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乾隆皇帝喜欢喝哪些茶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对于南方地区颇为钟爱,曾多次下江南巡游。其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南巡尤为引人注目。这次南巡中,乾隆皇帝首次来到了杭州的天竺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过程。他对炒茶的过程观察得非常仔细,对“火功”的掌握也了解得很具体,并且还以诗的形式记述下了他的观察所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对茶叶制作的精细观察,对茶叶制作过程的认真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乾隆到了西湖,但并未到达龙井。这说明他对茶叶制作的了解并非止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各个细节,连龙井茶的珍贵之处都一一道出。
而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他第二次南巡时,更是写下了《观采茶作歌》,表达出了对于茶叶采摘的赞叹之情:“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去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这些诗句再次体现了乾隆对于茶叶制作过程的关注与理解,以及对采茶的辛苦劳作的赞赏。在这些诗中,乾隆还提到了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等观点,表明他对于社会民生的关心与关注。
从乾隆的南巡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并不仅仅停留在权力的掌握与政策的制定上,而是关心民生百姓,注重人文关怀。他在南巡中对茶叶采制的关注,反映出他对于百姓生活的认真关怀与仁慈之心。这种仁慈,并非止于诗词文章,更是贯彻在其整个统治时期。
乾隆第二次南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这次他由凤篁南下,取近路去了云栖。并写下《观采茶作歌》:“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去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从诗中看出乾隆对龙井茶的了解并非在表面上,将龙井茶的珍贵一并道出。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到杭州时,来到了龙井。这次,乾隆观赏了龙井的风景名胜,龙井茶园,还品尝了用龙井泉水冲泡的龙井茶,很是高兴,对龙井茶备加称赞,并即兴吟就《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一诗,诗云:“龙井新芽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在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的第四次南巡来龙井是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在龙井品尝龙井茶的往事,这次正值谷雨前时节,于是又兴致勃勃地来到龙井,并又吟成《再游龙井》一首:“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这首诗是乾隆即将启驾返京之际怀念去龙井“汲水烹茶“写的。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去龙井都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原因就是可以品到雨前龙井,可见乾隆真是位茶痴。
乾隆爱茶,对饮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尝北京各处的井水和泉水后,最后选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赐名为“天下第一泉”。
乾隆游江南时,随从专门用车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饮用。可是途经济南时,无意间品尝到趵突泉水,觉得其甘冽胜过玉泉水,就把带来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换为趵突泉水,并亲笔题御诗于“激湍”碑后。
由于乾隆一生酷爱饮茶,加上规律的生活习惯,成了有史以来最高寿的皇帝。在清代,龙井茶的名气与日俱增,这与乾隆皇帝四次南巡都到龙井茶的产地是分不开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乾隆皇帝喜欢喝哪些茶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
乾隆与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
乾隆皇帝和龙井茶的传说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到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到几个乡女正在十几棵绿荫荫的茶树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往袋里一放,日夜兼程赶回北京。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其实并无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上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龙井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发出来的。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叶泡好,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顿时觉得双眼舒适了很多,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的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命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还保存着十八棵御茶,到杭州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
看乾隆咋用孩儿茶“降火”
被称为“京中第一好医官”的刘裕铎在雍正和乾隆时期都在宫中做过御医,诊治水平颇高。一次乾隆的上腭部发干,有种火辣辣的感觉,刘裕铎等人给敬上一味孩儿茶,让乾隆涂在发干部位或者含服都可以,很快就清除了口中的浮火。
其实,孩儿茶不是茶,它是一种豆科植物儿茶树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加水煎汁浓缩而成的干浸膏,内服清热化痰,治疗腹泻;外用敛疮止血,比如皮肤溃烂、牙痛、牙龈溃疡等。
北京中医医院赵文硕医生指出,孩儿茶在《本草纲目》中称为乌丁泥,别名儿茶膏、孩儿茶、黑儿茶。性味苦、涩、凉,归肺经。乾隆上腭发干大概是由上焦肺胃伏火引起的,儿茶味苦性凉,苦能泻热,的确能起到消热去火的作用。
儿茶膏一般是在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块,加水煎煮,浓缩至糖浆状,冷却,干燥制成模型。一般是外用,临床上经常用它治疗湿疮流水(黄水或黄脓)、长时间不收口的疮。但是需要跟冰片合起来共同使用,效果明显。还可用于牙疳口疮、下疳、跌扑伤痛、外伤出血。
孩儿茶在欧、美、日等国药典或药学著作中有收载,作为收敛药或与其他收敛药合用治疗腹泻。在治疗腹泻时,患者需要内服,用量非常小,虽然孩儿茶在药店就能买到,但患者仍然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因为并不是所有腹泻都能适用。对于久泻不止、便中有血的腹泻比较有效,但对于细菌性痢疾早期却不宜服用,因为儿茶具有收敛的作用,而细菌性痢疾不宜过早止泻,不利于细菌的排出。
......
十大茶痴
1.陆羽
陆羽先是隐居在丹阳,后来又到了浙江苕溪隐居于灵秀山水之间,前后经历二十六年,抛却红尘不问世事,陆羽被称为“考察茶事”,游历巴川蜀峡一路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辨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经过长年的积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一《茶经》得以面世,陆羽也被显世人尊为“茶圣”。
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让自己成为和孔夫子、关武帝齐名的"茶圣”,他的作品也被尊称为经。
2.卢全
唐朝中期的著名诗人卢仝,创作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凝聚成了茶诗的一座无可逾越的巅峰。后人基本都不用诗歌的原题《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而简洁干脆地称之为《七碗茶歌》。此外,卢全还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3.陆游
陆游,著名爱国诗人。他其实还是一个“茶痴”。陆游非常喜欢饮茶,也喜欢研究如何煎茶、分茶和斗茶,在他的九千多首诗词中,有三百多首是和茶有关的。在整个有宋时代,陆游一个人写的茶诗就占据了茶诗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多,已经接近半壁江山了。
4.皮日休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文学家,精通茶事,善写茶诗。皮日休和陆龟蒙是诗友,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两组茶诗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各十首。
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5.赵佶
赵佶(宋徽宗),1101年即皇帝位,在位25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精通茶艺,著有《大观茶论》,《文会图》。《文会图》人物神态各异,或坐或立,有动有静。画中的备茶场景,是宋代点茶法的真实再现,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6.李清照
中国文化史上酒令早已有之。宋代风盛斗茶,有竞争之意,仍无行令之习。自李清照夫妇品茶行令始,妙趣横生的茶令逐渐流行。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都是茶道中人,他们旅居青州时常以茶为戏:“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一边饮茶,一边记忆学习,此乃“饮茶助学"也。
7.张岱
明末人,曾戏谑地自称“茶淫枯虐”。张岱品茶的功力,不单在于茶,更在于水。他深谙茶与水的之间的独特关系,人择知音,茶亦择好水,唯有好水,才能把茶内在的独特香气发挥出来。他曾对日铸雪芽进行改造使得此茶名声大噪,并更名为“兰雪茶”,后重新雄踞江南第一名茶的宝座。兰雪茶的前生是“日铸雪芽”,在当时的名气也不小。
8.乾隆
乾隆一生嗜茶,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访的同时也饮遍了江南的名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岁高龄时,乾隆欲退隐让位,有大臣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回日:“君不可一日无茶也!"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茶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
这茶是他自己发明的。乾隆十一年(1746)秋巡五台山,回程时路过定兴,遇到一个雪天,乾隆皇帝雅兴很高,搜集雪水,在毡帐中烹煮这款他人生的最爱,还作了一首《三清茶》诗。
9.蒲松龄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他自制了菊桑茶,具有补肾、,抗衰老的药效。据说蒲松龄在山东蒲家庄的老槐树下,摆了个“茶摊生意”。只是与其他做生意的不同,人家做生意的要收钱,而他这个“生意"则是要收故事。
而且他还立下了个规矩“只要是能够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便分文不取”。天南地北的故事,古往今来的传说,渐渐地,蒲松龄便收集到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故事和素材,为他写《聊斋》这本流芳百世的奇书汲取了众多的灵感来源。因此,这本奇书真的可以说是用这一碗碗的茶水成就的了。
10.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是"“八怪”中与茶结缘最深的一位。他一生品茶无数,对各种茶叶的形状和味道了如指掌,闭着眼晴品茶都能说出茶叶的产地,甚至是几时采摘的茶叶。他有个癖好,煮茶的水只取三种,分别是山泉、雪水和花须水。
他从不喝泡茶,而是用专门的茶具煎茶。汪士慎用来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还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得知邻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腊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图》相赠。
郑板桥曾为此事写下诗句:“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不失为一桩茶林佳话。有如此珍贵的烹茶之水,煎茶之时的器具更为讲究一汪士慎喜以素瓷小茶炉细细煎之,煎茶之时必以松子助燃,如此细致求全,泡出的可谓是雅到极致的一杯茶。
贡茶,品种很多,下面有列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贡茶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
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顶茶号称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
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贡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满足朝廷穷奢极侈的需要,又能绕过商品流通渠道,缩小商业经营范围,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扼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维护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贡茶是专供皇室朝廷饮用的,不惜耗用巨资,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异,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贡茶的产制和运输,对驿道交通建设,地区联谊,民族团结也有促进作用。
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渐趋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其规模也很壮观,名声显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力民间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压以银模,饰以尤凤花纹,彬彬如生,精湛绝伦。“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成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高低分别享用。宋徽宗《大观茶沦》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把我国茶叶制造技术、品饮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茶叶饮用价值和工艺欣赏价值完善地结合起来了,由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享用。
入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实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才略出众。他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治国策略。他常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辗战江南广大茶区,对茶事有接触,深知茶农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称帝后,看到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令他感叹不已!但他认为这既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这一举措,实质上是把我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改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沦而啜”法,遂开我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清代,我国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了以产茶著称的区域和区域化市场,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如福建建瓯茶厂不下千家,小者数十人,大者百余人,以茶为业者日众,又如江西《铅山县志》载:“河口镇乾隆时期业茶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48家”。我国出口农产品以茶为大宗。清代前期,虽然采取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但到中叶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增长,贡茶制度则随之逐渐消亡。
贡茶制度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贡茶品种:
普洱茶贡茶为四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
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唐代开始成为贡茶,早期的贡品,大都为细嫩的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后来又出现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玊叶长春花色品种。其中石花、黄芽属于黄茶类,其余属烘青绿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蒙顶茶的代表。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当今的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许多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计有(不完全):
浙江: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顾渚紫笋、天目山清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
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
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岳铁观音、武夷肉桂;
湖南: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蒙顶黄芽、巴岳绿茶;
贵州: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关、湄江翠片;
江西:宁红、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林茶);
江苏: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
陕西:紫阳毛尖;
河南:信阳毛尖;
云南:普洱茶;
台湾省:文山包种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商隐的爱情人生