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钟吕传道集》的内丹养生教育思想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钟吕传道集收录于道藏修真十书道藏揖要(卷集2) 题名为: 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述, 纯阳真人吕岩洞宾集, 华阳真人施肩吾希圣传。” 是钟吕内丹派早期著作之一此书深达道妙, 凡仙家不传之秘, 于此尽情掬示, 纤悉无隐循此参修, 始无歧误之蔽, 能人真仙之境, 是诚五祖七真, 一切圣贤之要典。” 极受后世推崇, 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钟吕传道集以钟离权和吕洞宾师徒教学问答的形式撰成,反映了完整的教学过程, 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教学思想, 值得我们深人地研究与探讨


一 、论人的成长与养生教育的作用

钟吕传道集按照阴阳二气消长推移变化的过程, 把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太初太质太素少壮长大老髦衰败等七个阶段。“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 即精血为胎胞, 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垂阳生,气随胎化, 三百日形圆, 灵光入体, 与母分离, 自太素之后…… 婴儿出世后, 人成长的过程又可划分为四阶段, 人寿百岁, 一岁至三十乃少壮之时; 三十至六十乃长大之时;六十至九十乃老髦之时; 九十至百岁或百二十岁, 乃衰败之时” 。显然, 这种划分对以追求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 长生不老为目标的内丹养生教育非常重要

然而, 在现实中, 很多人并不懂得生命运动规律, 只会坐视生命的衰败与死亡。它指出: “ 当十五乃曰童男。是时, 阴中阳生, 可比东日之光, 过此以往, 走失元阳, 耗散真气,气弱则病老死绝矣。平生愚昧, 自损灵光, 一世凶顽, 暗除寿数” 。因此, 要使人们懂得生命运动规律, 学会强身健体之法, 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

它从阴阳二气变化角度, 把人、鬼、仙做了区分, 目的是要说明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它指出: 纯阴而无阳者, 鬼也; 纯阳而无阴者, 仙也;阴阳相离者, 人也。唯人, 可以为鬼, 可以为仙。少年不修, 悠情纵意, 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 超凡人圣, 而为仙也。”唯有人是阴阳二气相离, 同时含有阴阳成分, 具有先天的可塑性。通过二气消长变化, 人可为鬼, 也可成仙。人要想成仙, 就必须“ 知之修炼” , 即接受教育, 懂得并且按照生命运动的规律, 修养自己的身心。

此外, 《钟吕传道集》也清楚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亦有重要影响。它讲: 大道无形… … 人若得之, 朝廷则曰君臣之道; 闺门则曰夫妇之道; 乡堂则日长幼之道; 库序则曰朋友之道; 室家则曰父子之道。是此, 见于外者, 莫不有道也。”它继承先秦《老子》“道” 的哲学思想, 结合儒家伦理纲常,从“ 天道” 说及“ 人道” 。认识到大到国家政权, 小到家室、学堂, 只要人人能“ 得道” , 都按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序活动, 社会关系将会“ 有道” , 必会进人良性发展的轨迹。


二、论内丹养生教育目的

有学者指出: “ 道教贵生, 求长生不死, 比多数追求死后灵魂进人天国的宗教更为现实, 表现了华夏民族注重现实人生的文化心理特点” , 对道教追求长生和升仙的信仰及理论给予了积极的理解和诊释。《钟吕传道集》根据道教这一得道成仙的宗教教义和信仰,制定了明确的养生教育目的, 即“ 人中修取仙, 仙中升取天” 。通过教育、修炼, 人最终要达到升仙的目的。

《钟吕传道集》认为“ 仙” 有五等, 即“ 鬼仙” 、“ 人仙” 、“ 地仙” 、“ 神仙” 、“ 天仙” 。处于下层的“ 鬼仙无人求” , 处最上层的“ 天仙亦不敢望”。这样, “ 人仙” 、“ 地仙” 和“ 神仙” 便成为其重要的培养目标。

“人仙” 处于仙之二等。他并不像文人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神仙。“ 人仙不离于人” , 依然居于人世, 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人们通过养生教育、学习和修炼, 能“形质且固, 八邪之疫不能为害, 多安少病, 乃曰人仙。”

“地仙” 层次略高于“ 人仙” 。其标准是“ 炼形住世, 而得长生不死” , 即所谓的“ 陆地神仙”。他与“ 人仙” 同处尘世中, 也是接受养生教育, 不断修炼, 保持健康形体,达到“ 长生不死” 。

三仙之中, 独有“神仙者, 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炼形成气…… 身外有身,脱质升仙, 超凡人圣, 谢绝尘俗, 以返三山, 乃曰神仙。这位“神仙” , 正如人们想象的, 可以化身成气, 变幻莫测。完全如庄子笔下“ 逍遥” 于尘世外的“神人”。

三 、论内丹养生教育的方法论

《钟吕传道集》采用问答形式撰成, 反应了内丹养生教育的完整过程, 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清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可以将其内丹养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归纳如下:

() 养生教育的教学方法论

《钟吕传道集》通过师徒二人的教学问答, 反映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

l、“ 对物教人” “ 措喻比说

自先秦《老子》始, 道家、道教教学指导思想一般都是谈“ 天道” 以喻“ 人道” 。《钟吕传道集》也继承这一思想, 把“先圣仙”、“上圣” 的启发式教学, 总结为“ 对物教人”、“ 措喻”、“ 比说” 。它强调教师应该“ 效天地、日月长久, 诱劝迷徒留心于道


《钟吕传道集》认为,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是启发诱导的关键。它抓住“ 天、地、人共得于一道, 都含有阴阳二气、五行模式等共同因素。于是, 在它们之间建立了一定联系, 并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对比、联系。把关于人体和内丹养生的新知识, 纳人已知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结构中。

2、巧设问境 激发学欲

《钟吕传道集》依次安排“ 论真仙” 、“ 论大道” 、“ 论日月” 、“ 论四时” 等18个问题。教师总要在前一项内容结束时导人下一个将要涉及的问题。学生往往被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感染, 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钟吕传道集》认为, 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是在导人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如《论真仙》结束处, 教师导入了“大道” 的问题。学生便问: “所谓大道者何也’? 教师回答到: “ 大道… … 莫可得而行也。” 学生感到奇怪, : “ 古今达士,始也学道, 次以有道, 次以得道, 次以道成… … 皆道成之士。今日, 尊师独言道不可得而知, 不可得而行, 然于道也, 独得隐乎?他原有知识与教师新创设的“ 问题”形成强烈反差, 造成悬念, 心理极不平衡。这就如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 理论所认为的, 人们一般情况下, 都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 以保持心理平衡。假如在人们的观点与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 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失调, 人的心理会出现紧张, 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 以达到新的平衡; 因此, 认知失调乃是人的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教师此时看到时机已到, 必须抓住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失调状态, 积极给以教育引导,激发其求知欲望, 端正其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于是告诉学生: “仆于道也, 固无隐尔,盖举世奉道之士, 止有好道之名, 使闻大道而无信心, 虽有信心而无苦志, 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 始乎尤勤, 终则懈怠。仆以是言, 大道难知难行也。”。原来, “大道” 仆实无隐, 只是世人学习态度不端正, 意志不坚,信心不足, 学习兴趣不浓, 不能真正掌握“大道” 。教师顺势教育学生, 学习大道一定要有信心, 立定苦志, 全面识道, 从而端正并激发了学习态度与动机,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有利的思想基础。


3、敢于质疑 教有所创

《钟吕传道集》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教师不仅要继承前人合理的教学内容教于学生, 并且对前人存在的问题还要有所质疑,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如在涉及到“ 还丹” 问题时, 它就质疑: “前贤往圣多以肺液入下田, 而曰金液还丹, 心液入下田而曰玉液还丹, 此论非不妙矣, 然而未尽玄机。” 并且指出, 所谓“ 金液还丹” 与“玉液还丹” 并不是简单的“肺液” 或“ 心液” 直接入“下田” 。其中, 还有很多环节, 必须加以注意, 方可顺利实现“ 还丹” 。

它正确看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主张教学不应因循守旧, 而应该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 力求创新与突破。如涉及“ 内观” 法的运用时, 指出前人对此方法的作用未充分认识, “有取, 而有不取者” , “于内观未甚留意”。对此, 它提出了坚锐批评, 认为前人“不知内观之法乃阴阳变换之法” , 没看到“内观”是成丹得道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并且教育学生“ 勿得轻示而小用之矣。” 强调的创造性教学方法, 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执教精神, 与现代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科研与创新意识是一致的。

总之, 《钟吕传道集》主张教师要积极有为, 采取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教师要勇于批判, 敢于创新等观点,《钟吕传道集》的内丹养生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可贵之处。

(二)养生教育的修持方法论

《钟吕传道集》主张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看到毕竟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成败的内因。为此, 它提出了以下的养生教育的修持原则与方法:

l 、循序渐进

《钟吕传道集》主张学习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它把“ 得道” 、“ 见功” 的过程划分为三阶段, 即“小成法” , “中成法” , “大成法” 。具体说, “ 人仙不出小成法” ,“地仙不出中成法” , “神仙不出大成法” 。学习、修持是个循序而进, 不断进取的过程。

此外, 它强调学习既要分阶段, 又要看到其完整性, 要“全于大道” 中。“ 此是三成之数, 其实一也, 用法求道, 道固不难, 以道求仙, 仙亦甚易”。“ 三成法” 贯穿于“道” , 是个统一的过程。学习者切忌“ 不悟大道, 而欲速成”。它笑有些人“始也不悟大道, 而欲速成, 形如稿木, 心若死灰, 神识内守, 一志不散” , 最终落为“ 清灵之鬼” ,实属“可笑也”!


2、“ 慎择师友”

《钟吕传道集》主张在修持方法上要重视对师友的选择与利用。“苦志行持, 终不见功者, 非道负人, 盖奉道之人, 不从明师。” 。对教师的重要作用给以高度评价。

它继承《太平经》等道教经典的“明师” 观, 又提出对应的“ 盲师” 概念, 发展了中国古代教师观。它强调学生择师, 须择“明师” , 不要从“盲师” 。只要“ 既闻大道, 得遇明师, 晓达天地升降之理, 日月往来之数…… 方曰道成” 。

择师一定要慎重, 不可饥不择食而误交“盲师狂友” 。 人以生死事大, 急于求师之人, 不择真伪。或师于辨辞利口, 或师于道貌古颜。始也, 自谓得遇神仙, 终久方知好利之辈。奉道之士, 所患者盲师约束”。初学道者, 由于受其约束, 反而更不利于学习真正的内丹知识。

3、惜时早学

《钟吕传道集》认为, 修道之士应该珍惜有限年光, 忘却名利富贵, 趁年少根源完固, 精力较旺, 可塑性强, 及时早修持早学习, 这是很有见地的现代教育研究证实,个体早期学习对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 很多人都强调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 。

钟吕传道集教育青年人: 少将名利, 不忘于心, 老而儿孙尚在于意年光有限,勿谓今年已过, 以待明年; 人事无涯, 勿谓今日已过, 以待明日尚不保, 明日老年怎却得少年奉道之士, 所患者, 岁月蹉跎!” 。人们却贪名求利, 消磨有限之时,虚过少年。“纵得回心于道, 怎奈年老气衰, 如春雪秋花, 止于明间之景; 夕阳晓月, 应无久远之光 ; 纵得回心向道, 须是病后缠身, 如破舟未济, 谁无求救之心漏屋重完, 忍绝再修之意。”

它从反面深刻阐述了惜时早学的重要意义, 比正面说教更发人深省, 更具说服力, 所主张养生修持活动一定要适应人的生理发展的规律, 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4 、“ 用功不已

钟吕传道集主张学习不能仅流于虚名, 有好道之名, 使闻大道而无信心, 虽有信心, 而无苦志”, 应该用功不已”, 持之以恒

它告诫学生千万不能朝为夕改, 坐作而立忘, 悦于须臾, 而厌为持久, 始于尤勤,而终则懈怠”所谓志不笃而学不专心, 不下苦功夫, 不定笃志, 就不能真正掌握之真谛它批评有的人甚至用功不谨, 错时乱日, 修持不严谨, 志向不远大, 马马虎虎, 最终反成疾病, 不得延年”

为鼓励人们立志苦修, 它提出了修持在人, 而功成随分的光辉命题修持者通过修持, 或为人仙” 、“地仙, 或为神仙, 三仙的划分标准是客观的, 小成” 、“中成” 、“大成, 层层升级但是, 学习者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努力进取,至于达到何种学习程度, 成为那类, 完全在自

钟吕传道集积极肯定了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提出修持在人的命题, 极大的鼓舞了代代中华道士, 下定铁棒成针的苦志, 持之以恒, 不断向人的生命极限进行顽强地挑战

5知行结合

钟吕传道集指出: 知之者, 未必能行, 行之者未必能得……虽知妙理, 未得行持, 终不成功, 与无知无异。”学习者只是听闻, 却不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 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也就不能真正正确地进行养生修持一旦盲目实践, 不按的原则办事, 会归于失败这就与无知没什么两样

道教内丹养生教育的学习过程实质是个修持践行的过程钟吕传道集》特别强调学习者对的践行, 认为只有践行才能最后得道成仙, 最终在理性高度上把握之真谛

学习者达到神仙的程度, 未成为天仙, 还不是真正得道, 他还必须传道人间, 道上有功, 而人间有行, 功行满足, 受天书以返洞天, 是曰天仙。”

修持者应把结合, 统一于整个养生修持过程中, 明确学的实质在于, 行的真谛在于, 这样才不偏离正” 。

综上所述, 钟吕传道集内丹养生教育思想, 尤其是养生教育的方法论十分丰富,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