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晋文公人物介绍:春秋霸主之一退避三舍的主角

人生百味 2023-11-12 09:50:39

晋文公人物介绍:春秋霸主之一退避三舍的主角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晋文公人物介绍:春秋霸主之一,退避三舍的主角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晋文公人物介绍:春秋霸主之一,退避三舍的主角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他的名字叫重耳,姓是姬姓晋氏。他和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起被称为春秋五霸。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以少胜多,大败楚军。这场胜利让他召集了齐、宋等国在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另外,在公元前656年,因为骊姬之乱,当时42岁的重耳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在这19年里,他先后经过了狄、魏、齐、宋、郑、楚、秦等地。在公元前636年的春天,时年61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成功回到晋国,并杀死了当时的晋怀公,成为了晋国的君主。在他担任君主期间,他任用了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施了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一系列政策。他还组建了三军六卿,使晋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晋文公的才智和政治手腕使得晋国在他的统治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公元前656年,因为骊姬之乱,42岁的重耳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19年间重耳先后走过狄、魏齐、宋、郑、楚、秦;公元前636年春,61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登上晋国大位,他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成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君主,开创晋国百年霸业。公元前628年十二月,69岁的晋文公寿终正寝,其子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

重耳在外流亡的第十五年,他流亡到了楚国,而楚王并不嫌弃他这个落魄王子,而是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宴会中,楚王问重耳,你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思虑再三,许下“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的诺言。”4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他的治理下晋国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以上是本文关于晋文公人物介绍:春秋霸主之一,退避三舍的主角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相关内容的话,我们强烈推荐你关注我们。

退避三舍的故事介绍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人公:晋文公(重耳)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公带领晋国成为霸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耳成功跑到了楚国。楚王对重耳很好,当做贵宾招待。重耳很感恩就告诉楚国等以后我重掌大权的时候,如果楚晋两国发生了摩擦,晋国的军队都会先退让三舍那么远。后来没想到事情真的发生了,楚国人还以为是晋国不敢和楚国战斗。

一、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春秋的时候楚国等多国于宋国战斗。宋国自知势单力孤,就找晋国帮忙。想要打败这些人,晋国采用了离间计,成功的瓦解了多国联军。楚国恼羞成怒派出大军来攻打。晋王在楚国军队前来的时候,让自己的军队撤退九十里地,这是为了报答当年楚王的恩情。

楚国的子玉看到晋军撤退了很兴奋觉得晋军这是害怕自己,所以带着部队就追击上去。跟着楚国来的蔡国公子被晋国军队杀了,然后晋国军队假装不敌逃亡,楚军中计追击结果被晋军反杀。这就是退避三舍。

二、晋文公许诺退避三舍 1、晋军退避三舍要走多远

先是有流亡公子重耳的退避承诺,后来晋文公成功用承诺达到了战胜地方的目的。在古时候舍代表军人出发后到宿营的时光。古时候军人一般是三十里走一天,所以舍也代表三十里。但是古时候是战车加士兵的队伍,是可以一天行军超过三十里,但是就是会疲劳消耗很大。

2、为什么不选择退避一舍

九十里就是三舍,古时候走三舍要用三日的时光,晋文公经过对军队行军能力的计算,来定的后退的距离。还有就是古时候是战车和士兵组成的进攻小组,然后整个车运力是有限的,一般三天就需要补给物资了,不然就没法保持战斗力,所以选择的是三舍。

3、晋军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时晋国的部队撤退九十里,楚军必定要追击。但是九十里不近,只能急行军才能追到,而且部队的阵型会打乱,这样整个队伍就会变成长龙,而且等大家赶到晋军所在地的时候都劳累不堪,没力气大战了。这样晋军好好放松了两天,送上门的疲劳的敌人轻松就打败,晋军不可能败。

假如楚军追击上来还能侥幸打的过晋军,晋军也可以是说,晋文公为了报恩故意让楚军的,不至于在舆论上失败。而且急行军的楚军粮草消耗很大,打持久战必败,所以晋军这个计谋很好,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后来这个退避三舍就成为一种成功的谋略。

三、退避三舍的主人公重耳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公就是退避三舍的主角,他全名是姬重耳。春秋有名的五霸的晋文公非同一般,不仅有才能,还有学识,在他的带领下晋国越来越强大。在他还没当上晋文公之前也是经历了许多磨难,到处逃跑求生存。后来苦尽甘来成功上位,就发挥他所学所用,把晋国变成霸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晋文公重耳信守约定(两军交战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比喻对人让步,不与其相争。那么大家还记得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吗?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晋文公重耳为报答楚王旧恩,信守与楚王的约定,在两军交战之时,将军队撤回九十里,下面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 成语: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现比喻的是对人让步,不与其相争。那么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就是信守成约的晋文公重耳,旧时受恩于楚王,并约定他日若两军交战,必退避三舍,果然再后来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信守约定,与楚军交战时,主动退兵九十里。

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就是上面讲到的晋文公重耳。在他即位之后,积极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渐渐变得强盛起来,他也想像齐桓公那样,做中原的霸主。在这时,周朝内部政乱,周襄王的异母兄弟联合狄国篡夺王位,天子周襄王广发英雄帖,讨救兵。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各诸侯国,恐怕只有秦、晋两国才有能力打退狄人,于是周襄王派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应周襄王之求,发兵往东打去,将狄人打败,并成功护送天子回到京城。又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是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五国兵马工大宋国。晋国大臣们纷纷说道,楚国喜欢欺负中原诸侯,主公应该帮助他们对抗楚国,建立霸业。晋文公也知道,要想称霸中原必须得打败楚国,于是他扩充队伍,建立三个军,浩浩荡荡去就宋国。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退避三舍得主要人物是谁?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