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卫青历史上的评价为什么不高?古代文人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卫青的第一次出征是奇袭龙城,这标志着汉匈战争的逆转。他在战斗中取得了七次胜利,成功夺回了河朔和河套地区,并击败了单于。卫青为开拓北部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擅长以战养战,善于深入敌方领土,严格要求部下,爱护士兵,对待同僚也非常礼貌。他在政治上地位崇高,但并没有滥用权力。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于卫青的评价如此低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他的家族背景成为了他被贬低的原因之一。作为汉武帝的外戚家族,卫青永远被视为“权贵阶级”的代表,大多数人对其持有偏见。此外,他的成功也归功于汉武帝的赏识和支持,而非凭借自己的才能。
卫青在政治上也有一些争议。虽然他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政务上却不够出色。他在担任官职期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没有对国家的治理做出显著贡献。这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评价持怀疑态度。
尽管卫青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对较低,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成就。他的胜利为汉朝在匈奴问题上扭转了局势,开创了汉匈战争的新局面。他的战略和指挥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卫青才干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之同甘共苦,即使常有人评价卫青过于“和柔”,但作为七战七捷,自立汉以来始破匈奴的将军,亦或出入禁中掌议论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参决政事、秉掌枢机的内朝大司马大将军,都需过人的能力和魄力。对外辱强敌有力回击;而对待同仁,则谦和仁让,气度宽广。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和皇后为日渐宠衰后常常担忧,汉武帝主动找到卫青表示太子温厚好静能安天下,是最合适的守城贤主,并让卫青转告。卫青在世的时候,从无人敢构陷卫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后,很多臣下认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企图陷害太子的才逐渐多了起来。武帝后期许多为祸之人,如李广利、巫蛊之祸时的江充等也均是在卫青去世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才开始担任职务。
首先,汉朝有很多人都曾高度称赞过卫青,最简单而言,汉武帝本人对卫青都非常认可,他在卫青死后,特意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并赐他谥号“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还有,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曾评价卫青说:“大将军材干绝人,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将士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过人。”
不仅如此,淮南王刘安打算谋反时,曾派谒者曹梁出使长安,他在归来时也说:“大将军号令严明,对敌作战勇敢,常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将也无人比得过!”
从这层意义上说,和卫青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之高,至于西汉之后,人们对卫青的评价,就更是以称赞居多,甚至而言,卫青直接成为绝世名将的代言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翻开历史时,会觉得汉朝人们对卫青的评价普遍都不高呢?
其实,这主要是大家的一种错觉,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最主要是因为一本书,它叫做《史记》。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所了解到的卫青,大都是来源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而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并不高,甚至还带有某些贬义。
最简单而言,司马迁把卫青记录在《佞幸列传》中,说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才得到皇帝宠幸,相当于是“汉武帝的男宠”,只不过因为他才华横溢,又不愿自甘堕落,这才取得伟大的功绩。
并且,在司马迁《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总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因为,但《史记》这篇著作中,几乎所有的列传或者合传,在文章的结尾处,司马迁都会对文章中的人物做个非常深刻的评价,但唯独没有对卫青和霍去病做评价。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卫将军骠骑列传》这篇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司马迁只是引用苏建(苏武的父亲)的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翻译一下就是,苏建曾让卫青养贤纳士,以增加声誉,但卫青却认为臣子应当奉公守法,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就好,何必招士!最后司马迁自己只点评了一句话:“霍去病也是这么认为的,而这应该就是他们为将之道!”
反观同时代的李广,司马迁那是不惜花费重墨,在《李将军列传》结尾处用了近百字对李广进行高度评价:其身正,不令而行;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可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也正因为类似的评价和对比,才让后世人在读史时,才会出现类似“汉朝几乎没有人称赞卫青”的错觉。对此,肯定很多人会好奇,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写卫青呢?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司马迁写《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时间,就会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91年,这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在这一年,司马迁完成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有三篇文章,分别是《孝武本纪》、《三王世家》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也就是说,司马迁评价卫青的文章,是在公元前91年时写的。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这一年初,汉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巫蛊之祸”,这个事件直接导致太子刘据起兵造反,而卫青的长子卫伉则选择跟随太子一起。最终,太子刘据造反失败被杀,皇后卫子夫被迫自杀,卫青的长子卫伉被处死,卫、霍两家都遭到重创。
虽然,这个事件后来被证实是太子遭人陷害,但在公元前91年,这个事件那可标准的谋反,所以卫、霍两家那都是标准的乱臣贼子。
只不过,汉武帝念在卫青和霍去病的惜日之功,没有扩大打击面,只是将参与者处死,但卫、霍两家终究因此走向末落。更可怕的是,站在汉武帝皇权的角度,他们两家都还必须做淡化处理。
也正因为此,司马迁在这一年末写《卫将军骠骑列传》时,就无法公开去称赞卫青和霍去病,也不好对他们做任何点评,因为一个搞不好,可能就是杀头之祸。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迁又哪里敢称赞卫青这种敏感人物呢?直等到后来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巫蛊之祸得以全面平反,卫青和霍去病的形象,又才因此变得“高光伟正”。
以上就是关于卫青历史上的评价为什么不高?古代文人是如何看待他的?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郭沫若最被人诟病的就是立场不坚定,总是见风使舵。本来是创造社的骨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居然一下子左得不行,大走现实主义道路,将自己的过去创作一概否定。文革中更是对毛主席亦步亦趋,自称是毛主席的小学生,因为毛喜欢李白而写了《李白和杜甫》,不顾事实地贬低杜甫,抬高李白,完全没有了一个历史学家应有的实事求是态度。对江青歌功颂德,称其为武则天,文革后又倒打一耙,斥之为白骨精。其实郭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他从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对什么事只要认准了就会产生盲目的热情,从而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这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毛主席的崇拜就可看出。缺乏信仰,对自己不断否定,他内心也是痛苦的。还是他那句著名的台词说的好:“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对于他,我们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是否喜欢他的作品和为人,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否认的,作为学者和历史学家更是少有人能出其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历史中的名人,即使威名赫赫,也总会有那么一点两点供后人消遣的?黑点?,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头脑简单,胸无城府;张飞??忠肝义胆武艺高强,却脾气暴躁,爱打骂手下;可有这么一个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
他就是汉代名将??卫青。
司马迁说:?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
岳飞说:?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
曾国藩说:?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卫青粉丝更是直接称呼其为?卫帅?,还有人表示想要嫁给他!卫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才引得后人对他赞不绝口?
这要从他的幼年说起。
卫青其实是一个私生子,生下来后,父亲不喜欢他,几个兄弟也都经常欺负他,于是他就跟着姐姐卫子夫来到了平阳公主那里,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后来,姐姐无意间被汉武帝相中,并怀了汉武帝的骨肉。而他,却因为陈皇后对姐姐的嫉妒,被当做泄愤工具抓了起来。幸好得到好友公孙敖的及时营救,才逃过一劫。这一劫,是祸也是福!
汉武帝得知此消息后,很是愤怒!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后宫暗地厮杀。于是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以表示对卫青及卫子夫的愧疚。(解释一下,侍中在汉武帝时,就是陪伴皇帝左右的职位)
经过长达九年的成长和沉淀,卫青又被封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议论。这九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史料并无太多记载,但和皇帝朝夕相处,也让皇帝对他的才能多了更多的认识,为后来的出征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南下侵扰大汉。汉武帝派兵出击,兵分四路。这一次,卫青上了战场,封为车骑将军,领一路兵马,对抗匈奴。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就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奈何大汉却一直无法打败匈奴。曾经刘邦率军30万去讨伐匈奴,却被围困,差点丧命。这次出兵对抗匈奴,除了汉武帝,其他人都觉得卫青并不靠谱。 但事实总会让一部分人打脸!汉武帝派出去的四路兵马,一路未果,两路战败,唯有卫青这一路大获全胜。
从此卫青一战成名,在后来七次对抗匈奴的特大战役中,屡战屡胜。不仅收复了匈奴长期盘踞的河套地区,还俘虏了很多匈奴人,打的匈奴毫无还手之力。最后一次的漠北大战,彻底结束了匈奴对大汉侵扰的军事能力。汉武帝大悦,封其为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卫青不仅在战争上有如此谋略,为人处世上也是极其低调豁达。他身为外戚,从不乱扰朝政。有人劝他赡养门客,好宣扬自己,为自己增加势力,他却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做好自己本职就行。飞将军李广在与匈奴作战中因迷路而错失良机,挥剑自刎,其子李敢知道后,拿箭射伤自己,都不去追究宣扬。
其实在汉朝初始,有这么一个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姓刘,那好,皇帝可以把刘姓的亲戚封王,但如果不是姓刘,又没什么功劳的人,是绝对不能封王封侯的。这也是为了防止?关系户?进入朝政,影响大汉江山社稷。卫青虽是因为姐姐的关系才被汉武帝发现,但全凭自己的才能获得现如今的成就;虽为外姓,但封王封侯很多人都心服口服,在他一生当中也没有任何人去诋毁构陷他。
司马迁很欣赏飞将军李广,觉得李广是能和项羽这样的人相比的。李广死后,他因厌恶卫青外戚身份,又把李广自杀的责任也归于卫青身上,对卫青很是反感。但对卫青的功劳却极其肯定,虽在史记上记载?大将军仁善退让,以和柔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说卫青是谄媚之徒,靠阿谀奉承才走上今天的地位,但却数次借淮南王谋士伍被之口称赞:?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虽古名将弗过也?,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其实,司马迁是因为看不惯卫青,反感他,不愿意直接描述他的功劳,但对卫青本人客观评价起来,还是很欣赏的。能做到让不喜欢自己的人都称赞自己,卫青的人品,不容置疑。
卫青一生敬重贤才,才干绝人,打退了汉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稳定了国土北方边疆。出身虽然低微,但却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拜将封侯。虽然是外戚,但从不弄权,对汉武帝忠心耿耿。这种人历史上也不多见,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后世文人吹捧李广,吹得并不是李广的武艺,以及功绩,而是说李广的命运多舛。但是美化李广的这个事,的确是要怪当时的太史公。因为当时的太史公跟李家关系更好,跟李广的关系更为亲近。
如果从生平以及功绩来看,卫青壮年的时候一开始是公主府中的骑兵,这个时候的卫子夫还不是汉武帝的皇后,卫青也只是一介家奴。
虽然卫青不是什么军事家庭出身,但是受公主府中的军事培养,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卫青在姐姐得到了宠幸之后,一开始也是一个小官,后来随之与“骑郎”公孙敖成为好兄弟,之后就就是一路升迁,后担任“大中大夫”。
根据史料记载,卫青的第一次率军出征,是在元光五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卫子夫已经进宫十年了,卫青的第一次因为卫子夫进宫受宠而得到的官职,已经是建元二年时候的事情了。在此期间,卫青自己肯定也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结交新的朋友,新的权贵。
在史记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卫青是如何努力的,以及卫青这些年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在史料中对卫青的评价更多的是,只把卫青当作是一个外戚,卫子夫的弟弟,一个因为姐姐受宠才因此进入仕途的男人。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代这些文人,有的时候写起东西来是真的很酸啊。
后来汉武帝第一次任用卫青的时候,是因为当时要发动对于匈奴们的试探性进攻。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并不是要大规模的跟匈奴之间开战,而卫青当时作为部分士兵的统领,他手下的骑兵并没有过万,数量上不算多。另外,卫青担任官职也有十年的时间了,卫青在年轻的时候在一开始在公主府做家奴的时候,就有做骑兵的经验,所以这个时候的卫青,可以说是经验十足非常合适的一位人选,选他没什么毛病。
并且从最后卫青的战绩结果来看,卫青也的确是能够证明自己。在这个队伍里面就有李广,李广当时就已经是带万人骑兵的大将领了,这个时候李广手中的权力以及地位,明显是要比卫青高上很多的,但是结果自己被俘虏了。
仅这一次,我们暂且先不谈二者之间的成败。在这次战斗后,卫易第二次出征,是在元朔元年,距离上次出征两年之后,因为当时的成绩非常优秀,所以第二年又让他去了。结果第二年卫青的表现仍然是十分的良好,最终还变成了大将军,直接击败了匈奴。如果说上一次的成功是巧合,那么这一次的成功绝对就不是偶然了吧。
之后再来看看李广与霍去病的对比,李广打了一辈子,一生都没有斩首到两千级,所以李广一辈子都没能封侯,但是人家霍去病仅仅只用了800人就做到了。而霍去病的出身,也并没有高到哪里去,都是基层士兵出身,都没有什么特别的。
司马史官看不起卫青霍去病,是因为他们有着外戚的光环。但是另一方面,司马迁的太史令,跟李广的仆射身份,不也都是依靠着世袭继承来的吗?司马史官的官职世袭大家都是知道的,李广的出身是陇西李氏,李唐皇族也自称是陇西李氏。所以到了唐朝以后,官方也开始极力推崇李广,这也是李广后世赞誉极盛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某一些文人以及史官的眼中,卫青和霍去病是没有身家背景,身份低微,但是运气却是极好的家奴,本应该不配站在这么高的位置之上,这就好像是一种歧视一样。
而李广的卖点,大多都是说自己的命运多多了坎坷,看人家霍去病,卫青多么幸运,这个为什么会大肆的被文人宣扬呢?因为古代很多文人,都觉得自己空有一身的才华和抱负,但是自己时运不济,他就没想想人家能坐上这个位置,付出了多少你不知道的努力。文人就喜欢怪命运多舛这一套,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李广更被后代文人吹捧的原因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羽十分敬重的五个人物
下一篇: 孤城闭赵徽柔历史原型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