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学问之道

网络 2024-05-13 12:40:33

前段时间和几位道友聊起来讲经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知应该如何去进行讲解。其实,无论讲解的是哪一家的经典,都要做到若即若离才可以。所谓“若即”,就是不能脱离开经典的本义,去天马行空的任意发挥,这么做会导致离题万里。而“若离”,就是不能只是空讲大道理,一定要有的放矢。

道门有五术:山医命相卜。这五术既是入道修行之门径,也是行走江湖之技能,同时,亦是弘扬大道之依托。道的特性,就是隐而不显,我们无法通过感官去直接感知到它。但是,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万事万物,却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有一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存在,它超然于万物之上、遍布于六合八荒。同理,当讲解经典的时候,经典所蕴含的道理,也要以某种载体作为依托来进行阐释,才能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相结合,达到“以道御术”、“以术显道”的效果。这种载体,可以是文学;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历史;可以是绘画,当然,更可以是传统的五术。

既然讲解经典要依托于某个或数个载体,来达到有无相通的效果。那么接下来还要再谈一谈,如何去掌握好这些载体工具,让它们能切实的为我所用,也就是这篇文章要谈的主题——如何治学。

我认为,学问之道首重善学。善学,即懂得如何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学问。这就需要对自己的天赋秉性有充分的认知。例如某人孔武有力,即为天赋;果敢勇烈,即为秉性。天赋秉性相合,自然利于钻研武学。因此,能言善辩者,可以锻炼口才;思维敏捷者,可以研究逻辑;天马行空者,可以从事创意;稽古能文者,可以专精文学。这是对于天赋秉性的某一特质比较突出者而言。至于另一些人,天赋秉性并没有哪个方面特别突出的,则从其所好即可。喜欢什么,就多下功夫去学习研究,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如果将善学的范围再缩小一下,只从经典方面去阐释。那么诸子百家,又该学哪一家呢?仁厚好礼者,可以学儒;直谅不屈者,可以学法;勇毅勤勉者,可以学墨;多谋缜密者,可以学兵;历观古今者,可以学史;思辨不穷者,可以学名;经纬天下者,可以学纵横;博采众长者,可以学杂家。至于徜徉于天地之间,逍遥乎生死之外,以无始为友,与造化相伴,执本用末,万变不穷者,则唯有道家耳。

道家之学,有三千六百门之说。这三千六百门,原来只是虚数,道无处不在,又岂是千万之数所能限定的?前面我曾撰文简单介绍过道门内的分支(道长,我该如何皈依道门?)。各门各派,其实也是对应的不同天赋、因缘的众生。以茅山上清派举例,茅山上清其源流自玉清元始天尊一传至上清灵宝天尊,于上界七传之后,由第一代太师魏夫人之手始传人间,因改革了当时道门的种种弊端,历代宗师又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茅山上清一脉在名士贵族、文人墨客中备受推崇,广为流行。历代宗师中,如陆修静、王远知、司马承祯、朱自英、刘混康等,皆备受朝野尊重,为一时道门之领袖。第九代宗师陶弘景,被时人尊称为山中宰相。第十三代宗师李含光,更是被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礼尊为师,二人亲执子弟之礼。唐朝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言:“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茅山上清派主张以清修为主,重存思,崇学养,这就是不同门派,其传承与风气的特点。

善学之后,则要勤学。所谓勤学,需身勤,更需心勤。何为身勤?就是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日复一日的去学习实践,长久的坚持下来,就是身勤。然而很多人,常常只注重身勤,而忽视了心勤。这也是不可取的。心勤,就是善于思考,去分析与总结。如果只有身勤而没有心勤,凡事只是机械麻木的去执行,而不加以思索,那也是徒劳无益的。以习武为例,师父传授的武功套路,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练习来熟练打出的,但是一旦到了临场对战,对方既非空气,也不是木偶,更不会配合着你去表演,这个时候套路打的再熟练又有什么用呢?唯有平日里多去思考实践,将各种招式内化于心,才能做到见招拆招,随机应变,而这,就是心勤之作用。

勤学之力,贵在专精。心越专一不分,则学习越得力。经常会有一些人来向我咨询,一会问这个问题,一会问那个问题,今天要学这个,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好学,实则是心神不定的表现。心静不下来,定不住,所以才会忽东忽西,乱学一气。好一点的肯下点功夫,花费时间精力学了不少东西,什么都懂一点皮毛,但没有一样能够深入其中,自然就不得受益。至于差一点的,就更不足论了。《道德经》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学问之道上,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在你没有掌握某一个门类的精髓之前,要懂得做减法,从三减到二,从二减到一,当不断做减法“损之又损”的时候,心力专注于一处,日久则能悟得其妙。古人称之为“得一”。一者,根本也,规律也。而这一根本规律,不仅仅作用于某个门类和领域,更是具有放之于四海皆准的特性,如此,则有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之妙用。当掌握了根本性的规律之后,再触类旁通,去学习其他门类,就能很快掌握到其中的要领了,这就是“以一统万”的效果。

故学贵则善,善而后能勤,勤而后能精,精而后能悟,悟而后能通。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uzibaijia/157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