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南明无法复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末年,国力衰退,李自成趁机起义攻入到了明朝都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崇祯帝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逃跑,真正的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崇祯死后,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李自成攻入都城后,皇位还未坐稳,便被清军推下了台。
虽说,大明都城被占、天子已死,但是,明朝残余势力还在,直到清朝时期,想光复大明的人都有不少,就像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朱由榔。
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的儿子,皇家子弟,贵不可言,在曾经的那个年代,家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朱由榔便继承了自己父亲的爵位成了新的桂王,若是大明王朝一直不衰败,他或许还能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生于乱世之中的他,注定无法一辈子平淡生活。
身体之中的皇家血脉,更是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在大明朝灭亡以后,朱由榔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于广东肇庆继位,建年号为永历。而于此同时,另外一个皇家子弟朱聿粤在广州称帝,建年号为绍武。
但是,永历、绍武却是水火不容。都说“一山不容二虎”,自然明朝的政权也不可一分为二,谁都想当皇帝,谁也不愿意退让。按理来说,国难当头,朱由榔和朱聿粤应该团结一心,先攘外在安内,可惜,他们非但没有如此,两股政权未来谁是正统争的头破血流、矛盾重重。
两股政权的争夺,最终,以绍武被清军所灭而告终。其实,绍武政权的灭亡,何不是断了光复明朝的羽翼呢?在绍武被灭以后,永历政权也举步维艰,朱由榔为了躲避清军逃往广西,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与此同时,除了朱由榔想要推翻清朝外,还有一大批的农民军也有如此信念。他们多是李自成旧部,李自成虽已经死亡,但是,其羽翼还在,有共同目标在一起也正常。朱由榔也是走投无路了,联合农民军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时农民军有兵力,朱由榔的身份可以笼络民心,两者联合使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不久,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自此,南明也有了一定的势力。
永历政权毕竟刚建立不久,而且,一直都在抗清,内部的整治并不好。1652年的时候,孙可望、李定国也投靠了农民军,永历势力逐渐壮大,在两者联合之时,孙可望、李定国差不多已经把云南都占领了,同年攻入湖南、广东,打败了驻守桂林的南王孔有德,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亲王尼堪。
不得不说,这李定国真称得上是一位猛将,若就此发展,永历和清朝对抗也只是时间问题,可惜,孙可望和李定国就在这时不和,两虎之争让清廷找到了机会。
李定国战功累累,威望也是越来越高,孙可望本就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自是不愿让别人越过自己。为了让自己成为南明的一把手,孙可望决定谋杀李定国。李定国不想内部相争,便自愿离开,顺便带兵收复广州等地。没想到,李定国战争失利,李定国回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挟持的朱由榔。
这也直接让两人的正式爆发,第二年孙可望出兵攻打李定国,孙可望虽有八万大军,但人品不行,很多将士都不愿意与他为伍。人心所向,李定国赢也在意料之中。公元1658年,孙可望自知在永历无立足之地,便向清朝投降,拱手把广西等地给清廷,永历因此元气大伤。
公元1659年,朱由榔被清军追杀,无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困于草屋之中,生活的非常屈辱。李定国多次和缅甸方交涉,想要接回朱由榔,可都遭到拒绝。
朱由榔被困的缅甸,内部政权不稳,缅甸国王新的哇达姆摩刚杀了自己的哥哥成功继位,因为,谋夺皇位的手段不堪,国内还是有很多人不服他。就在这时候,吴三桂出兵要求交出朱由榔,缅甸此时自身难保,自然不敢与吴三桂为敌,只好同意交人。
为了骗取朱由榔的信任,吴三桂假意与他联盟,让他的属下一个个出门喝饮咒水。当朱由榔下属依次出去之后皆被杀,朱由榔最后的屏障也没了。为了苟全性命,朱由榔写信吴三桂,希望他能留自己一命,可是,当时的吴三桂已经是清朝之人。
在吴三桂眼中,朱由榔若在,有心之人就不会放弃光复大明,对于这样一个危险人物是断不可留的。此时的朱由榔真可谓是孤立无援,手下的大部分人死于阴谋之下,身边仅仅只有二十几个人,这么点人完全没有抵抗之力。之后,朱由榔沦为了阶下囚,被押送到昆明。
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抓后,几个八旗兵看到永历帝的容貌,感觉永历帝具有帝王之相,先后聚集不少人,争相剪掉辫子,最后企图救他但没有成功。按理来说,像朱由榔这样的人物,应该被押到北京由清廷统治者亲自处理的,但是,吴三桂担心夜长梦多,也怕途中出现变故。
最终,吴三桂在请示清廷统治者之后,就命人把朱由榔等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活活绞死,之后的“迫死坡”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地方官员觉得这个名称有损于朝廷威名,对执政者是个讥讽,对老百姓会存有潜意识的逆反心理,就把这坡改名为“升平坡”,并立“升平坡”短碑于坡头。
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坡头的石碑可以改头换面,可“逼死坡”的旧称始终不绝。
南明本来以为自己也能和南宋一样划江而治,结果没想到意外的翻车了。内讧问题
黄河的水流比长江恢弘,湍急多了,为何自古以来只有长江天险而没有黄河天险的说法?因为长江南部多山,能大规模登陆的地方没几个。只要用少数的兵马,就能扼守天险,让敌人寸步难行。
历史上的东吴,南宋都做到了偏安一隅,可偏偏在南明这里翻了车,让人扼腕不已。
按道理来说,明朝是两京制,北京的崇祯殉了国,南京马上也能拉起一套班子。可葬送南明的,偏偏是这套班子。
南京很明显是守不住的,历史上南京就是"纸城",想固守的基本全都栽了。因为南京虽然城高坚固,城外却没什么据点。打下九江,安庆,南京必陷。常凯申,向荣,包括明朝最后的希望郑成功,无一例外,全在这里翻了车。
明朝的精锐正规军,全被洪承畴葬送了松锦,洪承畴本人还成了带路党之一。要知道,南边的部队和北边差远了,尤其是内地的一些省份,几百年疏于作战,能有啥战斗力?
本来就打不过,还要内讧。东林党,马士英,江北四镇谁也看不上谁,甚至要大打出手。清军不但几乎无损渡过了长江天险,还收编了江北四镇中左良玉所部。
这还玩什么,下面清军攻城略地就和收玉米一样。
此外,自身都不保了,还要和农民起义军势不两立。等到快灭亡了,才想到,这也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
南明灭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责任,要归咎于内讧上。
带路党太多
带路党里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吴三桂。可吴三桂的在带路党里面,算是危害最小的。在范文程,洪承畴,李成栋面前,都不算什么。
清军加上蒙古军总人数也不超过二十万,而明军有三百万,如果上下一心,有清朝什么事?可偏偏有的人在清军面前胆小如鼠,投降后窝里横,一个个如同战神转世。
真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南明的灭亡,全是自己作的。
最主要的无非就是内部斗争严重,内部人员忙着争夺权力,从而给予了清军有机可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当时南明政府已经收复七八个省份了,眼看胜利在望了,结果一帮人却在卖官买官,内部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最后让清军找准机会打击了;第二个的话无非就是对权力的贪婪,当时因为各地都有抗清势力,所以在南明的组织下基本上都是有希望了,结果却没想出了个汉奸,那就是孙可望了,在南明得不到他想要的,之后投靠清军,也恰恰是他的叛变和告密,使得南明的一片大好局面因此而溃败。
明王朝历经276年,最终在崇祯时期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也因此而上吊,也恰恰是应了那句话?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可以说由此明王朝也因此而落幕,但是当时南京还有一个小政权,因而也是被称为南明,是明朝的残余势力,也是抵挡清军的主力,在当时南明政府本来是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复国的,但却因为权贵们争权夺利,完全都不顾国家利益的,使得其最后被清军一一击破,而在永历皇帝时期当时国内可以说掀起了两次抗清大潮,当时可以说也已经有了胜利的曙光了,却因为权贵们的私欲,最终溃败。
首先就是南明政府在永历皇帝的带领下与大顺的残兵败将合作,可以说在当时的阵势也是非常大的,因为不单单打败了清军,而且把整个湖南都给收复了,也恰恰是有看到胜利的曙光,所以当时广东等各地基本上都是燃起了抗清的火焰被点燃,一时间南明政府控制的省份就有七八个,但只看到有胜利的曙光,可以说内部的一帮官老爷们就急着争权夺利,在开始折腾着卖官买官,还排挤大顺的军队,所以也恰恰是因为这种乱象给了清军机会,所以就迎头给了南明一个痛击,把收复的几个省份都给丢失了。
还有一次就是张献忠因为被清军所杀,所以张献忠的残余部队就选择投降了南明,因为张献忠的大西军的投靠,使得南明政府有了第二次抗清的举动,当时大西军的将领李定国主动发动攻击,可以说一下子就攻下了三个省份,广西、广东和湖南,而且当时沿海地区还有抗清势力都开始反抗清军,局面是一片大好,当时清军甚至还想要和永历皇帝划江而治,按照当时这样的局势下去,收复华夏大地是指日可待,却没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西军开始闹内讧了,孙可望一边想要永历皇帝给他封王,另一方面又妒忌李定国能够立下大功,因此还与李定国发生争斗,被打败后就主动投靠了清军,可以说因为他的泄密,使得李定国所率领的大军惨败,永历皇帝因此也是被俘获而杀掉了,可以说从此明朝残余势力基本上就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3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