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马同学:简析道德经无为的思想
“无为”在《道德经》中十章仅出现13次,但其旨贯穿全文。无为是道德经的主要思想主张之一,是《道德经》全文强调的主旨。
图片仅作为配图使用,与原对话场景无关
老子让自己主张的“无为”表现在圣人身上。圣人“无为”是循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他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处无为之事”就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终日行不离静重”(第二十六章),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修行,甘于生活的寂寞和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不是无所作为或者不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且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上。显然这种“为”是不妄为,不刻意为,是顺应自然去为,把握时机去为,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不该做的不做就是“无为”,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就是“无不为”。
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过自我封闭修行,从而达到“无知(智)”“无欲”“无为”。
老子特别告诫,“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烹小鲜”就要少折腾;“啬”就是“无为”,遵循客观规律,不去主观干预。“致虚极,守静笃”,做到这些就是“早服”。“早服”到“莫知其极”(第五十九章)的过程,也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
老子告诉我们,“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当做到无为之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三章),善胜,才可以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不争,故无忧”(第八章)。
网络抄录,有改动。
《道德经》中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区别,其实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区别。
识神无为,则元神无不为。
请老师指导。@太易先生黄紫檀
黄老师答:@济南马同学 无为与有为本是一体。
具体到修炼上面,真正的无为,是一法不立,万法皆融。
可以因材施教、因情立法而不离自然。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像柔弱不是懦弱一样――这两者,都是《道德经》里面非常容易被误读的主旨。
春风化雨:@太易先生黄紫檀 无为是指元神主事,不后天刻意造作的状态吗?
黄老师答:对。
转发请声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tyxsdy/62421.html.
上一篇: 文始法脉传承的一些探讨
下一篇: 关于度亡的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