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网络 2023-09-21 04:56:22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来源:赤城宾馆微信作者:卢国龙时间:2016-08-22 09:16:34 繁體中文版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非道也哉!

注解:轮到第五十三章,看了看以前写的“诗译”,感觉还行,好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该骂的人和事,老子都骂过了,开心一乐就行。只是“唯施是畏”一句,有些意犹未尽,要再发挥一下才过瘾。

按理说,圣人之成其为圣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因为有圣人走在前面,为人类的灵智开路,所以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才进步得快。老子既然是大彻大悟的先知,参透了天道人道,为什么就不愿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反而要“唯施是畏”呢?连寻常百姓都明白,和我们想法相同的人越多,我们生活的成本就越小,生活的空间就越大,这个道理,老子不明白吗?还是敝帚自珍的观念意识太强烈,因此太过保守了?

那么简单的道理,老子不会不明白,否则就不会有《道德经》的思想体系,要为所有人以至天地万物找到一个合适的相处之道,从而将生活成本降到最小,让生活空间扩展到最大;保守也不至于,否则,就算关令尹喜再怎么磨叽,硬拽着老子“强为我著书”,老子也可以抱着遁世无闷的心情,一笑而过。所以,“唯施是畏”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

从字面上理解,“施”就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用出去、散布出去,怎么说都是件让人很快乐、很爽的事。例如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要帮的事情刚好是你力所能及的,又假如你很富有,可以帮助很多人,那就多做慈善,施舍、施与吧,道义的崇高感会油然而生,财富的意义会转化成你的人生意义;如果你有权力,又刚好得了个自以为是的主意,大概就要施政、施法了,那种自我意志在权力机器里被放大的感觉,或许比迷幻药更让人飘飘然,所以有些人当官很上瘾;如果你是思想家,想出了某个关于社会、人生的构想,自我感觉良好,那就会想象着怎么施设、施行,那种小我变大我的魔术,会让你找到超凡入圣的魔幻感。然而老子说,“唯施是畏”,由这些“施”所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快乐,所以要慎之又慎。为什么?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最近这些年,又被尊奉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可见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是相通的。道理不复杂,也不深奥,就是推己及人,对他人多一份设身处地的同情理解,远比一厢情愿的意志扩张更符合公理。老子比孔子更进一步,尽管老子也曾经说过,“乐予饵,过客止”,对于慈善行为是赞赏的,与孔子“仁者爱人”同一情怀,但对于运用权力或思想将自我意志施加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老子则保持着更高的警觉。因为老子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等等,正是某些人将自我意志施加给社会的结果。

现在的我们更明白,对于一切施行、施加之所以要慎之又慎,是因为这些“施”都会干预他人的自由。干预自由,在中国古代叫做“有违天和”,现代的说法就是破坏公平正义。所以“唯施是畏”这句话,应该被作为官员和社会公众人物的座右铭。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道教哲学的相关书籍

拼音题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题名
并列题名
ISBN 978-7-5080-4122-3
责任者 卢国龙著
出版者 华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时间 2007
中图分类号 B958 目录
导论
上篇 从“神道设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礼俗之间的“统同”与“辨异”
第一节 “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
第二节 风俗民情之“辨异”是礼乐“统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礼乐“统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论高度上
第四节 礼乐“统同”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汉代礼俗、信仰与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礼学规范与礼仪实际的分别
第二节 封禅的仪式及信仰问题
第三节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
第四章 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
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第二节 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
第三节 科仪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节 清整科仪的常规性方式
中篇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汉魏晋“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节 “玄道”——汉魏晋道教思想的主题性概括
第二节 “玄道”的根旨
第三节 本根论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产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节 两个孙登
第二节 从孙盛的诘难看玄学《老子》之困境
第三节 支道林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的疑问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第一节 南北朝道教义学之开展
第二节 有无通贯的道体论
第三节 清虚自然的道性论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
第一节 佛道论争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本际经》和《海空经》的道体、道性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学
第四节 李荣志在虚静的精神哲学
第五节 王玄览的道性论和心性论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学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修性养命之学
第二节 吴筠的性情修养论
第三节 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摄迹归本”论
第四节 《清静》诸经论的性命学说
下篇 从方仙道到内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与道家的贵生思想
第一节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节 贵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参同契》与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论
第—节 佛教对元气生成论的冲击
第二节 《参同契》的思想史价值
第三节 “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论
第四节 “推度效符证”的思想逻辑
第五节 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参同契》与唐宋道教的内丹理论
第一节 内丹的道与术两个层面
第二节 道术结合与隋唐内丹道的形成
第三节 两宋内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渊源
第四节 唐宋内丹道的理论内核——理气“本然”论
第四章 内丹道中的心性学
第一节 唐宋内丹道的心性学
第二节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学

重玄简介

重玄,道教义理概念,也称「又玄」,源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句。「重」字意为再次、重复,「玄」字的本意则为幽暗、深远、玄妙。在道教学说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用以表示宇宙万物之根源、本体。在重玄概念中,玄的意思则多为遣(否定)。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部分道教学者基于《道德经》的上述语言形式,融合魏晋玄学和佛教义理的部分思想内容,形成了具有独特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新的道家理论,是谓重玄学。持重玄思维形式来看待事情、讨论问题的道教学者,则多被称为「重玄学家」或「重玄学派」。「重玄学」的发展有过不同的阶段,其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重玄学派「的思维形式却大致是相同的,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亦即今天通常所谓「否定之否定」,其所「遣」(否定)之对象为「执」(执著、偏执)。在重玄学家看来,人们以万物为「有」或「无」都犯了偏执之病,故需要以「非有非无」的中道来对治之,这种对执著的破除就属于「玄」(遣),又称「一玄」。但是,人们却不可停滞于此「玄」之上,而是还需要「遣之又遣」,继续以「重玄」或「又玄」来破除此「一玄」,这样就非但不滞于「滞」,而且也不滞于「不滞」,亦即所谓「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更有一些「重玄学家」认为,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则人们就可以达到一种「境智双泯」、「能所都忘」(泯灭客观外界与主体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虚空的「重玄」境界,进而得道成仙。此外,「重玄」一词也可作为修炼术语使用,乃「大洞」修炼的较高阶段,如《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认为:以道而论,性命相合谓之「玄」,性初归命、混沌之基为「太玄」,性命双修、建其有极则为「重玄」。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同归》(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道德义渊(拟)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 书名:道德义渊(拟) 编著:宋文明 卷数:二卷 正统道藏: 字号 涵芬楼本第册 新文丰本第册 三家本第册 道藏提要:编号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三洞经教 第5册 ?道德义渊,南朝梁代道士宋文明撰。《三洞珠囊》引用此书。原书有上下二卷。《正统道藏》未收。敦煌抄本S1438、芥字97号,两件首尾均残缺,合计约存二百一十七行。抄本原无标题,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编》据其内容拟定书名为《道教义》。卢国龙《中国重玄学》考证此本当即宋文明所撰《道德义渊》卷上。本书为南北朝道教重要理论著作。其体例与隋唐道书《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类似。先开列出道教重要义理名目,然后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逐条疏解其旨义。原书篇章数已难详考,现残存部分有:第一为无为之义,第二浇淳之义,第三缺,第四自然道性义,第五积德福田义,第六功德因果义等。从思想内容看,本书大抵以老子《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吸收儒家及佛教思想,发挥重玄理趣。其道性自然,修道即修心,复归自然道性之说。对隋唐道教亦有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8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