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但是,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病逝。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原本身体有所不适,因此在畅春园修养。可到了13日凌晨两点左右,康熙帝的病情突然加重,于是他马上下令让正在南郊天坛主持祭天仪式的皇四子胤禛急速赶来。一个时辰后,他又召诸皇子以及步军统领(清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卫戍区司令)隆科多前往御榻前,并当众宣布由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此时,胤禛还没赶到畅春园)。早上十点左右,胤禛才匆匆忙忙地从天坛赶到了畅春园,见到了康熙。晚上八点,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寝宫里驾崩,终年六十八岁。
《清圣祖实录》中的记载,虽然对于康熙帝去世当天的情况写的比较清楚,但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不少疑点。
首先,康熙从凌晨两点就传召胤禛,当时胤禛人在天坛,距离畅春园大概20多公里,骑快马来回大概也就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为什么胤禛直到早上十点才到达畅春园,期间共花了八个小时。还有什么事情比康熙临终前传召更重要吗?
其次,康熙宣布由胤禛继承皇位,但胤禛本人却不在场,这有点说不过去。毕竟当时康熙也不是马上就要咽气了,完全可以等到胤禛到达后,再向众人同时宣布。
此外,康熙帝身边有很多重臣,可为什么偏偏只传召了步军统领隆科多过来呢?而这隆科多又正巧是胤禛的舅舅,是胤禛最铁杆的支持者。
通过上述种种疑点,我们有理由认为,《清圣祖实录》中关于康熙皇帝去世当天的一些情况,被经过人为篡改,而有能力这么做的人,普天之下仅有胤禛一人,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到底想要对世人隐瞒什么呢?
雍正继位之后,朝野上下对其继位的合法性存在很多质疑。有人认为康熙根本没有留下遗诏,雍正联合隆科多,伪造康熙遗诏夺取了皇位(现存的康熙遗诏并非康熙真迹);也有人认为,康熙留下了遗诏,但其本意是传给皇十四子胤禵,而雍正伙同隆科多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过,康熙遗诏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在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根本没办法修改。巧合的是,现存的两份满文康熙遗诏在继位人描述部分都缺失了。
正因为有了上述种种质疑,所以雍正才会想在《清圣祖实录》中制造自己当时不在场的证明,以尽量撇清自己的夺位嫌疑。不过,雍正此举似乎是越描越黑了。
清代学者萧奭在自己的私人笔记《永宪录》里,对康熙皇帝去世时候的情况做了记录。康熙帝在十三日驾崩后,侍卫们把皇帝遗体装入御用车驾,抬回紫禁城。隆科多先护送皇四子胤禛回紫禁城守灵,其他皇子非经传旨不得进宫。其后六天,京城九门紧闭。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当时正在北京,他在自己写的《清廷十三年》这本见闻录中,也描述了11月13日当晚的情况:“晚饭后,我在屋子里和安吉洛神父聊天,我听到一种低沉连续的嘈杂声,仿佛是夹杂着从皇宫中传出来的一些声音。由于了解这个国家的风俗,我立即把门锁好,并对我的同事说,不是皇帝死了,就是爆发了武装叛乱。我爬到寓所墙上,这墙位于一条大路旁边,我惊讶地见到无数骑兵互相谁也不说话,正向各个方向狂奔。我终于听到在我脚下有几个人说,康熙皇帝驾崩了。后来我听说御医们断定皇上患的是不治之症后,他便下旨任命第四子胤禛作皇位继承人。”
从萧奭和马国贤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驾崩当晚,京城的形势是非常紧张的。身为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立即封闭九门,派兵戒严,直至11月20日雍正登基。而这一切周密的安排,显然不是瞬间就可以完成的。这就解释了雍正在接到康熙急召后,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往畅春园。因为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掌控住整个京城的形势。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雍正第一时间就前往了畅春园,因为康熙帝在直到当天晚上才病逝,雍正和隆科多有一整个白天的时间进行周密布局。
至于康熙是不是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这个谜题似乎已经永远没有真正的答案了。不过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除了雍正之外,任何一位皇子都没法平稳继承帝位,因为整个京城都已掌控在雍正和隆科多的手中了。事实上,在京城的诸皇子中,也只有雍正最符合帝位继承人资格。另外还有一位康熙很中意的皇子胤禵,当时还远在西北打仗。所以,雍正最终登基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一共有四位皇后:孝诚仁,孝昭仁,孝懿仁,孝恭仁。但实际上,只有前三位是在康熙生前册封,而最后一位是胤禛生母,在雍正登基之后才按照祖制追封的。
纵观清朝历史,只有康熙的皇后们是最悲剧的:她们均和皇帝感情好,却又都没享受很久皇后的尊荣。
第一位孝诚仁皇后,也是相对当了皇后比较久的一位。
孝诚仁名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父亲是康熙年间大官索额图,爷爷是老臣索额图。她与康熙的婚姻,实际上是政治婚姻,这背后的意义有二:
其一,顺治去世之前为康熙留下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与遏必隆。鳌拜跋扈,苏克萨哈因为是白旗系统所以被排挤(当面皇太极是黄旗,多尔衮的势力在白旗,虽然最后统归顺治,可是内部还是有纷争的),遏必隆被鳌拜打压,只有索尼是皇帝可以倚仗的力量。
其二,一直以来,鳌拜阻碍康熙的理由是小皇帝不到亲政的年纪,可是一旦大婚,就意味着成家,正好是个亲政的理由。
虽然,孝诚仁与康熙是政治婚姻,可是二人感情非常好。
在皇后二十岁这一年,因为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去世了,至此当了八年皇后。康熙非常伤心,并且怀念皇后,这通过他后来的举止可以看出:每年除夕前一天,康熙都会去赫舍里的陵前陪伴。据统计,赫舍里死后三年,康熙共去她的陵墓七十三次。
这是怎样一种感情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康熙的青年时期,受到来自于鳌拜的压力,边境的压力,藩王的威胁,是赫舍里给了最多的陪伴,因此二人的感情是共同经过了磨难的。
第二位皇后孝昭仁,钮祜禄氏,她的身份也不简单,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鳌拜的义女。她嫁进宫的年份为康熙四年,鳌拜是在康熙八年才被铲除,可以推知这个婚姻多半也是政治意味。
但是逐渐的,钮祜禄氏与康熙的感情升温,在赫舍里氏去世以后,成了皇帝身边陪伴最多的人。康熙十六年,她被册封为皇后,此时鳌拜已经被铲除八年,父亲遏必隆也早被削去大权,因此成为皇后是纯粹因为受皇帝喜爱。
但是她的命不好,仅仅当了不到一年皇后就去世了。
康熙第三位皇后孝懿仁,佟佳氏,史书记载是皇帝最爱的。起初为庶妃,康熙十六年后宫第一次大封时,一共封了七个嫔和一个贵妃,佟佳氏便是那位贵妃,通过位分就知康熙待她不一样。
但是相比之下,孝懿仁的皇后之位来的太不容易。孝昭仁皇后死的早,那个时候后宫无主,佟佳氏早早的就已经得到管理后宫的大权,但是却一直不是皇后。
是因为康熙想要协调后宫,觉得立皇后难办吗?并不是,事实上,此时佟佳氏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她为皇贵妃,其他的嫔妃均比她低,可谓是实质上的皇后。那是什么原因,当中宫皇后之位空缺多年,康熙还是选择不立皇后?
其实,从康熙十七年到康熙二十八年,朝中一直有大臣请奏册封佟佳氏为皇后,但是皇帝的回答是“稍作思量”,意思就是“让我再想想”。康熙对立皇后的犹豫并不是因为对佟佳氏不满,而是由于前两任皇后皆不得善终,康熙很怕悲剧再次重演。
康熙晚年,太子胤礽被废,给出的罪过之一就是“他的出生,克死了他的母亲”,可见康熙对“命运”“相克”等事情是有些相信的。佟佳氏又是皇帝中年最爱的人之一,对她小心爱护也在情理之中。
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突然病重,在清朝是存在“冲喜”做法的,即对一个激将病死的人晋封,希望她因为福气的到来病情好转,康熙听取了太后的建议,册封佟佳氏为皇后。我们都知道,这种举措往往是在医生都没办法医治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带点迷信色彩,没什么大作用。
果然,刚刚册封一天,皇后病逝。佟佳氏于是成为清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我们来看康熙晚年,虽然儿子们各个出色,可是并不再封皇后。当然,这与此时太子没立,立皇后会影响政治局势也有关系,但是除此之外,恐怕康熙依然对前三位皇后的不幸结局耿耿于怀。
康熙到底是怎么死的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认为他被毒死的。近日,康熙第八世孙、从事清史研究的金恒源先生对康熙的死进行了重新论证。他认为,康熙是含恨猝死的,而猝死的直接原因是极其残酷的宫廷权力斗争。
康熙八世孙金恒源介绍:据清朝的官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康熙帝临终前几天,只不过是“偶感风寒”,并没有到任何病危阶段,也未闻发出过任何“病危通知”信号。当时没有任何人能预料康熙竟会突然死去。即使康熙本人也没有任何一点死神已经降临之预感。
支持正常病故的人对此的解释是,康熙对自己病况“不够重视”。金恒源说,康熙对自己的病情“不够重视”本身至少已反映出当时情况并不严重。另外,即使康熙本人对病况不够重视,在已经宣布龙体“不豫”的情况下,身负重任的议政大臣,特别是对康熙的健康负有重要责任的御医们,又如何敢“不够重视”?可见,在研究康熙帝死因中,提出康熙帝对自己病况“过于轻视”者,只是为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开脱干系的说辞而已。
康熙死时只有雍正一人在身边,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康熙已被完全隔离。在康熙帝死前,宫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金恒源说,据史料记载,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在南苑听取胤禛、隆科多等人汇报通州查勘粮仓一事时“久议方散”,十一月七日康熙就宣称“偶感风寒”。而宣称“偶感风寒”后,又始终没有任何治病的活动与记载。
十一月九日,康熙帝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胤禛以“圣躬不豫”为名推辞不去,多次恳求留在康熙身边,遭康熙拒绝。而十一月十日,胤禛却一日三次派侍卫进入康熙寝宫,以后又每日不断多次派侍卫进入,直至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凌晨1-3时),康熙急召胤禛,胤禛当时正在南郊天坛,距畅春园骑马不到一个小时即可赶到,但直至巳刻(上午9-11点)才匆匆赶到。胤禛为什么连续8-10个小时始终不露面?
另外,令人怀疑的是,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除胤禛一人进出五次,竟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康熙猝死后,胤禛为其父更衣,也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而且康熙猝死后,从畅春园往紫禁城宫内移灵时,又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
种种事实证明,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康熙死后,康熙及康熙寝宫已被雍正完全隔离与控制。
民间盛传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研究认为,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确有其事。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那么,康熙帝去世当天,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究竟是否真有其事?
金恒源告诉记者,最知道事实真相者,莫过于雍正本人,对于参汤事件究竟之有无,雍正本人在百般辩解后,终于吐出了真言。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说,八阿哥用他向康熙进参汤一事加恶名于他进行报复。雍正认为:八阿哥把康熙帝之死同自己向康熙帝进参汤作为因果关系是“加恶名于朕”。可见,雍正否认的是,他并无以参汤弑父夺位之心,而并非否认自己在康熙帝临终之日确向康熙帝进参汤之实。雍正进参汤,八阿哥根本不在现场,又何能知道?当是康熙帝近侍之人揭发所为。雍正一上台就将康熙帝近侍之人一网打尽,原因也盖在于此。
金恒源认为,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康熙在多年立储问题上曾大伤脑筋。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皇十四子胤祯而不是皇四子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平定西北疆土。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正式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实际上是在给胤祯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但康熙也许没有料到自己会败在他晚年疑防最甚的四阿哥胤禛手上。
金恒源推测,晚年的康熙年老体衰、心力消耗过大,但这并不是构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表现在,从十一月十日起,康熙实际已处于四阿哥胤禛的控制之下,这使康熙受到了自二废太子后最强烈的精神刺激。
康熙本无致命疾病,但在以上刺激、打击下,精神崩溃,终于卧床不起,并引发高烧。胤禛明知康熙平日讨厌人参,老年高烧者忌服人参却又偏用人参,使康熙病情迅速恶化。康熙秘密急召十四阿哥胤祯加快回京,又被胤禛成功阻截。最终在胤禛的隔离与控制之中,康熙帝彻底崩溃。
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
早年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康熙帝之死深感怀疑。通过文献的辨析,他认为康熙死于胤禛的阴谋,这是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所造成的。
清史著名学者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中也认为康熙帝被谋害致死之说不是捏造的,并以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断言:“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
近年,学者许曾重指出:康熙帝去世和胤禛嗣位“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是“隆科多在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害死了康熙帝。
针对康熙帝被谋害致死说,有人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康熙帝生前对胤禛较为信任,临终传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状,其死亡实属正常,再则,康熙帝本人对人参“不轻用药”,加上警卫森严,用人参汤毒死他是很难的。
康熙帝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
经过众多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的普及推广,对于康熙雍正过渡的时期,很多人都戏称为“九龙夺嫡”时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这些作品中,康熙之死,以及雍正继位都被后世人赋予了许多玄幻的事件情节。那么康熙到底传位给了谁?雍正的皇位真的是夺来的吗?若是康熙确实传位给了雍正,他又是为什么会在众多皇子中选择雍正呢?
对于康熙传位之人,最具争议的应该就是皇十四子和皇四子。这两人都是一个娘生的,两人是亲兄弟。一般来说亲兄弟争皇位是很少出现的,因为一般亲兄弟资源相同,若是推举一人出来还行。若是两个人一起争夺,背后的势力便不知道该支持谁了。但是这两人却不同,皇四子小的时候被过给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也就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从小没有长在自己的母妃身边,再加上孝懿仁皇后没有子嗣,作为养子的皇四子就是佟家支持的对象。而十四子因为自小长在德妃身边,所以相对于四子,十四子和德妃母家更为亲近。因此德妃和德妃家族,支持的对象应该就是十四阿哥。所以在资源方面,两者并没有冲突。
对于康熙传位给十四阿哥的说法,来源于一部古籍。《大义觉迷录》中关于继位者是这样记载的:康熙病重后留下遗嘱:“传位十四子。”遗嘱交给国舅隆科多收着,而隆科多恰是允(即皇四子)的死党,二人勾结,将“十”字改为“于”字,因此,遗诏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是康熙属意十四子的直接说明,另外关于雍正母亲之死的另一种说法,好像也间接说了雍正确实是夺走了自己弟弟的皇位。相传雍正的亲生母亲因不满儿子篡位夺权,因此以死反对儿子的做法。她不是病死的,而是触柱而死。还有雍正的几个兄弟,先后都被他处死,好似也证明了雍正皇位来历不正,他在一步一步清洗知道实情的人。一直贴身侍候康熙帝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和监魏珠,也被雍正帝处死。据传教士马国贤说:“雍正即位,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 这一桩桩一件件好似都在说明康熙帝确实传位给了皇十四子。
而继位者是雍正,则是正史的记载了。《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郊祀大典是指: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由此可见,郊祀大典是只有帝王天子才能进行的祭典,而雍正越过众位兄长,也甩开了据说本来是皇位继承者的十四子,而代替康熙举行郊祀。就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康熙最看重的继承人就是皇四子雍正。
?康熙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大概就是说雍正人品很好,正直善良,一定能继承大统。一句概念模糊的“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的话就让雍正继位,仿佛不能说服他人。那么康熙传位给雍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雍正是个实干家,康熙朝后期实际上国库是有些亏空的。这就是个烂摊子,众多皇子中,有能力收拾的就只有雍正。康熙活了这么多年,当了六十多年的皇帝,这点眼光还是有的。相比于其他皇子拉拢大臣,表现自己“仁慈”的做法,雍正在户部兢兢业业、铁面无私更合康熙心意。再看雍正在户部呆的这几年,政绩卓著,对于如今国库空虚的局面就是需要一个实干家出来担当。
雍正有个好孙子,在众多儿子中不好挑选继承人,康熙自然就把眼光放在孙子上面。而雍正的儿子弘历很得康熙眼缘,弘历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康熙宠爱,每次围猎,康熙都要带上这位孙儿。有一次康熙再看见弘历生母时,连连赞其为“有福之人”。因此康熙属意弘历,但弘历幼小不能直接传位,而他的父亲也可担大用,于是就因为孙儿的关系将皇位传给了雍正。康熙眼光其实是不错,雍正承上启下,为乾隆治世局面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391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写出了最美中国
下一篇: 正在消失的中国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