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不和清军求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到了河南地区。
到了崇祯七年(1634)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崇祯九年(1636)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崇祯十一年(1638),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清军犯境。
三年后,崇祯十四年(1642年),在农民起义和满清八旗军的两相夹击下,本就千疮百孔的明王朝已是摇摇欲坠。连年征战耗资巨大,崇祯皇帝见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于是,接连催促辽东的洪承畴,让他主动出击。当时,洪承畴率领着十几万明军驻扎在松山一带,同清军的统帅皇太极已经对峙很久了。
洪承畴深知手下这十几万人是明朝仅有的大军,不敢有丝毫的冒进。但是,大军驻扎一天就要耗费一天的粮草,他能等,可崇祯皇帝实在是等不了了。接到圣旨后,洪承畴只好整顿军马,同皇太极决一死战。当年的八月二十日,洪承畴向部下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十几万明军顿时冲向了清军。
洪承畴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作战勇敢,治兵有方。此时,虽是仓促出战,但明军的阵势不仅一点也没有乱,反而隐隐有压制清军的迹象。可惜的是,洪承畴接到崇祯帝的命令后急于获得胜利,将全部的精锐都放在了前锋部队里面,后方粮草的护卫就显得有些薄弱了。
经验老道的皇太极敏锐地察觉出了明军的这一弱点,于是,不打算和洪承畴在正面硬碰硬,而是派阿济格率军夺取明军后方的粮草。在阿济格的冲击下,明军位于笔架山(在今辽宁省锦州市)的大量存粮全部被夺,后路也被阿济格率领的清军切断了。没了粮草,洪承畴一下子陷入了被动。
之后,他设法进行突围,但都被皇太极堵了回去。弹尽粮绝之时,明军内部叛乱四起,身为主将的他也投降了清朝。消息传到京城后,崇祯皇帝迅速召来了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大学士谢升等人。但是,人都到齐了之后,他又不发一言,只是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大臣。
看到皇帝不说话,兵部尚书陈新甲鼓起勇气,提出了向皇太极议和的想法。其实,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崇祯皇帝早就明白,收复辽东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如果再和皇太极这么耗下去的话,就没有精力去管李自成了。此等危急时刻,只有设法拖延时间,将全部力量都用在一头上。之前已经对李自成、张献忠百般招抚,可是,李自成坚持不降,张献忠是降了又叛。
如此一来,只好向皇太极议和了。
但是,崇祯皇帝听了陈新甲的提议后仍然沉默不语。在他看来,南宋的议和之举已经被后人批评了几百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得个软弱无能的坏名声。议和是肯定要议和的,但这种事不能牵扯到自己。一旁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是一个官场的老油条,他心中明白皇帝的顾虑,但他装出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就是不搭陈新甲的话。许久之后,谢升实在是熬不住了。
他对崇祯皇帝说道:“如果陛下同意议和的话,臣感觉这样做是可以的。”崇祯皇帝见谢升把难题推给了自己,只好回应道:“你们觉得可以议和的话就议和吧,朕赐予你们便宜行事的权力。”虽然,崇祯帝同意了陈新甲的议和提议,但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他多次告诫陈新甲,万万不可将此事泄露。陈新甲知道朝中大臣一直视满清为粗鄙不堪的夷狄,于是,小心翼翼地开始了与皇太极的接触。
皇太极见明朝有心议和,心中也很是高兴。他虽然占据了上风,但对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原国家还是很尊重的。他向陈新甲提的条件就是:“要求明王朝承认清王朝的存在,只要崇祯帝同意,那么,自己就可以不再侵略明朝的边疆。”平心而论,皇太极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松山之战以后,明王朝的辽东地区只剩一个山海关了。皇太极如果继续进攻,那么,明朝方面只能倾全国之力进行防守。
所以说,如果,崇祯帝答应了皇太极的请求,用名义上的尊重来换取边关的安宁,对于明王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样一来,崇祯帝就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对抗李自成、张献忠了。等到把农民军消灭之后,再转过头来对付皇太极,这样做才有可能重振大明王朝的国威。陈新甲接到皇太极的回信后不敢表态,急得是团团转。他虽然是兵部尚书,但两国议和关系重大,根本不是他一人能够决定的。
前几天,群臣知道谢升支持议和后,不断地上书指责谢升,说:“这完全是卖主求荣的举动。”崇祯皇帝为了自证清白,只好革去谢升的官职。看到皇帝如此的态度,陈新甲也犯起了难,到底是报不报告给皇帝呢?反复地权衡利弊,陈新甲还是下不了决心。就这样想着想着他就睡了,并没有把这份绝密的回信藏起来。谁知道,陈新甲的这一疏忽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由于,陈新甲一直都遮掩着议和的事情,他的仆人们对此一无所知。看到案板上放着的回信,仆人们像往常一样交给了政府部门传抄。很快,皇太极的回信便大白于天下了。
朝中的大臣本来就对议和一事颇多微词,只是在崇祯皇帝罢免谢升后才有所收敛。而且,由于拿不到证据,他们也不敢太过放肆。这下见了白纸黑字的回信,他们理直气壮地集结起来面见崇祯皇帝,想要问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崇祯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明君形象,直接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陈新甲头上,然后,将陈新甲斩首示众,以平众怒。就这样,替罪羊陈新甲稀里糊涂地被杀了。
陈新甲死后,大臣沈迅在崇祯帝面前不停地说陈新甲的坏话,崇祯帝不由得心生厌恶。他冷着脸对沈迅说道:“你说陈新甲不行,朕要让你当兵部尚书的话,恐怕你做的还不如他吧。”可能,崇祯皇帝处死陈新甲后,也感到有些惭愧吧。陈新甲前例在先,明朝再无人敢出面同皇太极议和了。而崇祯皇帝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继续指挥着两线作战。内忧外患之下,他只能坐视明朝的覆灭。
崇祯帝想得到一个好名声,但是,却眼巴巴地看着祖宗江山亡于李自成之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
【《明史》、《明清议和与陈新甲之死》】
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是他没有治国的手段,也无力挽回明朝没落的败局,最终明朝在他手中灭亡。
崇祯皇帝是皇帝里面少有的勤劳、节俭的皇帝,他上位之后削减了后宫的开销,每天都上朝处理政务,但是明朝却没有因为他的勤政,发生良好的变化,反而在他继位之后,明朝越来越走向下坡路,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最后只能以死殉国。
崇祯皇帝勤政,但是得不到大臣拥护,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灭亡。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明末崇祯在位期间国内动荡不安,李自成起义再加上满清的虎视眈眈,这些内忧外患让当时的明朝岌岌可危并最终走向了灭亡。但有人指出,这看似不可解的死局其实曾有一个巨大转机:李自成在攻打到北京城下时曾要求与崇祯议和,还表示只要崇祯满足自己的条件就会出兵解决满清威胁。但是最后崇祯并没有同意议和,最后选择自缢于煤山。
那么假如当时崇祯同意议和是不是明朝就不会灭亡了呢?其实,就算崇祯和李自成议和,也只不过是减缓了明朝灭亡的速度,明朝最终还是会走向终结,原因有三。
1、李自成的疑点
李自成手握重兵前来攻城,明明皇位就在眼前却突然选择议和,居心叵测。再加上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是要求崇祯将西北赐给自己,封自己为王,每年还要给予巨额军费,并且日后不再奉召觐见,这些要求说得好听点是议和条件,说得难听点就是割地赔款。
要是就此满足还拉拢了李自成还好,万一李自成只是在欺骗崇祯拿了好处就跑,不去与满清对着干呢?那崇祯岂不是折了威严还赔了钱?再退一步来讲,就算李自成真的帮崇祯击退了满清,那他回到封地后还拥有绝对统治权,日后又想起兵怎么办?再者,崇祯一个皇帝哪里会肯向一堆农民起义军低头?所以说,李自成提出议和条件本身就存在很大疑点,成功议和后会怎么样还说不准呢。
2、满清的实力
当时满清有十万大军,虽然在数量上跟李自成的百万兵力不能比,但是满清的军队皆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而李自成的百万军队是些什么人呢?多是临时招来的农民,可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与清军力量相差悬殊,一旦对上完全没有赢面。所以说,李自成就算是帮了崇祯去镇压满清,约莫也是镇压不住的。
3、明朝的内部条件
另外,崇祯年间的明朝实际上早已到了内部统治系统极其腐败、国家财政极度衰颓的境地了。李自成为什么能带着农民起义军起兵呢,不就是农民阶级生活过得不好吗?明朝为什么不能自己镇压叛军呢,不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军费吗。
再加上崇祯自己的多疑,杀掉了袁崇焕等数名得力大将,明朝当时早已是无将可用。而且国库当时是真的空啊,空到连李自成要的军费都付不起。
其实崇祯也想过向大臣要钱筹军费、充国库,可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大臣哪里肯在自己身上割肉呢,他们还等着李自成等人入主京城,自己好投降侍奉新帝呢。就算是崇祯同意议和,这些官员也不会改变半分,一个内部已经腐烂不堪的国家是很难继续走远的。
所以说,当时的崇祯皇帝就算答应了李自成的条件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明朝颓势早已不可逆转,与其苟延残喘多活几年,还不如死得有尊严一些,也算是保全了皇家的祖训和颜面。因此,崇祯最后宁死也没议和。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大明江山二百多年的基业葬送其手,其本人也自尽于煤山。但是,后世三百多年来,每当人们提到明朝亡国这件事,普遍对崇祯抱有同情心态,追根究底,是因为他在当皇帝时比较勤政,最终以身殉国并留下一封感人遗书所致。但是,当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不难发现,明朝亡国与崇祯脱不开干系。
首先,崇祯从他的父兄手中接管的皇位,实际当时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崇祯当上皇帝之后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当时,魏忠贤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决定由谁来当皇帝的地步。崇祯掌权之后,迅速处理了魏忠贤,这件事处理的非常果断。原本,崇祯可以利用魏忠贤这件事顺理成章地笼络人心并进行改革,但是,崇祯却不听辅韩爌的建议,一味地扩大牵连,无限度地清查清算,导致官场恐慌,人人自危,错过了调整政策和改革体制的良机。
其次,崇祯虽然有励精图治之心,怎耐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懂治国之道。据统计,崇祯为了尽快扭转明朝的危局,他不停地更换首辅,在他当政的17年间,他总共任命了50位内阁大学士,由此可见,他的用人之术有多轻率。这种随心所欲地施政,导致他的内阁根本就没有一个连续的施政方针,整个朝廷内部势力忙于争权夺利,而百姓的生活却每况愈下,百姓没有了活路,崇祯也失去了民心。
最终,丧失军心导致崇祯成为了亡国之君。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崇祯竟然使用了其老祖宗的套路,启用宦官监军。这些宦官不懂带兵打仗,但是却掌管军饷的使用,还直接参与军队的指挥,并暗中监视军队将领的一举一动。如此玩弄军权和皇权,明朝军队将领的领导力和士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在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过程中,明朝军队一触即溃,导致李自成长驱直入北京城,而大明江山也就此断送在了崇祯之手。
崇祯帝虽然说不是昏君,但是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真的不强,人们对于明朝灭亡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所以说明朝灭亡其实并不能推卸到任何一个君主身上,是一代代叠加造成的后果。要说哪朝奇葩君主多,明朝自然称第一,有做木匠的,有好美色的,有不理朝政的,有喜欢练字的,这些君主那么文艺那么好学就是不愿意好好管理朝政。
?明始亡于嘉靖?意思就是明朝从嘉靖帝就已经有衰败的趋势了,嘉靖帝后期出现了农民起义,并且嘉靖在晚年时期更加依赖于大臣,为明朝走向覆灭埋下了祸根。?实亡于万历?,万历帝就是那个创二十八年不上朝记录的荒唐君主,有人笑称万历是张居正干儿子,因为几乎所有的朝政都掌握在张居正的手里,也幸亏他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要不明朝可能在万历年间就亡了。
张居正和李太后对年幼的万历帝管教很严格,两人都想要将这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代明君,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也造就了万历帝后期的反叛性格,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就不再管理朝政,对于一些应该退休官员的请书都可以忘了批复,这样的君主存在明朝能好到那里去。
再说说我们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有人说崇祯帝主要是生在了明朝末年,要是他可以早出生一些明朝就不会灭亡了。崇祯帝的确是一个爱护明朝江山的君主,和他的那些奇葩先祖们相比他看起来更像个君主,他每天勤于朝政,生活简朴、不喜美色,一心为国,但是他真的不是做君主的料。他在位一共才十七年,却接连换了五十为内阁首辅,这样的频繁更换大臣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