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介绍了老子关于现实和理想的几个重要命题的内涵,今天我们就对接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看看老子本章的思想,会给我们哪些启迪吧!
第一启示:“信言”、“善行”、“真知”三原则。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有些人机械的理解老子的这三原则,肢解了老子思想的辩证逻辑,当然也就无法理解老子思想的真意。我们试着用老子自己的辩证逻辑来理解一下老子的三原则: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很显然,老子的这个观点是针对着现实中的花言巧语,伪诈智巧而言的,也就是要让人们小心,别反感那些不美的信实之言,也别被那些听起来美丽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如此这般,我们的生命就清理出了两个重要的频道:一是不被花言巧语所蒙蔽,避免落入陷阱;二是从那些不美的言语中汲取益处,避免能量的损失。这句话,可以让我们的人生“除一弊,兴一利”,这才是人类健全的理性。当然,每个人都无法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水平,仍然会在自己的生活中被蒙蔽而上当,因情绪而失去机会。大部分人的进步,都来自于对错误的觉知,只要我们从蒙蔽上当中看到自己的短处,只要从情绪当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我们就能够回到正道上。这是以我们自己为主体面对外部人和事的一种“反应模式”。如果转换个角度,也就是转换到“主动模式”上,我们就要坚持美言与信言的统一,根据对象的特点、我们与对象的身份关系、周围的环境、对方的意愿、谈话的氛围等因素,来决定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最终能够在对象身上产生美好的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善法,也是了不起的智慧,是我们与对方心的精准的沟通和对接。同时,需要破解我们理解老子思想时的错误倾向: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人就想到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于是,就生成了一种典型的错误模式:一方面自己喜欢听别人的美言,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逆耳之言、苦口之言美化成忠言和良药。岂不知老子说这话的时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别人的美言而上当,也就是要小心自己的弱点被利用;同时,老子通篇都在教育我们,“善言无瑕谪”,也就是让我们走出自己的主观语言模式,去完成与对象感受或者客观的精准对接,若是需要“霹雳手段”能够唤醒沉睡的人,则不要含糊;若是需要和风细雨般的温存才能让对方领悟,则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之,不要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一种语言模式,而是要看对象,要看效果。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辩者,头脑和口舌之能也。人能够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有一个,因为一个重心,别的就会被屏蔽,这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生理规律。那些将自己的神经兴奋集中在思辨和口头辩论方面的人,往往就会忽视行动和结果的达成。圣人说轻诺必寡信,说的是那些自己将精力集中在承诺别人方面的人,往往会忽略了践行自己的承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信于人。由此可见,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因为结果和事实自身就会说话,就是证明自己愿望和动机的最好的证据。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关于事的真理,也有关于人的真理。关于事的真理是不需要辩论的,事实和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关于人的真理,大部分时候是我们如何理解别人,而不是通过辩论让别人来理解自己。若是将关于事的真理和人的真理搞错了方向,就会因为沉迷于辩论而无法让相应的事实和证据来证明自己,又因为在与人的辩论中总是想着战胜别人,而让别人心中不快,一旦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就会陷入到口头的胜利和事实的失败中。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只有通过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建立辩与不辨这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关联关系。圣人们之所以强调“不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中就任何话题都与别人辩论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成了一种人们不易察觉的习性。所以圣人用“不辨”这副心灵药方对治人们的这种疾病。二是把那种没有多少益处的辩论所花费的精力省下来,投入到行动和结果上,让事实自己说话,这就是圣人的“行胜于言”的教诲。
想想看,如果我们遇到只会说得很漂亮,行动上却很乏力的人,这样的花言巧语或者轻诺寡信之人,你会喜欢吗?
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什么事儿都要跟你辩论的人,又总是想在辩论中胜过你的人,跟这样人的相处,你感到舒服吗?这也就是古人总说的那个道理,嘴巴不饶人的人一般命都苦。
从修行悟道的角度来说,那些停留在口头辩论而忽视行动的人,往往只是活在自己主观中的人,还没有打通自己的主观与外部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总想在辩论中胜过别人的人,实际上是活在自己的自卑中。总之,这样活在自己主观中的人们,说话只是自言自语,根本无法与别人做到真正的沟通。无法与人相通,就是没有悟道,就是无道。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3、“博者不知,知者不博。”你会喜欢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卖弄自己的人吗?你看到这样的人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他唯恐别人小瞧了他?这问题出在哪里呢?
实际上,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自己的。我们总想让别人了解自己,但没必要让所有人了解自己,因为很多人即使了解了你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对你这种急于让人了解自己的做法反而感到厌烦。这种意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人们忽视了的。二是要让别人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别人的表达中去对接相关的信息;或者,某个场合的主持人可以主持一下对每个人的介绍,将其经历、特长和主要成就介绍给大家,便于大家相互了解。
当然,老子强调“博者不知,知者不博”这个观点的要害,是告诉人们三个要点:一是人所知道的再多,也依然是有限的。若是在弱者面前卖弄自己的知识或者能力,从而产生自己的优越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二是我们所知道的,多半是一些浅层和表面的知识,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深入加工的,得出的很多结论也往往是浅层和片面,传递给别人时也往往容易产生误导别人的负面效果;三是在明白上述两点的前提下,能够把控住自己的主观状态,这本身就是修行了,也唯有如此,才能够悟道。
第二启示:圣人们发现了世间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秘密:一是自我伤害,二是合众大利。先说第一个“自我伤害”:大部分人都是围绕自己的私利来考虑问题的,这样的人们一旦撞在一起,就会产生冲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逻辑:“自私——冲突”,这样的逻辑一旦运行起来,就会损害个人的利益,这就是许多人人生中最深刻的一个悖论:越是自私,越是不能利于自己。再来说“合众大利”。圣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现象:越是利于别人,越是有利于自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规律呢?原来,在众人皆利己的背景下,一心利于别人的人,就突破了人心的戒备,激活了人心中相互的信任,又因为信任,激活了互利的程序。当然,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维度空间,那些高维度的人,总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近期与长期,精神与物质,局部与整体,策略与战略等一个立体的空间里进行布局。这样做的结果,既解决了个体的孤军奋战,也解决了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个体整合成一个利益互补和联动的整体,从而在人间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以说,相互信任加互利的规则,就是一个人生利益共同体的筋脉,就是一个庞大的超越个体的巨人,或者超人。这也就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背后的秘密,也是人间的一个重要的大道规律。用这样一个模式去观察人间的是非冲突和利益的纠葛,就能明白人间那些很努力为自己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功。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想利用别人为自己的人,很不幸的是你也会撞到这样的人,于是就变成了相互利用,互相算计,关键是彼此伤害,无情无义,甚至翻脸,从而在人品和利益两个方面出现“双重损失”的局面。
反之,在一个立体维度空间里进行布局和相互链接的人,就会放大彼此的优点和优势,让每个人都能从彼此那里得到力量,从而形成一个超越个体能力的巨大的超人般的力量。
由此可见,只要超越个人私利,就有机会领悟和感受大道的力量,就能缔造神奇的人生。
因为本章内容十分丰富,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后面的内容,咱们下次再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