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道家养生

集义生气 养生大法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清代道学宗师黄元吉说过一段集义生气的话,对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值得仔细玩味和学习。

黄元吉说:“若性地之铅,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由集义而生者是。”(见《乐语堂语录》,下同)就是说,人的真阳之气,是由许许多多“义的行为和感受的积累、升华而产生的。黄元吉这样解释“义”的表现:“夫义之所在不止一端,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今论史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观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行仁礼让、济困扶危种种义举,偶然感附忽地悟入大乘。”显然这里的“义”,既包括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也包括人的良好道德风范,更包括济困扶危、乐善好拖的具体行为。因为这几方面都和“气”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那么“义是如何“集”起来的呢?黄元吉说:“人能于机关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觑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如此之悟是为真悟,如此之得是谓永得。此为集义妙法。”又说:“随时随处将所发情景,常常酝酿,不是随来随去,旋灭旋生,即是扩充集义之真实行持也。”黄元吉强调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和作为中,及时捕捉那种机关偶露的本来故物,即人性中善良的本性,并不断加以酝酿和升华。黄元吉认为这才是“真真踏实行持。”最好最实在的修炼。

从有关“义”的感受和作为,到“气”的产生和集聚,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可以说,它经历了感悟、护持和潜化这三个心理修持阶段。

一个人读书论史,如果从古人的吟唱或事例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就在于爱人,这便是“义”的体现;一个人与朋友相会,或互相切磋,或互相勉励,十分融洽,十分默契,忽地感悟到友情的纯朴,人性的善良,这便是“义”的体现;一个人尊老爱幼,行仁礼让,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尊重,于是感悟到和谐相处的可贵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这便是“义”的体现;一个人观山玩水,见到山川壮丽,由此感悟到浩气荡肠,进而激起奋发上进之心,报效祖国之志,这便是“义”的体现;特别是一个人济困扶危、乐善好施,体验到助人之乐,并感悟到解救他人、普度众生是自己的天职,这便是“义”的体现。凡此种种,均是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有关“义”的感悟。

出现了“义”的感悟之后,就需要善加护持。用黄元吉的话说,就是要“随时随处将所发情景,常常酝酿,不使随来随去,旋灭旋生”。因为生活中偶然出现的这种“闪光的一刹那”,是“来无迹,去无踪”,极易消失的,这种自然显露的良好的心理原生态,让它消失是十分可惜的。因此,必须抓紧时机,“将所发情景时时酝酿”。这里的“酝酿”,不是指事后常常记起有关感悟情景的具体细节,而是要求在粗略重现那些情景之后,重新体验情景中显露出来的善良本性,那种体现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这样,就能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强化自己的良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性。

在善加护持之后,还要进一步使之潜化。用黄元吉的话说,就是“一眼觑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他的意思是,在重复体验所感悟的情景之后,便要集中注意力,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基础上,进行“寂照之功”。即静心、放松、调整好呼吸,把大脑中有关的感悟,轻轻地模糊化,虚无化,并自然地将之凝缩成为一个没有显意识内涵的“无意识团”,然后又轻轻地把这个“无意识团”沿着任脉径路,投放到腹脐部位(丹田),就像《打坐浅训》所说:“总要无人心(私欲之心),有道心(济世度人之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丹田)。”这之后,再对腹脐部位进行“寂照”。所谓“寂”,是指心志极为虚静;所谓“照”,是指真意指挥内视线对丹田部位进行照射。这样的“寂照之功”,不但能够激发体内的真气,同时还能将生活中的感悟予以升华,使之悄悄地进入元神领域,成为以后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力量。

《道乡集》说得好:“人能将此灵性,返照于命宫,即是日照月留,照之既久,先天一气始从虚无中来。经知修道者修此气,采药者采此气。《孟子》所谓集义所生者,亦是集行此气。”这种蕴含仁义理念的潜意识,一旦显露出来,便是贯满一身的凛然、浩然之正气。诚如黄元吉所说:“即如贞女烈妇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宁舍生而取义;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设有祸起非常,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这个“阳生”,就是潜志仁义理念的显露。

那么“集义生气”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当人们某种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便会分泌出一种β-内啡肽的物质。这是一种快乐激素,它能使人产生强烈快感。与此同时,脑波则会呈现α波。α波显示大脑对外来的刺激,采取了一种柔和、平静和乐观的处理方式。α波的出现,说明脑内正在分泌β-内啡肽。α波的状态和β-内啡肽的关系,难以说清谁先谁后,二者可以说同为一体。大脑里有一种快乐神经,受到刺激时便产生快感。这个神经从性欲、食欲、调节体温等原始性的生理欲望,一直联结到运动、学习、记忆,最后到达掌管人精神的最高级脑和前额联合区,而控制快乐神经的关键性物质便是β-内啡肽。现代科学研究还证实,β-内啡肽随着欲望层次的提高而增大。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助人济世的目的,时时有“义”的作为和感悟,其大脑便能持续地分泌出和保持着较大量的β-内啡肽。这样,大脑前额联合区的机能会随之迅速活跃起来,意识与潜意识合为一体,可以在大脑的深层次,将迈向成功的积极设想,具体化为行动的步骤;可以促使机体的各种潜能活性化,并使直觉和悟性变得睿智敏捷。

另外,大脑还存在一种内环境稳定机制,一般称之为恒常性调整系统。比如当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产生时,必定还会分泌出一种称为血清素的激素进行抑制,有人称此为负反馈。但是,当高级大脑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β-内啡肽的分泌。也就是说,此时恒常性的调整系统并不进行负反馈工作,于是便能使人源源不断地产生愉快、舒适的心情,使人持续处于心情的最佳状态。人体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用“高峰体验”来表现达到“实现自我”这个最高欲望的人们所感受的最佳状态。实际上,这正是β-内啡肽汩汩涌流出来,用之不竭的状态(参见春山茂雄:《脑内革命》)。

由此看来,“集义”所以能够“生气”,其物质基础便是大脑内分泌出来的β-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由于“义”的感悟是人的最高层次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体验,所以β-内啡肽能够持续地、不受阻止地并且是大量地分泌出来。如果这种感悟能够常常“酝酿”,时时“集聚”,则更能使之增多增强。因为人体内各个组织甚至睾丸细胞里都存在着它的受体,所以这种快乐激素便成为能对机体身心产生全面影响的物质力量。一个人应激状态时外显的浩然正气,和静炼时内发的丹田真气,都是在β-内啡肽的作用下形成的。

“集义”时产生的快感,则是修炼内功、萌发真气的心理基础。我们知道,“集义”时产生的快感,一方面是来自最高层次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体验;另方面则来自大脑分泌出来的β-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修炼内功时,这种潜藏着仁义理念的快感,便变成为一种高品位的真意,在功态中不仅起着主宰作用,还发挥着整合、调控和修复等作用。同时,它还为修炼内功提供了良好的心境。

心理学上把心境定义为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去看待一切事物。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有助于克服困难、提高效率。由“集义”产生的愉悦心境,不但有助于真意的运作,而且也有利于内气的萌发、集聚和运行。正如黄元吉所说:“日夜谨慎,不稍使此心有不仁不义之处,以负惭于幽独,抱憾于神明,则我心无不欢畅,我志自然圆满”,“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于穴中,气时归于炉内,久久真阳自发生矣”。

据此看来,集义生气确为养生之大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4/1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