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十章

德玄 2024-12-23 20:26:38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恭敬应答与厉声呵斥,相差有多少?美善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都畏惧的,就不能不畏惧。时间太久了,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好像春天登上高台。唯独我淡泊恬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好像婴儿还不会发笑;疲倦闲散,好像无家可归。众人都觉得丰足有余,唯独我好像还远远不够。我真是愚蠢之心啊!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糊里糊涂。俗人都洞察精明,唯独我懵懂无知。恬静安定啊,就像深沉的大海。自由奔放啊,就像不知停止的疾风。众人都有作为,唯独我愚笨又浅陋。只有我与众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亲。


0294.jpg

我每次读到这一章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屈原的形象,你看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虽然老子表面上与屈原恰恰相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与“众人”完全不同,一个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形象跃然纸上。套用屈原的话,老子就是“举世皆清我独浊,众人皆醒我独醉”。这是老子的自谦还是自嘲?其实都不是,这是老子对众人的嘲讽,对众人所谓“熙熙”、“昭昭”。“察察”的反动。在老子看来,众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的,众人的价值判断是错误的。这一点老子在最后才点出:只有我才“贵食母”,才重视养育万物的母亲——“道”,只有我才是按照“道”来生活。所以也只有我才是真正的智者。通过“我”与众人、俗人的比较,刻画了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形象,说明众人、俗人都没有得“道”。

         众人、俗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追求丰盛的筵席、华美的高台,纵情于声色犬马、物欲享受,并把它当做人生的最终目标。在众人、俗人的价值判断中,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昭昭”、“察察”,才是正确的、快乐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就是唯唯诺诺,也就是恭恭敬敬的意思。诺就是唯,唯唯诺诺就是“好的”的意思。那个“阿”其实是个“呵”,呵就是呵斥。这相去又几何呢?“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就是说善与恶相去又有多少呢?意思是说二者都差不多,即你恭敬地答应和厉声地呵斥,你的美和丑、善与恶都差不多。就如我们常说的有什么好,有什么坏,好话、坏话究竟相差多少,都是可以变的,都是因为你的标准不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老子认为无论是成还是败,是善还是恶,都是人为的,我们都要回归于自然,达到自然无为的状态。本来事物摆在那里,你说它是丑还是美啊,它就是那个样子,你就让它自生自灭好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都畏惧的就不能不畏惧。就是说老百姓大部分都是这么去做的,那你为什么搞另类呢?你也照这么去做不就完了吗?所以“文革”时期好多人批判道家明哲保身、同流合污,这么批判其实是不对的。做人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见到人说鬼话,他听不懂,见到鬼跟它说人话,它也听不懂。这就是道家的思想,后来庄子把它发挥到了极致,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就是这么回事,什么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的,这个我们太熟悉了,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前提是得有情。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毛、丽姬这两位世人公认的美女,人人都愿意看见她们、但是鱼儿看见她们就吓得潜到水里,鸟儿看见她们就高飞入云中,鹿看见她们就急速逃去。所以世间万物的美与丑,都是人给定义的。

        “荒兮其未央哉!”“荒”就是荒芜,“未央”就是没有结束,这个荒芜就是一种原始的状态,正是因为它是原生态的东西,所以它永远都不会中断。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众”就是没有得道的人,“我”就是得道的人。就是说众人兴高采烈的,好像赶赴盛宴,好像在春天里登上了高台。唯独我对此无动于衷。“未兆”就是说还没有萌动,朦朦胧胧、混混沌沌的就好像婴儿一样,还不会发笑。这个婴儿就是得道者,所以我们一定要向婴儿学习。真正得道的人就是刚生下来的还不会发笑的婴儿。

        “傫傫兮若无所归。”“傫傫”是一种疲倦闲散的状态,好像无所归宿,一天到晚在游荡,处处无家处处是家。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都觉得丰足有余,日子过得很快活,唯独我好像还远远不够,好像遗失了什么东西,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这种心态真是很愚蠢,放着与众同乐的路子不走,却要踽踽独行在求道的路上。实际上,老子所表达的是,在众人看来是愚蠢之心,实际上却是拥有最大的智慧,即大智若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都明明白白了,唯独老子自己糊里糊涂;众人皆洞察秋毫了,唯独老子自己懵懂无视。道就是懵懂无视。混混沌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

        “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意思是说我恬静得就像安静的大海,正是因为我安静,所以我像风一样飞扬奔放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众人皆有所作为,而唯独我愚笨浅陋。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只有我与众不同,重视养育我的母亲,而道就是养育我的最大的母亲。

         老子在这一章一开头就提出相对立的现象——应诺和斥责、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而成的,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不仅会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会因着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这些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不同的价值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当然是不同的。老子在这里列举的众人、俗人与“我”(得道之人),在价值判断上恰好相反,而这里所做出的结论完全是从世俗之人的角度出发的。看起来“我”是愚蠢的,如“婴儿之未孩”,像婴儿还不会笑(“孩”指婴儿会笑的样子),比喻懵懂无知。“若无所归”,无家可归,比喻找不到知音。其实真正愚蠢的人是那些没有得道的人。

        也有人说老子称自己“昏昏”、“闷闷”、“顽且鄙”,是虚伪的、狡猾的,这是对老子极大的误解。老子是站在俗人的角度看“我”,在俗人眼中,“我”这种质朴、淳厚、恬淡虚无、不追逐功名物欲的人是木讷、愚笨的,其实是真正洞察世事、人情,认清人生终极本质的人,是真正的大智者、悟道者。所以老子赞叹:“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

          表面上看老子与众人不同,是世外高人,有一种超脱,其实老子的心情是悲凉的,他为众人迷恋于物质享受不能自拔而痛心、无奈。看一看当今社会,多少人不依旧是这样吗?最好看一看《老子》,静下心来,或许会改变您的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