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诸葛亮有多看重向宠?向宠结局如何?这一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武将,并决定将其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以确保他离世后还有人可以辅佐刘备。这位武将正是向宠,他是襄阳名门向朗的侄子,初入官场时担任了牙门将的职务。
然而诸葛亮没有想到,向宠竟然在剿灭土匪的过程中意外身亡。这对于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家都对向宠的突然离世感到十分惋惜。虽然向宠在历史上并没有独立的传记,只是被列在向朗传记的后面,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然而,他在短暂的生命中所展现的才华和勇气,却让人对他的离世倍感痛惜。
章武元年(222年),刘备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在章武二年(223年),吴国统帅陆逊趁刘备舍弃水军而派遣陆军进行试探性攻击,随后又发动大军对刘备大营进行火攻。刘备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遭到了惨重的失败,伤亡惨重。蜀汉的征吴大军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蜀汉自夷陵之战以来,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是失去了五虎将还是向宠这样有潜力的人才,都让蜀汉在未来的战争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诸葛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明白国家的命运不能仅仅依赖于少数的英雄将领,而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
尽管向宠的离世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但诸葛亮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继续努力培养更多的人才,并且着手加强各方面的筹备工作,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蜀汉面临的困境并没有让诸葛亮放弃,相反,他更加坚定地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蜀汉的命运并不只取决于一个人,向宠的英勇和牺牲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虽然在火热的战场上逝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蜀汉的历史中。在未来的征战中,蜀汉需要更多的人才,他们将接过向宠的衣钵,继续为蜀汉的荣耀而努力。
章武元年(222年),刘备伐吴。章武二年(223年),吴国统帅陆逊趁刘备舍弃水军而以陆军独进,先派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而后派遣大军火攻刘备大营,刘备军惨败,伐吴大军遭受重创.
刘备以及五虎将纷纷死后,蜀汉人才日渐凋零,这时诸葛亮意识到该培养人才了。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北上汉中,临行前上《出师表》,除了推荐费祎、董允两个文官外,特意提到“将军向宠,性情平和,为人善良,精通军事.
以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臣认为军中之事,都应与他商议,这样一定可以使军队内部和睦,军力配置得当”,于是提拔向宠为中领军。
诸葛亮对向宠的评价很高,“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甚至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让向宠能在自己死后继续辅佐蜀汉。然而向宠在三国名将中不出名的原因,一是没立下大功,二是死法憋屈。
延熙三年(240年),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为了历练向宠,诸葛亮让其领兵剿匪前往平定。没想到向宠太大意,在剿匪过程中战死。
由于向宠平时深得部下军心,所以在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送回成都安葬。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诸葛亮有多看重向宠?向宠结局如何?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名篇,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在古人先哲看来,《出师表》满是忠诚肺腑之言。诸葛亮在表中,除了抒发阐明自己“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职分,也向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些自认为忠纯良实、晓畅军事的臣子,希望刘禅加以任用。
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四人,分别是: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那么这些诸葛亮眼中的好同志最后混的如何?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了么?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郭攸之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生卒年月不详。郭攸之在演义中的记载只是捎带一提,在史书中没有单独列传,只是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廖立传》中出现过,记载也很少。虽然记载很少,但郭攸之这个人却很神秘:
一来,郭攸之是三国中为数不多的“双名”人物,是三国时代的“杀马特”。
二来,就是郭攸之的地位。《出师表》中是这样写郭攸之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在《出师表》中,郭攸之和费?、董允两人是并列的,而且排在首位。费?和董允就不说了,这两人和诸葛亮、蒋琬合称“蜀汉四英”。想必能和费?、董允相提并论,而且排名靠前的郭攸之在蜀汉一定不是一般人物。
史书记载,郭攸之的官职是侍中。汉制,侍中是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常备顾问应对。虽然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近侍官员,一定是有觉悟有能力之人,排在费?和董允之前的郭攸之一定是诸葛亮最信得过之人。
但,郭攸之估计在诸葛亮上《出师表》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此后再无郭攸之的任何记载。如果郭攸之能够活得久一点,按他的地位,不能说能够取代蒋琬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至少能够排在费?之前接任蒋琬的位置。当然,这只是假设。
二、费?和董允
这两人要放在一起说。费?和董允两人都有单独列传。董允更特殊一些,因为按惯例,父子是要合列一传的。在整部《三国志》中,董允是极少数能够立传“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足见其人之优越。
在诸葛亮上表时,两人的官职是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和郭攸之的侍中一样,都是内朝官,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人员。蒋琬为大将军后,费?为尚书令。蒋琬死后,费?接任为大将军,并录尚书事,董允以侍中兼任尚书令,是为费?的副手,两人共掌蜀汉的军政大权,不久董允先于费?去世。
费?和董允从侍郎做到大将军和尚书令,可以说一路高升,飞黄腾达。被后世人与诸葛亮、蒋琬合称为“蜀汉四英”,则代表其为政能力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和认可,是蜀汉的肱骨栋梁。
三、向宠
向宠是向朗的侄子,没有单独列传,其记载附着在《向朗传》之后。向宠是诸葛亮在表中向刘禅推荐的唯一一名将领。刘备伐吴战败,唯有向宠所部完好无损,刘备“称之曰能”。刘禅继位后,向宠为中部督,负责宫廷宿卫军。诸葛亮上表,说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随后,向宠被任命为中领军。
中领军可不是一般的官职。曹魏制度,中领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位高权重,曹真、曹休皆担任此职。蜀汉的中领军职能应该也差不多,因为诸葛亮提到,向宠“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显然带有选拔官员、监督管制武将的职能。
向宠并无多少战绩,知名度也不高,多半是因为其掌管禁军的原因,而且鲜有征战记录。不过,后来向宠唯一一次见于史书记载的征战,向宠却兵败身亡(240年,向宠死于征讨汉嘉蛮夷的战斗)。可见向宠和马谡有些类似,也多少有些言过其实。
四、余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的四人,费?和董允能够说达到甚至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期;向宠虽然掌握禁军,但才能有些言过其实;郭攸之因为记载稀少,早早去世,无法做出评定。总的看,诸葛亮的用人还是有其所长的,至少在为政这一点,诸葛亮为蜀汉培养举荐了两位肱骨人才。
但不得不说,诸葛亮推荐的这四人皆为荆州派系,而且从内政和军事两方面皆在刘禅身边安插了自己亲信之人,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丝联想。
蜀国那么多战将,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只向刘禅推荐了一个向宠。不过我们仔细看向宠的一生,却显得默默无闻。《三国志》也只是在写他的哥哥向朗传记的时候,简单提了一下,说延熙三年,蜀国汉嘉地区的蛮夷发生叛乱,向宠带兵前往镇压。结果在混战中遇害,将士们奋不顾身把他的遗体夺回来。
(默默无闻的向宠)就算是仅有的这点记载,也是他失败的记录,为何诸葛亮却在《出师表》中,对他进行高度评价呢?我们先来看看《出师表》是怎么评价向宠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的这一段推荐文字,实在值得我们后世好好学习。谨慎、得体,而又热情。诸葛亮推荐向宠,并没有只是说向宠的优点,并没有只是说向宠是我推荐给你的,你得用。他先说向宠是先帝刘备看上的人。接着又说向宠是大家评价都很高的人(“众议举宠为督”)。然后才说出自己推荐的理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然后再给刘禅做出安排(“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但是事实上,我们前面也说了,诸葛亮高度评价并推荐向宠,可是向宠一生显得毫无作为,有的一次作为,也是失败的经历。难道是诸葛亮看走眼了吗?
(诸葛亮剧照)我认为,诸葛亮不是看走眼,恰恰是推荐得非常得当。向宠一生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有大作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咱们抛出了个问题,蜀国那么多大将,诸葛亮别的人不推荐,为什么偏偏推荐向宠?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是如何确保都城安定不出乱子。虽然蜀国有那么多大将,但是那些大将都随诸葛亮北伐去了,他们能不能干,根本不需要给刘禅说。诸葛亮要给刘禅说的,是保护都城安全的人。担任中领军的向宠,正是这样的人。诸葛亮为什么觉得向宠是个保卫宫廷安全的不二人选呢?一是向宠的性格好,和大家的关系处得比较好。这样的人,不容易和大家发生矛盾。(后来向宠牺牲后,属下拼死把他的遗体抢回来,就是他人缘关系处得好的证明。)二是向宠做事稳重,军纪严明。刘备组织夷陵大战被陆逊打败后,大家都没命地往回跑。结果当时是牙门将的向宠军队,虽然也在逃,但是纹丝不乱,所以受到刘备表扬。
(刘备剧照)我们都知道,京城里都住着高官、皇亲国戚。当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乱,纪律又不好,遇到危险,怎么保卫京城的安全呢?所以,诸葛亮选择向宠,肯定是很合适的。那么,为什么受诸葛亮高度重视的向宠,一生默默无闻呢?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向宠有大作为的表现。大家都知道,对于蜀地来说,刘备是外来户,当地人很多都不服他统治。刘备去世后,有一半的郡县都造反了,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向宠负责保卫京城后,京城基本上没出过大事,没发生过什么乱子,这就是向宠把工作做得很好的表现,这也就是向宠的大功绩。至于向宠后来参加平定蛮夷之乱被杀(那时候诸葛亮已去世),也再一次证明,向宠只适合京城保卫,不适合带兵作战。诸葛亮当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没有带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现。(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将已去其四。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追随先主去了。只剩下赵云一个。他奉命与邓芝做疑兵声东击西去了。
剩下的将领,原荆州方面的,有魏延、马谡、向朗,原蜀中的将领有吴壹、张休、李盛、黄袭,汉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诸葛亮都带走了。只好矬子里面拔将军,把向宠推荐给刘禅了。
而且向宠确实很能干,“畅晓军事”,曾经受到过刘备的表扬,刘备很认可他的才干。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损兵折将,蜀汉人才凋零。向宠在夷陵之战中表现出色,受到刘备称赞,诸葛亮肯定,诸葛亮向刘禅推荐重用向宠,既是对向宠军事才能的肯定褒奖,也让刘禅放心,诸葛亮出征,向宠能保卫京城安全,护卫皇宫安全,而且更是激励将士,北伐奋勇杀敌,不必有后顾之忧,只要战场立功,都会受到重视重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1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