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齐善鸿讲《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道圣道的法则(一)

荆十三 2024-11-17 17:36:47

第八十一章:天道圣道的法则(一)

学习道德经,进入最后一章了,老子跟我们说了那么多的话,在最后一章又会跟我说什么呢?

还记得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头所说的话吗?道可道,非常道。在一个“演讲”都被视为生产力的年代,那么多能说会道的人,老子会怎么看呢?

在一个很多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如何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智慧的境界呢?

在一个为自己谋利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年代,在这种自利欲望互相冲撞并制造了很多人间灾难的时代,我们能从老子智慧中找到一条明路吗?

天道高深,以至于莫测,然大道至简,老子那高深的智慧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最简明的指引吗?


1731846891313885.jpg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王”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往生命这个容器里装进了什么。

命运的秘密,就是你给生命装进了什么,你就会变成什么!

生命的痛苦,就是因为给自己的生命装进了错误的东西,从而让自己走上了边走边困惑的人生歧途。

生命的觉醒,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从而找到让心灵回家的路,从而结束在红尘中的流浪而把现实变成自己的理想国!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我把本章的经文原文诵读一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在这一章中告诉我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实可信的话听起来不漂亮,听起来漂亮的话不真实。真正善良的人不会鼓噪弄舌,花言巧语的人多半不是真正的善良之辈。真正有知识而智慧的人绝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智慧而只能算是有知识。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是不为自己积攒什么的,而是尽心尽力为了别人,因为圣心自足;自足的圣人总是尽力给予别人,自己非但不会减少反而更加会收获满满。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的力量只是利于万事万物,绝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都是遵道而行,依道作为却不跟别人争夺什么。当然,老子早就告诉我们了,无为而无不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e154002750821088-01a30b5b02c206f9-d1d789f9e9e2bfdb4dd6a04481d044fd.jpg

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

老子用了三段来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

第一段,针对“言”“善”“知”三个主题,提出了对“信——美”、“善——辩”、“知——博”三对关系独到的认识。

第二段,概括出了圣人的行为模式和相应结果的独特逻辑,也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种因果关系。

第三段,总结了天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核心准则。

【妙思】

有的人学习了道德经之后,产生了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

老子的思想竟然能够贯穿天道和人心,如同神话中的人物,既能上天,又能入地,这很像我们所听说的一种神奇的功夫。

老子的思想竟然和红尘中大部分人的思维正好別着个劲儿,既跟我们熟悉的思维和想法不一样,但静心想一想,又让人感觉确实如此。真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你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美妙,但在生活中,又常常被别人美丽的语言所欺骗。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们既追求能够在辩论中让别人哑口无言,又常常讨厌那些个善于辩论的人。博者不知,知者不博,我们既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又讨厌卖弄知识的其他人。通过老子的这些个话语,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内心一种很滑稽的局面,怎么两个相反的方面都有道理呢?我们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错呢?真正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也许这一切就都有了答案,跟我一路学习道德经的朋友,你现在有答案了吗?

从古至今,大部分人都是利己的,或者说都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想想看,天天在忙碌的人们都为了什么呢?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说的是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四处奔波。可老子却告诉我们,悟道的圣人不为自己,只为众人,自己反而很富足,世上的聪明人,又有几人能明白老子这个思想背后的玄机呢?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可那么多的天灾也让人类苦不堪言呢,不知老子对此会如何看呢?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啊,圣人是悟了道的人,自然明白天道的规律,按照天道的规律去做,当然就用不着跟俗人们去争什么了。可我们这些还没有悟道的人,不去争还能活吗?如果你还记得或者领悟了老子在前面章节中关于这些思想的解读,也许已经有了答案了吧!


e79a8706efd117f6-9e2c5840f1042f9c-9c0064400066497d060eb317d6e80af7.jpg


老子的思想很独到,但圣人的心思也很难参透。读了老子这些思想,会让我们陷入沉思,但也未必能够有一个真正清晰的答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试着读读老子的心思吧。

第一,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疑惑与领悟:对老子这句话,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但又感觉隔着一层迷雾,很难看清这句话背后的真谛。孔子在《论语》中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巧言令色鲜矣仁”。似乎这些老人家们对于,美妙的语言没有什么好印象,基本上都是负面看法。尤其是还有一些很权威、很被认可的观点跟圣人们这些话语直接相悖,更是让我们如陷迷雾之中。例如,《增广贤文》有一句名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此我们都有体会,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的安慰,让人重新鼓起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会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炎热的六月,也会感到阵阵的寒冷。如何将这些话语或者观点统一起来呢?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为什么美妙的语言不值得信任呢?多半是因为善于说美妙语言的人,知行不统一,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尤其是再怀着别有用心的目的,那美妙的语言就特别容易蒙骗别人。很显然,是说这些美妙语言的人内心不善,动机不纯,所以美妙的语言只是诱人上当的一个幌子。但如果美妙的语言和内心的善良结合在一起呢?就可能产生“三冬暖”的效果了吧!也有人对老子的话进行质疑,如果说美言不信,难道恶言就有信吗?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核心的关键是内在的动机和与对谈话对象状态的精准把握。一般来说,如果动机是纯善的,有时那些看起来伤人的犀利的语言,却能有效地唤醒人们,被骂的人非但不会恼怒,反而还会感激。当然,还要考虑谈话对象的状态,若是其心理脆弱,就要循序渐进、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由此可见,这一切的关键是内心的善良与否,对象是否能够消受,二者缺一不可。至此,你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疑惑也许就能解除了吧?

第二,再来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在《论语》中多处阐释了类似的思想: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dài ]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 rèn ”。这真是让人有些费解,怎么像老子和孔子这样的圣人们对于善辩一事都持负面的看法呢?我们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口很好的、高超的辩才啊!尤其是看辩论赛时,看到辩手们那样高超的辩术和精准的语言,很是敬佩和向往啊。可是圣人们为什么却不是这么说呢?实际上,圣人的话都是在说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善辩的人总是自己有理,甚至无理也能搅三分,甚至凭借着口才能够把黑说成白,把白又说成黑,让很多人明知道他是错的,却又无法辩过他。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当然是很讨厌他的。若是再加上口才卓越,但却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就更加令人不齿了。但在古人的修行中,并不是完全排斥语言或者辩论的,比如哲学中针对真理的辩论,比如宗教中的辩经,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真理越辩越明”。当然,这跟圣人们所告诉我们的接近真理的方法与内涵都有所不同,人间之辩,辩的是人间道理,但与客观真理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别。若能如圣人教我们的那样“虚极静笃”,让自己的心进入空灵的状态,就有希望接近客观的大道真理。

第三,再来说“博者不知,知者不博。”我们喜欢卖弄自己所知道的,似乎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害怕别人因此小瞧了自己,当然也很希望能够赢得别人的赞许。这算是人之常情吧。但是,如果这种行为经常化,就肯定会让人生厌。我们很多人也知道一个成语,叫“静水流深”,说的是很有内涵的人,实际上并不急于表现自己,因为真正拥有内涵,所以也不害怕别人小瞧了自己,自己的实力自然在行动中、结果上和关键的时刻能够呈现。事实能够证明一切,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自己会说话。事实的语言,就是无言的大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