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在五子良将当中,曹操最信任的人是谁?这一内容。
众所周知,曹操识人用人的本领,是非常高明的。曹操对于人才的重视,也让曹魏集团中,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局面。放眼武将方面,更是有着数位当世一流名将。史学家陈寿在为这些武将做传之时,将其中的五位佼佼者并列做传。据《三国志·十七张乐于张徐传》记载:“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按照这个说法,后世读者便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五人合称为曹魏集团中的“五子良将”。而这五位上将,都是曹魏集团中的外姓将领。或许有读者会提出一个疑惑:按照曹操生性多疑的惯例,他必定不会对这些外姓将领完全放心。那么在五子良将中,谁又最受曹操的信赖呢?在这里,笔者先给出一个答案:曹操最信任的外姓将领,不是元老人物徐晃,也不是屡战屡胜的乐进,更不是世人眼中备受曹操重视的张辽;而是最不起眼的于禁。那么这个结论的依据,又在哪呢?
在本文中,由于张郃、徐晃、乐进等人的官职,与张辽于禁两人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徐晃打的败仗比较多,乐进又只知道冲锋陷阵,张郃的胜绩有些水分在内。正因如此,笔者便首先排除了这三人,重点对比张辽和于禁两人在曹魏集团中的处境,以此来比较出,曹操最信任的人到底是谁?
首先注意的一点是,张辽和于禁在曹魏集团中的职位。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在张辽威震逍遥津以后,曹操对他的封赏是征东将军。在此之前,张辽还获得了曹操授予他的假节一职。再来看看于禁的职位。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从将军封号来看,于禁的职位是四方将军中的左将军。或许很多读者不是很了解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但是拿蜀汉集团为例,被封为左将军的,乃是马超。按照前左右后的顺序,马超凭借其个人威望和显赫家世,可以在蜀汉集团中排到第二位。后来在百官劝刘备称帝的劝进表中,马超的名字也是居于首位。可见单论官职而言,左将军马超在蜀汉将领中,排到第二位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么说来,于禁的左将军一职,在整个曹魏集团中,是仅次于曹操表弟夏侯惇的。这份荣誉,不可谓不高。
而反观张辽,虽然他的征东将军也是很高,但论地位和威望而言,他还是要略逊色于于禁半分。不仅如此,于禁的“假节钺”和张辽的“假节”,也是有着一番讲究的。所谓“假节”,便是指拥有该荣誉的臣子,在特定情况发生之时,能暂时借皇帝的印信,对突发状况享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不少人在研究假节之时,通常会笼统的认为,在晋朝之前的“假节”和“假节钺”的地位,是平等的。
其实不然,早在曹魏集团形成之后,“假节钺”的地位,便隐隐高过了“假节”一职。而晋朝之后,“假节钺”的地位高过“假节”,便有一部分原因,是传自于曹魏集团的传统。持有“假节钺”的臣子,在某些条件下,有权力对持有“假节”的臣子形成制约作用。如此看来,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确实要超出了张辽一些。或许是因为于禁属于元老人物,而张辽是降将出身的原因吧。
另外,从曹操的一些安排上,也能体现出于禁的受信任程度,要超过张辽。据《三国志·李典传》记载:“(典)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曹操对于张辽的安排,可谓是颇有心机。一方面,面对江、淮一带的咽喉重镇合肥,曹操实际上只派了七千兵马给张辽、李典停用。而其他曹氏宗亲,手下的兵马,也多为数万军队。另一方面,曹操明知张辽和李典、乐进素有嫌隙,可他偏偏将这三人放到一起共事。从这两点考虑,曹操对于张辽,明显存在着一分戒心。
不过曹操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在合肥面对孙权十万大军之时,张辽李典放下了个人私怨,最终齐心打败了东吴十万精锐。正因如此,曹操这才将张辽加封为征东将军。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可即便如此,曹操还是不能对张辽完全放下心来,他还另外派了军中地位最高的夏侯惇,令其“监视”张辽。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可以看到,尽管曹操已经很信任张辽了,但曹操对于张辽,仍然是留了一手。
但是反观于禁,曹操似乎对他,是百分百的信任。就拿兵权一事来说,曹操创业之初最为倚重的青州军,后来便是交由于禁来统领的。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曹操曾这么评价过于禁:“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不仅如此,曹操后方的两大阵地,便是由夏侯惇(守邺城)和于禁(守许都)镇守的。
后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为了解救被困在樊城的曹仁,曹操二话不说,便让于禁领军出征了。要知道,关羽后来水淹的七军,其实足足有着三万兵马。而曹操让于禁来单独统领这么一支精锐部队,可见其对于禁,是有多么的信任了。不过后来于禁投降了关羽,曹操对他的表现还是很失望的:“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
综上所述,张辽和于禁虽然都是曹操最信任的两位外姓将领。可曹操对张辽,始终存有一丝戒心;而反观不起眼的于禁,他才应该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
本文总结了关于在五子良将当中,曹操最信任的人是谁?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五子良将”,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部下五员大将,他们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因称五人为“魏五子”或“五子良将”。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五子良将”说法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撰写魏书卷十七时,陈寿将曹魏的将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在表述五人能征善战。后人简其文字,称为“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之首 屡立战功张辽(169年—222年),雁门马邑人也。 原本姓聂,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张辽一生中有过四个主公,古时候的人对气节看得很重要,多次投降的将领一般不会得到重用。比如吕布曾经在丁原,董卓手下任职,后来就被人讥为“三姓家奴”,依此类推,张辽岂不是要称为六姓?但他在诸次战役中军功卓著,获得了曹操的赏识。在刚刚投降曹操以后,他也是不得重用的,只是一个中郎将。后来累积军功也只做到裨将军,在夏侯渊手下任职。攻打东海的他做了一件大事,招降昌豨。并且亲自“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昌豨感激,遂降。曹操这时候真正注意到了这位良将,封他作了“中坚将军”。他终于成了可以带领部曲将士的将军。他“大破辽东贼柳毅”,又升到了“荡寇将军”。柳城一战中曹操遇到胡人的军队,他一力主战,打消了曹操退避之心,“大破之,斩单于蹋顿”。胆识谋略张辽性情沉稳,心细如发。刘琮降曹以后,荆州其实并不安定。当时他也在荆州,有人在军中造反,营中喊声大作,军心大乱。他说:“不可能全部的人都反了,一定只有那几个鼓噪的人。”他命令“军中不反者安坐”,“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很快找出了主谋的人,平息的叛乱。陈兰作乱的时候,他奉命前去征讨。陈兰在灊中天柱山据险固守,“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他说“一与一,勇者得前”,奋勇争先,扫灭陈兰诸寇。曹操称赞他那次是“荡寇之功”。张辽武力过人,胆气盖天。他最著名的一仗是合肥一役。当时曹操赤壁大败,回北方休养生息,留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将千馀人屯合肥”。孙权率十万兵挟赤壁余威攻打,兵力是一比十四。众寡悬殊,“诸将皆疑”,各自畏惧,都欲坚守待援。张辽挺身而出,“比救至,彼破我必矣。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这话深合兵法,自古围城,最忌士气低落。出城趁敌方兵力未曾合拢冲阵,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城外十万之众,到底应该分多少兵攻击?张辽只挑选了八百。他又作对了,兵贵精不在多,挑选死士,当可以一敌百。他的武勇在战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其勇可比当年常山赵子龙长坂一战。他大呼:“雁门张文远在此!”一直冲到孙权麾下,以孙权这等一代豪杰,尚且只有“走登高冢”,不敢应战。这一仗,直杀得东吴人人胆寒。十万大军顿时没了士气。孙权围城十日,见事不可为,引兵退走。这还没完,张辽并不满足守城的胜利,他要扩大战果。“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典型的以少胜多。曹丕登位二年的时候,亲自在洛阳召见了他,并询问当日合肥战况,称赞他是“古之召虎”。合肥之战后,他一直屯兵陈郡,遏制孙权。他病了的时候,孙权都不敢少动,孙权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其威风如是。他最后一仗是随曹丕,也就是魏文帝在江都征讨孙权的时候,“破权将吕范”。之后不久,他就病死在江都。观其一生,武勇过人,谋略精深,果不愧五子良将之首。 五子良将之臂 眼光卓越乐进(?—218年),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容貌短小,胆烈。”他是最早投奔曹操诸将之一。当时曹操并无势力,远远比不上那些世家大阀,他就此相投足见眼光卓越。 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并不详备,曹操有语称赞:“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这些都是极高的评价。他随曹操南征北战击濮阳吕布,打雍丘张超,被封为“广昌亭侯”。征宛城张绣,围下邳吕布,杀射犬眭固,攻沛城刘备,“皆破之”。又被封为“讨寇校尉”。官渡之战的时候,是他亲自斩杀乌巢袁绍大将河北四大名将之一淳于琼。大战黎阳的时候,他又斩其大将严敬,被封为“游击将军”。定乐安郡,围邺定邺,破南皮雍奴袁谭,都有他的身影。这时候他已经做到了“折冲将军”。经历战火的洗礼以后,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了。他远征袁绍余党高干,从北道进入入上党,从后面包抄。高干退守壶关,他每战必胜,“连战斩首。”以后他又奉命征管承,破之,一直追杀到海岛。荆州刘琮投降的时候,他屯兵阳翟。以后又协助张辽平定荆州叛乱,屯兵襄阳。关羽、苏非都曾经前来进犯,他守得是固若金汤。赤壁大战,他也有去。曹操败退后,留他和张辽、李典一起守合肥,足见对他的信任。他也是病死的,死于建安二十三年。人的手臂,是最忙碌的,乐进就如最忙碌的手臂一般,一生戎马,为曹操的魏国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子良将之躯 弃袁归曹张郃(?—231年),字儁乂(jùn yì),河间鄚人。黄巾之乱的时候,他在翼州韩馥手下作军司马。后来韩馥投降袁绍。袁绍任命他为校尉,和公孙瓒对峙。和公孙瓒争河北的时候,他功劳很大,做到了“宁国中郎将”。很快到了官渡之战。他曾经进言袁绍用包围计策,轻骑包抄曹操南面后路,袁绍不听。曹操派兵打乌巢,袁绍很着急,想用郭图所现围魏救赵的计策,派他和高览一起去攻打曹操本营。他又进言说应该先救乌巢,乌巢一失,军心必乱,大势就去了,而曹操本营必定戒备深严,一时半会是打不下来的。袁绍又不听。果然,袁绍兵败。郭图害怕袁绍责备,反怪他未战而先言败,他不得已归降了曹操。敌忌惮之曹操一开始就很信任他,封他做了“偏将军,都亭侯”。邺城,渤海,雍奴,柳城之战后,他做到了“平狄将军”。之后他又征东莱,讨管承,破马超、韩遂,围安定降杨秋。张鲁投降后,曹操派他和夏侯渊等守汉中,抵挡刘备。汉中也是军事要冲,其要害处不下于张辽所守的合肥。他采用了坚壁清野的策略,“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他屯兵广石相持阳平刘备。刘备用车轮疲兵战术,“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他亲自上阵和刘备厮杀,刘备不能胜。夏侯渊被黄忠在定军山斩首后,刘备大叹:“怎么杀的不是张郃?”足见刘备对他的忌惮。他接替夏侯渊的位置,做了总督军。“刘备保高山不敢战。”曹丕登基的时候,曾经派他和曹真一起攻打东羌。这时候五子良将只剩下他一人。曹叡登基以后,又派他率领大军抵挡出祁山的诸葛亮。街亭一战,马谡扎营南山山顶,“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手足头颅皆丧,唯躯干长存。” 忠义胆略五子良将之胯 善守严法 于禁字文则(?—221年)。泰山钜平人。黄巾之乱的时候,他曾经在鲍信下一起举事。后来在兖州王朗手下任都伯一职。是王朗推荐他给曹操,并称赞他有大将之才。曹操要试他才能,封他为“军司马”,让他带兵攻广威,“拔之”。曹操升他做了“陷陈都尉”。 以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征战生涯,“讨吕布于濮阳,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 宛城张绣叛乱,曹操军败。当时军中骚乱,逃兵无数,只有他所带领的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他断后阻挡了追兵。曹操对他十分赞赏,说:“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封他做了“益寿亭侯”。 他善守,官渡之战,曹操派他在延津抵挡袁绍。“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之后他和乐进一起反攻袁绍,大胜。 他法令严度。昌豨是他从前的朋友,昌豨叛乱,他前去围住,昌豨想投降,他说:“围而后降者不赦,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他哭着杀了昌豨。曹操也愈加的敬重他。 他是个不苟言笑,治军甚严的人。士卒都怕他,他在军中也很有威望。“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良将失节 然而这位良将终于也有失节的时候。 建安二十四年,使曹仁关羽大战樊城,曹操派他和庞德相助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他被困水中,无所回避,被关羽生擒。这时的他主动请降,他已经老了。庞德不屈节而死。曹操听说后,哀叹了很久说:“于禁跟我一起打江山已经超过三十年,怎么到了危难的时候,还反倒不如庞德了呢?”后来孙权杀了关羽,他又成了孙权的俘虏。曹丕登基,孙权称臣,把他送了回来。 这个晚节不保的昔日大将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了。 曹丕派他去守曹操的陵墓,陵墓墙壁上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就义,于禁降服的图画。他看了以后,很羞愧,没多久就病死了。 胯者,终究是有臭之物,于禁果然也免不了身后失节的恶名。 五子良将之足 徐晃字公明(?—227年),河东杨人。 以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吏,因为跟着车骑将军杨奉讨黄巾贼有功,升到了骑都尉。曹操后来攻打杨奉,因为见他“威风凛凛”,心里爱惜,派满宠前去招降。 曹操封他做了“裨将军”。征吕布,斩眭固,破刘备,从破颜良。 与袁绍争河北的时候,他“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与史涣击袁绍运车于故市”,功劳最大,被封为“都亭侯”。 攻打袁绍余党的时候,曹操要对死守的屠城,他进言说:“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原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曹操听从。 他又征讨毛城,南皮,平原。做到了“横野将军”。 曹操到荆州的时候,他屯兵樊城,曾经征讨中庐、临沮、宜城。 此后又和满宠大战汉津关羽,和曹仁攻打江陵周瑜。 在征讨马超韩遂张鲁后,他被封为“平寇将军”。 曹操留他和夏侯渊在阳平关抵挡刘备。他在绝马鸣阁道打破刘备手下大将陈式,占住了汉中咽喉。 后来曹操又调他去援助樊城曹仁。当时关羽大军鹿角十重,团团围困襄阳,樊城,他以诡道,诈兵,埋伏三个连环技打破关羽。这一丈是他军事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曹操以后称赞他说:“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曹操以古代名将相比喻,褒赞之意甚隆。 他治军也是严谨的。曹操也曾经说他“有周亚夫之风。” 在曹睿即将登位的时候,他奉命守在襄阳,这个时候,他病死了。 足者,一生奔走,不得安宁,乃定天立地之物。 徐公明,是也。
许诸——魏武卫将军。太祖讨伐黄劭、何仪,褚生擒仪。典韦要人,褚欲与之争斗未果,为太祖赏识,收之用为护卫。官渡破袁绍后,因谋士许攸辱骂,怒而杀之。随同征战多年。褚素呆滞,征战英勇,人称“虎痴”,曾裸衣恶斗马超。后汉中之战护粮,因醉为张飞所败。为曹操征战各地,曹操死后不久许褚亦病逝。
张颌——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原是袁绍的河部将,在官渡战时成为曹操部下,后列为“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韩馥败,转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残局。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迫使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典韦——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世称“古之恶来”。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乡人刘氏报仇,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的奇力为异。初属张邈,后属夏侯惇。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韦奋力勇战,为曹操所异,又因其人忠诚谨重,自此引典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于宛城时,张绣先降而复反,急迫曹操本营;典韦守着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最终因敌人太多而战死。在这一战中,曹操的长子和侄子也都战死了。事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亲自祭奠,痛哭失声。他对众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虽实史并未记载此事,但是完全可以说明典韦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三国里面武艺最好的,力气最大的,最有冲劲的不是典韦,但最猛的却是他。先说曹操收他入会时的情景,夏侯惇形容他:逐虎过涧。就从这一点来看,三国里所有武将都不如。大家都知道,老虎是野兽,什么都不怕,就是一大群人去围杀,他也会奋力反攻。这个典韦居然将老虎追得满山跑,试问,能让老虎都害怕的逃跑,谁有这个本事?曹彰的“手格猛兽”比起这个“逐虎过涧”,可以说相差甚远。能让老虎害怕得逃跑的人,他的猛是发自骨子里的(比张飞的相貌凶狠更厉害)。然后宛城之战,典韦在大醉,身无片甲,并失去武器的情况下,奋力拿起腰刀杀敌,当手下全部战死,刀砍缺的情况下,提起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马军方退步兵又上,枪如苇列。最后典韦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走前门而入。分析上面,首先,典韦力气不比许诸小,可以提起两个军人当刀舞(不然无法解释击死者八九人),其次,死了半晌,无人敢过。当时张绣统领的是他叔叔张济死时留给他的部队(精锐的西凉军),居然让典韦吓得不敢走前面过(典韦死后),可见当时的士兵对典韦是多么畏惧。连姜维死后,士兵还一哄而上将其割碎生吃。从上面可以看出,典韦的“猛”,是连张飞都比不了的(张飞的猛是表面化)。而且典韦武艺高强,可以飞戟杀人,还百发百中。只是死得太早,出彩不多,不过宛城一战可以名留千古。这个不足论,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他是勇而忠,因护主而勇也,封神演义中哪吒很小就能杀龙.这个能信不?
张辽——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曹魏名将。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先为吕布部将,曾多番令曹军陷于苦战,其武勇连关羽亦甚称道。后吕布丧于白门楼,曹操经刘备、关羽劝说,待辽以上礼,张辽遂降为曹家将。从曹操以后,辽随军征讨,多有战功,曹操亦益待之如亲信;又从劝关羽降于曹操。赤壁战中,张辽亲载曹操脱难,并射伤东吴名将黄盖。赤壁战后,曹操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果引军入寇,张辽智激李典后三人一同出战,自率二千余骑打败敌军十万,威震逍遥津,名扬天下。后来张辽于黄初五年随曹丕征江东,为吴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到许昌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张辽。
夏候渊——夏侯渊是曹操同族兄弟,在曹操起兵时率众来投,从此随曹操南征北战。夏侯渊性格刚烈,十分勇敢,作战总是冲锋在前,先后参加官渡、赤壁、平马超、灭张鲁等战,战功卓著。后来,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军交战,在定军山中蜀将法正之谋,为蜀将黄忠突袭斩杀。
夏候敦——魏大将军。夏侯婴之后、太祖从弟。少习枪棒,武艺过人。太祖起兵,惇率众来投,自此随之征战。太祖讨吕布,惇为布将曹性射其左目,惇拨矢啖睛,杀性,两军无不骇然。后惇常为先锋,杀敌破阵,冲锋在前,立功无数。太祖病笃,惇往见之,於宫门处遇鬼惊倒,自此染病。及文帝践祚,以惇为大将军。旋之,卒。文帝为之挂孝。
曹洪——曹洪,字子廉,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曹魏名将。随曹操追袭董卓荥阳时,曹军为董卓部将徐荣所败,曹操失马,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曹操免于厄难。后多随军征伐,讨黄巾、张邈、吕布、袁绍时,杀何曼、袁谭等,咸有功劳。后引军助夏侯渊、张郃镇守西线。曹洪性格急躁,马超袭关中时,洪与徐晃并为前部,却因禁不住挑衅而失关。然而后来搏战马超,再次救得曹操脱离险境。曹丕即位时,封为卫将军,进封野王侯,并与曹休掌典禁军。
曹仁——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并陶谦将吕由,克句阳,生获吕布将刘何,鸡落山之战战胜袁绍军,南郡魏吴之战战败逃跑,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魏蜀之战挡住了关羽的进攻,攻破邵。
徐晃——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原跟随杨奉,曾保护汉献帝东行,有功。后降于曹操,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于延津率兵击杀文丑,于官渡率兵截烧粮草,平马超时率先渡河,守汉中时大败蜀将陈式,多有战功。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徐晃率军长驱之入,一举击退蜀军,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赞扬。魏明帝时期,徐晃病逝。
李典——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吕曹交战期间,李乾因不肯降敌被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所杀,李典助堂弟李整杀敌报仇,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为离狐太守,中郎将,此后战役中李典多负责粮运后勤,直到任夏侯惇副将讨刘备后才逐渐调到前线作战。李典向来与张辽,乐进不和,但他却不会因私怨而耽误公事,还大败孙权,因此被封为破虏将军,都亭侯,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乐进——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最早投到曹操帐下,胆勇过人,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以当孙权。其时孙权入寇,双方对阵,乐进忽施突袭,一骑马一口刀,如一道电光,折贾华、宋谦之双戟,几乎擒得孙权。后来与吴将凌统鏖战,得曹休之助,本可取胜,却被吴将甘宁发箭所伤,退入军中调治伤势。
于禁——于禁,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早期随鲍信起兵讨黄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 屡建功勋。 曹操征张绣失利, 大军溃散, 唯独于禁临危不乱, 且战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于禁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对于禁坚毅沉稳的作风大加赞赏,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在败吕布,破袁绍等大小战役中,于禁等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和后拒,成为曹军将领中的骨干精英。曹操曾经因恼怒朱灵而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曹军中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 官至左将军, 假节钺。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率军救援,汉水泛滥,七军被淹,于禁放弃抵抗而被俘, 关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获释而到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了皇帝泪流满面。曹丕下旨, 认为于禁兵败是洪水暴发所致, 而不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并引用春秋时名将荀林父孟明视的事例来安慰他。后来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并预先在陵中画有他战败降敌,而庞德不屈的图画,于禁见到后, 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三国时期英雄各自展出自己本领,各自找到自己理想君主,为他们负责,为他们卖命。俗话说择良禽而栖,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希望前走的道路。投降给别人,有些人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但在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人,选择自己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形象。曹操收下了不少的降将,其中我认为最受曹操重视的是张辽,他不仅武艺超群,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不单单是一个武夫,更知道曹操是他的主公。
一、好的将领,立下赫赫战功张辽,理解了曹操锦囊的意思,知道了曹操让他偷袭孙权。他率领的数百位将士在孙权前进的过程中使劲的宰了他一下。在那个过程中,孙权损兵折将,甚至几乎被张辽俘虏,之后张辽镇守东南地区,让孙权的军队听到他就害怕维护了那个地区数年的稳定。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不论他是一个降将,也给了他尊重和信任,张辽最终也报答了曹操维护了他的统治。
二、张辽懂得做人更是让曹操能够信任他张辽本身是一个投降的人,按道理说是会被人怀疑的,张辽的军队中发生了哗变,张辽立即下令,让他们停在原地,不要行动,这时候发生叛乱的人就没了办法,一场叛乱,就这样被解决了,曹操知道他的智慧,也很认可他的做法,信任他的行为。曹操甚至让想要和他坐同一辆车,但是他果断的拒绝了曹操的这个想法,让曹操更知道他是忠心的对待他的。这样的一个人,怎能让曹操不喜欢。
曹操是奸雄,他自己有勇有谋,更是不拘泥于刻板的东西去任用人才。谁有能力曹操就喜欢谁,谁有能力曹操就重用谁,张辽便是满足了这个条件的人。曹操喜欢赵辽不足为奇,谁都喜欢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张辽也对得起曹操,虽然是投降给曹操的,但是他对曹操是十分的忠心,为知己者死。在那五位将军中,张辽被曹操重用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曹操这个人很善于用人,本人又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军事家,因此曹操手下能人辈出。如果评选曹操最信任的名将当属诸曹与夏侯旧将。那么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之类,谁又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呢?私下认为非夏侯渊莫属。
其一,夏侯渊有才, 夏侯渊字妙才,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曹操打前锋,夏侯渊曾经补充粮草。俗话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总督粮草也是很有本事的人,夏侯渊供应的上明显不是草包。建安五年八月,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以夏侯渊行督军校尉职。十月,袁绍败,夏侯渊督运兖州、豫州、徐州军粮,当时军中粮乏,夏侯渊及时运输补给,军势遂得以重振。
其二,夏侯渊和曹操有渊源。曾经救过曹操的命。曹操曾违法,其实是被宋皇后牵涉入案,夏侯渊代替曹操入狱,曹操积极营救,救出了夏侯渊。从此,两家的关系越发亲密了,夏侯渊还娶了曹操的小姨子为妻,二人成了连襟。
其三,夏侯渊人品高尚。当年夏侯渊为了保住亡弟的血脉,不惜饿死幼子来养活侄女,并将侄女过继成为自己女儿,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养育成人。(就是演义中出城寻柴被张飞掳走,后来成了张飞正妻的夏侯氏)
其四,夏侯渊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渊参加过曹操指挥的历次战役,并且经常受委派到各地平定叛乱。最出色的一次战役是攻打韩遂的兴固之战,韩遂的部下多为氐族和羌族,十分精锐。夏侯渊长途奔袭,袭击了韩遂的后方,韩遂来救,又当机立断,以疲劳而且不占质量、数量优势的军队一举击败了韩遂,韩遂从此一败涂地,坐待夷灭。又消灭了割据河西长大三十多年的宋建。
凉州各族的族长酋长看到夏侯渊,都心惊胆战。曹操平定汉中以后,又以夏侯渊镇守汉中,在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中战死。其实胜败都是寻常事,关羽也走过麦城,不能因为夏侯渊打了败仗,而否定关羽是否英勇。魏书上也说:“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
其四,不要认为曹操骂了夏侯渊,就认为夏侯渊真的没本事,认为夏侯渊是白地将军,其实不然,这恰恰是曹操的惋惜。事实上夏侯渊确实厉害。把曹操打的“割须弃袍”的锦马超被夏侯渊是收拾的;号称“黄河九曲”的韩遂也是夏侯渊收拾的;宋建在西北蹦达三十余年是夏侯渊收拾的;于禁平昌豨叛乱未成,也是夏侯渊去收拾的;凉州乃是当时民风最骁勇,兵马最强壮的地方,曹操是要依靠夏侯渊去震慑的;拿智勇双全形容夏侯渊肯定不贴切,但请记住,为臣子,能力不是最重要,领导信任最重要。
“五子良将”只能是外来户,本地户口就是曹氏和夏侯氏。而夏侯渊的确是曹操最信任的名将,至于曹仁重在防守,而夏侯惇主要在后方屯粮,曹洪是战场上的冲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7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战国四大名将中王翦善终的原因
下一篇: 窦宪北伐为何那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