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住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的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不了解常道就会轻举妄动而招来凶险。了解常道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会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会长久,才会终身没有危险。
这一章开头讲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戒、定、慧三学,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大智慧出现。你可能会说那怎么可能呢?怎么不可能?因为“虚极静笃”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潜能状态。人的潜意说占到了人全部意识的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人的表意识只占到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潜意识储存着潜能,潜意识能为你释放出让你难以置信的潜能,所以说人的潜能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一辈子都没开发出来呢。我们的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的信息,还有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信息,有我们的祖先本来具备,但后来却消失的各种潜能,平常它们不会浮现出来,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极度危险的状态下,你的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可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开发我们的潜能。“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最好办法。在“虚极静笃”的时候,用的是右脑思维,是直觉、体悟、灵感的思维。禅宗的“参话头”就是一种开发智慧、开发潜能的方法。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你们发现了没有?虚静要达到极点,才能开发和释放出潜意识中的潜能。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方法,你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静笃”,尤其在我们这个社会,心一定要静,因为外界都是动的,那怎么来制这个动?你必须要以静制动。所以《老子》讲要静,要静到极点,谁最静?我们说婴儿是安静的,但是婴儿在静当中活力是最强的。所以别看我静下来,好多人就以为我就安静了,我就什么事都不做了,我就休息了,它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静当中能开大智慧,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都讲静,这个也可以用于我们养生,比如说我们现在不是很浮躁吗?这时候怎么办?每一天你可以找四个时辰,比如,晚上十一点到一点,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上午五点到七点,下午五点到七点,找这四个时辰当中的两个时辰,来入静。所以我们中国人讲要睡子午觉,就是子时的时候一定要入睡,那是阴阳交接的时候,午时也是阴阳交接的时候,所以晚上和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这两个时辰一定要休息。当然练功更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剩下的那两个时辰最好你要练练功,练静功,心要放松,自己的心就会慢慢静下来。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老子发现的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作”就是发生,可引申为运动变化。“复”就是回复、回归、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各复归其根”,比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接着又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永远是循环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会回归到根上去。你看树木长高了,长得很高很高,但是到最终,树上的叶子还是要落在根上;人活得很久了,年纪大了,就有一种思乡之情,最后都想“入土为安”。我们人都是从无中来的,最终还回归于无。佛教讲“六道轮回”,大家都知道,这辈子做善事,下辈子就能到“上三道”(阿修罗、人、天),这辈子做恶事,下辈子就会沦为“下三道”(恶鬼、畜生、地狱),都在六道里循环往复。成佛、成道就不循环的了,叫寂静涅槃。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回归本根就叫做“静”,这个“静”是指万物本根、本性是虚静的,同时还指掌握万物本根、本性的方法也应该是虚静。按老子的话来说,这个本根、本性就是“道”,因为“道”是一个总根源。“归根”也就是“复命”。“命”指天命,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是天地自然的本原和结局,它是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所支配的。对人而言,“命”就是在天道支配下的命运和最终归宿。“复命”就是回复到天地自然的本来状态,就是遵循自然的周期变化规律。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常”是什么?“常”就是道,因为只有道是恒常不变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反动”就是“道”。了解这个“道”,就“明”了。佛家说人生痛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的人就痛苦了。“无明”的表现就是“贪嗔痴慢疑”,我们要是知道了“道”,知道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你不就明了吗?还去求什么呢?就不会为一己之私利而蝇营狗苟了。
“不知常,妄作凶。”“无明”的人不知道这个“道”就有凶险了。可见了解常道是多么重要。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了解常道就包容,包容就公正,公正就周全,周全圆满就符合天道,符合自
然法则,符合自然就符合大道。
“道乃久。”符合大道就会天长地久,永恒不变,寂静涅槃。
“没身不殆。”终身不会有危险。“没身”就是终身,符合大道的终身都不会有
危险。
这一章主要讲了得道的法门,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我们要怎样做才叫静呢?除了打坐之外,平常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心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4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五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