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汉末年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了,东汉是如何扑灭黄巾起义这一场大火的

以史为鉴 2023-06-17 20:55:06

东汉末年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了,东汉是如何扑灭黄巾起义这一场大火的

还不知道:东汉和黄巾起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相信所有人都听过这句话,还有不少人将其和强势的汉武帝联系在一起,也难怪,毕竟汉武帝是抵制外敌最为强烈的一位皇帝,当时的外敌,也确实都被汉武帝打的没脾气。而事实上,这句话是出自汉元帝时期的名将陈汤之口,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这样,汉朝成为所有汉民心中的骄傲,而汉朝也被后世赞誉为“强汉”

可是,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东汉时,这一切好像都变了,从汉和帝开始,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成了宦官和外戚。双方你来我往轮番登场,将东汉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到了汉灵帝刘宏时,这个侥幸得到皇位的皇帝非但没有珍惜这个“雷劈般”的几率,反而因为过往的贫穷,就变本加厉地对财富发起新一番的冲击。当然,他所谓的“冲击”指的是敛财

刘宏起初只是个皇室分支成员,还是皇N代那种,虽有爵位,但是历史上记载他的食邑不足百户,充其量也就是小地主那样的规模。史料中还记载他“衣着朴便”,从他当了皇帝之后的作为来看,我相信他绝对不是故意“简朴”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他很穷。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拼命敛财了

刘宏有多贪婪?各地的贡品在入库之前都要经他过目,雁过拔毛,从不放过那些奇珍异宝。这还不算,他还经常巧立名目大肆向民间征税,到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卖官吧。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历代都有,即便后满清时代那么缺钱,卖官也是遮遮掩掩。但人家汉灵帝就不同,明码标价、公开竞标。县级400万、州级1000万、省级2000万,要想位列三公之位,就得再加1000万。大清官崔烈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才花了钱从“九卿”变成“司徒”的吗?

很多人该问了: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没办法,命太好。汉桓帝去世时没有子嗣,窦太后为了继续独揽大权,这才将汉桓帝的远、远房侄子,也就是毫无根基的刘宏提拔成了皇帝。刘宏登基第二年,就在中常侍曹节等宦官的帮助下,从窦太后手里夺回了权力,又回到外戚——宦官的死循环。

由于刘宏贪得无厌,他的手下也都纷纷仿效,百姓的赋税一加再加,苦不堪言。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和接连不断的瘟疫、灾害,全国各地都出现“尸横遍野、死者相枕”的惨烈景象。走投无路的百姓在绝望之余开始揭竿而起,用武力对抗朝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角率领的农民起义

张角是河北巨鹿人,在传道、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后来更是通过颇具迷信色彩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顺势成为起义军中的领袖。各地起义民众纷纷前来投靠,张角的队伍很快就达到十余万人。张角将他们进行整编,并确定了发动全国起义的时间。只可惜,由于叛徒出卖,洛阳的数千起义军遭到朝廷的屠杀,不得已,张角只好提前起事。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为人公将军。在起义时,起义军的头上全部裹着黄色头巾,故而也被称为“黄巾军”。起义开始之后,“黄巾军”所向披靡,占州郡、烧县衙、抢地主、夺豪绅,并将抢来的粮食分给百姓。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声势更加浩大。

除了河北张角的黄巾军外,南阳黄巾军、汝南黄巾军、广阳黄巾军也都十分壮大,后来逐渐形成河北张角、南阳张曼城、颍川波才三支强大的黄巾军,并开始向洛阳开拔。

刘宏惊慌失措,急忙调遣卢植、皇埔嵩、朱儁等人领兵镇压。

皇埔嵩率领的军队与波才的黄巾军遭遇,皇埔嵩被打的损兵折将,只好退守长社。黄巾军紧追不舍,将长社包围,但是,黄巾军却犯了个错误,他们在草木深从之中安营扎寨。皇埔嵩趁风势采用火攻,让黄巾军措手不及、阵势大乱,随后,皇埔嵩与赶来增援的军队合力大败波才黄巾军;

颍川义军平息后,朱儁开始率大军向南阳方面开进,此时南阳黄巾军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还刚刚占领宛城,士气正盛,因此,朱儁的大军节节败退。这时又传出将撤换朱儁的传言,朱儁军队的军心更乱。城里的黄巾军想一举歼灭朱儁军队,却被朱儁设伏,斩杀近2万名黄巾军。之后随着朝廷增援军队的不断到来,双方势力发生了转变。黄巾军死守宛城,最后还是被朱儁大军攻破。南阳黄巾军也被平息;

卢植大军与张角在河北展开较量,卢植始终没有占到便宜。朝廷大怒,用董卓替代了卢植,可董卓更是不堪一击,于是,朝廷就急忙将皇埔嵩调往河北平乱。此时,其他地区的黄巾军都已经不足为惧,越来越多的军队归入皇埔嵩麾下,张角的黄巾军也陷入被动。偏在此时,张角病逝,失去了精神领袖的黄巾军锐气大减。在与皇埔嵩硬碰硬的正面较量中,张梁和3万余人战死沙场,还有近4万黄巾军宁死不屈、投河自尽。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多,但张角的黄巾起义却是最为惋惜的一支。因为他们在与正规军作战时并非没有优势和机会,而是由于诸多原因白白浪费:

像颍川黄巾军,连安营扎寨的基本常识都没有,被皇埔嵩一把大火就给烧得溃不成军;

再比如南阳黄巾军,非要坚守宛城和朱儁大军进行较量;

包括最后的张角在内,他们都影射出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缺乏战略眼光。他们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这简直就是莽夫式的打架。如何打,如何撤,如何补给粮草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缺憾就是,哪怕条件允许,三支黄巾军也始终没有合成一团。他们各自为战,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整体,而且,三支义军在战斗过程中也没有想过相互策应、相互支援。久而久之,起义之初的所有优势都化为乌有,最终,连灭亡在即的东汉军队也没能抵御,这绝对是个遗憾

历史上起义军失败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起义军领袖缺乏长远的目光,没能根据局势变化对起义军的未来进行周详的规划和安排,最终还是遭到镇压!也许,这是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一个“通病”,他们缺乏朱元璋的远见和洪秀全的心机;也许,他们从未想过会成功;也许,这就是农民起义的最宝贵之处——纯粹的反压迫!

三国演义黄巾起义详细过程

黄巾起义的过程: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

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

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扩展资料: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当时,地主阶级的掠夺、兼并变本加厉,农民的破产更加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从而激起东汉农民群众更激烈的反抗斗争。

此时,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治病的方式传教,秘密组织农民群众起来斗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教徒遍布青、徐、幽、冀、荆、场、兖、豫等地,共几十万人。

他把这些人编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都有自己的首领,并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准备在农历甲子年三月五日于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

但是,由于叛徒的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发动。公元184年2月,在张角领导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百十万大军象暴风骤雨,对腐朽的东汉王朝展开了最猛烈地冲击。

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席卷了河北直至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黄巾军的主力部队由张角、张梁、张宝兄弟率领,战斗在河北一带。

十一月占领了广宗,东汉政府极其恐惧,派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反动军队同张角军战于广宗。卢植在广宗城周围筑起围墙,挖了壕沟,架上云梯攻城,久攻不下。

朝廷遣小黄门左丰监视卢植,后撤换了卢植,用东中郎将董卓来代替,继续围攻广宗。但直到第二年的六、七月间,广宗依然在起义军的坚守之下。

八月张角不幸病死,他的弟弟张梁指挥战斗。张梁军越战越勇,反动军队难以战胜他们。东汉朝廷吃了败仗,撤换了董卓,又遣皇甫嵩来代替。

英勇善战的张梁军,又给了这个刽子手以沉重打击。但是,十月间,起义军麻痹大意,遭到皇甫嵩的夜袭,损失很大,张梁英勇战死,阵亡和投河牺牲的共八万多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为什么能够撼动大汉王朝

黄巾起义为什么能够撼动大汉王朝

《三国演义》以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开篇,起义的筹备以及各种措施纲领,在公元183年已经确立。

由于汉灵帝的种种暴政,加上天灾人祸横行,天下许多州郡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游民。此时,张角出现,以“太平道”号召民众,掀起了一场震动天下的黄巾起义,成为汉末大乱最直接的导火索。

三演义中,黄巾义军多是以反贼面目出现,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最大的功效就是成就了野心勃勃的各路诸侯.比如曹操得势,就是招降了30万青州黄巾。正史中的黄巾军,很强大,多次大败朝廷正规军。黄巾之乱的最后消灭,和演义中的刘曹孙三杰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由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兴起迅速,衰败也快,前后不到一年,就被朝廷剿灭。虽然之后也有起义军标榜自己是黄巾,不过主力已丧,影响甚微。

黄巾起义短短数年间迅速崛起,其浪潮之大,几乎把东汉王朝的巨轮直接掀翻。

那么,黄巾起义为何成为能够撼动汉朝根本呢?

其一,有宗教外衣。

张角宣扬自己有南华老仙传授的三卷天书,能呼风唤雨。张角自号“太平道人”“大贤良师”。古代各种起义、政变,都喜欢用一些迷信手段。只要是披上宗教外衣,增添神秘色彩,事情的成功率就高了。像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也是以黄河石人出,弥勒佛降世号召民众。

其二,有民众支持。

中平元年正月,瘟疫流行,奸佞当道,几乎没有什么救治措施。张角散施符水,为百姓治病,百姓感恩戴德,他从此获得了民众支持。秦代末年,人们不堪重赋和劳役不得不造反。隋代末年,隋炀帝倾国远征高丽,若非天灾人祸,老百姓不会铤而走险。

但是,即便是汉末大乱,朝廷当中也有许多贤德官员秉持公义。官僚阶层并没有沦落到腐朽不堪的地步。东汉王朝在一些官员和百姓心中多少还有些威信。是以终曹操一世,始终不敢篡汉自立。

其三,有严密组织。

张角有徒弟五百人,据说个个能画符念咒。张角将这些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发展各自的人马。以往起义,往往集中一地,然后扩展。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是在全国各地同时起义,声势,影响,都达到空前。张角将全国各地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的有一万余人,小的有六七千人,每个地方的首领都自称将军。也就是说,张角设立的三十六方,主要是以区域作为划分的依据,一如汉朝在全国设立不同的州郡。且各地首领都有比较独立的权力,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样做有好处。

其四,有统一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句话简单明了,告诉人们,代表“苍天”的东汉朝廷已经要灭亡了,而代表我们穷苦百姓的“黄天”应当建立。苍天,黄天,既有颜色的对比,更有政治内涵的不同。“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相约全国各地的太平道徒众都在甲子年发动起义。

还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要想在各地同时举世,不可能临时通知,于是张角苦心设计,甲子年既是老百姓们认为六十年一甲子的第一年,又象征除旧布新;天下大吉,既是说甲子年是个好年头,又是说甲子年我们同时起义。参与起义的民众基本上没有文化。口号通俗易懂,便于落实。

其五、有区别措施。

一旦起义爆发,往往会陷入混乱,如何避免在战争中自己或者家人免受伤害,张角竟然也想到了。他让参与起事者在门上写上“甲子”二字。既不会让官府注意,又可以让组织内部的人知道。交战时以黄巾裹头,免得误伤。这种手法也为以后的农民起义所效仿。

其六,有朝廷内应。

和大泽乡起义不同,陈胜吴广被逼无奈,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蓄谋已久。连朝廷十大常侍之一的封谞都被张角收买了,可见准备充分。张角同学精通官场心理,封谞虽然是“十常侍”之一,可却经常受到张让等人的欺凌。封谞要上位,就必需借助他人的力量和大量的金钱。张角投其所好,两人一拍即合。

可惜,张角用人不当,派弟子唐洲去联络封谞。唐洲胆小,直接跑到朝廷告发师父和封谞密谋造反。封谞立刻被捕入狱,起义的很多资料泄密。张角只能提前举事。这也为黄巾起义最后的败亡,留下了祸端。

其七,有明确定位。

起义时,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三位没有称什么大将军,大丞相,或者称王称帝什么的,那些都是世俗的官职。张角三兄弟依然是化身为神,以天公、地公、人公自居,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更具有神秘色彩。

其八,有施政纲领。张角对众人说:“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张角等人以圣人自居似乎没有什么创意,但可以和百姓共享太平,这和秦末起义,经常标榜为某个国家,某个名人而起义不同,百姓们斗争有动力了,因为这是创造自己的幸福。

因为以上八大原因,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遍及天下,官军望风披靡。中央军抵抗不利,于是汉帝下令各地豪强可以自主征兵。虽然可以剿灭起义军,但直接导致了各地豪强势力的壮大,拉开了诸侯割据的序幕。

“黄巾起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全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历史三国传)

东汉末年,政局不稳。朝中外戚、宦官尽相争权,民间税赋极重,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大贤良师,起于微末

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河北巨鹿城中有一平头百姓,名唤张角。此人信奉道教学说,并得到《太平经》一书。拜读之后,张角以书中教义为纲,创立太平道,以宗教教化万民;张角自称“大良贤师”,以符浸水,救助民间疾苦。一时间,饱受折磨的大汉百姓,纷纷拜入张角的“太平道”,期盼他能带来天下期盼已久的和平盛世。

短短十多年时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徒高达数十万人,上至朝中官员,下至贫苦农民,都有太平道的信徒。此时,汉王朝已到了悬崖的边缘,只要张角一声令下,数以万计的太平信徒就会一拥而上,将汉王朝推向灭亡的深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公元184年2月,太平道信徒唐周进京告密,泄露了张角即将起义的消息。京城内应马元义被车裂处死,不得以间,张角只得下令,将原本定于3月的起义提前。张角以五行学说推演,认为汉朝属火德,火又生土,土为黄色,故而命军士头戴黄巾,以顺应天命。起事之后,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率黄巾主力起于冀州。

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都陷入了战火之中,全国七州之地皆有黄巾军的踪迹。战争初期,黄巾军大获全胜,官兵根本无力抵挡;黄巾军连战连捷,其兵锋三面合围,直逼京都洛阳。

汉末忠良,拱卫汉室

黄巾军反叛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一时间,朝野震动。这一下,把平时荒淫无道的灵帝给“惊醒”了。在得知消息后,灵帝立刻下令释放党人,全力剿灭黄巾军。

冀州方面,灵帝拜卢植为将,率领将士前往冀州平叛。卢植此人文武全才,通晓军事。短短时日内,就连败黄巾主力,张角见难以抗衡,便撤军退至广宗城中,死守不出。可惜的是,就在卢植准备器械,想要攻城之时,却被小人构陷,撤去职务回京赎罪。

颍川方面,由汉末名将皇甫嵩、朱儁坐镇。在早期,黄巾人多势众,朱儁所部被黄巾击败,皇甫嵩一部迫于压力,只得退入长社城中。后来,皇甫嵩心生一计,在夜晚突袭敌军,放火烧营,大败敌军;加之曹操领命驰援而来,皇甫、曹操、朱儁三部合兵一处,大破黄巾,斩首万余人。紧接着,汉军趁胜追击,成功收复汝南、陈国。而盘踞南阳的“神上使”张曼成所部,也被南阳太守秦颉击败;朱儁即刻与其会合,又攻破宛城,彻底绞杀黄巾在南方的势力。

在平定了南方之后,皇甫嵩率军北上,准备一举攻灭黄巾余孽。当时张角已死,其弟张梁代守广宗,坚守不出。皇甫嵩又施展计谋,等待张梁所部放松警惕之时,急攻黄巾营寨,大破之。此役中,张梁战死,汉军大胜。紧接着,皇甫嵩又率军与最后一只黄巾精锐——张宝部于曲阳决战,汉军大胜,攻破曲阳城,斩首张宝,俘杀十多万人。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都已身死,黄巾主力尽失,余部窜入山林落草为寇。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就此停摆。那么,黄巾军来势汹汹,人多势众,为什么会轻易失败呢?

首先就是军队战斗力的不足。在史书的记载里,黄巾军往往都是以多对少,却败于对手。这就说明,黄巾军中并无懂得练兵之人,导致黄巾战斗力极弱;其次,黄巾军的人数是“掺了水”的。黄巾军多为穷苦百姓,武器不足时,就以锄头等农具为替;他们还拖家带口,随军还带有农具,他们起事,为的只是在乱世中讨一口饭吃。

接着,就是黄巾军中统帅多为莽夫,没有战略头脑。在早期,黄巾军还是屡战屡胜的,可惜后来三部黄巾都各自为战,并没有互相配合,被汉军逐个击破。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还是失败了,太平信徒们终归没有等到他们的和平盛世,相反,他们这一闹,倒是把大汉天下推向了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的深渊。等待大汉百姓的,仍是数不尽的痛苦和伤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3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