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预测,今后10年,我国中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将增加42%,女性将增加13%;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将增加26%,女性将增加19%。与此同时,全国每年主要心血管疾病的1300亿元医疗费用,将可能在2020年再增加一倍。
今天在沪开幕的“第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暨2009亚洲介入心脏病学会议”上,大会主席、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教授进一步解读说,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250万至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30%--40%。另外,还有大量饮酒和缺少体力活动的巨大的亚健康人群,又无疑都是心血管疾病“强大的后备军”。有效遏制这一发病高峰,已成为心血管医生乃至全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任务。
据了解,由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本市16家医院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协办的本次学术活动,共吸引了200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会议设置了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介入、心脏节律、结构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肺循环、基础及干细胞、心血管影像、血栓病等诸多论坛以及继续教育分会场,将就心血管疾病的最新诊治和研究进展开展详尽研讨,同时对目前心血管诊治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冠心病介入论坛还将从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第十人民医院等实时转播手术演示。
扩展阅读:一、心血管疾病的概述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易患病人群
1.老年人。老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也大不如以前,一旦出现四肢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特别注意。
2.胖人。体内脂肪多,胆固醇超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饮食不规律。尤其是暴饮暴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
4.喜欢抽烟喝酒。这两种不良生活习惯易损伤器官,阻碍血液循环,并进一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压力大。压力大影响神经系统,易造成体内器官运行紊乱,如不经调节,长此以往也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据统计,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因病死亡的首要原因,约40%的中国人最终死于各种心、脑和血管疾病。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连年增长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在35岁以后,三种基本指标都开始超标了。这三项基本指标是:血压、血脂和血糖。很多朋友不到40岁,就被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者肥胖症患者。对于35岁以上人群来说,一定要将自己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mmol/L以下;体重指数控制在25以下;腰围控制在90厘米以下。
以上这些指标,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到以下6点,各种要命的心血疾病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了:
1、饮食清淡:少吃盐(每天6克以下)、少吃糖(每天25克以下),少吃油炸、腌制、熏制和烧烤类食物,多吃新鲜的谷物、水果与蔬菜;
2、增加运动:每天至少安排30分钟以上的户外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
3、睡眠充足:每天至少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时间,避免身体过度劳累;
4、戒烟戒酒:彻底戒烟,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也要控制在25克以内;
5、定期体检:45岁以上的人,每年都应该参加一次常规体检,发现健康隐患要及时处理;
6、听医生话:在靠非药物措施无法将血压等指标恢复到正常时,一定要听从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很多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是有保护作用的。
现在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的压力,青少年遭遇升学压力,中年人遭遇生活以及工作压力,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很容易让神经紧绷,会让血压升高,也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平常生活中不管是谁,都要学会释放压力,这样才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第六、多锻炼
适当锻炼可以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对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让毒素迅速排出去,对身体健康作用很大。
心血管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很大,冠心病、血栓等等都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中风、猝死等等,而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又容易引发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相当于预防很多病症。心血管疾病基本上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人到中年身体素质开始下降,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更加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一定要知道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当然这些都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障。
预防中年心血管疾病,要做好这六件事
第一、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心血管疾病基本是因为长时间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首先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可以稳定内环境,让各种激素正常分泌,可以健康的生活,此外,在饮食上也需要多注意,少脂肪少胆固醇,这样也可以减少高血脂的出现概率。
第二、健康饮食
①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高血压跟食盐的摄入量紧密相连,如果平常生活中吃太多的食盐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如果在家族当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在饮食上一定要控制每日食盐不超过五克,如果患者不仅血压比较高还同时存在心血管衰竭的现象,这类患者的食盐摄入量每天只需要保持一两克就可以。
②多吃粗粮
粗粮当中含有很多的营养物质,但是脂肪以及胆固醇的含量较低,在加速血液循环加速身体有毒物质排除的时候还可以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平常可以适当多吃全麦、谷物以及燕麦等等。
③远离油炸食物动物内脏
油炸油腻食物对心血管非常不友好,即便是代谢比较强的年轻人也不适合,首先油在高温下会产生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会致癌,也会导致血压当中油脂含量增加。此外,还需要少吃动物内脏,这类食物胆固醇含量较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会出现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第三、戒烟
抽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出现的原因之一,因为烟草当中有几百种致癌物质,比如尼古丁、煤焦油以及一氧化碳等等,这些物质在进入血液中不仅会导致血管收缩,还会影响血液健康,因此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还继续抽烟的话就相当于将自己推向死亡。
第四、多喝绿茶
绿茶当中含有一些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的物质,当然在绿茶当中含有的强氧化剂还可以降低血压,因此平常可以适当多喝绿茶。目前很多人都会在冬季选择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这就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以及发病时机有关。通常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加强预防,就会容易在短时间内发作,并且经过治疗后也不能保证患者预后,所以明确在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就能更好的开展预防工作。由于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所以一般都会选择在冬季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首先是避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心脑血管疾病在发作之后一般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只有预防发作才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除此之外,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进行预防和调理,同样也是对控制疾病有很大好处的,如果能够在冬季做好防治工作,其他季节就能够更好的调节疾病带来的影响。
2、天气过于寒冷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在冬季的时候天气过于寒冷,人的血管会长期收缩,尤其是外出活动的时候,因此需求量缓慢就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不论是心脏还是大脑供血不足的时候都会引起剧烈病变,其中就包括冠心病以及脑中风。所以天气过于寒冷的冬季,就要加强对血管的保护,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心血管病是中国成年人
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
防治心血管病,
需要得到重视!
在不同年龄段,发生心梗、中风、心衰和心血管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各有侧重。其中:
40~75岁的中老年人最应防住高血压,如果能完全控制高血压,其心血管事件能降低52.4%;
75岁及以上的老人多因生活方式不当发生心血管病,特别是睡眠时间不当(<6小时>8小时/天)成为诱因的重中之重。睡眠时间不当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40~55岁的人睡眠时间不当,可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5%,死亡风险增加28%;
到75岁后,可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86%,死亡风险增加105%。
要想护好心血管,一定做好“六个关键”
01
控血压
40~75岁人群要严格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75岁以上人群因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可放宽到150/90毫米汞柱。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浅、易失眠、早醒等情况,导致睡眠太少或补觉太多。因此,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将每天睡眠时间控制在6~8小时,易失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辅助睡眠。
03
调饮食
不少人上了年纪吃饭总爱凑合,这样会让心血管变得越来越脆弱。健康的饮食必须包括:果蔬、豆类、全谷物、鱼、适量坚果、禽肉、奶制品;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加工肉、盐、酒精和含糖饮料、油炸食物。
04
控体重
中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通过运动能消耗多余的能量,每周至少有相当于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若体型偏胖,希望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建议每周进行3~4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40分钟。
05
重体检
除定期测血压外,45岁后每年应查一次血糖。若体重较大或有糖尿病、高血糖风险,检查频率要提高。此外,睡眠呼吸暂停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可导致高血压,甚至心脏病与中风,建议及早就医诊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06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直面中国痛,不做"带炎&q···
下一篇: 香港再次排除埃博拉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