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古训: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

佚名 2023-11-04 02:59:16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就很难说了。晓得则是你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

王阳明告诉我们,“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这样的他们其实是“不知”之人。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那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格物致知,否则就会无从发明本心。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即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不当“聪明人”的人。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而那些“聪明人”则正好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示宪儿》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等人都不谋而合。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吃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聪明人”所不屑的,却又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9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