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首《满江红》是脍灸人口的爱国佳作,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这首诗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的爱国形象。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但现在他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要的掣肘,一种束缚他的手脚、遏制他的行动,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身为朝臣又极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心情,均写于词中。本文是作者行军途中,题在五岳祠(神祠名)壁间的誓词(即盟记)。文辞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意志。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诗的大意说: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这首诗气魄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1130年冬,有李自成号李天王起义,其乘金人入侵国乱之际,连兵30万,据江淮十余州,有席卷东南之势,朝廷患之,命张俊为江淮路招待使征讨,时岳飞飞通泰州镇抚使,屯兵江阴,受张俊节制,于是在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日受命征讨,经宜兴取老小并留在徽州,之后前往洪州途经鄱阳魏石山游龙居寺,题写了此即兴诗,此诗反映了岳飞处处关心人民疾苦和热爱人民的品德。这是岳飞的一首记游诗,绍兴五年1135春,岳飞率兵驻防池州,游城东南齐山翠微亭,作此诗。岳飞一生戎马征战,志在恢复,少有闲情逸致。此诗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这首诗当作于绍兴三年(1133)秋,手持着竹杖来到黄龙洞.现在这里人迹罕至,洞中只有小老虎的足迹了.半山腰里云雾缭绕看不清楚别的地方,但是半山腰上的松竹就算被狂风刮过,也仍然屹立不倒 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畏强敌.就像那棵松竹一样!这首诗应是作于绍兴三年夏。当时,岳飞奉朝廷之命出兵吉州、虔州,镇压农民起义军。他没有执行宋廷关于屠城的密旨。他把弹压农民起义军视为“歼小丑”,而耿耿于怀的是何日麾师北伐,收复失地。这首诗表达了岳飞对打内战的厌倦和不能北上抗金保家卫国的愤慨。公元1133年夏,岳飞奉南宋朝廷之命率军前往吉虔两州镇压农民起义军。经过三个月的征剿,扑灭了彭友等义军,并于盆珠乡立《平寇纪绩碑》,此碑已毁于1958年。碑文如下:吉属龙泉,山寇彭友,窃据县城,贼首陈容等,流毒度南地界。绍兴三年,夏四月,子奉诏命进剿。先锋张宪、王贵等,间道永新抵泉。驻军县之盆珠,千戈四塞蔽野。予一战擒友。贼众大败,逃遁固石洞依山为垒。,六月初旬,提兵由武陵疾驰贼巢。砍死陈容,贼党余酋悉降。俘老弱二万有奇,选其精壮者尽编入伍从军。寇平奏凯,居民遮道壶浆以迎王师。惟皇赫濯,丕振声灵。用伐山石,纪厥功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8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梦境的诗词二十首
下一篇:
吕布临死前留下6字遗言,可惜曹操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