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刘邦为何如此崇拜他张耳,他究竟多厉害?。
之后张耳投效于刘邦,参加了楚汉之争,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邦对他的重视可见一斑,封他为赵王,使他成为自己的心腹之臣。这其中,必然有着张耳出众的能力和卓越的才干,才能够吸引住刘邦这样的人物。
早年间张耳以信陵君的门客身份授任外黄县令,展示了自己执政的能力和政治才华。他参加了陈胜起义,担任校尉,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在赵王武臣崩丧后,他积极支持赵王位继承者赵歇,为扶持赵国抗秦尽心竭力。在项羽封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并定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市),成为一方诸侯的统治者。
然而张耳的权势也引来了其他势力的嫉妒和威胁,尤其是陈馀的攻击使他陷入了困境。在这个危急时刻,张耳毅然决定归顺于刘邦,投身于楚汉之争。他随从韩信一同平定了赵国,为此受封为赵王,并再次得到刘邦的高度重视。
张耳之所以能够获得刘邦如此的崇拜,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战争中的勇猛和谋略,更是因为他具备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他能够察言观色,明辨是非,抱持着忠诚和智慧,为刘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支持。他的才干和忠诚深深打动了刘邦,使他对张耳从心底里崇敬不已。
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张良、萧何、韩信等名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汉朝的建立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还有一位在今天鲜为人知,在当时却是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就是张耳。
说起张耳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不过要是提到他的祖父,那可就称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张耳的曾祖父正是战国时期提出"连横"学说,并成功在战略层面让秦国实现独霸的著名纵横家张仪。
公元前264年,张耳出生在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一带)。据《史记》记载:"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也就是说,他年少便成为了魏国一位叫做"毋忌"的公子的门客,为其出谋划策。
"毋忌"这个名字看着令人感到陌生,但若是说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相信人们会恍然大悟。这位张耳所追随的公子,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招揽了许多才能出众的名士,其中便有少年便器宇不凡的张耳。
张耳亡命到了位于今河南省民权县的外黄县,当地有个商人,其女非常貌美,但夫君早丧,于是商人的门客便向他推荐道:"必欲求贤夫,从张耳。"于是商人的女子便嫁给了张耳,女方家族也拿出很多钱财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后来,秦国灭亡了魏国,攻占了其都城大梁,张耳定居在外黄,并没有任何的惊慌失措或是潜逃。不过,平静的日子只维持了数年,很快秦始皇听说张耳是魏国的名士,便悬赏千金捉拿他,悬赏五百金捉拿他的好友陈馀。"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所谓"里监门",就是看门的小吏。
二人忍辱负重,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义军很快达到了数万人之众,而且很快就攻下了张耳所在的陈县。"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胜召集陈县德高望重之人,获得了称王的建议后,他又向张耳、陈馀询问。
二人回答说:"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张耳、陈馀认为,陈胜现在应该做的是拥立各国国君的后裔,从而团结曾经六国的遗民,增加秦国的敌人,从而更加有利于诛灭暴秦。随后再抢先占领咸阳,号令天下。要是现在急于称王,恐怕其他起义军会失去斗志,不再奋力作战。
项梁成为下一代义军领袖后,便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国王室后裔为楚怀王,从而团结了原本楚国故地的人们。事实证明,张耳、陈馀的建议十分正确,如果陈胜采纳的话,天下或许就归于陈胜了。
离开陈胜后,张耳跟随义军将领武臣,并助他自立为赵王。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随后,在项羽的主导下,天下诸侯们各得其所,张耳因其贡献也被立为常山王。不过不久,之前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陈馀便派兵前来攻打,张耳兵败,逃往刘邦麾下。
汉高祖三年(前204)时,"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
第二年,张耳因功劳和名望而被刘邦立为赵王,定都于襄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又过了一年,张耳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然而,他因为危难时陈馀救援不力便与昔日好友恩断义绝,夺取其兵权,最后还跟随汉军将其诛杀,可谓是生涯中的一点遗憾。
以上就是有关刘邦为何如此崇拜他张耳,他究竟多厉害?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
其实一般很难把刘邦和信陵君两人联系到一起,因为这两人给人的感觉就非常不一样。信陵君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刘邦身上总是透露出一股痞劲,而且他不修文学,鄙视儒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刘邦最后当上了皇帝,还建立了汉朝,这点他要比信陵君强。其实信陵君算是刘邦的偶像,可以说信陵君的为人影响了刘邦很多,从一些事例上来看,他们的作风也颇有相同之处,这点似乎让很多人都没想到。
战国四公子中,无论从人格、事业、品行各方面看,信陵君都可以列为第一。特别是“窃符救赵”之义举,更是成就战国时代的一段佳话。
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相比,信陵君更有英雄气概,更有侠义精神,因而也更有人格魅力。信陵君在世时,其声誉是巨大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推翻秦帝国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和信陵君渊源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偶像,刘邦心目中的偶像就是信陵君!从他西行大梁,想投靠信陵君门下来看,刘邦还是想从政,而且胸怀大志。汉高帝刘邦骄狂自大,很少会把他人放在眼里,能让他折服的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可是信陵君却成为了刘邦终生的偶像。信陵君去世时,刘邦年仅十三岁,据《史记》载,“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每当经过大梁城,总要前往祭祀信陵君。后来他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护信陵君的坟墓,每年四时都要祭祀,不能断绝。
除了刘邦之外,秦汉之交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是信陵君的崇拜者。比如张耳,他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还有陈狶,在少年时便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他特地造访了大梁城故墟,寻找夷门遗址。当年侯嬴不过是个看守夷门的老汉,信陵君却亲自拜访,礼贤下士,不以交结低贱之人为耻。司马迁感慨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他还这样评价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
我们从刘邦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性格是受到信陵君的巨大影响。
刘邦性格分析
比如说刘邦的早年,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好施舍,慷慨豁达,这些性格特点,与信陵君何其相似。当他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朱轮华毂,拥旄万里,目睹这雍容华贵的一幕,不禁发出了一声慨叹:“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可见他内心深处,是有豪杰之志。这种豪杰之志从何而来呢?从现存的史料看,伟大志向的种子,是在早年崇拜信陵君时种下的。
刘邦人生的转折之一,是私下释放苦力犯人,从而落草为寇。当时秦始皇在郦山大建工程,从全国各地不停地征用民力服役,沛县也未能幸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征集前往,领队的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郦山脚下早已是白骨累累,来自沛县的苦力们对未来极度悲观,名为服役,实则送死,与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逃走了。
性情豪爽的刘邦并没有为难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来越少,走到丰西大泽时,这支苦役队伍剩不到一半人,即使到了郦山,也交不了差了。刘邦转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吗?这个官不要也罢了,弃不足惜,干脆就当一个浪迹江湖的草莽英雄吧。
就这样,刘邦把犯人苦力们全都放走了,有那么十来个人无家可回,索性就追随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藏身,落草为寇。做出这种可以杀头的事情,可见看出刘邦并不是普通的小官吏,他是很有义气的。为什么像萧何、樊哙、周勃这些同乡都服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敢作敢为方面,别人是比不上他的。大家想想当时秦政权都灭了六国,是何等强大恐怖,刘邦敢这样做,实在令人佩服。从这点上,又可以在刘邦身上看到信陵君的影子。
在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将天下兵家分为四大类: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兵权谋家包括孙武、孙膑、吴起等,这是兵家的主流。兵阴阳家大多是后人依托神农、黄帝、风后等上古人物编造出来的神怪之语,皆不堪一论。兵技巧家则包括伍子胥(水战法),以及墨子(守城术)、李广(射术)等人,在中国人看来,流于技巧就下下了,这是兵家的末流。
而兵形势家则是仅此于兵权谋家的第二大兵家流派,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战国兵家尉缭、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我们现在要说的魏国公子信陵君。信陵君的兵书《魏公子兵法》共二十一篇,阵图七卷,是兵形势家中的经典著作,后世的刘邦项羽对其兵法都多有借鉴之处。
比起兵权谋家在战争中多用奇兵诡谋破敌,兵形势家则更注重战争的本质。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打群架?,只不过参加的人比较多而已。
一个人打架靠力气、靠胆气、靠武功,而一群人打架靠的是指挥。
那么指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将士用命,人人效死,个个不惜为主将赴汤蹈火,则虽百万大军,亦可如臂指使。
兵形势家们追求的就是这个。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各大兵形势家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
商鞅白起靠的是重赏重罚,一颗人头一个爵位,当逃兵则全家连坐,秦法如山,秦卒自然人人拼命,?虎狼之师?就是这么炼成的。
项羽靠的则是超凡的武力与勇气。身先士卒,一骑当千,破釜沉舟,勇武如神,楚兵为主帅之气鼓舞,自然个个争先,猛锐不可当,?西楚雄师?就是这么炼成的。
而信陵君靠的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信陵公子魏无忌这个人,正如世人所称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无论是高贵的,低贱的,包括看门老大爷,菜市场小贩,屠户,酒鬼,赌徒,公子都愿意跟他们交往,而别国有了危难,他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去帮忙,这就是个在道德方面毫无瑕疵的翩翩君子。换句话说,信陵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道德偶像。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道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德?这个字,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西方用宗教凝聚人心,而中国通常是用道德来凝聚人心的。因为信陵君的为人品德太好,以至于后来的中国人每当读到?公子?一词,都觉得温柔无比,仿佛整个世界都和善了很多。
所以,就连被误解为老流氓的刘邦,都视信陵君为最高偶像。刘邦还未发迹时,就听说了魏公子的高义,想去做他的小弟,但当时太穷,也没钱跑大梁去。后来魏公子死了,见他一面,也就成了遗恨,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给信陵君的门客、外黄县令张耳当小弟。虽然如此,刘邦仍感觉很开心也很荣耀,做不了信陵君的小弟,能做他小弟的小弟,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后,已算是做到了人生的极致,但他仍觉得未能与信陵君相交乃此生至憾,所以每次经过大梁,都要来到魏公子的陵前汇报工作,厚礼祭拜。刘邦此生祭拜过的圣贤里,除了孔子,就是信陵君。
由此可见,德高天下者,则天下归心也。
谁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谁就能在中国呼风唤雨。
战争也一样。
而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主要包括五大要素,第一要素叫做?仁?。
何谓仁?仁者,爱人也。
信陵君不仅爱人,他甚至还爱小动物。
在东汉刘向《列士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信陵君之?仁?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次,信陵君正在跟门客们喝酒,大家高谈阔论,畅饮正酣,忽然有一只小斑鸠飞了进来,钻入其案下,扑腾着翅膀转来转去,打搅了众人的酒兴。
领导受惊,这还得了,于是立刻有人冲了过来,欲驱此不速之客。然而信陵君却用眼神止住那人,走到斑鸠面前,拱手道:?此有何急,来归无忌耶??
正如毛阿敏阿姨所唱的:?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我亲爱的小斑鸠,你急忙忙来找无忌哥哥有啥事儿吗?
那小鸟可怜巴巴的看着信陵君,叽叽喳喳仍叫个不停,叫声中充满了惊恐。
信陵君当然不懂鸟语,于是他赶紧派人查探,左右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报告说,外面有一只鹯(即?晨风?,鸟名。一类似鹞的猛禽)在天上盘旋,想必就是这斑鸠引来的。
原来如此,信陵君于是保护起那只斑鸠,直待那鹯飞走,这才放走小鸟。
没曾想,那只阴险的凶禽并未飞远,它就躲在附近房子的屋脊上,一见斑鸠飞出,便立刻扑了上去,将可怜的小鸟杀吃了。
信陵君眼见于此,心中负疚,顿时没心情吃饭了,他把筷子一扔,伤心的说道:?此鸠避患而投我,乃竟为鹯所杀。是我负此鸠也。?竟愧疚的一天都没吃饭,因悬重赏抓捕谋杀犯?鹯?。
不久,两百多只鹯就被当作嫌疑犯献于阙下。
信陵君皱眉道:?杀鸠者,只一鹯,吾何可累及他禽。?遂按剑于笼,痛数凶犯之罪,厉声道:?谁获罪无忌者耶??
奇怪了,信陵君听不懂鸟语,鸟却听懂了信陵君的人话,当场竟有一只鹯低下了自己罪恶的头颅,羞愧到不敢仰视。
于是信陵君立刻将凶犯明正典刑了。其余嫌疑犯,则一律释放。
《列士传》最后说道:魏公子不忍负一鸠,岂负人乎?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从此名声流布.天下归焉。
好一段洒狗血的情节,显然,在作者的眼里,信陵君成为了所有弱小者的保护神与避风港,他温柔而又智慧,强大而又明理,简直光芒万丈。当然,这显然是后世信陵君的粉丝们瞎编的,不过由此亦可见,信陵君道德口碑极佳,而使众狂热粉丝甚至不惜胡说八道,去神话偶像。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之二,义。
何谓义?义者,侠义也。纾人之难,救人之急,扶危济困,锄强扶弱,嫉恶如仇,为天下铲不平,则义布天下也。
义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义,讲的通俗一点儿就像刘欢的《好汉歌》里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
史书记载,信陵君的嫂子,魏王的小老婆如姬父亲被人所杀,魏王想尽办法欲为爱妾报仇,三年未能如愿。如姬于是找到信陵君向他哭诉。信陵君二话没说,派手下门客斩了那仇人的头,恭恭敬敬的献给如姬,如姬感激涕零,从此生是魏王的人,死是信陵君的鬼。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信陵君在魏国那就是个问题解决中心,谁要有难事儿,别打110,直接找豪侠公子信陵君,保准没错。
义的第二种叫做公义,或者说国家之义,百姓之义,天下之义。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盟国有难,义不容辞,这才是一个天下大侠的最高境界。
信陵君一生,志在合纵六国,齐心抗秦,这便是顾全了魏国的最大利益。
所以信陵君才能显名诸侯,号召天下,从者如云。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三,礼。
何谓礼?礼者,温文尔雅,举止合体,为人谦恭,虚心受教,君子风范也。
这就不用多说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做到了一个君子的极致,可称战国四大公子之首。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四,智。
何谓智?智者,知人也。
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且有自知之明,这就是?智?。
抗秦救赵存魏为是,击杀晋鄙为非,信陵君明辨是非。
侯嬴朱亥等均属草根阶层,信陵君却皆以为贤人而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是为知人善任。
信陵君救赵之后,自矜有功,门客有人劝之,则立刻反躬自省,无地自容,是为自知之明。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五:信。
何谓信?信者,已诺必成也。
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人之厄困,是为大丈夫也。
信陵君一生都以此为为人准则。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就是中国人道德标准的集中概括。春秋战国四百年所有名将,同时拥有这五种高贵品质的,只有信陵君一人,所以他才能举起道德的大旗,号召天下共抗强秦。
信陵君没有孙武孙膑的精妙谋略,也没有项羽吕布的盖世武勇,但他破解了战争的究极密码,那就是号召力(统帅的威望)和凝聚力(军心),所以他成为了指挥联军作战而能大获成功的第一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孤城闭赵徽柔历史原型人物介绍
下一篇: 历史上阿合马的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