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凑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凿了门窗盖成一个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有空隙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么车轮怎么动啊?所以“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户”是门,“牖”是窗户,我们盖好房子必须要凿开门和窗,古时候建造房子是用土砌墙,整体砌完后才开窗和门,这个房子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窗和门也要空。所以“当其无,有室之用”。试想如果这个房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或者就算中间是空的,但没有门和窗,那这个房子还有什么用啊?
这三个例子都用来说明那个“空”即“无”才是最大的作用,意思就是叫我们把一切放“空”。你越“空”的时候你的心量就越大,作用也就越大。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我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我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关于“有用”与“无用”这个话题,庄子在他的《庄子》一书中有过精妙的阐述。
有一天,庄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工人打量了这棵树,但停在它的旁边不动手砍它。庄子就问他其中的原因,伐木工人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慨道:“这棵树正因为它对人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才能长成如此之大,得以享尽天年。”
庄子从山里出来,去看望一个朋友,住在这个朋友的家里,故人的到来,令
这位朋友非常高兴,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
風降人树中天土杀一只鹅来招待友人。儿子问父亲:“家里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更好呢?”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吧。”
第二天,跟随庄子出行的一位弟子有点纳闷地问庄子说:“昨天山里面的那棵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能够享尽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又因为没有用处而被杀掉。那么先生认为我们做人应该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还是应该做一个无用的人呢?”庄子听后笑着说:“我处身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不过,有用与无用之间这种说法与我的处世方法还有一些出入,以有用与无用之间去处世,可能还会有一些世俗的拖累。如果按照天道去浮游于天地之间,就不这样了。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适合做龙时就变为龙,适合做蛇时就变为蛇,顺应时势的变化,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没有什么一定非要做的;能上也能下,以和顺为标准,遨游于万物的源头,即道里,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主宰,那还有什么可以拖累的呢?这就是神农和黄帝所遵循的法则。如果从人世间的角度来看就不这样了。合了就要分开,成了就要毁坏,有棱有角的就要遭受挫折,尊贵了就要受到非议,有所作为就要受到损害,贤能了就会遭到谋算,没有出息又要受到欺负。你在这样的人世间处身,你怎么知道自己一定会怎么样呢?可悲啊!弟子们要记住,只有置于道德之乡才完全合适啊!”
庄子认为按有用、无用以及有用与无用之间的标准去处世,实际上都摆脱不了尘俗的拖累,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你怎么做都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有用和无用也是要相互转化的,只有保持一种虚无的心态,顺应天道,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才能真正地拥有一切,享尽天年。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是“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有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