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道家养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中医养生,法则天地

——中国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燕嫱博士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该文对中国最权威的中医药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一位名老中医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访谈,提取出他们毕生总结出来的珍贵的养生经验。本刊节选了其中精华部分。

(甲)名老中医养生共性

研究名老中医们的生平、学术思想和养生思想对我来讲仿佛是心灵的洗礼,他们高尚的境界令我钦佩,能和他们交流,哪怕仅仅是阅读他们留下的文字,自己仿佛也得到了升华。细细想来,他们能享健康高寿,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共性:

一、饮食养生一一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1、脾胃为后天之本

善治虚损证的汪绮石尝云:“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的精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的纳化和水谷精微的输布。《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留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五藏六腑、四肢百骸的经气均来源于脾胃。

同样,水液代谢也靠脾的传输。《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脆。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摇度,以为常也。”于是水精可以四布于肢体,并行于全身。

脾胃乃后天之本

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人体之气,靠脾胃化生。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赖后天之精不断地滋养补充。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营气为水谷之精气,卫气为水谷之悍气,气的生成和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人体的血液营养滋润周身,也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变化而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顾护中焦脾胃是中医两千年来的临床特色,《伤寒》、《金匮》共载方317首,用姜、枣者128首;姜、枣共用者54首,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可见一斑。

本文所研究的十一位名老在临床和日常养生中都极其注重顾护脾胃之气。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在治疗虚损和久病患者时,肖老尤重于脾,多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运中用扁豆、苗仁;纳谷不甘则谷、麦芽。肖龙友在北京的家中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或炒糊的馒头,用水煮汤来治疗伤食。成人腹胀,则取砂仁一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砂仁,碾碎嚼服。长夏季节则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升发脾气。肖龙友说:“盖荷之为物,色青中空,象乎震卦风木,在人为足少阳胆同手少阳三焦,为生化万物之根蒂,因此物以成其化,胃气何由不升乎?”

董德懋在学术上崇尚脾胃学说,赞同周慎斋所言:“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亦。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董老谴方用药平和,强调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董老创立了“调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临床多验。董老还曾经专门撰文提出了畅情志、调饮食、加强锻炼等脾胃病的调养方法。

世事如花开花落,看透方美。

陈苏生认为:“食欲反映营养摄入的水平,脾胃是消化的主要枢纽,不论饮食或药物都必须经过脾胃的吸收、转输,才能发挥作用,机体才有生化之源。”陈老认为饮食、睡眠、二便是人之三宝,调整这三大常规,是陈老的临床特色,也是陈老的养生特色。陈老还特意制定了通畅气机以改善食欲、睡眠、大小便的方剂,名之曰:“人身三宝汤”。调理脾胃的思想正是陈苏生养生思想中“以人为本”、“增加资能”、“壮元气”的具体体现。

路志正被认为是现代继承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的代表。调理脾胃的思想贯彻于他临床和养生实践之中,象冠心病、肾病以及许许多多疑难杂症都用调理脾胃之法霍然而愈。朱仁康和张作舟是中医外科专家,钱伯煊是中医妇科专家,但是他们在治疗外科疾患和妇科疾患时,时时顾护脾胃,慎之又慎,避免过用攻伐以损伤中阳,这点在前文多有论述,在此不赘。

2、脾胃为气机之枢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的功能,贵在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必须维持升降、纳化、燥湿的平衡。脾的清阳之气主升,津液赖脾气上升而输布全身,若脾气不升,则清阳之气下陷,产生腹胀、泄泻诸病症。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若胃气不降,浊气不行,则产生呕吐恶心、痞满纳呆诸症。

炼性如调琴

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脾气升发,肝气随之升发,肾水得以升腾。胃气下降,则肺气得以肃降,心火因而能下交。脾胃居中,通达上下,升清降浊,以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黄元御《四诊心源》说:“脾升则肝肾主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水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胃为阳明燥土,脾为太阴湿土,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胃气机和畅,则一身气机和畅。

路志正认为湿邪阻滞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脾属阴土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象,为气机升降之枢,湿邪伤脾阳,路老认为畅脾胃气机方可以化湿邪,湿邪一化,脾胃健运,许多疑难杂症可愈。路老把调理脾胃气机贯穿于整个中医的治疗过程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许多多系统的疾病,如风湿病、血液病、肾病、以及妇科病、儿科病等,都从调理脾胃着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在访谈阎润茗教授的时候,阎老告诉我,她每天都坚持用揉腹法保健,即在中脘穴附近逆时针按摩,并在小腹顺时针按摩,以畅脾胃气机,脾胃斡旋中焦,脾胃气机一畅,则全身气机得以健运。阎老说自己虽然腿脚不好,活动受限,但至今脏腑功能良好,中气充足,精神健旺,得益于中焦脾胃的健运。

3、饮食有节、损谷养胃

《内经》云:“饮食有节”,“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如果“暴饮暴食”,会使胃过度扩张,并加重胃的消化功能的负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就要求适胃而食,保护胃气。在胃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适当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方能“以通为用”。

路志正认为过量的饮食,会使脾胃受损,导致疾病。访谈路老时,他告诉我们他吃饭只吃八分饱。

膳食需平衡

朱仁康幼年时脾胃薄弱,常患痰饮病,后来却寿享92,得益于他日常饮食中顾护脾胃之气。他饮食清淡,不喜辛辣之品。喜蔬菜、瘦猪肉,而厌肥腻、糖果、甜品、生冷、水果,也不喜辛辣之品。中年之后朱老做到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每餐二两,不多吃多喝,所以渐脱离胃病。因此,朱老说自己:“到老年身体虽瘦而精神转佳,能耐苦耐劳,工作不倦。”

陈苏生崇尚《千金方》中的思想:“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马继兴教授研究医史学,他在《汉代及汉以前非医学文献中有关预防医学的记载》一文中也谈到了正确的饮食法则:“不要过饥与过饱、不要吃烈味重酒、要充分引起食欲,并且在饮食时心无它用。”

程莘农院士在谈到自己的养生经验时总结出自己的三点习惯:一是不生气;二是吃饭九成饱;三是不轻易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程老说:“‘要想小儿安,须留三分饥与寒’,这句话对所有人都适用。我每顿只吃九成饱,就是要让肚子里不要有滞,这样就算感冒也不会有大问题;而如果每顿吃太多,消化不了的东西就会在肚里产生积滞,一但感冒就会很麻烦。”

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蒲辅周寿享87岁,年过八旬仍能够应诊,他认为限食是保护脾胃的好办法,而不是靠吃药。蒲老每天晚餐只吃半杯牛乳,几个胡桃仁。

现代老年学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中医“饮食有节、损谷养胃”的思想是正确的,现将老年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介绍如下。

情志要淡泊

在老年学研究中有一著名的“麦卡效应”。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做过这样的试验:限制一组小白鼠热能的摄取量,但保证其他必要的营养,而另一组小白鼠则自由取食。结果,自由饮食的小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限制饮食的小白鼠300天、500天乃至1000天后骨骼还在缓慢地生长着。自由饮食的小白鼠不到两年半全部死亡,限制饮食的小白鼠活了34年。限制饮食组小白鼠的肿瘤发病率也比自由饮食组的少得多,最常见的肾硬变几乎完全消失。这就是老年学研究中最惊人的“麦卡效应”。

60年代末,美国老年学家马克登诺制成一种内含蛋白质22%、植物油5%的饲料喂养两组小白鼠:第一组每天喂20千卡热量的正常饮食,第二组喂10千卡热量的饲料。结果,第二组小白鼠的寿命绝大多数比第一组长2倍多。试验再次说明,在保证足够营养的前提下,限制机体的热量摄入,可以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水谷适度,百病平复。

为什么适当限食能长寿呢?美国免疫学家奥福尔指出,限食可使机体免疫力在老龄时仍保持旺盛,使免疫中枢器官——胸腺的定时紊乱得以推迟。一些生物化学家对限食老鼠的器官检测表明,这些老鼠在年老时,心脑等主要脏器中的脂褐素堆积要比同龄正常饮食的老鼠低得多。另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博士罗尔·伍尔福德的实验,限食可使体温下降2℃~3℃。体温对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限食是使体温自然下降的有效方法。

可见《内经》倡导的“饮食有节”,《千金方·道林养性》所云“常欲令饥中饱,饱中饥”对于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

4、慎药、重食养的思想

这些名老们自己都是中医大家,对于方药烂熟于胸,但他们自己有病对于用药却慎之又慎,他们深知“是药三分毒,食之不效,导引不效,方命之药”。

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方序论第一》中云:“安身之本资于食,救疾之速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又说:“仲景曰:‘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琦,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可见食养为先的思想。孙氏又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药有偏性,以药性之偏来纠脏腑之偏,是治病之理,但药性之偏很容易造成“脏气不平”,特别是容易伤人脾胃,所以孙氏将药比作“兵”,不能妄发。认为能用食平疴者,是良工,上医。

当代名医蒲辅周寿享87岁,他曾说:“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来纠正机体的阴阳之偏。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蒲老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蒲老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惟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

人生就是养生

肖龙友曾说:“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肖龙友生前很少用药,饮食也很一般,但从不过量,有时吃些银耳、莲子,晚年喜吃燕窝汤。

陈苏生在“药石与食饵”中说:“有病之人,寻医求药,几乎成为常规,甚至稍稍有一些不适,就大张旗鼓,选医择药,好象非此不足以愈病。其实人类机体、自有其疗病功能,求药愈勤,自然疗能的作用愈益低落,甚至造成任何小病都非得依赖药物”。“不是有病就得吃药,吃药也有一个制度,它和食疗的关系经常互为表里。今人只重药疗,不讲食宜,显然给人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又为气机之枢,对于一身气机的和畅至关重要。善养生者最重视养护脾胃之气,常人如果注意日常生活中顾护中焦脾胃之气,则身可健、寿可延;久病、重病之人调好脾胃之气则生机可存,病可欲。正如《慎斋遗书》所言:“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天伦之乐可怡情

二、运动养生一一形劳神逸

动与静是养生中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前人养生经验表明,动和静都是养生所不可或缺的。古代养生学派有主静与主动两派。老庄学派强调以静养生,重在养神,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先秦道家以“清静”学说立论,不仅蕴含人生论,也包含其养生论。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种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说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而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以动养生,重在养形。《吕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孙思邈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宋代欧阳修曰:“劳其形者长年。”

然而从这些养生家们的整个养生思想来看,强调静并不否定动,主张动也并不否定静。例如庄周之《庄子·在宥》既主张“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也提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吕氏春秋》一方面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另一方面也指出“静胜躁”。可见他们对养生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有一定认识的。《内经》则综合诸家的观点,融合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动静相宜、形劳不倦的原则。

《内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支配万物的自然规律一样,都可以用动静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这说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都是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养生必须顺乎机体“动”与“静”的特性,以精神和形体的动静相宜来调节生理活动。清末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说得更清楚:“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易筋洗髓,入道之基。

动静相宜、形劳不倦的原则贯穿在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

神主宰一切生命活动,易动而难静,动则易耗,故清静养神就特别重要。《内经》认为,只有清静,神气才能内守,元气才能固密。《韩非子》说:“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神少费而内藏,当用时就能变生更大的智慧。《淮南子》认为:“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编》云;“静者寿,躁者夭”。把能否清静养神和性命寿夭联系起来。

清静养神必须和适度用神结合起来。曹廷栋《养生随笔》说得好:“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搞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说明心无所念,神无所用,浑浑噩噩,决非养生之道。只有在动静相宜的原则指导下。既清静养神,又适度用神,积极思维,努力进取,才能使精神内守而又旺盛。

动以养形是《内经》动静相宜养生原则的又一重要方面。因为人都贪图安逸慵懒,所以动以养形就特别重要,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气血和畅,内外通达,谷气得消,病不得生,有助于排除机体的一切障碍。形体过分安逸,则气血不畅,不通则滞,百病丛生。

静以养神是补,动以养形是通,动静相宜,形劳神逸,则补而不滞,通而不损。《内经》既主张劳动和锻炼,又反对过度劳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不妄作劳”,既适用于养神,也适用于养形,而“形劳不倦”则是对劳动和锻炼养生的原则要求。“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是因为久动而不静;“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因为形体活动过分强烈。所以,劳动和锻炼如果能坚持进行,而又做到有劳有逸,不致过度疲倦,就符合形体活动动静相宜的要求了。

对“形劳而不倦”尚有不同理解。如张介宾认为“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理解为形体劳作能使精神舒畅而无倦意。严和骎主编的《医学心理学概论》一书中认为是指通过投身于创造性的劳动中,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形体虽辛苦,但劳动的果实和成绩能使人精神快慰,心神安泰。故《内经》日“形劳而不倦。”这两种解释均可看作是对形体活动的养生意义的阐发。

从来都是精气神

总之,神易妄动,故养神宜静,形易慵懒,故养形宜动。具笔者自己的体会,形贵动,神贵静,而形动神才容易静,动中之静是真静。正如景岳所言:“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本文所研究的名老们一生忙于诊务,一直到高龄都乐在其中,正是形劳而神逸的真实写照。

本文所研究的十一位名老都十分注意运动养生。08年夏天我们去访谈路志正教授时,他已经88岁高龄了,然而腿脚轻便,精神矍砾,告诉我们他每日早起锻炼、散步,那天早上步行去了鼓楼,并且坚持练习他自创的“路氏八段锦”。路老从年轻的时候就每早坚持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十年动乱时,路老被下放农村劳动,但是路老却认为那一段日子收获非常之大,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路老真是心胸博大!这样的境界才会神静,神静形动才是真正的养生。

董德懋坚持练习站桩功,寿享90。每天坚持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分钟。毫不松懈,受益非浅,体会颇深。从他留下的研究气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董老功力十分深厚,炼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阎润茗今年已经89岁了,然而她告诉我她虽然腿脚不好,每日都要在户内散步,天气好的时候还要去室外活动,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做,洗澡也是自己洗。阎老对导引气功也很喜欢,勤练不辍。

老吾老,幼吾幼,平常心,即是道。

马继兴教授一直是骑车上下班,近来由于女儿的劝阻才改为坐公交车。如果不出门,马老就在屋子里散步,马老说他很喜欢传统的锻炼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静坐。

薛崇成教授现在还每天骑车上下班,令人赞叹,惊叹。

朱仁康喜欢散步,朱老六旬以后坚持每日早晚散步20分钟。七旬以后为早晨散步一次,早餐后进行,以助消化。其实气功、散步道理相通。导引、吐纳、散步,都有放松心情,调整呼吸,使呼吸深长均匀、让人气定神安、物我两忘、气沉丹田之效。

陈苏生崇尚华佗的观点:“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陈老说:“这正是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老庄之学,专门讲究清静无为,要高明多了。若一味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不消耗一点体力,就是清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可见陈老在动静关系中强调动的一面,即便在他80多岁高龄中风之后,身体稍有好转,就每天从三楼下到庭院散步,两年之后,康复如初,还恢复了专家门诊和科研带徒任务。

名老们都偏爱传统的健身术,如董老推崇的站桩功、路老喜爱的八段锦、阎老的导引术,还有传统的书画创作。这些传统的健身活动与西方的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将调身、调心、调息结合,身动而心静,形动而神静。西方的体育运动如跑步、跳高、健身器材运动都没有养神的内涵。

寄情书画,养心之道。

程莘农从来不养生,但是他书画创作时专心致志,针灸之时气沉、神凝,自然达到了静以养神的效果。薛老一心工作,骑车上下班,正是神静形动的最好写照。马继兴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说传统的导引术中“有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在配合了柔软体操之同时,还要把本人的意志全部灌注到所运动的部分。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转移本人的思想,并在同一时间内使注意力更加集中。”注意力集中即是凝神。

三、起居养生一一天人合一

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的生命活动本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

《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的基本法则,人们也要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采取春夏季保养阳气、秋冬季保养阴精的养生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起居有常”,人的生活起居,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起居有常,元气不伤。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其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应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

起居有常指一年之中的起居有常,同时又指一日之中的起居有常。

一年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对起居和日常生活进行适当地调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亚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一年四季应顺应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季作息时间应有所不同,“春夏养阳”宜晚睡早起,而“秋冬养阴”则应“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作息时间适当调整。但是晚起只是比“与鸡俱兴”相对稍微晚一些,冬季“必待日光”就可以了,而不是象现代人夜晚不睡,白天睡到九、十点钟,甚至更晚,那样影响阳气的生发。

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一天之中人体阳气的盛衰也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相应。出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变化。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们也应该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所以白天是讨论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阳入于阴”则安寝,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现代许多人喜欢熬夜、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久天长,身体消耗越来越大,会出问题的。

本文所研究的名老中医们,共同的特点是生活都十分规律,特别突出的是他们早上起得都很早,没有一个人睡懒觉。路志正是五点多起床,肖龙友也是五点多起床,是全家起的最早的人,还有马继兴、阎润茗、薛崇成都起得很早,程莘农早上五点五十从家出发,六点钟就出门诊,一直坚持了多年。古人有“早起者高寿”的说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按时起居、作息、饮食、锻炼、工作,不违生、不害生,顺应天地自然的气机,得道多助,故能享高寿。

心情愉悦,人在画中。

起居养生实际上是基于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基本理论。《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需“顺四时而适寒温”。人依靠天之清气和地之水谷而生存,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因此,人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天之气、地之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人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与四时气候相应的生理节律。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内经》一书中比比皆是。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出人的脉象随四时变化而变化:“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在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多发病:“春善病敷蛆,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认为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中医养生,顺应四时。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内经》进一步提出,人类应当掌握自然规律,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来防病治病,摄生保健,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四时用药当远寒远热的戒律:“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月生无泻,月满无补”的针刺原则,并指出:“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顺应四时养生的原则:“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阎老研究子午流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深刻的理解。她说,现代人动不动就冬三月进补大量的羊肉、狗肉,夏天又吃大量的冷饮,是与内经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背道而驰的。最好是冬天食用百合、山英肉等滋阴之品,且神气内敛,“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夏天可以用一些补阳之品,如姜、椒,所以民谚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可以活泼外向一些,“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阎老认为现代人喜欢夜生活,早上又睡懒觉,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对现代人的体质有很大的伤害。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起居。阎老研究子午流注针法,认为时间对生命体有着深刻的影响,她艾灸足三里穴都是在春夏两季,以养阳气

春花烂漫,养阳之时。

许多名老们对起居养生都有论述。路志正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顺应春生以养肝气,夏长以养心气,长夏化以养脾气,秋收以养肺气,冬藏以养肾气的规律,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董德懋在“天年与养生”一文中,提出了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养生,其中首先提出来的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四时寒暑的变迁,对人体影响最大。人要养生长寿,必须了解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自觉地适应自然气候的变迁,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养生中除了四时阴阳、起居养生的思想外,还有气象物候、天文地理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地理、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不可忽视。由于本文研究的名老都生活在北京,地理环境对养生方式的影响本文不作讨论。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许多名老中医都曾论述过这个问题,对当代自然环境的恶化表示过担忧,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人的体质和疾病谱。董德懋认为地球植被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二氧化碳的堆积,以及五运六气的变化,使气候的整体趋势变暖,因而六淫之中,火热之邪为病的几率大增,导致火热为病的人越来越多;路志正教授认为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间,由于世界人口的激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破坏性的开发。其造成的严重恶果,从大的方面看,表现在北极冰雪融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率加快,咫风、暴雨、大旱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频作;从局部看,它引发了城市中的五岛效应(混浊、热、干、湿、雨),对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转归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精神往来天地之间

人生天地间,无时无刻不受天地自然的深刻影响。顺应自然方能得道多助,以助正气。本文所研究的名老们都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不违生、不害生,所以得享高寿。

四、精神养生一一仁者寿

中医的精神养生,强调的是恬淡虚无,这是一种减弱自我意识、无欲无求、安然内观的状态,简单讲就是无我、忘我。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活动才是最自然、最健康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精神”才能“内守”,“真气”才能“从之”。

人体具有极强的自稳定、自组织、自平衡、自修复能力,但前提是不去扰之,自然五神安和,气血顺畅。所以要学会放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克服欲念、忘掉自我,方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无小事

通过对名老们的访谈和资料研究,笔者认为名老们都达到了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这才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真正原因。一个心胸狭隘、悲悲戚戚的人即便再注意饮食、运动、导引、吐纳也是不可能健康长寿的。现把名老们的精神养生试述如下:

1、大医精诚、老有所为

本文研究的名老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医德高尚,对病家的痛苦,自己感同身受,一心赴救。正如孙思邈所说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他们都把治愈患者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一心钻研医理,对中医临床或学术有一股好之、乐之的钻研精神,全心投入,乐在其中。

肖龙友位列四大名医之首,可每日仍是白日诊病,夜间读书,遇有疑难病症,常彻夜读书、思考;路志正现在年近九十,仍然担负着繁重的门诊、科研任务;薛崇成每日坚持上班,回家之后,看完新闻联播,就是工作;马继兴仍然笔耕不辍,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完成针灸史的写作。朱仁康八旬后尚坚持每周出两次专家门诊,陈苏生坚持临床诊疗工作一直到87岁高龄。他们都是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

老中医们多年临证,到了晚年,诊疗水平愈发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临床诊病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治愈患者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患者们也相信老中医们所开的方药,疗效愈发好,这种良性循环对名老们的心理是一个良性的刺激。而且年高之后,老中医们大都着手总结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以留给后人,为中医做点贡献。这种使命感,以及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需要、尊重和感激对个体生命是很好的精神支持,养其神。临床、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老中医们的晚年虽然忙碌,但这种耗神和养神并不矛盾。一阴一阳谓之道,神要用方能养,只要适度,勿过用即可。清静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是做而不执之意。

隆冬寒梅,冰雪精神。

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生理机能都受到神的支配和调控,神经常处在“动”的状态,因而就需要通过养神避免神的过用。养神是养生中最重要的方面。“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内经》认为,避免神的过用,关键在于使神清静内守。《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即是此意。张介宾《类经·摄生》指出:“神不外驰,故曰守神”。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说明养神在于使神内守。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也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强调心神宜清静,用神宜适当,清静养神并非养而不用,神要用方能养。关键在于不要妄用、不要妄动。在这一点上马继兴教授说的好:“我养生的关键就是三个字:不动心。”他每日忙于著述,然而乐在其中,心神安宁愉悦,不为外界宠辱所动心、守神于内。本文所研究的名老们都是这样的,一心救治病人,全心在中医的临床科研工作中,乐在其中,坦坦荡荡,精神内守、不为外界荣辱所动心。这样,神方得其养,健康长寿自然不求自得。

2、无私忘我、宠辱不惊

上个世纪的中国,是动荡不安的。先有内忧外患、战乱,许多老中医们饱经忧患;解放后又有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许多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在磨难面前都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宠辱不惊,豁达大度。陈苏生作为上海名医被请到北京,但在京工作仅仅一两年后,就被划为右派,降级降薪,留用察看,后来又下放北京居庸关劳动,当时陈老已经五十多岁了。一年后陈老又被下放新疆工作。但他在下放新疆那样的逆境中却能一心扑在临床工作上,日诊患者百余人,直至十三年后,劳累吐血晕倒在诊室,才扶病回到上海。

内心平静、忘我的境界就是养神

马继兴先是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又被下放江西农村劳动,拖着老寒腿爬电线杆做电工,下田种地、喂猪,什么脏活、重活都干过,头部还被造反派打伤,至今留有后遗症。即便如此,马老仍不忘做学问。老伴儿说,那些日子,他在墙上贴着工作进度表,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排得满满当当;在江西农村一边种田,一边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草药名录和植物检索表,拉着当地赤脚医生给人家教授草药课……这需要怎样的胸怀修养才能做到呀!令人扶卷叹息不已!

路志正在文革期间经历了抄家、下放劳动,但路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路老说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段经历对我的后半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几年的锻炼,我锻炼出一幅好身体,至今仍然思维敏捷,步履矫健,这要归功于当年的锻炼。”'路老还说:“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体会到乡亲的关怀,家庭的和谐,亲朋间的亲情是多么的珍贵,这样的财富不在逆境中是难以得到的。这几年也给了我一段闲暇时间,让我冷静地思考和领悟中医的深奥哲理,反思中医工作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逆境每个人都会遇到,用一份宽容、淡定、从容的心境去面对它,这样的心态是他们能享高寿的原因。

老中医们用生命演绎的生平故事把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美德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的坚忍不拔,灿烂动人!

无物,无我。

老中医们的人格境界令人高山仰止,那种一心为公,忘我无我的境界令他们宠辱不惊、豁达大度,自然可养浩然正气。这与那修真之士山林静养的养生方式相比,可算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养生之道了,但两者的共性在于都达到了那种忘我无我的境界,那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天之道,补不足泄有余”。生命体完全开放,会与外界进行有益于自身的物质能量交换,也就是中医讲的养浩然正气。

传统中医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认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五藏藏五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九针论》)。神为精化。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喜怒忧思悲恐惊中某一情的太过、太久必然使某一脏腑的气血偏胜或偏衰,久而久之,使人体五脏失和而生百病。精神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不容忽视,裕康在《养生论》中说:“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含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嗅,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可见精神力量之大,往往甚于药石。情志对脏腑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脏腑所藏之神;二是而情志对脏腑之物质层面有着间接影响,其伤害是自上而下的,是自神至气而至形质的过程。

心中有美天地宽。

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仁慈宽厚者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故能颐养天年。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能够健康长寿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见利忘义、追逐名利、损人利己、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骄奢淫逸的人,自己必然经常处于愤怒、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紧张的情绪之中(“常戚戚”)。《灵枢》日:“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因此他们体内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器官功能衰老快,易得病,有病难以康复,故寿命缩短。本文所研究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有着良好的修养,温和宽厚,正心诚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且天性颖悟,由医而悟道,境界高了,自然对于人世的纷争、不平可以一笑了之。这有点类似古人所谓“六经注我”的情形,通过读经,养浩然正气,个体生命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深谙医理,知道七情内伤,损人尤甚,所以自己多有排解的缘故。

3、欲不可灭、欲不可纵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肾气为人先天之本。名老们都有节欲保精的思想。

董德懋习练气功,注重保精,主张“恬淡节欲,如此则寿,反此则夭”。

路志正编著的《中医养生保健精要》一书中,认为:“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认为“若要健康长寿,必须节欲养精,填髓健脑,使神气健旺。”

黄帝内经》, 医道元典。

朱仁康曾说自己:“平时沉默寡言、清心寡欲、注意节欲养生。遇到烦心之事,能耐心控制,力戒烦恼,从不与人争吵,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

节欲是广义上的节欲,不只是节欲保精顾护肾气。这些名老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很低,他们的生活都极简单,吃、穿、住、行都简单简陋得让我们这些后学、后辈们惭愧。采访薛崇成薛老时我问他一般都吃什么?薛老拿出他的午饭,那是一个袋装的麻花外加一袋黑芝麻糊。薛老的学生杨秋莉教授告诉我薛老生活极其简单,不光在单位常年吃这些最简单的饮食,在家也是这样。平时骑车上下班,现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做公交车上下班。家里住房简陋,下班回家看完新闻联播就是工作,常年如此,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我们去采访陆广苹教授也是这样,他住在一套极普通的老式的单元房内,没有装修、也没有客厅,程芋农老住在中研院宿舍一套50平米的单元房内,还有我去过的胡海牙家里,是北京郊区一个最普通的小区。我真是感触颇多,斯是陋室,唯其德罄!

薛崇成教授曾说:“活得欲望愈低愈富足,愈简单愈轻松。”

野村春树,斜日炊烟,诗意人居。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看着琳琅满目的养生著述、电视节目,什么五谷杂粮、红黄绿白黑、食疗药膳、经络穴位,我不禁在心里问自己难道这就是养生?大道是至简的,至美的,不会是那么繁杂的。生命的过程应是美好、从容、高尚、淡定的。是按照生命体本来的规律来展现它美好的一面,如花之放,不为物欲所困,守住寂然本心,忘我无我,做好命运安排给你的每一件事,心安而理得自然气定而神闲,神气方得其养。如果每日为饮食、物欲所累所困,这样的生命未免狭隘了些,何谈养生?

认真做人做事,问心无愧,以美好、善意、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则健康长寿是不求自得的。采访薛崇成教授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学生杨秋莉教授给他倒了一杯开水,他马上拿起来喝,杨教授提醒道:“您先别喝,刚开的,烫坏了您。”薛老不管,接着喝,边喝边说:“死都不怕,还怕烫?”这种置生死于度外,坦荡荡的大丈夫风采让人顿生钦佩。那么多人孜孜汲汲,刻意养生,其实唯有放下生死,才能健康长寿。

现代太多的人刻意去养生,唯养生是从,少了一分生命的从容、坦荡、大气。欲求则不得,欲速则不达,反者、道之动。只有放下了对个体生命的执着,认真地做人做事,生命体才能成为开放的系统,才能得到天地正气地滋养,灿烂开放。

减损诸欲是“治心”、精神养生中的前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声色犬马如毒虫可以噬心,巧技珍宝之类玩物必然丧志,日日减损诸欲,使心合自然之清虚,苍天之湛泊,大地之温静,则在己可治心养身延年,在外可齐家治国。

圣人执左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在这点上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当代的西方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些让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其实西方的先贤们也是主张节欲的。现在,西方经济学强调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浅见和短视,其后果是资源浪费,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战争,这是一种短暂的繁荣,不会长久。人的欲望是一定要节制的,只有减损各种欲望,身心安宁,精神专注,神才能静下来,方才谈得上养生技术层面的问题。

4、诗词书画、兴趣广泛

这些名老们都喜诗词书画,有些还是书画大家,如肖龙友、程莘农等。肖龙友的处方墨宝还有人高价收购,裱起来欣赏。程莘农的书法、篆刻、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二三十岁时已经小有名气。当年,他与徐悲鸿,张大千同是上海中国画会的成员。程老现在对书画仍是情有独钟,遇有书画展,常常要去看看。路志正教授的书法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我去访路老的时候,就碰到有人登门求字。阎润茗教授书法造诣也很深,至今每日仍然勤练不辍。薛崇成教授文化底蕴深厚,对诗词情有独钟,自己诗词书画的造诣也很深,上文已有多处涉及,在此不赘。

徜徉在诗词书画的美妙境界之中,也是一种养生。美和养生是不可分的,美的境界悦心、令人乐而忘忧,心结一开,心生欢喜,则百脉皆通。而且中国书画的淡雅、和畅、从容也是一种高尚的生命境界,人徜徉于其中,安得不寿?中国书画创作时须气沉丹田、气定神安方可。人之气若常沉丹田,自然坎离交靖、水火既济,延年益寿,这一点先贤多有论述。

散步可颐养性情

此外,名老们兴趣爱好广泛。不光爱书法、绘画、还有下棋、音乐、金石、花鸟、戏剧、历史、诗词、文学等等。而且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开朗乐观,交友广泛,而且注重教育,爱提携后学。肖龙友与孔伯华共同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热心中医教育,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就是肖老作为政协委员提议创办的。董德懋、路志正也均是交友广泛、爱惜中医人才的仁厚长者。

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精神愉悦有寄托;身边有知己好友,畅谈古今乃是人生一大乐事,这都是怡养性情的好办法。

5、家庭和睦、相濡以沫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名老们都有和谐美满的家庭。肖龙友的夫人陪伴他走了半个世纪,肖老遇到疑难病症都要和夫人商量,弃政从医也是听从了夫人的意见;路志正、马继兴、张作舟、程莘农、阎润茗教授都有着美满的家庭,马继兴教授的夫人从年轻的时候就陪他一起上图书馆,帮助他抄写资料;张作舟教授满怀深情地在自传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夫人说:“士儒(张作舟的夫人)比我小四岁,是位贤惠善良、坦诚好学的女士。”“没有士儒在精神上、生活上对我的全力支持,我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薛崇成教授至今还在科研一线工作是和他的夫人胡文华的理解支持分不开的,非典之时,胡老师还和薛老一起试药,为抗击非典做贡献。他们的健康长寿是和家庭的和谐分不开的。徜徉在爱的暖流中,人焉得不寿?爱是最滋养人,补养人的。

观冬水而宽胸怀

这些名老们家庭幸福,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这样的好福气,而是因为他们为人宽厚、性情豁达,谦和礼让,处处为别人着想。在处理夫妻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他们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难得糊涂,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对子女会提供建议和帮助,而不会包办代替。对待朋友,他们以诚相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总之,修养良好、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自然会心情愉快、工作顺心、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6、大德有其寿

古人云:“大德必有其寿”,出自《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有德者,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有远大的人生志向,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所以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这就是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的君子自然神气安宁,常戚戚之小人怎可能有平和、安宁、坦荡的胸怀?怎么可能“静以养神”?

吹箫可修身养性

“德”对人的健康长寿十分重要。孙思邈日:“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裕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钦!”减损欲望、修德才能静神、养神,这是健康长寿的前提,是所有养生术数的基础。

本文所研究十一位名老中医都是仁者寿、德者寿的典范。他们都有着大医精诚之心,一心救助患者,把治好病当做自己最大的乐趣。他们饱读诗书、都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温和宽厚,是谦谦长者,能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这样,他们的心态自然平和,心神自然安宁清静。心理和精神长期处于良好状态,体内气血运行正常,阴阳平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调节良好,脏腑功能活动旺盛,没有七情之内伤,所以他们能够健康长寿。

以上是本文所研究的中研院十一位名老中医养生的一些共性,个体生命能够健康长寿是多种先后天的原因促成的,本文仅是对他们健康长寿的初探。

(乙)名老中医养生个性

名老们的先天体质各不相同,有的孱弱些,如朱仁康、陈苏生、薛崇成;有的健壮些,如阎润茗、程芋农、董德懋;性格也各不相同,有的温和些,如朱仁康、肖龙友;有的刚烈些;如程莘农、薛崇成;人生境遇也各不相同,有的相对平稳,如朱仁康、钱伯煊;有的历经坎坷,如陈苏生、马继兴。

落花流水,各得其宜,人生亦复如此。

人的体质影响人的性格,性格又反过来作用于体质,身心不二,体质性格又对人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名老们各自的命运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份坦荡、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境,这是他们最终得享高寿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体质性格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养生思想的影响:如先天体质较弱的朱仁康有限食、损谷以养胃气的思想,朱老平时沉默寡言、清心寡欲、注意节欲养生,遇到烦心之事,能耐心控制,力戒烦恼,从不与人争吵,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薛崇成教授说自己的性格体质是太阳型人,非典时敢于挺身而出,以身试药,连服石膏一个月;个性谦和的朱仁康、钱伯煊等一生较为顺利平稳,而性格刚烈的程莘农、陈苏生、薛崇成相对坎坷些,然而他们生气、有火时会发泄出来,不会郁结在体内,且过后就忘,无事于心,无心于事。他们这些不同的处事方式、养生思想都是与他们的体质相适宜的,也是他们的体质决定的。朱老可以从不与人争吵,“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但是如果让程芋农、薛崇成他们强忍怒火、不与人争吵,日久天长,程老、薛老恐怕也就健康长寿不再了。

一、名老中医临床特色与养生个性

名老中医们的临床特色和养生思想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无论是临床还是养生,指导思想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所以他们不同的临床思想也孕育了他们不同的养生个性特征。

脐下乃神阙,温养可长生。

1、路志正——慎养脾胃

路志正被誉为当代继承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的代表,路老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疾病、多系统疾病,如胸痹、风湿病、血液病、肾病、妇科病、儿科病等等,还指导研究生开展了脾心病、肝心病、肾心病的研究。

路老在临床十分注重“治湿”,其实根源也在脾胃,中阳不振,才会全身水液代谢不利,造成水湿泛滥。

在养生中,路老同样注重脾胃。路老认为:“养生之道,贵在后天,而后天之道,又当以脾胃为本。”“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能保持人体的旺盛精力。食物药物均有四气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以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

访谈路老时,他告诉我们他吃饭只吃八分饱,什么都吃,并不忌鱼、肉。喜吃玉米面发糕,每周要吃两次,还喜喝面茶(用小米面制成),认为很养脾胃。路老喜茶。一般喝花茶,绿茶,饭后喝乌龙茶,晚上喝普洱茶,他认为普洱茶可以养胃安眠。

2、阎润茗——顺时养生

阎润茗是针灸大家,曾进行过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她在日常养生中也处处体现了时间医学的养生思想。阎老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认为冬天应进食滋阴之品,如百合、地黄、山萸肉,反对冬日过食阳热之品;阎老作息规律,睡子午觉,日日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升发;阎老用针灸保健,春夏艾灸足三里以助阳气。在日常生活中,阎老注重按摩养生的作用,每日梳头、叩齿、咽津、鸣天鼓、摩腹,勤练不辍,如有不适往往自己用针、灸治疗而获愈。

食花养颜

3、肖龙友——形神同调,避免攻伐

肖老对治疗老年病有独特见解,他治疗老年病处方用药十分平和,多不加攻伐,避免汗、吐、下,注重调理清养,不特意攻病。且处方时往往使用一、二鲜品,取其有生发之气,立意独特,概因老人生发之气不足,以助生气。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老年养生保健的看法:避免攻伐,多助生气。

龙友先生临床时注重形神并治,调理慢性病,特别注意病者五志七情的调养。往往通过梳理气机,以调理患者的情志。在日常生活中,肖老也保持着和畅的情志,他修养深厚,脾气极好,据他的孙女回忆几乎“从未见过他发脾气”。

肖老在临床中注重脾胃的调养。如当时中医治痛、多着眼肺、肾,而他则于肺肾之外尤重脾胃。在日常生活中肖老注重食疗,“燕窝汤”等食品是肖老晚年常用的补品,因其性味平和,滋养脾胃。他在北京的家中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或炒糊的馒头,用水煮之喝汤吃糊米,治疗小儿伤食。夏季食欲不佳,则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增加食欲。

清静无为,养神正道。

肖老在临床中注重畅情志、调脾胃、重肝肾之阴,他形神同调、以顾护正气为主,而不是以祛病为主的思想是他的临床思想,同时也是他的养生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4、陈苏生——扶阳与畅情志的思想

①扶阳思想

扶阳思想是陈苏生的临床特色,也贯穿到他的养生思想之中。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补养的适宜。陈老认为:“当平人中阳不衰之时,不妨滋阴润泽,及其既病,或病而既久,则当首重阳用。”'陈老认为补养应该视不同体质而定。所以阴虚之人不应扶阳,阳衰之人不合滋阴。如果补错了,非但无益,而又害之。

二是陈苏生主张积极的养生方式,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斗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陈苏生认为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刻意讲究的假无为要高明得多了。至若一味地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不消耗一点体力就是清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动则生阳,陈老注重积极的运动养生,这也是他扶阳思想的一种体现。

散发弄扁舟——亦舒心之法。

②和畅情志

在临床中,陈老非常注重和畅情志。陈老创制了“人身三宝汤”等方剂,畅情志、和气血。陈苏生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郁”是多种疾病的共性。提出“凡病多参郁,治郁当以调气为要。”的学术观点。认为:“气机障碍是所有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而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郁滞。”4所以畅情志、和气血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

陈老在临床上注重精神之治疗,认为应关心患者之疾苦,做好思想工作,使之解除顾虑,树立信心。

和畅情志、行气解郁的思想既是陈老的临床特色,也是陈老的养生特色。陈老一生历经磨难,被打为右派,下放居庸关劳动,又下放新疆十三年,直至吐血返沪。但陈老却始终不屈不挠,豁达大度,坦坦荡荡,把全部的心血花在中医的临床和科研上,一心救治患者,最终寿享90

5、董德懋——气功养生与调理脾胃的思想

董德懋的临床特色有二:一是调气、积精、全神的思想,他注重气功的作用,常指导病人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练习站桩功,并亲自示范动作。董老自己勤练不辍,每日坚持三次,终于治好了自己的高血压。董老炼功已经达到很高境界,他曾描述自己炼功的情景:练习“静坐功到有知觉时,真气发动之后,窍息亦随之发动,人到胎息真动的时候,一身酥软如绵,美快无比。胎息冲融,真气从之,流行于一身上下,油然而上腾,勃然而下降,其气息熏蒸,有如春暖天气熟睡方醒,其四肢之畅快恬适,真有难以言语形容者。到此地步,清气上升于大脑泥丸宫内,恍觉一股清灵之气直冲祖窍,耳目口鼻亦觉大放光明,不同于平时。”董老寿享90,和他常年坚持习练气功有很大关系。

董老临床特色之二是注重调养脾胃,董老在临床中创制了调理脾胃十法,并有专文指导脾胃病的摄生调养,认为应畅情志以疏肝健脾、调饮食以健脾和胃以及适应环境加强锻炼以壮脾胃。

对坐论道,畅快人生。

二、名老中医对养生理论的贡献

1、薛崇成抗衰老研究

薛老认为抗衰老本来就是一种预防性的工作。现在国内外都有把衰老当成疾病的,在一定情况下,它也是疾病,而且“抗”也可以是治疗,因而对“防”加以强调,当不算多余。衰老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薛老归纳了以下抗衰老方法:

心情开朗,光明磊落,有所寄托;不为物惑,自尊自贵。读一些古诗词以养心性;适应环境;劳逸适当;断烟酒,节饮食,高脂饮食有害,要多素少荤;坚持体育锻炼;适当服用维生素CE、山碴、枸杞,但不必多种并用;用手指揉按内关(左右都可)、中脘、百会等穴,每次约10分钟,不要太用力,每天固定一穴,半月轮换。

食材即药材

2、路志正防湿治湿思想

①防湿与养生

路老注重防湿,提出了日常生活之中防湿治湿的一些方法,丰富了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路老十分赞成我国传统的防潮除霉的良好卫生习惯。如:《寿世密典》中提到的“农历五月,苍术收潮、诸香避之”的中药烟熏预防方法。我国传统上有插燃艾蒿以除秽祛毒的传统习俗。在长夏,会在墙角撒石灰粉以除湿,寒冬季节,除用绵纸糊窗户以御寒外,还在窗棂上安装风斗,以利室内外空气交换,通风除湿,吐故纳新。路老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该慎起居、避免雾露雨雪、坐卧湿地、汗出沾衣、水中作业等,以防外湿侵袭。还应注意饮食有节,以顾护中焦脾胃,戒烟戒酒,少冷多温,以防湿从内生。

②预防感冒

路老认为老年人应该预防感冒,感冒伤人阳气,对老年人伤害很大。路老平时以玉屏风散加首乌藤为细末,装于胶囊,每次服三克,日服两次,缓缓调理,预防感冒,强壮身体。

合理运动,可寿比仙鹤。

3、马继兴催眠养生研究

马老把催眠用于自己的养生实践。催眠理论认为催眠是引导一个人从意识的状态,进入潜意识的状态。人的潜意识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生命指标、血液循环、代谢产物和免疫反应等。从意识的状态进入潜意识的状态有点类似于中国哲学所讲的“无私无我”和《内经》所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在正确的诱导下,可以治愈许多的身心疾病。身心不二,形神合一,养生需养心。催眠放松术就是一种心灵的养生法,是一种心理解毒治疗方法。这种自我催眠放松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和慢性疾病的病人。有利于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养生和长寿。关于催眠的治疗和养生方面的意义,马老认为是通过暗示、通过精神而作用于躯体的。

4、肖龙友助老年人生气的思想

肖老治疗老年病处方时往往使用一、二鲜品,取其有生发之气,概因老人生发之气不足,以助生气。在日常生活中,肖老也注意食用有生发之气的鲜品以助生气。如他夏日常用荷叶粥,概取荷叶的生发之气。他曾说:“盖荷之为物,色青中空,象乎震卦风木,在人为足少阳胆同手少阳之三焦,为生化万物之根蒂,因此物以成其化,胃气何由不升乎?”

5、陈苏生养生思想

陈苏生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有“养生论”一文见世。陈苏生对养生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一,陈老崇尚积极的运动养生方式,认为生命是斗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反对一味强调虚静为保的养生思想;二,陈老认为补养应视不同的体质而定,若平人中阳不衰,可以滋阴润泽,若中阳已伤,则应首重扶阳,反对一味“滋阴”;三,注重“治郁”,认为内在环境,当以气血和谐为根本,若气血和畅则百病不生,如有拂郁,则诸病蜂起。所以陈老注重调气,和畅情志;四,注重人体的自然疗能,反对一有病就求医问药,认为这样会使人体的自然疗能下降,认为疾病是人与“病”斗争中的和合产物,元气是决定最后结果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很好的控制了体力,也就能够操纵疾病。

广阔天地,大可作为。

6、董德懋气功理论研究

董德懋对养生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气功的研究。一是对脾胃病的摄生研究。

董老认为气功的作用是调气、积精、全神,即必先治神。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所谓调气,即是调整呼吸,呼出身中之浊气,吸入天地之精气。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积精是指通过调气则精旺,调气积精则神全,以保持健康,祛病延年。调气积精则可以全神。董老认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则精积、气调,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董老制作了人体气的化生简图,认为人体上吸天气,下入丹田,肺肾一气贯通,炼功时随时可验,此为人生气之源,为命门之真阳;命门之真阴为五脏六腑之精藏之而化,又为元气之根。真阳主动,真阴主静,水火既济,则精气足生神;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气血之海,化为人之中气;肺主行气,主一身之气,会于上气海——膻中之中,气在人身滋养脏腑、四肢百骸、营卫周身。

董老自己还制作了气功机制的设想图,认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息)、意守、可以以柔和微弱的刺激作用于皮层促进主动的抑制、切断恶性循环、从而使得身体各器官系统状况得到改善。

常练功,百脉通。

董老对脾胃病的摄生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畅情志以疏肝健脾;调饮食以健脾和胃;适应环境加强锻炼以壮脾胃。

(丙)名老中医养生理论探讨

生命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现代医学在70年代开始认识到人的健康、寿命决不仅仅是生理问题,生命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科学问题。生命存在大量复杂的、混沌的、非线性现象。人绝不等同于分子生物结构。

1974年,布鲁姆(Broom)提出了环境健康医学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有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健康有重要影响。

枯树不死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 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和心理学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许家松提出了四维医学模式,即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人是社会的人、生物的人、心理的人、自然的人的综合体。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是自然、生物、社会、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和谐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是个体生命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拥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原因是他们有着良好的修养,豁达的心胸,健康的心理;同时个体生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自身的规律生活,不去违生、害生;这样的生命如果没有大的遗传缺陷,会获得健康和长寿。

本文所研究的十一位名老能够健康长寿并不是单纯的遗传、体质的原因,象朱仁康、薛崇成、陈苏生先天体质都较弱,享赋不厚,但最终都得享康寿。他们健康长寿的原因是精神有追求、老有所为、性情平和、修养良好、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社会关系融洽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

人与社会融洽也是养生之道。

笔者试将他们健康长寿的最重要原因探讨如下:

1、神静而形动

神主宰一切生命活动,易动而难静,动则易耗,故清静养神特别重要。《内经》认为只有清静,神气才能内守,元气才能固密。《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静则生化治”,《淮南子》也认为:“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神静的关键是减损各种欲望,知足常乐,安住当下,心欲静则欲扰之,无欲、忘我则神气清静,五神安和。“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该补的会补,该泻的会泻,妙手浑然天成。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人处于入静状态之时,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各个系统都处于有序、最佳的状态,可以治愈许多身心疾病。钱学森认为入静状态是“系统的稳态问题”。“入静,就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态……人体脑电及RR间隔的熵值下降,有序性增加。”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总是力图向稳定的点或环移动,这个过程是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而人的七情五志会干扰这一过程。入静时人处于忘我状态,没有干扰,有利于整个巨系统趋向稳定状态。

静以养神

神贵静而形贵动。人都贪图安逸情懒,所以动以养形就特别重要,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人体内部的脏器处于恒动状态,动则气血和畅,内外通达,谷气得消,病不得生,有助于排除机体的一切障碍。形体过分安逸,则气血不畅,不通则滞,百病丛生。

静以养神是补,动以养形是通,动静相宜,形劳神逸,则补而不滞,通而不损,生命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从哲学角度讲,生命的生机在于神静,生命的生气在于形动。

万物生于无,无中生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化生气,化生阴阳,静之中能够孕育化生万物的生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周敦颐《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万物生于无,混沌之态化生阴阳,动则生阳,阳气壮大靠的是动,所以形宜动阳气方能壮大。万物要“中气以为和”,气机要动。

形动和神静两者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互根,形动有助于神静。单纯地强调“生命在于运动”或者单纯强调“山林静养”都是不全面的,两者要相宜、适度、和谐,生命体方处于最佳状态。

名老们得享健康长寿,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①无私忘我——神静

神静的关键在于减损欲望,生命体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则合同大道(现代物理学则认为有利于恢复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的稳态)

树木“站桩”寿千年

本文所研究的十一位名老中医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良好的修养,宽厚大度,真正做到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他们对物质的欲望都很低很低,过着最最简朴的生活,于外物不动心,知足常乐,忘我无我,宠辱不惊,这样自然神静心宁。他们心胸宽广,人品高洁,认真地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则神静不求自得。

②老有所为一一形动

笔者认为本文所研究的名老们能获健康长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老有所为,精神有所寄托。名老们一生勤奋,到高龄仍然忙于诊务或学术活动,他们一心救助患者或沉醉于中医学术科研之中,心安理得,好之、乐之,因而神得其养;他们忙于诊务或科研,脑力和体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劳而不苦,生活充实,气血和畅得行,谷气得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他们的生活正是“形劳而神逸”的最好写照。

张作舟教授说:“生活安逸不等于饱食终日,在进行体力活动的同时,也要坚持脑力锻炼,如思考、读书,使大脑充分运转,否则大脑将逐渐萎缩,反应也就越来越迟钝了,正所谓用进废退。一天工作下来,有时也感觉很累,我就坐下来听音乐,体力得到恢复,别有一番乐趣。”可见忙碌之后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张弛有道才是真正的养生。

人能够真正达到放松对养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张作舟教授还提到了坚持脑力锻炼的问题。勤动脑和勤动体一样都是养生中动的层面。动脑和动心是不一样的,动脑是一种生理活动,很好的锻炼、运动,特别是从事有意义的脑力活动,给人带来满足感,是静心养神的好方法。动心则有私欲、有执着、那样会使神躁动不安、会耗神。动脑而无私欲则不会执著,锻炼了脑力,是养神,很愉悦,是通过用神而养神。当然也不能过分用脑,常欲小劳而勿过劳,这和劳形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不执著,没有私欲就不会耗神。

勤动脑、体,老有所为,精神有所寄托是养神、安神的好方法,有助于神的安宁。

科学研究也表明:勤奋用脑者寿。大脑用则灵,不用则怠。现代研究也表明勤用脑可以延缓衰老。老年人经常用脑能不断供给大脑新的信息,延缓脑细胞衰老,保持较高的灵敏性,增强机体活力,延年益寿。我国自秦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088位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平均寿高65.18岁,大大高于社会成员的平均寿命。可见勤用脑和勤动体是一样的,均有养生之功,关键是用脑而不执著、不动心,否则就是耗神,弹精竭虑了。那样非但无益,反倒促人早夭。

名老们晚年忙于诊务或中医科研,精神有所寄托,神得其养,同时脑力和体力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正是神静形动的最佳写照。

2、“和”为养生之本

“和”含有和谐、平和、适中、恰到好处之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和”是君子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以琴养性

《灵枢·本神》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实“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二十一个字,包括了传统养生学的精髓,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和”字。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讲的也都是一个“和”字。

养生的最佳境界是“和”。先秦《文子》卷三说:“古之为道者,理性情,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裕康在《养生论》中日:“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和”作为中医养生的基本之道,体现在本文研究的十一位名老中医养生的各个环节。在饮食上,他们达到了“和”,根据体质,与自己的身体“和”,与每日的消耗“和”,不过食、不偏食;在起居上,他们达到了“和”,与天地“和”,起居有常,得道多助,不违生,不害生;在工作中,他们既达到了“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同时又注意“形劳而不倦”,动养而不至于过疲,静养而不至于过逸,神静而形动,生命活动达到了一种和谐状态;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与家人、朋友和谐相处;他们对于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无论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顺乎其境,达到了与社会环境和谐的状态;他们虽然一心工作,有大医精诚之心,但都没有过劳,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与自己的体能“和”,因此他们得享健康长寿。

人与天和,得天眷顾。

他们与天和一一起居有常,得道多助;他们与地和,安居处——我虽蜗居亦坦然;他们与人和一一家庭和睦,社会关系融洽;他们与己和——心安神逸,老有所为,乐之不疲。

《医方类聚》中有一“中和汤”。专治医所不疗一切之疾,服之保固元气,邪气不侵,万病不生,可以久居长世而无憾也。处方:思无邪,行好事;莫欺心,行方便;守本分,莫嫉妒;除狡诈,务诚实;顺天道,知命限。中和汤的中心思想是“和”,人果能做到,自然寿可增,病可除。“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和”正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本文所研究的十一位名老,都是温和、平和、谦和、宽和的君子,所以他们得享健康长寿。

(丁)访谈实录

1、薛崇成访谈录

200912月的一天,我有幸拜访了我一直都很崇敬的薛崇成老先生。薛老生于1909年,今年已经年过九十。他穿深蓝色的中山装,外貌清灌,寿眉如画,霭然歉然,真和善长者之风。薛老很随和,和我握手时,温暖、有力、柔和,不似一般老者的粗糙的手,再细看薛老,只见他脸色粉红,且润泽有光,没有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斑,望之如六十许人,乍见之下怎么让人相信薛老已经年过九十了呢?

薛老很健谈,声音洪亮,思路敏捷。我先从他的体质问起,因为我考虑他如此健康长寿是不是察赋特异?薛老研究五态人格,他说自己是太阳体质,非典之时为了给国家提供有效抗击非典的药物,薛老曾经以身试药,连服生石膏一个月,我问薛老体质偏于太阳型是不是会健康长寿?薛老回答:“从针灸得气讲,体质偏阳的人容易得气,但太阳体质的人生理上也有弱点。”薛老还告诉我一个更惊讶的情况,他小时候身体极不好,得过许多病,动不动就腹泻,家人怕他活不长,把他送到庙里去养,到了十二岁才出得庙来。在华西医科大学上学时身体还不是很好。可见薛老先天享赋不厚,却享如此高寿,可见体质是在变化的,养颐之功不可没,那么他是如何养生的?

和气生财亦生精。

这个问题让我着实费解。薛老一日三餐都极简单。他让我看他的午饭,竟然是一个袋装的麻花和市场上出售的黑芝麻糊,有时候是方便面。顺便说一句,薛老满口的牙都很好,一个都没掉,要不然也不会吃那么硬的麻花当午饭。据薛老的学生杨秋莉老师讲,薛老在家饮食也是极其简单的,过着最最简单的生活,没有什么娱乐,回家看完新闻联播就是工作,日日如此。薛老每日骑车或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他的办公室在中研院一个背阴的房间,在单位中午从不休息。

我问薛老有什么养生的秘诀,能如此精力旺盛?薛老说没有任何秘诀,沉吟了一下对我说:还是精神有所寄托,无暇他顾。他说自己没有怎么养生,没有炼过任何气功,是个无神论者,喜欢读经书、诗词可能对养生有所帮助。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薛老常常讲点历史、随口吟几句诗词,他喜欢曹操的诗,与他交谈真是享受,他是那么含蓄内敛,毫不张扬,真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他的学生杨秋莉老师给薛老师倒了一杯开水,薛老师拿起来就喝,杨老师忙说:“烫,刚刚开的,您等一会再喝。”薛老一边喝一边说:“死都不怕,怕什么烫呀?”这种置生死于度外,坦荡荡的大丈夫风采让人顿生钦佩。那么多人孜孜汲汲,刻意养生,其实唯有放下生死,才能健康长寿。

山林多孕育奇人

薛老给我讲了讲他一生的故事,那么多的磨难坎坷,到了他的口中,却都变得诙谐幽默,充满了趣味。

薛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代拜当时也在四川家乡的蒲辅周为师,之后入四川国医学院学习中医。1941年到1948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学习了七年的西医,获博士学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当时同届入校的70多名同学只有七名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解放之后曾在北京针灸研究所、北京医院等单位工作,负责首长保健工作,但薛老真诚地说他不喜欢那个工作,会卷入政治纷争之中,他于是调到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内科工作,之后又调到河北工作,结果还是被卷入了运动之中,饱经风浪,后来调到了广西工作,薛老说在广西的那段时间,工作比较顺利,他能好好地从事他的经络科学研究。

1980年他年过60又调进了中医研究院,本来是准备利用中研院的条件好好深入地进行他的科研的,但因为领导调整的缘故,他报不到课题,无法好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人生也有许多缺憾,但薛老泰然处之,我尽我心,量力而行。后来成为中医心理学的奠基人。

中医养生,法则天地

薛老曾经四次辞谢了国外的工作定居邀请,一次加拿大,两次美国,一次新加坡。1989年,他的长子厚德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成,可留美工作,但在胡老的督促下,亦回国报效祖国,任职于华西医科大学。

采访结束时已经五点了,薛老将我送到了电梯口,杨教授说:“他把每个来访者都送到电梯口。”薛老真是仁厚长者,我衷心祝愿薛老健康长寿!

2、路志正访谈录

20086月的一天,我们采访了路志正教授。

路老与我们交谈时亲切和善,娓娓道来。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不求名利,现在老了就更加看得开了。(路老至今还是二级教授)“多让青年人上去,我们无所谓”。他还谈到了做人应谦虚谨慎,尊崇“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路老很重视道德修养,强调养生应心态平和,无欲无求。

路老非常重视气功锻炼,常炼八段锦、太极拳。

路老说自己生活规律,一般晚十点睡觉,早五点起床,中午午睡。早上起床后天气晴好会外出散步。他说自己今天早上散步去了鼓楼,一直走到了护城河。

路老认为吃饭要吃八分饱,什么都要吃。并不忌鱼、肉。喜吃玉米面发糕,每周要吃两次,还喜喝面茶。(面茶是北京小吃,是用小米面炒熟,俗称糜子面,上浇鲜芝麻酱、盐乃成,香美异常。)

路老喜茶。一般喝花茶,绿茶,饭后喝乌龙茶,晚上喝普洱茶,他认为普洱茶可以养胃安眠。有时上午爱喝咖啡。

可以看出路老家庭和睦,老伴贤惠,女儿孝顺,保姆勤快。

能闹中取静,红尘也是山林。

路老的家在北京城内一处闹中取静,环境优雅的小区。家里整洁明亮,南北通透,舒适而不奢华,古朴而不简陋。路老书法造诣颇深,客厅内挂着不少字画,其中就有路老手书的《内经·上古天真论》。

路老的阳台上养着花草,客厅玻璃鱼缸内养着金鱼。

路老自言现在身体尚好,老花镜和助听器都不爱戴,但有点老年耳背的毛病,交谈时声音小了听不见。

谈到中医教育时,路老提出了学医应先学文的观点。他说自己是私塾出身,先学的是四书五经,易经都可以背下来,(他对当代易学研究也很关注)。路老文化底蕴深厚,交谈时提到了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如老子、二程都来自河南。

路老现在还带博士后,他说现在的学生虽然学位高,但功底不扎实。还说现在中医的科研必须和临床相结合,许多课题与临床无关,路老认为不可取。他带的学生做的是有关肝心病、肾心病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现在许多中医都已经不会看病了,这令人担忧。

路老说年轻人学中医必须要学好基本功,学好四诊,要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必须有人带,否则很难上临床。如果不临床,背诵再多的经典也没有用。要学以致用,要学得灵活,学习经典也要和现在的情况结合,要古为今用。如《金匮要略》上讲到的狐惑病,除了仲景讲到的湿热的原因之外,还有肝肾阴虚的原因。再如《灵枢》中许多针灸治疗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现在的内科治疗中来。

中医造福人类

在谈到中医未来发展的问题时,路老说中医的前途是光明的。非典时,吕炳奎和路老等老中医曾上书温总理,认为卫生部在非典救治中没有把中医的力量利用起来,要求中医参与非典的救治,温总理批给了吴仪,当天下午就派了东直门医院的中医参与了非典的救治。在这次地震中,中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不具备西医手术和检查的条件下,用中医的小夹板治疗骨折,根据中医的湿热理论用中药治疗皮肤病,疗效非常之好。

路老还谈到中医目前缺乏全科医生,古来的中医都是全科医生,如扁鹊。全科是中医的特色和专长。以后社区医院可以大力发展全科中医医生。

路老还提到了中药的问题。认为现在的中药质量下降,品种不行了,炮制加工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苏梗看着很大很好,但没有苏梗特有的芳香味,空有其形。再如薄荷加工蒸馏之后有效成分都挥发了,失去了药效,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还有中药的提炼提纯往往会影响疗效,路老称之为“瞎改革”。过去药房都是一副中药中每种药都包一小包,呈宝塔形,这样不容易搞错,便于检查核对,而且如果改方许多药还可以再用,避免了中药资源的浪费,现在都包成一包药,没有了监督,而且常常会浪费,是个大问题。

过去的中医都是小方治大病,但现在的病人往往是经过了西医一系列的检查治疗再来找中医看,情况通常十分复杂。比如红斑狼疮的病人往往经过了西医的激素治疗,再来找中医治疗。激素损害了肝肾,所以治疗时要先治肝肾,再逐渐减激素,之后才可以治疗红斑狼疮,所以治疗的难度增大了,往往方子也越开越大。

路老认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五十年代曾有过血吸虫病流行,有约500万血吸虫患者,安徽严重的地区还出现了寡妇村。中医长于治疗腹水,而杀虫力量弱,西医杀虫效果好。当时的医学专家们就用西药杀虫,而用中医治疗腹水,从而取得了极好的疗效。这才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而不是现在这种“瞎结合”。

行云流水,生生不息

在国际上中医得到许多国家的承认,英国目前有3000多个中医门诊部,瑞士人生了病也愿意选择中医治疗。中医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但一定要保证中医的疗效。他又一次提出了中医临床的问题,他说中医要会看病,现在中医的大问题是临床疗效不行。这就需要中医学子打牢基本功以保障中医疗效。

路老还谈到了中医翻译的问题,如“五行”翻译就很成问题,外国人听不懂。要让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

现代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中医是前瞻性的,原创性的,路老最后充满希望地和我们说中医最终是要走向世界的。

3、阎润茗访谈录

今天我有幸访谈了著名针灸学家阎润茗教授。阎老住在西苑医院家属区一个普通的单元房内。初见阎老,我惊讶于阎老的健康和年轻。阎老刚刚过完89岁生日,虚岁已经90岁了。但阎老皮肤红润,双目有神,头发虽然花白但是茂密,满面笑容,让我感到那么温暖和慈爱。阎老声音洪亮,中气充足,交谈中时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阎老说自己的身体挺好,就是膝关节不大好,活动受限,阎老腿脚活动虽然缓慢,但很从容。

阎老说自己没有什么养生秘诀,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春三月如何,夏三月如何,秋三月如何,冬三月如何,按照做就可以。人离不开自然,应顺应自然。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现代人熬夜、夜生活,如此如何养生?

绿色孕育生命

阎老说自己曾经搞过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按时开穴取穴,效果很好。有一面瘫病人治疗效果停滞了很久,后来用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按时取穴,竟然完全好了,可见天地自然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养生也一样,要顺应自然。

阎老说自己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六点多起床,活动之后,七点半吃早点,早饭后看书看报,阎老兴趣广泛,对周易、老庄都很有研究。中午十一点半吃饭,之后午睡,两点起来,下午写写书法、看看书,五点半吃饭,晚上看看电视,十一点前睡觉。阎老说自己什么都吃,都爱吃。

阎老说现在的人有点刻意养生了,其实把生死放下,顺其自然才好。老年人要有点事做才能健康长寿,阎老现在还在写回忆录。

阎老一生搞针灸,她自己也用针灸保健。阎老告诉我她每年从五一到十一每天坚持艾灸足三里,强壮身体且不易感冒。我问阎老为什么选择五一到十一的时间?阎老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应该用补阳的穴位、补阳的食物,避免饮食寒凉;而秋冬季节应该养阴,用点百合、山英肉比较好,不应该过食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这是内经理论,与现在流行的养生思想有出入。阎老平时身体不适,自己也用针灸治疗,前些天过年,阎老脾胃不适,自针上、中、下三肮而愈。

山问天,天无言,合至道。

阎老对导引、吐纳、按路也颇有研究。她现在年近90,满口的牙齿都完好,她告诉我这完全是叩齿的功劳。她四十岁时牙齿也出了问题,从那时起开始叩齿,坚持不辍,才有今日完好的牙齿。她的头发四十岁时也开始脱落,尤其是头顶部的头发脱落的多,于是她开始每日坚持用木梳梳头,每日两次,每次一百下,到今日头发仍然茂密。阎老每天晚上入睡前都要摩腹。先推腹,再摩腹,顺时针、逆时针各五十,之后再点揉,所以至今脏腑功能都很好。阎老感慨地说:齿宜常叩,发宜常梳、腹宜常摩”是古训,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坚持做下去,比金丹妙药都灵。阎老膝关节不好,她自己编了一套方法锻炼膝关节,每天坚持练习。阎老也喜欢呼吸吐纳之术,说自己经常练习腹式呼吸,可以使小肠运动起来。

我问阎老,古来针灸家都很长寿,如杨继洲、孙思邀、皇甫谧等等,这一现象如何解释?阎老说可能和针灸时专心致志有关,凝神、治神,体会针下的“得气”之感,这和练习书法也有相似之处。而且古来针灸家多炼气功,导引吐纳,这无疑对身体是有益的。

阎老博古通今、兴趣广泛,对我送她的张其成教授写的《全解周易》很有兴致。

阎老也谈到了一些中医发展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中医医院仿照西医医院而建立的分科制度,同一病人因为不同的病需要看不同的科,开出不同思路的有矛盾的药。阎老说中医认为人是整体,分科制度对中医的发展不利。她还提到现在规定针灸大夫不能开方药,这个规定不合理,针药并用才是真正的中医,这样的规定会阻碍中医的发展。阎老提出问题时态度也是很温和的,可见她涵养之好。平和的心态是她健康长寿重要的原因。

观棋、炼丹、养生,都要元神主事。

阎老还谈到了她们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她说她们当年有荣誉都是互相谦让,有困难大家都是争着帮忙。如果科里有人没有涨工资,大家都是争着把自己的一份让出来给别人涨。经过了文革,社会风气就变了。她们这一代人看病都是一丝不苟,全心全意的。象她北医的同班同学唐由之、陆广苹、张作舟,对病人都有大医精诚之心。她说一上午四个小时,她只能看十个病人,病人好了,她由衷地高兴。她不能理解针灸大夫一上午看三四十个病人怎么能保证疗效?

阎老的家里很简朴,但一进门就花香扑鼻,有水仙、蝴蝶兰、金桔等等许多花,都长得茂盛水灵。阎老说自己喜欢养花,说花是有灵性的,你喜欢它,它长得就好,象她养的扶桑花,有一阵每天开两朵,让人赞叹、欣喜。

4、程苹农访谈实录

访谈程苹农院士是在国医大师的颁奖大会上。程老穿着红色的唐装,银须飘飘,一幅倔强的样子,身体十分硬朗,目光炯炯。程老对我说:“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就是不动气,心里不存事。”

我们还访谈了程老的孙子程凯博士。程凯博士说程老除了饮食清淡之外,没有什么养生秘诀,他自己是针灸大家,但针灸养生他没有用过。他工作很忙,多年来一直是夜里十二点睡,四、五点就起,六点就出门诊。近年来年事已高,睡眠才多些。程老说要把文革中九年耽误的时光补回来。(文革中有长达六年的时间不让程老看病,程老回京后又病了三年),程凯说他的确是把耽误的时光补了回来。

水流润下,气沉丹田。

程凯老师自己研究针灸,他说程老之所以能够那么健康长寿,他的观察和体会,是因为程老“气比较沉”的缘故。他说爷爷心静,气常沉丹田,他曾经看爷爷写蝇头小楷,一米见方宣纸,从第一个字写到最后一个字,一丝不乱,专心致志。针灸时也是如此,哪怕前一刻程老在抽烟,但针灸那一刻必然心静、气沉、内守、专心致志,这样病人疗效好,自己也得其养,不容易为病气所干扰,这也许就是《内经》上讲的“治神”之意。程凯老师还意味深长地说:历代针灸大家都比较高寿,如明代的杨继洲活了97岁,可能原因正在于此。八骼穴在骸骨的裂孔中,不摸到裂孔是没有办法针灸的,然而程凯说爷爷不用摸,眼到、手即到,迅速进针,这也是心静的缘故。

程凯还介绍程老虽然睡眠少,但睡眠质量高,心中无事,心大,虽然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但心中从不存事。主明则下安,五脏之神各归其位,自然睡眠好,身体好。

程萃农教授住在中研院宿舍一栋普通老式楼房内,只有50平米,三层,阳光灿烂,程老家里养的花草都特别繁茂。

心无心,花非花。

5、马继兴访谈实录

20102月春节后的一天,我有幸访谈了马继兴先生。马老住在北京南城一个普通的小区内,家里整洁而素雅。马老看起来儒雅而沉稳,腿脚轻便,眉寿如画,仰之蔼然,如六、七十许人,不似八十五岁的老人。

交谈中马老思维敏捷,马老说自己的养生就三个字“不动心”,名呀、利呀都从来不往心里去,活得坦荡,物欲比较低。至于别的方面都不大在乎,老伴做什么吃什么,给什么吃什么,从来不计较。我看到客厅的墙上挂着马老和老伴的合影,脸上挂着相濡以沫的幸福微笑。

马老说自己生活很规律,早上起得很早,在屋里活动活动,之后做早饭,吃饭,然后进行上午的工作,中午女儿会来做饭(近来马老的老伴生病住院),下午依旧是工作。我问马老为什么不让学生来帮忙,自己这么辛苦。马老说他的学生们压力也很大,都有自己的事情,所以他的工作都是自己做,今天因为上午钱超尘钱老来访,下午又有我来访谈,所以今天的工作还没有进行。

马老现在正在进行“针灸史”的写作工作,他把他的底稿拿来给我看,那些宝贵的底稿都是写在用过的打印纸或其他用过的纸的背面,令我很受感动。他告诉我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针灸史的写作。他说他收集的许多资料因为在文革之中经历了抄家所以都失散了,很可惜。

马老说自己睡眠很好,我问他有什么诀窍,因为失眠往往是困扰知识分子的大问题。

自心一天地

他告诉我他经常做自我催眠,告诉自己:“困了、困了、困极了、困极了、睡吧、睡吧!”马老说语言作用于第二信号系统,经常比药还管用。并且送了我一套他的文集,其中涉及到催眠的问题。

马老一直骑车上下班,在中研院是有名的,我问马老现在还骑不骑车?马老笑着指指身边的女儿说:“最近因为女儿的强烈反对,所以改为乘公交出行了。”

我知道马老针灸的造诣很深,就问马老有没有用针灸养生,马老回答:“基本不用,养生最重要的还是精神。”

我回味着马老的话,和他的他的养生秘诀“不动心”,脑海中浮现了他历经坎坷的一生: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石景山钢铁厂劳动,后又下发居庸关绿化大队劳动。1970年下放江西永修县农村劳动,什么脏活、苦活都干过,头部被造反派打成重伤,至今还留有后遗症……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的中医文献研究,那一份使命感令人肃然起敬。

我真佩服马老那一份大气和坦荡,没有这样的胸怀,凡事不动心,是不会有他今天的健康和高寿的。让我们衷心地祝福马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4/12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