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中国有一句老话:“养儿一百岁, 长忧九十九。”
这一句话足以说明养育儿女,注定是操不完的心。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父母焦虑和担忧也随着出现:“奶水不够怎么办?辅食吃些什么才能补充足够的营养?宝宝多大了可以分床睡?
送孩子上幼儿园,忍不住担心孩子在园里吃得好吗?哭了吗?有没有同学欺负他?
上了小学,又开始焦虑孩子能不能遇到好老师、学习跟不上怎么办、和同学处不好怎么办……
老人们常常安慰年轻的父母: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上小学就好了、等他成年了,你就轻松了.....
可事实上,哪怕孩子成家立业,父母的“担心”都好不了。
担心是基于“爱”。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担心都能化身为“爱”,被孩子所感知。
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担心,会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默默伤害了孩子。过度担心,是在把孩子身上的问题放大。
有位朋友曾说:“孩子的脆弱,有时候是被父母想象出来的。”他邻居家的小孩,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大好,经常生病、发烧。家里人对这个孩子爱护有加,什么重活累活都不让孩子干,学校有什么活动,也以孩子虚弱为由拒绝参加。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充满各种焦虑和担心,经常跑医院,但是去医院也没能检查出什么大问题。孩子受家人的影响,对任何活动都没有信心,他将体能运动视为“火堆”,总是自然地缩回手。“身体虚弱”就像一句诅咒,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父母的过度担忧对孩子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没有正面的影响和帮助,反而强化了孩子对你所担心的事情的印象。心理学上有名的“墨菲定律”提到:你越是担心某件事,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人们常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就是这个定律的简单诠释。记得一位老师曾经提到过,他们幼儿园里有个小姑娘特别挑食,园里的午餐,没几个菜是她乐意吃的。
老师每次想哄孩子吃一点青菜,小姑娘都一脸天真地说:“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些!”后来老师发现,孩子的妈妈经常强调孩子挑食这个问题。接送孩子的时候,她常一脸担忧地说:“我家宝宝嘴挑吧?不吃胡萝卜,不吃洋葱,蔬菜只吃叶子……哎呀,可把我急坏了”因为妈妈过度担心孩子在学校挑食,渐渐地,这种担心变成了在“暗示”孩子挑食。挑食的毛病,就这样被强化出来了,父母的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验。考试前,你反复强调:“不能粗心!”考试完,孩子还是会犯低级错误;看见正在倒水的孩子,你警告道:“不要把水搞泼了”,过一会,水就泼了;上学前叮嘱孩子:“不要忘记你的作业”,到了学校,他就发现作业没有带。父母的过度担心,似乎总在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而这些担忧慢慢会越会占据孩子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
过度担心,本质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在父母的过度担心中,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们的诸多行为在父母眼里都暗藏危险,接着,大人们就会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拿喂饭这件事来说,当孩子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时,把自己弄成大花脸。妈妈看不下去了:“你看你怎么吃的!”于是抢过勺子开始喂他吃。妈妈的行为,仿佛是在告诉孩子:你看你多么弱小无能,没有妈妈在,你一件事都做不成。我们一边念叨着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边又挽起袖子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几乎每天都要去提醒他干这干哪,一会作业本忘记带、一会玩具不见了到处找;早上上学也不着急,等着我给他穿衣、收拾书包;吃饭也慢吞吞,催半天才放下碗筷;等到送到校门口,我才能喘口气。”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这孩子要是没有我,肯定什么也不会······”实际上,我们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潜力,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他们,也不愿意给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合理引导,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为自己负责,学习照顾自己。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才可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
过度担心,慢慢变成过度控制。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因为害怕孩子走错路、受到伤害,我们在诸多事情上,热切地为孩子指明方向,苦口婆心,谆谆告诫,让孩子难以拒绝。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你会发现,我们苦口婆心,孩子最后往往特别的不耐烦。但是如果你满脑子都在焦虑孩子生病的结果,即使听到孩子说不冷,也不相信孩子的感受,还是继续反复提醒他加衣。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会有独立的意识,都希望能对自己的事情做主,在一件件小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相反,如果父母因为担心,阻止或者替孩子做很多事,很少鼓励和肯定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觉得自己“无能”。真正爱孩子,绝不是因为过度担心,而呵护得无微不至,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无数的经历和挫折中成长,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
请带着祝福和信任养孩子。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妈妈非常担心,总念叨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时间久了,看到母亲的电话,他就有点犹豫不想接。“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年轻人将这番话转述给了母亲,母亲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担心,已经带给孩子困扰。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信心。当你对孩子保持信任和祝福,孩子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一种长期的心理暗示。悲观焦虑,影响孩子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积极乐观,也能深深感染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400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七夕节除了庆祝还要谨记这2件事
下一篇:
扶苏为什么没能继承皇位,(陌上公子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