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九章

德玄 2024-12-23 20:25:25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断绝抛弃圣明和智慧,人民才可以获利百倍;断绝抛弃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归孝慈;断绝抛弃机巧和利益,盗贼才不会出现。这三方面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民有所归属:表面单纯内在质朴,减少私心,减少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0280.jpg

 这一章是对前一章的最好解释。前面不是说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因为你太提倡这个公平、仁义、智慧、和谐而产生的吗?所以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就是把这些都给抛弃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断绝抛弃圣明和智慧,人民才可以获利百倍;断绝抛弃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归到孝慈当中来;断绝抛弃机巧和利益,这样就不会有盗贼了。表面上看,这是跟儒家唱反调,实际上是道家认识到,越提倡仁义孝慈之类的东西,社会反而会越混乱,把这些都抛掉,老百姓可以纯朴地回归大道,社会自然和谐安定了。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个方面,指圣智、仁义、巧利,都是“文”,是不足的。“文”,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文质彬彬”里的“文”。无论是文胜质还是质胜文,两者都不妥,一定要文质彬彬。“文”就是文饰,是讲文化的意思。按照老子的说法,你不要讲文化,那些文饰文化的东西都是你人造出来的,都是用来文饰天下的,所以不足、不值、不能够去统治天下。老子的说法很彻底。

         “故令有所属。”“令”就是使的意思,所以要使得老百姓有所归属,归到根本上去,而根本就是道。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就是表现,素朴就是朴素。外在与内在都要朴素,即回归人类的本性。所以老子是不雕饰自己、非常纯真自然、返璞归真的人。

        晋代有一个叫葛洪的人,别号抱朴子,他提倡“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减少欲望,但他并未主张绝欲。寡欲跟绝欲是不同的,绝欲就是断绝一切欲望,绝欲较之寡欲应该说是更高一层。但为什么要说寡欲而不说绝欲呢?人有正常的生理欲望,老子说,圣人要为腹不为目,只要吃得饱。所以他不说绝欲,因为一说绝欲,就又变成人为的了。人生很简单,困来即眠,饿来即食,这都是正常的欲望。

       “绝学无忧。”学问要把它断绝,抛弃学问,这样就没有忧愁。我们认为老子是个大智者,学问是积累下来的,越积累越多,而同时你的智慧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叫“绝学无忧”。还有一点,老百姓或者企业员工头脑里越有知识,其想法就越多,这样他的麻烦也就越多。儒家提倡要为学,与道家是不矛盾的,孔子讲的学问是现在的逻辑推理、数学、实验验证等。老子讲的学问很简单,就是为道,叫大学之道,大学问在于求道。此句通行本放在下章开头,但以文义和文气看应放在这里。

       “仁义”、“圣智”本是儒家所推崇的美德,老子却主张彻底抛弃,为什么?因为只要是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腐蚀人心、败坏风气的,所以一定要抛弃。这里将仁义、圣智、巧利当做“道”的反面,当做违背天性、产生虚伪的根源。很多人认为老子是消极的、反传统的,殊不知老子是从根源上提出社会虚伪、败坏的原因,从而在天性与人性上解决问题。从本性上说,人是真纯质朴的,是清静淡泊的,只是后来随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产生,随着人类欲望的扩大,人类的本性被污染、被损害了,所以才形成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甚至刀枪相向的局面。老子发现社会在强调仁义礼智的同时,那些不仁、不义、非礼、非智的人和事反而有所增加,一些口口声声满嘴仁义的人却做着不仁、不义的事情,说明仁、义、礼、智有自私性与虚伪性,因而老子从人性清静的本源出发,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只有这样做了,人们才能回归到清静不争、无知无欲的本性中去,人类质朴虚静的本来面目才会得以复苏。

       《老子》通行本“三绝三弃”这几句振聋发聩的话,在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中写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虑”、“绝巧弃利”,除最后一句与通行本相同外,其余两句并不相同,可见早期的《老子》并不反对“仁”、“义”、“圣”。有专家认为竹简本是春秋末期的,而到了战国中晚期的帛书本已与后来通行本相同了。看来《老子》的成书经过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也说明仁义之德有一个演变过程。春秋时期,仁义之德还处于形成初期,其负面属性还没有暴露出来,而到了战国中晚期,仁义的虚伪自私的负面属性暴露无遗,所以《老子》的作者将“绝智弃辩”改为“绝圣弃智”,将“绝伪弃虑”改为“绝仁弃义”。这一点并不能说明版本的优劣,而恰好说明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老子》一书的思想也在变化发展。同时也说明《老子》一书经过了后世的修改,它的作者至少有两个。两千字的楚竹简本的作者并不反对“仁”、“义”、“礼”、“圣”,这就是孔子问过“礼”的那个老子——老聃(李耳),五千字的帛书本、通行本的作者是反对“仁”、“义”、“礼”、“圣”的,可能就是司马迁提到的太史儋。通行本可能还经过了其他作者的整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