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章

德玄 2024-12-23 20:00:52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魂魄合一,能不离开吗?聚合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那样吗?洗除杂念静心内观,能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自然无为吗?天地动静开合,能保持安静吗?明白事理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了万物但不占有,推动万物有所作为但不自恃己功,促进万物成长而不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0040.jpg

  “天人合一”、“二元和谐”的整体思维是我国古代先哲普遍采用的思维方式。孔子是这样,老子也是这样,其他诸子百家都是这样。而西方的文化太分离,它最大的长处就是分析,逻辑思维很清晰,能量化。而它最大的短处也就是太清晰了,太清晰就容易造成分裂、隔离。举个例子,西方人在酒神节的时候,那些平常雍容端庄的贵夫人,这时候却判若两人,狂饮之后,是狂欢作乐,甚至脱光衣服,然后杀鹿,杀了之后喝鹿血。这太偏激了,容易走极端,容易造成人格分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分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载营魄抱一”就是天人合一、二元和谐思维方式的体现。“载”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营”就是魂,“营魄”就是魂魄,“抱一”就是合一。魂魄不完全是一回事,魂是在外,为阳,魄在内,为阴,魂魄是阴阳合体的,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所以要合在一起,不能中间阻断。“能无离乎?”能够不离开吗?这是要体悟“道”,“道”就是合一的,就像魂魄。在老子看来,“魂魄”是合一的,不能分离后来道家将魂归属于阳,将魄归属于阴,魂魄合一,阴阳和合。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抟”通“团”,就是合的意思,婴儿的阴阳二气,即元精元神,是最纯真的,两者一定不能分离,只有合起来,才能至柔。我们能否像婴儿一样抟气致柔?就是说能否把生命之气团起来,内收,不让它发散掉。这样人体才能变得柔软、弱小,就像婴儿一样。婴儿是老子崇尚的对象,是柔弱的象征。柔弱的东西在物体中就是水,在人生中那就是婴儿。第五十五章老子对婴儿作了详尽的描述,十分精辟。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就是用水洗涤。水是最纯净的,可以洗掉一切污垢,我们要经常用水来清洗我们自己的心灵。就像禅宗北宗神秀大师作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周易》中也说要“洗心”,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洗心就是老子说的“玄览”,“玄览”又写作“玄鉴”,“玄”是幽深的意思,是黑色的,“览”是看,“玄览”就是黑色地看。要“涤除”了之后再“玄览”。如果睁开眼就是亮的,那就是白览,就不是玄览了。“玄”览就是内视、内观。西医是用白相的方式,直接打开,或用Ⅹ光看,而中医用黑相的方法,不打开人体,用药反馈,来试探,这就是中医最了不起的“玄览”。我说过,对《黄帝内经》影响最大的就是道家,它里面引用了很多《道德经》里面的话,所以它肯定是在汉代,在《老子》之后成书的。李时珍说过,经络,“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

照察之”。往里看,气血的通道就是经络,这就是玄览的方法,这方法太重要了。玄览,是一种道家内修的功夫,不是只在嘴上说说而已。只有经过玄览,才能达到没

有任何瑕疵,才能把心中一洗而净。玄览就是要用“天眼”观照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就是使自我内心纯净,不染上一丝灰尘,进入无思无为、清明虚空的境界。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易”的世界——“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心,只有每一天都去清洗它、擦拭它,才能没有瑕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你要治理这个国家,你要爱护你的老百姓,那一定要无为。“无为”是老子治国的最高理念,我们将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是指自然之门,天门是一开一合的。雌和雄是相对的,雌是柔弱的,雄是刚健的;雌的就是阴的,雄的就是阳的;阴主静,阳主动。“为雌”就是守雌,守住雌性的东西、阴柔的东西,意思就是要守静。这里说天门的开阖能够守雌吗?能够得安静吗?意思是说天门能每天都安安静静地、正常地一开一合吗?言外之意就是有时候老天不是这样的。我有一天从清华大学出来,看到天地一片黄色,起沙尘暴了。这肯定是老天发怒了,因为天门的开阖就应该是安静的、正常的,为什么不正常了呢?这就可能是人为关系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我们明白事理通晓四方,能够不用智慧吗?老子在后面说了,一个最聪明的人是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事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非常简单:守静玄览。你要想明白四达,就要无知无虑。“知”通“智”。为什么越不用智慧反而越有智慧呢?这就是老子的睿智之处,是老子的大智慧啊!看上去老子和孔子完全不同,孔子是讲智慧的,讲仁义的,后世儒家就把孔孟思想归结为五德——仁、义、礼、智、信,可是老子却说要“绝仁弃义”、“绝圣弃智”,要仁义干吗?要智慧干吗?全给抛弃了!表面上老子和孔子恰恰相反,其实说的问题是一样的,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一样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强调的层面不同,一个从正面说,一个从反面说。孔子从正面去看,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就是不讲仁义礼智信的结果;老子从反面去看,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不是讲讲仁义礼智信就可以解决的,反而是仁义礼智信讲得太多了,人的清静的本心就丧失了,所以要回归到人的本心、本性上去。看来老子说得更彻底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现在要大讲和谐社会?就是因为不和谐了。为什么要讲礼仪?就是因为缺少礼仪了。

        最后几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见于第五十一章,所以在第五十一章再讲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4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