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永远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

网络 2023-11-03 03:24:18

作者:琪羿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你极力追求的,或许是别人并不在乎的。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听过这样一句话:“拥有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自觉,比一百种智慧更有修养。”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习惯于对他人评头论足。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

轻易的评价,随意的议论,是对他人生活最大的打扰。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都懂得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

01

不以世俗的成功,定义一个人。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条鲤鱼,每天坚持练习游泳,却被同伴嘲笑。

因为在大家看来,只有练习跳跃,将来有机会跃过龙门,才是正途。

面对阵阵嘲笑,鲤鱼却坚持认为:跃龙门虽然是很好的选择,但它更想活出自己。

后来在多年坚持下,它成了海里最灵活,游得最快的鲤鱼,能轻松躲过天敌追捕,自由自在地享受海洋。

反观其它鲤鱼,跃过龙门的寥寥无几,还常常对天敌提心吊胆。


有句话说得好:

“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地从来不止一处,想要飞多高,各自有志,各有抉择。

同事月瑶曾讲过她的故事。

她一位朋友,很看重她的能力,推荐她去一家互联网大厂,面试也顺利通过。

当被告知上班地点常驻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时,她却选择了拒绝。

月瑶是单亲家庭,若去了远方,家里就只剩母亲一人,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不久后,朋友与她聚餐,问到她:“如果你去上海,收入、平台、履历远远比现在好,将来前途无限,现在不后悔吗?”

月瑶的回答,却让在场的人出乎意料:“人生不只有出人头地,与家人一日三餐四季也是一种人生。”

周国平曾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与价值来。”

人生的路,追寻锦绣前程固然可敬,但守住柴米油盐,陪着妻儿老小,亦是幸福。

不用世俗的眼光束缚一个人,不以世俗的成功定义一个人,是给他人最好的尊重。

02

不以自己的三观,评价一个人。
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如若你说独处才能给自己增值,他就会觉得你成不了大器;

如若你说单身也能过得幸福,他便会认为你心理有问题;

如若你说懂得花钱生活才有乐趣,他就会觉得你太败家。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大意是:

生活中,只要他人的三观不符合自己的认知,我们就会以自己的三观随意评价他人。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认知方式。

不以自己的三观,去打扰他人的生活,才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涵养。


看过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森林里住着蝙蝠和燕子,蝙蝠日落而出,日出而息,而燕子却恰恰相反。

一次日落后,蝙蝠外出外捕食,看到燕子正准备睡觉,便讽刺道:“这么大早上,还在睡觉,没见过这么懒的。”

燕子听到后,立即反驳道:“这明明是晚上,天都黑了还在外面,没见过你这么瞎折腾的。”

它们对此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坚持认为只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才是正确的。

这时,路过的猫头鹰,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话:“你俩生活作息完全相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怎么可能有一样的三观呢?”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并不一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细细想来,深以为然。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你以为的好,别人未必称心;你认为的对,别人未必如意。

走好自己的路,是修行;不随意打扰他人,是修养。

03

不从表面的行为,判断一个人。
作家李尚龙有过这样一个经历。

有一次,他正在看一本名为《希望永远都在》的书。

他的朋友走了过来,看了一眼书名,便带着嘲弄的语气说:“啊?还看这种‘鸡汤’书?”

可李尚龙并未理睬,继续看自己的书。

其实,他读的是一本历史书,只是书名看着像鸡汤而已。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

看到你埋头看手机,就会认为“一定又在玩游戏” 。

当你与身边异性有说有笑,便会断定你“用情不专”。

然而,很多时候,别人看到的只不过是事物的皮毛,并非本质。

不从表面妄下判断,不以行为随意定论,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成熟。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结婚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丈夫带着妻子开开心心地去买礼物。

可在商场选了一圈后,只给妻子买了一朵花就回家了。

邻居恰巧看到,瞬间燃起了对妻子的“同情”心,对着丈夫就是一顿指责:

“整整十年一次的纪念日,你这么‘抠门’,对得起你妻子吗?”

说完扬长而去,留下夫妻两人在原地不明所以。

妻子稍缓过神,便急忙追上去和邻居解释。

原来,丈夫没有送更好更多的礼物,是因为彼此早已约定好,要把钱留着去国外度假。

《沉思录》中说过:“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人与人之间,没得知真相,就没有资格妄下定论;不知晓实情,就没有理由妄下判断。

凡事以真相为原则的自觉,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

04

不从别人的口中,了解一个人。
朋友余明,曾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他曾喜欢上单位里一位姑娘,想着先向同事了解一下她。

可同事却很认真地告诉他:“劝你别抱任何幻想,她很清高,你这样的普通人,就算只是想认识一下她,也不会给你好脸色。”

这句话,余明虽然不太愿意接受,却一直悬挂在心头,还反复对自己说:“原来她这么清高,就算勉强在一起也不会幸福。”

后来,余明有幸和这位姑娘一起排练年会节目,相处后才发现,原来她是那么的平易近人。

他这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偏听偏信有多么“愚蠢”。

生活中,谁没有过从他人口中片面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呢?

但他人口中的“人”,如盲人摸象,每个答案都不同。

不从别人口中,随意对人下结论,才是最难得的清醒。


画家李苦禅,曾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

他前去拜师时,很多人都劝他:“齐白石是个十分吝啬的人。”

可自当李苦禅拜师后,齐白石对他却是相当大方。

不但不收任何学费,还常留他在家吃饭,甚至自掏腰包给他提供绘画用品。

别人嘴里的人,不见得真实;别人口中的事,不一定可靠。

正如评书人刘学曾说:

一个人说出去的话,多少掺杂着偏见,而这种偏见可能会被不断放大,最后失去真实。

了解他人最好的做法,是保持一份清醒,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切身了解。


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的处世方式。”

深表赞同,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暴露了他的处世修养。

别人的选择,不轻易定义,是尊重;别人的三观,不随意评价,是涵养;

别人的行为,不妄下定论,是善意;别人的人品,不道听途说,是清醒。

做人,最好的善良,莫过于不随意评价别人;最好的修行,莫过于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漫漫余生,愿你我都能做到守心克己,不肆意评判他人,亦能不被他人随意打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80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