》时,融入大量“君主修养道德,适应天道”、“为政以德”的思想内容,这些在文王作的卦爻辞与孔子及其弟子著的《易传》里有突出的反映。如:“乾”象之“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之“君子以厚德载物”;“蒙”象之“君子以果行育德”;“小畜”象之“君子以懿文德”;“否”象之“君子以俭德避难”;“蛊”象之“君子以振民育德”;“大畜”象之“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蹇”象之“君子以反身修德”;“升”象之“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渐”象之“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等等。《礼记·表记》也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王所作卦爻辞、孔子及其弟子所著《易传》等,与殷商卜辞内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导下对易学思想的诠释。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文王所演之八卦也好,孔子以及其弟子所著的《易传》也好,均是以画卦和著述的形式寄寓其思想的过程,因而他们对易学的贡献不单纯是将伏羲先天八卦从形式上推演到重卦六十四卦,或著述内容的增加的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了他们以德治国的人文思想,从而完成了由殷人“尊神”到周人和春秋时代的“尊礼”以及“以德配天”思想的转变。“以德配天”的思想,对我国后世君王道德约束是不言而喻的。

    战国至秦汉时,五行“相克相生”、“相冲相谐”学说出现后,使伏羲的阴阳学说内容更为丰富,人们利用五行相克现象解释事物发展变化成为时尚。以“四正”、“四围”确定的八卦,又融入了五行学说,开始利用八种自然现象命名八卦,出现了“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艮为山、巽为风、震为雷”的说法。这时,位于卦台山西北的五龙山也被赋予了五行内容,有五条大小不等的山岭,被指称为:金、木、水、火、土五条龙,神秘的龙马洞正位于“木龙”之口。汉唐时,十二生肖出现后,卦台山周围的山和村庄被赋予各种动物形象。如:卦台山南面的“邽山(今凤凰山)”被赋予“凤”,西北峰赋予马,北峰赋予猪,东北峰赋予狗,东峰赋予龙,东南峰赋予鸡,西南峰赋予牛,西峰赋予羊,又与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卦象相配,使易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内容更为丰富。调查表明:卦台山周围的村庄名称又大体上与十二生肖暗合。如:

    子(鼠)——鼠儿坪;丑(牛)——牛家庄;寅(虎)——老虎岭;卯(兔)——花卯咀;辰(龙)——黑龙咀;巳(蛇)——白蛇碥;午(马)——马家山;未(羊)——杨家庄;申(猴)——张家元(谐音猿,即猴);酉(鸡)——早阳寺(意即鸡鸣早起);戌(狗)——缑家庄;亥(猪)——朱家庄。

    这样,村庄、山川被赋予一定的民俗(历法)知识,物化后永远保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与时间永存。

  1. 卦台山是理想的仰观天象的天然观测点

  1. 天水地理位置与卦台山古观象台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中起很大作用。中国天文博物院院长伊世同说:“圭表”对“影子测量的规律,是从天水这一带传过去”的(指中原一带)。天水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西秦岭山脉中,位于中国版图的腹心,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一屋水分流两大水系的现象有好几处,如:分阁岭、分水阁、墦冢山等)。这里兼有南北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地下考古发掘出羚羊、犀牛和鱼化石等,今天天水溪流中仍有俗语说的娃娃鱼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从渭河最大水流量59006300秒立方可以证明),古代植被很好,森林茂密,地理条件适宜人类和各类动物生存。

    据《汉书》记载:古代天水一带居民多住“板屋”;东汉光武帝刘秀当年讨伐天水割据政权隗嚣时,也是伐木开道才到达天水的;《宋史》说:三阳多木,秦州(天水)西北夕阳镇(今新阳镇)连山多大木,夏人常盗伐以“利之”。宋朝在此设“采造务”(官办林场),生产额定“岁获木万章”(《史记·裴集解》曰“章,方也。”“任方章者千枚。谓章,大材也”),就是年伐一千万棵大树!然后编筏沿渭水漂木在洛阳、开封贩木(买卖)。为此,夏宋多次为木柴之利,曾发生过“伐木之役”。三阳川演营寺院内至今残存几株古柏,树龄2000年以上。天水周边零星地保留一些古树木,天水东南部至今保护的小陇山林区,综合说明天水古代树木参天。在天水这种河谷地带,先民观测天象,必须登高,选择一块视野开阔,利于观测的地形。

    三阳川卦台山是观测天象的最佳境。其下阴上阳,西阴东阳,东面一马平川,视野开阔,目极天际,非常有利于观测天象。其实,“三阳”、“夕阳”这两地名本身就包涵天文、八卦内容。早晨太阳从卦台山东面的空旷地(三阳川)升起,西面水来之处是早晨月落和傍晚日没之处,卦台山西面的新阳镇,古称“夕阳镇”,就是指日没月落的方位。先天八卦为天南地北,日东月西,我们置身其中,感受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深刻含义。从天水卦台山一带的地形看,作为伏羲画卦之所,有许多暗合之处,前已述及。

  2. 三阳川与天文、易学的关系

    易有深刻的天文背景,《易传·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具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折中》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卦以地六,侯以天五”。“天以六为节,故每一卦必是六爻”。“每爻代表五日,合三十日”。“据象推理”是伏羲八卦思维模式的具体形式。综观殷代卜辞,参考秦简《归藏》等易书,先秦易学家都重视“时、空、象、数”,可见易学与天文是一对孪生兄弟。《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之说。

    三阳川地名有其深刻的天文内涵。卦台山作为伏羲画卦的卦台,其地势由南向北是龟抬头之势,从视角上北面为上,按先天八卦为“坤卦”,南面为下是“乾卦”,二者相重叠为“地天泰”。泰卦由上向下看,直穿下卦三条阳爻通畅无阻,可谓“三阳开泰”。即天为阳,阳气上行;地为阴,阴气下行;阴在上,阳在下方能阴阳相交,万物生成,故曰:“开泰”。由此可知“三阳川”地名的缘由。

    从字面意义简单理解,三阳也指:“早、午、晚”三阳,也就是明代胡缵宗《卦台记》里说的“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胡先生的描述,概括了卦台山在太阳的作用下,早中晚的三种表象,它与《系辞》里所表述的“四象”相类似。如:“朝阳启明”时,卦台山西阴东阳;“太阳中天”时,其台阴上阳。卦台山西阴东阳的表象,因时辰的变化,出现四种现象:东北角先阳后阴,为少阴;东南角重阳,为太阳;西南角先阴后阳,为少阳;西北角重阴,为太阴。可见,三阳周边的物境确与易八卦有一定的关联。

    今天保留在三阳川的古代观测天象(测量日影)的三个观测点,实为古人测日影时安置日晷的土台,后人为了纪念均建有寺庙,即早阳寺(今天三阳川石佛乡郭家寺村)、正阳寺(今三阳川渭南乡崔集村)和晚阳寺(今三阳川石佛乡张家寨村)。这里有地理与天象对应的“上象下形”暗合现象,最南端的善家寺至北端的郭家寺直线距离为22.8里,它与黄赤夹角23.26°相近似。这三个寺的三个地点是古人测量日影的最佳地点,也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定时辰的有力证据。可见,伏羲创立“太阳历”,并通过全年测量日影长短变化绘成先天太极图,以及“先天太极图”是因“太阳画出来的图”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陕西学者田合録、福建刘潇瑛等即持此观点。

  3. 二十四节气与三阳川二十四个村庄

    《古微书》上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卦台山作为人类早期古观象台,周围的山川河流和村庄等,都被后人赋予了天文、八卦和易学意义,卦台山和整个三阳川成了天文、八卦的缩影和图像。卦台山顶部寺院内中心位置,每年冬季下雪天,院内四周均落一层雪,唯此处无雪;有时下雨,四周已经积水,此处亦干地一片。古今观象者、易学家无不称奇,他们认为此处是“地心”。台湾易学家张渊量先生多次登临卦台山,对此情有独钟,1992年,他与华夏易学工程研究会理事王赣考察三阳川和卦台山后都认为:其地“上应天心,下成帝座,立天地之心,元极地也!三阳川是一幅天造地设的太极八卦图,‘卦台山’是中国北方阴阳变化的缩影。”有的学者久居卦台山上,体验地磁对人体的磁场感应。

    卦台山东面地域宽阔,视野极远,卦台山顶八卦城外东边,有一片空旷地,居高临下,海拔1336米,相对高度171米,是非常理想的观象地和天文观测点,三阳川早阳寺、正阳寺和晚阳寺则成为三个固定的测影点,是一幅志趣天成的观象图。一昼夜二十四时,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的天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所有的天象变化,在这里得到不同的记录和比较。巧合的是三阳川中滩乡二十四个自然村暗合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即:白家底下、张家小庄、早湾里、樊家寨子、蒲家甸子、河里杨家、缑家庄、高家磨、毛家庄、牛家庄、熊家庄、陈家大庄、蒋家庄、李家庄、王家庄、上陈家、雷王集、汪家坪、后川里、背湾里、陈家窑、渠刘家、张家沟和郭家坪。

    (四)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

    易八卦是对天文、历法和算学等的全面总结。卦台山所在的三阳川是一处古观象和天文观测的地理缩影图。卦台山周围的八座山头,被称为“卦山”,赋予八卦卦位。即:东面的导流山(离)、西面的凤凰山(坎)、南面的王旗山(乾)、北面的九龙山(坤)、东南的马咀山(兑)、西南的羊山(巽)、东北的云山(震)、西北的金山(艮)。后世不断演绎,卦台山周围的八个平台(俗言说的平掌,即山包里的小平台,其上一般有村庄),称为“台山”,也赋予卦名。即:狼窝台位于卦台山之南,称为乾;霍家台位于北,称为坤;插香台位于东,称为离;李家台位于西,称为坎;正西台位于东南,称为兑;大风台位于西南,称为巽;椿树台位于东北,称为震;马营台位于西北,称为艮。卦山与台山合起来,叫“卦台”。八山与八台相乘为八八六十四,又合六十四卦等等。

    元明时期,天水易学家、天文学家与能工巧匠联手制作了“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当地人简称卦盘,系梨木质地,直径64厘米,厚度5厘米,保存完好,雕刻精细。整个卦盘是按照“天地人”三才构思制作的三和盘。盘面按八卦排列八圈,盘内刻有三元四象、360天(日)刻度、二十八宿星象图、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时、日,先天六十四卦名、象等,整个卦盘内容包涵大量阴阳和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八卦盘内容反映了我国八卦易文化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知识系统,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相关内容,八卦盘是古人融易、八卦、天文历法为一体的智慧结晶和艺术杰作,它是艺术精品,是易思想指导下的八卦和天文知识的缩影,目的是要融易、天文为一体,使其形象化、直观化,达到普及。但它客观地保存了历史文化,并成了今天的文物,也成了今天卦台山的镇山之宝。

    四、结束语

    (一)历史的研究首先要求把考察的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再结合合理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如:毡的生产过程,水泥的起源等等),参照民俗学、口传史等鲜活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察来说,更应该如此。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客观自然环境,是当时人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超越自然和生产力水平而单独存在。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与自然环境、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需要及其发展分不开,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条件,同时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试验和实践过程。比如:原始先民艰辛的生产、生活过程,迫使他们关注时令,对四时的感知促使他们较早地积累和总结了天文知识;用日晷逐日测试全年日影长度,记录全年日影轨迹自然形成先天太极图;测量日影刻画记数的过程,启发先民创造了八卦符号“”、“--”爻;由人类自身男女相依相别“以己度物”的过程,推及广义的阴阳,原始阴阳观在原始社会的较早认识,形成了易文化初创的基石。而“”“--”仅是阴阳符号和易文化的载体,数、蓍、签和古钱币等则是不同时期占卜师占卜的道具。全国各大小寺院、交通要道、桥头岸边的抽签算卦活动,则是易作为顾问,教导人民“趋吉避凶”和易文化的普及过程;卦象是易文化的形象表现形式;易的灵魂是蕴藏在卦爻辞里的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易的不同解释(易理)。易学融天文、历算、阴阳和民俗等为一体,万象包罗在其中,卦爻辞、义象理相互联系,天地人“三界”(三才),成为每卦必为三爻的依据;重卦(变卦)则贯穿了凡事均随时运在千变万化中的易学理念。

    (二)天地人一体的理念,反映了古人的天道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它是天人同构思维,平等相待,相互联系的思想,是天人和谐相处思维的最早萌芽,是迄今对人类生存非常有益的思想精华

    正如吾师徐中舒先生生前所言:数占与八卦“对于社会所能发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内涵,由最初的“阴阳”论,到夏商时代“鬼神论”、“天命观”;周代文王的“以德配天”;春秋时代孔子的“尚仁论”(侧重于修德和积阴德);战国秦汉的五行,汉唐时的十二生肖民俗和宋元理学等解释“易经”。这些无不在历代卦、爻辞的解释上打上其烙印。可见,易经在不同时代,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不同,解释所依据的思想理论不同,逐渐形成连山、归藏、周易、帛书易和秦简归藏等卦爻辞和易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么演变和发展,“阴阳”作为易文化内核的根本地位从未动摇过。原始“阴阳观”作为伏羲首创先天八卦的理论依据,是伏羲为代表的那代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原始阴阳观”这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出现,意义是深远的。

    (三)黄河文化的生殖崇拜现象,是中华原始文明的源头,是繁衍生息中华民族的原始文明,所以伏羲画卦才有“一画开天”之誉

    天水作为羲皇故里,三阳川卦台山是伏羲“仰观俯察”观察天象画卦和创造原始易学的历史缩影。由于后人的不断演绎,卦台山被人格化,河水也被赋予了生命,三阳川卦台山下的二十四个村庄也被喻为二十四节气的象征,从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原始天象(文)图(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就是缩影和证明)。但卦台山作为古观象台和伏羲画卦的遗址,与三阳川至今保留的早阳寺、正阳寺和晚阳寺则是测日影的三个观测点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抹掉的。巧合的是三点间距离近似于黄赤夹角度数,不能不说古人对天文知识的精通!周易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在天水时空上的重合,表明《易·系辞下》记载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画八卦的描述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个人认为,是历史的因子和口传史的契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