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章第十四
视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举身为大患,戒勿耽贪。此章则显妙体希夷,劝令修学。先病后药,所以次之。今就此章,义分为六:第一明不一而一,散一为三。第二明不三而三,混三归一。第三明道非愚智,妙绝名言。第四明体非色声,而无方应物。第五明非无非有,不古不今。第六明而古而今,为纲为纪。
第一明不一而一,散一为三。
视之不见名曰夷。
夷,平也。言至道微妙,体非五色,不可以眼识求,故视之不见。若其有色,色则参差。只为无色,故夷然平等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简少也。体非宫商,不可以耳根听,故曰希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触也。微,妙也。言体非形质,不可搏触而得,故曰微也。又臧公《三一解》曰:夫言希夷微者,谓精神气也。精者灵智之名,神者不测之用,气者形相之目。总此三法,为一圣人。不见是精,不闻是神,不得是气。既不见不闻不得,即应云无色无声无形,何为乃言希夷微耶?明至道虽言无色,不遂绝无。若绝无者,遂同太虚,即成断见。今明不色而色,不声而声,不形而形。故云夷希微也。所谓三一者也。
第二明不三而三,混三归一。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即夷希微也。致,得也。诘,贵也。混,合也。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一不异,故不可致诘也。又解:此真应两身作三乘义释,具在开题义中。
第三明道非愚智,妙绝名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明也。昧,闇也。言至道幽微,非愚非智,升三清之上,不益其明。坠九幽之下,不加其闇。所谓不增不减,其在兹乎。
绳绳不可名。
绳绳,正直也,犹绳墨之义也。言圣人既能自正,复能正他。故云绳绳。不可执名求理,故不可名也。又解:绳绳,运动之貌也。言至道运转天地,陶铸生灵,而视听莫寻,故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
复归者,还源也。无物者,妙本也。夫应机降迹,即可见可闻。复本归根,即无名无相。故言复归于无物也。
第四明体非色声,而无方应物。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状,貌。象,形。妙本希夷,故称无状无物。迹能生化,故云之状之象。
是谓惚恍。
惚恍,不定貌也。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惚恍。
第五明非无非有,不古不今。
迎不见其首。
明道非古,无始也。
随不见其后。
明道非今,无终也。
第六明而古而今,为纲为纪。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持也。言圣人持太古无名之道,调御今之有生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始,即无名之道也。若知无始无终,而终而始,不今不古,而古而今,用斯古道,以御今世者,可谓至道之纲纪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十三
下一篇: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